第5節 聯軍

這個年頭消息雖然閉塞,但程玉出兵塞北的消息還是很快傳遍了各勢力,最大的影響就是曹操開始蠢蠢欲動,他命令現在兗州的夏侯淵部作好出擊的準備,自己也在長安附近集結人馬,準備伺機而動。

不過還好江南的孫策聽到這個消息,只是一笑了之,甚至還對程玉發來了慰問信,畢竟他與程玉是連襟,對程玉取荊州而南下的意圖也彼此會心,乾脆就按他畫下的道來,整頓兵馬,準備西進。

其他各方暫且按下不說,先說說程玉帶領的人馬配置,因爲是北方作戰,大多是騎兵衝擊,所以程玉帶了一萬的騎兵,因爲和烏丸的關係良好,戰馬已經不是主要問題,騎兵的數量和素質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自然趙雲帶來的白馬戰法也是騎兵精悍的主要原因。

趙雲作爲徐州騎兵的主要統領,也隨程玉北上。其他將領方面程玉考慮到水土原因,除了管亥以外,大多帶的是河北降將,無非是高覽張郃呂曠呂翔等人。

隨軍的軍師,程玉本來想帶徐庶,——他實在是怕郭嘉在這樣一個熟悉的環境中,再犯熟悉的毛病,可郭嘉卻堅持要隨軍北上,他曾經在北方居住過一段時間,對北方的各民族勢力也都非常瞭解,至於程玉跟他提到身體原因,他不過是一笑說:“生死由天,非人力所能改。能夠上扶社稷,下安黎庶是我的心願,怎會因爲一點潛在的危險,而放棄自己的志向。”

程玉聽到他的話,不僅想起一句名言,口中喃喃的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

郭嘉聞言,臉上神色一肅說:“謝主公褒獎,奉孝定將此言銘記心中。”

出於林則徐的這句名言對每一個封建年代的士子都有着強烈的共鳴感,包括郭嘉在內的每個文人都將此作爲自己的行動準則。

軍馬剛行到幽州地界,鎮守幽州的沮授父子已經迎接在邊界上,隨同他們同來的還有烏丸校尉田疇,看到他也來到這裡,自然也是非常高興,對於北方的情況,不會有人比他更熟悉了,有他在,正好可以作爲嚮導。

不過見到他的第一件事情,程玉還是先詢問了一下烏丸現在的狀況,自從程玉允許烏丸人進入中原以後,有大量的烏丸人已經搬到中原去居住,但還是有比較戀家的留在北方的草原上,因爲人口減少,相對來說資源的佔有量也高了很多,生活應該說是比原來富足。中原有不少的商人也經常到草原上與烏丸人進行交易,甚至有一些就乾脆定居在草原上。

作爲人來說都是比較樂於接受先進東西了,已經開始有一些烏丸人在學習中原的文字禮儀和語言,恐怕用不了很多年,大多數烏丸人和中原的漢人就看不出什麼區別了。

等程玉隨沮氏父子進入幽州城的時候,也要說他們確實要比袁家強,街面上的狀況比自己上一次來的時候要好了很多,處處都是欣欣向榮的感覺,街面上的商鋪也較過去要明顯的多,甚至能看到身着烏丸服裝的商人,看來徐州一向的經濟策略在沮授這裡的推行還是不錯的。

其實雖然沮授代表的也是封建勢力,但他屬於比較開明的部分,對以商富國的思想還是能夠理解接受。

徐州軍在這裡不過是暫時的落腳,雖然這次程玉只帶了三萬人出征,但長時間的停留在一個地方也難免會對地方經濟造成破壞。

就在徐州軍到達長城邊的時候,遼東的公孫度也早得到了消息,他一直認爲自己的軍馬說不上無敵起碼在中原也沒有多少對手,沒有想到將自己手下精銳派到中原卻是了無聲息,如今中原的勢力又聯合自己的老對手烏丸人一起發起對自己的進攻,應該可以認定是全軍覆沒了。

不過不管來的是什麼人,要是在中原自己或許怕他,可到了塞北就已經是自己的地盤了,在這裡誰的威望和號召力又能比的上自己呢?

公孫度也並非是全無來由的自大,果然他一發出號召,周圍不少的小勢力就派兵馬前來助陣。

其中有鮮卑人扶羅韓、軻比能、素利、彌加、厥機五部,又有夫餘和高句麗兩大屬國與附庸於他們更小的國家和民族,攏攏總總十餘國數萬人,加上公孫度自己的數萬兵馬,竟然也糾集了十萬聯軍。

這讓公孫度也是大大的風光了一把,自以爲如此的兵力就是在中原也足以割地稱王,何況就是在自己的地方上,戰勝敵人更不在話下。

第6節 派系第5節 困敵第8節 嚮導第1節 賣主第8節 無功第5節 初戰第7節 公子第7節 反目第2節 試練第10節 借兵(2)第1節 擴軍第十九節第3節 親者變仇敵第4節 糧草第3節 借兵第3節 分兵第1節 無意犯衆怒第10節 漁人第十五節第10節 借兵(2)第8節 說客第3節 退敵第1節 驚變第3節 比武(2)第5節 虎將第4節 各逞心中機第2節 談和第5節 借兵第7節 公子第7節 凱旋第8節 陰謀第10節 治療第8節 無功第6節 玉璽第1節 平局第8節 誓言第10節 內應第4節 徐州第10節 黃忠第6節 險地第7節 抉擇第二節第6節 鐵騎第10節 路線第2節 肺腑第1節 誤中第2節 奇計襲洛陽第8節 再會第1節 擴軍第3節 劫營(2)第1節 騎戰第10節 說服第3節 管亥第1節 失城第10節 棄城第2節 潰散第3節 詐城第5節 異狀第4節 求醫第5節 狂歡第10節 定策第2節 城頭戰三將第2節 反計第3節 新帝賜九錫第3節 銅雀五虎將第3節 二馬第3節 銅雀五虎將第1節 霸王定計第9節 避禍第9節 三策第3節 管亥第1節 力擒雙蠻首第1節 失城第2節 擺陣第10節 棄城第十七節第10節 路線第9節 二喬第8節 劫殺第6節 意外第3節 反擊第9節 醒悟第9節 竹槓第9節 約戰第3節 統領第10節 盟約第5節 終第4節 運氣第5節 庭戰第8節 誓言第十五節第3節 急功近利第4節 糜竺順義公第8節 希望第3節 親者變仇敵第十八節第1節 無意犯衆怒第3節 比武(2)第10節 定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