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兩軍對壘

陳旭率領帳下的三千騎兵,渡過滋水來到了石臼(jiu)河的西岸。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是以河水大多都是自西往東流動。但是常山國境內,卻有一段河流連北通南,把滋水與滹沱河連接在一起。

三條大河相連,形成了一個‘工’字。而石臼河,正是‘工’字中的一豎。

史書記載,永平年間,朝廷下令疏理滹沱河和石臼河,從都慮直到羊腸倉,想使這兩地之間通漕運。

太原的官吏百姓苦於勞役,連續多年沒有完成,漕運所經過的三百八十九個險要的地方,前後落水淹死的人不計其數。

石臼河道之險,由此可見一斑。

擔任嚮導的是一個投奔陳旭的山賊頭子,他本來就在房山一帶落草爲寇,對本地情況瞭如指掌。

嚮導指着前面的石臼河說道:“渠帥,過了此河,便是靈壽境內。官兵屯於靈壽,想要追擊我軍,只有兩條路可走。”

“一條乃是先行北上,渡過滋水,再向西追趕;第二條乃是直接西進,先過石臼河,再過滋水。”

“前者雖然繞路,但是地勢平坦,道路寬廣,適合大軍行動;後者路程雖短,卻多小路,更要接連渡過兩條大河。”

話畢,嚮導不再言語。

他以前雖然是個小山頭的山賊頭子,但是來到黃巾軍之後,卻不敢再強自出頭。

因爲他知道,現在的黃巾軍渠帥,是連皇甫嵩都能斬殺的狠人。

若非如此,他也不會捨棄自己的山頭,前來投奔黃巾軍了。他看中的,正是黃巾軍的前程。

陳旭聞言,默然不語。

嚮導雖然沒有明說,但是言下之意,卻是認定官兵會走第一條路。

白饒當初率領衆多前來投奔陳旭的人馬,走的就是第一條路。陳旭是爲了早日前來攔截官兵,才抄近路過來。

但是行軍之後,陳旭才知道自己當初的選擇多麼愚蠢。

這條道路雖近,卻非常不好走,再加上渡過兩條大河花費了很長時間,直到今日,他纔來到了石臼河河畔。

好在官兵隊伍中出了一點問題,在靈壽耽擱了兩天。陳旭這纔沒有誤了大事。

“第一條路四周多平原,若是官兵選擇這條道路,我率兵前去襲擊,才能發揮出騎兵的優勢。”

“假使官兵選擇第二條路,我縱然想要率兵攔截,恐怕也會力有未逮。”

“還好官兵在此地耽誤了兩日,縱然現在起兵追擊,也絕對無法追上白饒他們了。”

想到這裡,陳旭臉上露出了笑容。他沒想到曾經無意識的舉動,居然會爲官兵制造這樣的麻煩。

原來,官兵由於前段時間行軍過快,後勤人馬早已跟不上了。

按理來講,這對於官兵並沒有任何影響。因爲盧植持節爲朝廷平定叛亂,他每到一處,都可以從當地徵調糧草。

但是常山國先是被褚燕率軍劫掠一空,後來陳旭更是打破了很多縣城,將城裡的糧草輜重全部帶走。

如此一來,這就使得官兵無法在當地徵糧。沒有了糧食,官兵到達靈壽之後,自然就開始裹足不前。

兩日下來,在盧植的催促之下,糧食才運到靈壽,堪堪只夠大軍的幾日消耗。

若是不繼續從遠處縣城徵調糧草,官兵必定會陷入缺糧的境地。

靈壽城,盧植看着斥候帶來的信息。想到官兵再也無法追上西進的黃巾軍以後,不由悶悶不樂。

朝廷讓他率兵平叛,但是他來到冀州以後,未立寸功。

若是等到黃巾軍全部躲入太行山脈之中,官兵再想派兵圍剿無異於癡人說夢。

現在就連褚燕那支隊伍,進入了中山國境內以後,也開始往東逃竄。若是再過些時日,恐怕這兩撥人馬都會藏於山中。

到時候,盧植所謂的剿滅叛亂,就成了一個笑話。

將近年關,天氣越發寒冷。盧植一身戎裝立於門口,寒風吹過,他不由打了一個寒噤。

一陣腳步身傳來,盧植舉目望去,發現劉備帶着關羽、張飛前來。

劉備上前,向盧植行了一禮,說道:“將軍,我軍耽誤幾日,黃巾賊已經離太行山脈越發靠近。若是果真等他們遁入山中,豈不是再也沒有機會剿滅賊人?”

盧植亦是說道:“我也正爲此事發愁,奈何賊人攻破了幾個縣城,將城中物資劫掠一空,使得我軍補給困難。”

“再加上陳賊擊敗義真,使得官兵大多心存畏懼。如今更是年關將至,士卒思鄉之意濃烈,軍士更是毫無戰心。值此情形,如何追擊賊人?”

話畢,盧植嘆息不已。

劉備三人聞言,亦是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報!”

就在此時,一個官兵飛馬來到縣衙,老遠就對着盧植大聲喊道:“黃巾渠帥陳旭,率領三千騎兵渡過石臼河,往靈壽縣城撲來。”

盧植、劉備等人聞言一愣。

他們都沒有想到,面對兩萬官兵精銳,黃巾軍既然不思逃跑,反而想要主動攻擊。

張飛性子有些急躁,當即大聲叫道:“我張益德正愁不能建功立業,卻不想賊子居然自己送上門來。”

“將軍若是出戰,某願當做先鋒,必定要將陳賊腦袋砍下獻給將軍。”

劉備見狀,拉了了張飛的衣袖,斥責道:“陳旭起事以來,屢戰屢勝,又豈是易於之輩?益德休要輕敵!”

不想,盧植聽到張飛的話,卻是大喜過望。他開口說道:“益德勇冠三軍,當得起先鋒之職。”

而後他對一旁的親兵說道:“傳我軍令,盡起三軍,準備出城迎敵!”

盧植正爲不能與黃巾軍交戰而發愁,卻不想陳旭居然自動送上門來。他驟然聽到這個消息,如何不喜?

至於可能會戰敗之事,盧植卻從來沒有想過。

他乃當世大儒,用兵往往都是堂堂正正。在他看來,騎兵縱然厲害,卻終非主戰兵種。

騎兵出現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是除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以及漢武帝時期,爲了北擊匈奴才大規模建立騎兵以外。

其他時代,中原的戰事大多都以步兵爲主。

不管是趙武靈王,還是漢武帝,他們之所以創建騎兵,大多都是爲了對付北方的遊牧民族。

北方多爲草原荒漠,地勢廣闊平坦,利於騎兵奔襲、衝鋒。

但是中原爭霸的戰爭中,相比較而言,騎兵的作用就會大大降低。

騎兵的造價太貴,對於糧草的消耗也是非常之大。

而且中原之地多城池、田地、樹林、河流,有時還會有山地。而這些地理的因素,卻是華夏騎兵不能發展起來最重要的原因。

若是兩軍對壘,只要士卒精銳,將軍睿智,哪怕以步卒對騎兵,亦可絲毫不懼。

步卒將領完全可以依靠有利地形,剋制騎兵強大的機動性、衝擊力。

就比如,斥候偵察到了敵人的騎兵以後,完全可以在樹林之中,于田埂之間佈陣。在這種地形之下,騎兵的優勢就會完全喪失。

即使在空曠的平原,只要事先準備,多造拒馬,廣挖陷馬坑,再輔以步兵方陣。以步卒對騎兵,仍可絲毫不懼。

再加上騎兵只能突襲,卻無法攻城,這就更加使得騎兵的作用大大降低。

騎兵在中原之地真正的作用,大多還只是爲了偵查、突襲以及追殺敵人。

那些敢用騎兵衝擊步兵方陣的將領,要麼是不知者不畏,要麼就是完全不通軍事。

哪怕後世極富盛名的金國鐵浮屠,對上真正精銳的岳家軍,還是毫無勝算。

騎兵真正的優勢,就是在於其強大的機動性。騎兵對步卒,若有機會就還可以趁機偷襲。

沒有機會的話,只需拍馬逃跑,步卒也絕對無法追上騎兵。

這也是爲何,北方的遊牧民族每年南下打草谷,漢軍卻是毫無辦法了。

若是真正的兩軍對壘,以大漢步卒之精銳,完全可以硬撼異族騎兵。

但是由於步卒根本追不上騎兵,所以他們纔會眼睜睜地看着異族南下燒殺掠奪。

“咚!咚!咚!”

戰鼓之聲隆隆作響,盧植率領官兵出城結陣,等候黃巾軍騎兵的到來。

漢軍以高大的盾牌、長矛爲主,步成了整齊的方陣。在方陣前面,還隱藏了很多細小的坑洞。

若是陳旭敢率領騎兵衝鋒,先不說他們會被步兵方陣撞得頭破血流。哪怕是那些隱藏的地上的陷馬坑,也會成爲騎兵的催命符。

馬匹奔跑的時候,只要一個蹄子陷入坑洞之中,整個馬腿都會由於巨大的慣性被折斷。

那個時候,所謂的騎兵,就會變得人仰馬翻。

這個時候的漢兵,絕對不是宋朝那些腐朽墮落的兵卒。他們不會像那些宋朝士兵一樣,遠遠聽着敵人騎兵的馬蹄聲,就會嚇得四散而逃。

大漢的精銳步卒,永遠不怕衝鋒的騎兵。他們所怕的,只是騎兵永無休止的騷擾。

“踏踏踏!”

沒過多久,一撥人馬由遠至近。一時間,整個大地都彷彿在震動着。

“嗬嗬!”

官兵用武器敲打着盾牌,發出沉悶的響聲。他們大聲的吶喊,完全淹沒了黃巾軍的馬蹄之聲。

他們雖然不願奔襲求戰,但是並不代表他們畏戰。大漢雖然腐朽,但是那支揚名天下的軍隊,卻仍舊有着自己的靈魂。

第461章 議事第208章 絕路第814章 婚事(下)第958章 忽悠諸葛亮第253章 初平三年第331章 賭約第651章 朝中風波第558章 張鬆第686章 遭遇戰第1000章 天旋地轉第578章 張鬆出使第641章 水鏡山莊第16章 挾持第746章 離別第660章 以死相諫第299章 大婚第470章 羌人末路第72章 華雄第532章 爭論不休第522章 文昭論法第719章 風起隴西第135章 趙家村第510章 切磋第64章 野心第168章 改良馬具第788章 田豐離去第933章 狙擊戰第273章 甘寧第68章 欲投黃巾第661章 血色蒲阪第85章 張角第8章 典韋第157章 三箭之威第847章 諸侯盡離去第71章 勸說第661章 血色蒲阪第380章 謀兵權第295章 衝突第555章 三月之約第750章 鐵壁將軍第459章 龐德之請第2章 救人第414章 傷亡慘重第1001章 怒火第199章 諸侯討董第190章 回寨第143章 兩軍對壘第67章 人頭滾滾第83章 流言四起第354章 欲起刀兵第588章 沮授三策第451章 馬玩第841章 不違初心第500章 新法第316章 赴長安第198章 諸侯會盟第2章 救人第922章 兵棋推演第973章 郭嘉見吳王第740章 戰畢第688章 追擊第749章 一掃陰霾第313章 兗州之變第650章 九錫第408章 張飛之怒第159章 圍攻呂布第834章 援兵天降第430章 仲德獻策第866章 孫權第89章 必敗論第17章 殺人第37章 戰利品私有第54章 約戰第937章 一退再退第689章 中伏第252章 密謀第893章 英雄相見第365章 攻城第814章 婚事(下)致所有書友第486章 授課第206章 擒張遼第908章 巨大犧牲第207章 於夫羅第786章 噩耗第556章 玉璽出土第340章 見過將軍第433章 袁紹舉動第650章 九錫第745章 小貓返鄉第988章 三俊傑第134章 褚燕第138章 當王天下第18章 神勇第242章 出塞第196章 靈帝崩第779章 下戰書第588章 沮授三策第792章 田豐投劉第21章 相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