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大義是爲名

“譁!”

又見請戰,衆皆譁然,緊張的氣氛一下就消失了。

和王羽在河陽大營的那次請戰相比,這一次,他的請戰給衆人帶來的不是驚訝,而是一種‘果然如此’的感覺。

果然……是個愣頭青啊,難怪會做出那麼多瘋狂的事呢。

不少人都鬆了口氣,不滿者亦有之,更多的人則目露鄙夷之色,只有少數人皺着眉頭,陷入了深思。

目露讚許之色的唯有王匡一人,有心人見狀,心中鄙夷之意更甚。

有其父必有其子,傳說果然是充滿了謬誤的,一個有勇無謀的武夫而已,構不成多大威脅,操作得好,反倒可以利用,將其價值發揮出來。

刺董只是因爲運氣好;

孟津大捷同樣如此,只是牛輔太無能,被殺了四個裨將就膽怯逃跑了,讓這小子白白撿了個大便宜;

日前報過來的那場敗仗,同樣是陰差陽錯。傻小子本來就急着動身來酸棗呢,結果幷州軍剛好就出現了,稀裡糊塗的放棄了主要目標,跑去攻打韓浩的營寨。

總而言之,這個傻小子威脅不大,又恰逢其會,剛好拿來做炮灰。

袁紹臉色一下變得柔和起來,換成了一副長輩對晚輩說話的語氣,捻鬚笑道:“很好,當仁不讓,報國當先,值此危急存亡之秋,便是要有這種意志。公孫將軍乃是宿將,精通韜略,戰陣經驗更是老道,鵬舉須得虛心向公孫將軍請教,以期更上層樓啊,呵呵。”

“哼!”沒等王羽措詞辭謝,就聽得耳邊一聲冷哼,聲音中盡是憤懣之意。

不用轉頭去看,王羽也知道是誰,從揚聲請戰開始,公孫瓚冰冷的視線就一直落在他的身上。不單如此,王羽還知道對方惱怒的原因。

從目前的瞭解看來,公孫瓚應該也是個心高氣傲的人。初來乍到,被韓馥刁難,袁紹擠兌,他的火氣已經很大了。剛剛如果鬧上一場,出戰之事也許就不了了之了,結果自己這麼一請戰,袁紹趁機敲邊鼓,公孫瓚就難以推辭了。

孤軍?現在不是了,河內軍好歹也有數千人馬,而且是打過勝仗的精銳,這樣的友軍甘爲輔佐,公孫瓚再推辭,自然有些說不過去。

大義名分什麼的,袁紹也佔足了,一個晚輩後生都如此積極,你公孫瓚是當世名將,只有更積極的份兒,豈有畏縮不前之理?

公孫瓚只是有些衝動,並不是沒腦子,這些理由都很粗淺,他不會想不通。

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請戰把他徹底逼進了死角,以公孫瓚的性格,對自己沒點怨恨,那才奇怪呢。

“軍情如火,事不宜遲,今日天色將晚,請公孫將軍明日一早便動身如何?將軍先行,大軍行動遲緩,確認戰果之前,不可輕動,本將與諸君統親兵跟進,爲將軍吶喊助威,以壯行色,待將軍功成,再爲將軍設宴慶功,何如?”

袁紹也是個得理不饒人的傢伙,接應沒有,反倒假借觀戰之名,又搞了個監軍的名目出來,一點機會都不給公孫瓚留。

“哼!”公孫瓚又是一聲冷哼,再狠狠瞪了王羽一樣,就此拂袖而去。

袁術緊跟着也要離開,走到門前,突然又站住了,先掃了眼王匡,然後轉過頭,冷笑着對王羽說道:“年輕人,做事要三思而後行,知道麼?動動腦子,不要被人賣了,還在幫人數錢!”說完,他也走了。

被三國以沒腦子而聞名的袁術這樣教訓,看來哥的演技已經到達了一定水準了,王羽很有啼笑皆非的感覺。

如同當日在河陽一樣,他這愣頭青的形象是裝出來的。

愚忠,是絕佳的保護色。韓浩就是因爲有了這種印象,才中了緩兵之計,被王羽借刀殺人,一敗塗地。

除了讓敵人低估之外,這種保護色可以帶來的好處還很多。比如會吸引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才,在三國這個亂世中,野心家固然不少,但忠義之士同樣很多。

古人講究忠孝節義,近在眼前的愚忠,可能會讓人感覺不真實,進而產生疑慮。但如果是流傳在外的名聲,就不要緊了,只會讓那些心懷忠義的人更生敬重。

最後,興漢這個目標,跟王羽的最終志向也沒有根本性的衝突。

先用比較通俗易接受的大義名分將人才聚攏起來,然後潛移默化,用更進步的理念感染對方,經過艱難險阻之後,煉出來的就是真金了。

這就是王羽平定亂世的大略,揚忠義勇武之名,只是實現這個計劃的第一步而已。

以目前的情況看來,自己的計劃很成功。老爹王匡的愚忠之名,在名士圈子裡流傳甚廣,自己只要循着這個方向表演下去,就已經足夠了。

當然,在這個基礎上,自己需要再製造少許缺點出來,讓這個形象更加真實。

“鵬舉遠來辛苦,明日又要出戰,也早點去休息吧。”

袁紹向王羽淡淡的一擺手,然後轉向了王匡,做出一副很動情的神情來:“公節,當日在洛陽,你我並肩作戰,爲國鋤奸時,吾便知汝忠義,今日一見,王家竟是滿門忠烈,堪稱名臣啊!待他日討逆功成,紹必表奏天子,極言泰山王氏之功。”

你纔是忠烈,你一家都是忠烈!王羽在心中大罵,通過韓浩的供詞,他已經知道袁紹不懷好意了。

王匡之所以在河內橫徵暴斂,最初就是得了袁紹的授意。袁紹打的主意就是,利用王匡,聚斂錢糧,進而操控聯軍,達到他擴充實力的目的。

王匡的作用還不止如此,被他搶了的河內豪強,怨恨都極大,若是袁紹幫忙主持公道,自然會極大的贏得豪強們的感激,進而得到衆世家的擁戴。

不過,儘管王羽已經知道了袁紹的計劃,但後者只是算準了王匡的性情,很隱晦的暗示引導了一下,並沒有留下任何把柄。

沒有證據,想指證袁紹就是不可能的。其實,別說沒證據,就算有證據,王羽也不打算跟老爹攤牌,因爲他根本不會信,看他的反應就知道了。

“得盟主此言,匡敢不效死力?”被王羽嗤之以鼻的一句話,卻讓老王匡感激涕零。

這就是三國時代的名士效應,四世三公的袁家,就是這麼牛。

王羽知道這點,所以也不打算在這方面跟袁紹較量,除了武力之外,他最大的長處是見識。

袁紹是個標準的世家子,看起來無懈可擊,其實漏洞卻多得是。在自己擅長的戰場上與之抗衡,然後靜待時機,等對方自己犯錯誤就足夠了。

世家子多半都是樣子貨,不是因爲他們的文才武藝不行,只是因爲他們不擅長控制內心的慾望!控制不了慾望,最後就會被慾望毀滅,這是幾千年的歷史證明過了的。

定下了戰略,軍議自然也沒必要繼續進行了,衆諸侯各自散去,卻很快又結成了一個個的小團體。

陶謙向王匡打了個招呼,又朝王羽溫和的笑笑,便獨離開了,看方向,似乎是去尋公孫瓚了。

其他人也是各有去向,最受追捧的,當然還是盟主袁紹;其次則是兗州刺史劉岱。

據王羽的瞭解,由於地理、文化等諸多原因,兗州在大漢王朝的地位本就很高,兗州刺史也是水漲船高。

劉岱此人在歷史上並不出名,但實際上,這人在兗州名士圈中的威望相當高,連袁紹與之相處的時候,都是客客氣氣的。

而三國第一梟雄曹操,此時還遠沒成氣候,其對待劉岱的態度,只能用恭敬二字來形容。

歷史和現實的差距真是很大呢。

除了這兩人之外,就以王羽最受追捧了。

第一個過來打招呼的,是張邈、張超兄弟,這二兄弟算是東道主,跟王匡又有故交,過來招呼並不奇怪。

張邈是個相當溫和的人,弟弟張超則顯得很乾練,也很積極。結合自己對那位引路人臧洪的印象,王羽不由懷疑,張邈這個首倡者,到底只是掛個名,還是另有緣故。

張邈兄弟在聯盟中,起的就是個潤滑劑的作用,態度不能有太明顯的傾向性,簡單說了幾句,二人就告辭離開了。

第二個過來攀談的人,卻讓王羽微覺意外,這人生得儒雅俊秀,風度翩翩,簡直就是名士的標版,連說的話,也無處不體現着文化人的身份。

“鵬舉賢侄,那句莫愁前路無知己的詩句,卻是出於何典?聽起來似乎很有韻味,但格律卻有些……嗯,難不成是你自己作的?這就難怪了……小小年紀,文武雙全,又有忠義之心,難得,難得,不過,作詩賦,不能只講究用詞隨性,也得有些考據纔好,他日有暇,不妨來找……誒,差點忘了,你與伯喈公……融卻是班門弄斧了,告辭,告辭。”

直到這人自說自話的走了,王匡的介紹才姍姍來遲:“這位是北海孔文舉,乃是……”

孔融麼?剛纔裡面吵架,他一直不出聲,卻對一句胡亂引用的詩句這麼感興趣,也是個妙人呢。跟此人搞好關係也是有必要的,好處僅次於公孫瓚啊。

望着孔融的背影,王羽若有所思。

再來的是喬瑁。這人跟王匡沒什麼交情,不過他跟劉岱的關係比較惡劣,袁紹對劉岱籠絡得很,他在那邊自然不怎麼遭待見。

另外,公孫瓚和袁術那邊,對劉岱的態度也差不多,喬瑁在聯盟中很有些裡外不是人的意思,找上王羽父子,就不怎麼奇怪了。

這人尋的話題比孔融更有趣,例行的寒暄了幾句,便問道:“賢侄少年英雄,可婚配否?”

“尚未,不過……”有老爹在場,這種話題,王羽是不能自行回答的,王匡當然要說明情由。

其實喬家也是世代官宦,家世遠在蔡、王兩家之上,若是能結成親眷,對王匡來說也屬高攀,不過,他畢竟是以忠義爲先的人,當然不肯毀諾,另攀高枝。

“是伯喈公的千金?可是,據瑁所知,似乎衛家也……”喬瑁顯得有些意外,他對王家、蔡家的情況所知甚少,但卻似知道點其他的隱情。

“也罷,此事容後再議,不是瑁有意壞人姻緣,實在是賢侄少年英雄,讓瑁見而心喜。其實就算蔡、王兩家結了親,我喬家也可以庶女嫁之……近年來,我喬家男丁不旺,女兒卻生了不少,樣貌也都還算周正……”

引起王羽興趣的話題,喬瑁不肯繼續多說,而是話鋒一轉,絮絮叨叨的說起喬家的家事來。

王羽本有意追問,可王匡卻聽得津津有味,一副深有感觸的模樣,與喬瑁聊得頗爲火熱,王羽也不好打擾,只能暫且按下了疑慮。

同時,隨着話題的進行,另一個疑問又浮現出來:皖城喬家,很多很漂亮的女兒……不會是……

望着滿面笑容,頗爲英俊的喬瑁,王羽陷入了沉思。

七一二章 狼羣戰術六一六章 都在行險九七八章 天下一統第9章 亂世之梟雄一一一章 威逼利誘五九三章 斬將破敵第88章 一語驚四座五二四章 噩耗迭傳四一四章 奪命剪刀二一七章 獻身衛道八四八章 談判的可能二五九章 河北有名將一零五章 以柔克剛八一一章 願賭服輸一九零章 幕後推手六八二章 水到渠成八二零章 爐中有寶二八三章 新的戰場九七三章 天心難測第95章 黃巾力士六八四章 運籌千里外二四九章 合縱連橫六三九章 忽悠瘸了四八零章 個性魯子敬三八九章 飛馬踏陣三八零章 天塹不爲險二三五章 正面強攻八五五章 猛虎再添翼三零二章 就是欺負你八六八章 兗州先哨戰三九七章 黎明之前八一二章 強者爲王六一四章 兵不厭詐六零六章 江淮變局二一零章 流星火雨第81章 月夜私會六九八章 亂中有序八二三章 新品發佈會七三五章 天心厭胡七九五章 禍福難料九三七章 勝亦難欣然二七零章 且看馬如龍八零一章 許攸襲營第71章 兵分三路九零八章 步陣橫行九一九章 追亡逐北二二七章 攪動局勢一七零章 風雲變幻九二一章 撲朔迷離九三零章 計出更有惑三七四章 橫掃千軍六八三章 其疾如風六九九章 兵不在多七五八章 一決勝負七三五章 天心厭胡五二零章 共效于飛六九五章 全線被敵四六七章 以剛克柔五四八章 潛龍在淵九六九章 孫策兵敗二五三章 精準預測六四八章 無雙陷陣營五一三章 奇異少年二四七章 好大一盤棋第35章 成敗轉頭論八一零章 富貴險中求二五五章 奪橋先鋒戰九六九章 孫策兵敗三八三章 敗中求勝二一七章 獻身衛道二九六章 全面戰爭第26章 敵友難分明四四四章 四大軍師二二六章 宛洛之變四零三章 曾經的戰法六五九章 突城而入五五五章 青州羣英會一四五章 鳳凰涅盤四六二章 營建亦爲才九零一章 五成勝算二八六章 甲堅兵利八五六章 荊襄之變九三四章 開路有銅錢一零五章 以柔克剛二八二章 曹操東進第56章 聯營劍弩張二三四章 人心與偵查九四一章 千軍如席捲九六九章 孫策兵敗二六九章 針尖對麥芒八八四章 任城之戰二六九章 針尖對麥芒四八八章 誰願送死二七八章 孰勝孰敗三七二章 鐵騎突出四三九章 禍不單行三八四章 進擊與抵抗五九三章 斬將破敵六二四章 一日定徐州二八五章 徐庶定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