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科舉雛形

智商敏銳之人,已經意識到劉備在大宴羣臣時跟法正搞“絕纓之會”的戲碼,肯定是稍後就要讓法正幫忙幹豁出去的髒活兒了。

他們的智商果然沒有誤判,這不,五天歡宴大赦結束之後,七月初六,也就是劉備登基後第二次五日一朝的正式大朝會上,就正式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變法議題。

聰明人隱隱感覺到,這項變法議題肯定會迎來重大的洗牌,不知又有多少擅長搭上便車的家族能崛起,又有多少錯失良機的豪門將成爲過氣的雲煙。

這天一早,朝會那些常規性議題盤點完之後,司徒鍾繇率先出列,向皇帝請奏:

“陛下,自桓靈以來,天下選官之制糜爛,非佞幸賄諛閹宦之輩不得爲官,靈帝時更是公然賣官鬻爵橫行。天下大亂之始,皆肇於此。

而後董卓李傕郭汜等輩接踵而起,劫持漢帝,殘暴生靈。朝廷威儀衰微時,刻菔爲印、狗尾爲綬,授官隨意至極。以致廟堂之上朽木爲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

如今更有袁氏二賊、弟兄相繼殘賊漢室、挾傀僞帝,僞稱欲以九品官人法革除選官弊政,內行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狂士標榜、欺世盜名、竊盜鼎司,傾覆重器之實。雖號袁逆得人之盛,實則尚書記朝會,公卿充員品而已。

今陛下神文聖武,肅清西夏,除殘去穢,盪滌乾坤。既正大位,正當趁此氣象,一掃四十來年弊政,使祖宗之法存菁祛蕪。

且自靈帝以來,天下士人所習之學,與前代多有不同。董仲舒天人感應邪說,多有曲解孔孟原意、穿鑿附會,先帝時也多曾罷斥,若察舉所考繼續沿用前代,已無法適應時勢。

如今對於董逆罷黜之論、事關綱常者多改李司空之學,事關歷數者多改諸葛長史之學。臣請陛下整頓察舉舊法,與時俱進,以應時變,順海內志士仰望,解天下百姓倒懸。”

第一個挑起話題的是鍾繇,而非李素。這也是爲了程序上更少惹人非議。

鍾繇所言,也多半是針對變法動機,不涉及具體操作方向,以優先解決“名不正則言不順”的問題。

按照三公的分工,司空更多管的是財稅和工商,也就是未來九部中的戶部、財部、工部。司徒分管的纔是人事和司法,對應未來九部中的刑部、文部、使部。

劉備讓李素當司空,一來因爲他岳父蔡邕在劉協一朝掛司空。二來也是李素本來就擅長管理基礎設施建設、搞種田,之前稅賦制度變法都是他搞的,纔有“租庸調輸”法今天的程度。

如今關於錢和稅的變法基本上到頭了,後面重頭戲是關於人和官的變法,理應由司徒擔綱。誰讓李素現在還不是人和錢都管的丞相呢,有人分權,就得演戲。

過幾年等他名義年齡也超過三十週歲了,再立點兒諸如滅掉某個諸侯的大功。而鍾繇到時候也老了,至少五十幾歲,把李素再升一級,變成鍾繇荀攸的直屬領導,就沒那麼多麻煩了。

(注:李素現在名義年齡週歲二十八虛歲二十九。實際因爲他出道的時候就虛報了三歲,所以是週歲二十五虛歲二十六。)

鍾繇說完,滿朝文官鴉雀無聲,先短暫觀望了兩秒。等劉備親自開口垂詢:“茲事體大,三公可有集議?司空以爲如何?”

李素拿着和田玉的笏板出列:“鍾司徒所言甚善,臣附議。”

百官隨後也紛紛表態:“臣等附議。”

劉備:“既如此,着三公集議察舉科目、舉制、考覈內容之改革。太常卿、廷尉與錄尚書事諸有司分署細則。”

隨後,李素、鍾繇、荀攸帶着管寧、法正一羣人,有模有樣分組討論了一下,不久後就在朝堂上當場先給出了一個框架。

今天的討論,主要還是討論以後的察舉科目要怎麼設置、考試內容要怎麼改革。至於具體的考試方式、如何防止作弊,這些是大朝會結束之後關起門來討論的,不用讓百官都知道。

這樣也是儘量減少橫生枝節,減少可能出現矛盾的環節,也提高了議事效率。

一行人當衆討論了足足小半個時辰,中間稟奏劉備聖裁數次、磨合爭奪,最終決定將來的朝廷要常設孝廉、茂才、明法、賢良、知兵、明算六科,其中取士多者每年一考,取士最少者也要三年一考——

其實,剛纔的爭論裡面,最大的爭議點就是要不要保留“孝廉”這一科。劉備和李素當然是想唯纔是舉,從此不考試道德了。這也更符合亂世的需求。

但畢竟孝廉科的影響力太大了。哪怕李素在朝會之前私下裡跟鍾繇荀攸通氣,把其他高層擺平了,下面還是有很多人跳出來苦苦哀求請皇帝考慮保留。

而且這些人很多也不是壞人,是確實爲朝廷考慮,很多人也是忠臣。

李素最後考慮了一下,終於意識到:歷史上曹操可以作爲個案偶爾下一個“唯纔是舉令”,但那畢竟不是百年常法,是臨時性措施,所以反對沒那麼猛烈。

但要作爲一項永久性的常設選官制度改革,名義上就永遠不考慮道德,確實有點難以服衆。而且劉備本人當年就是在靈帝的時候棄官回家募集鄉勇與討張純、被劉虞命人舉爲孝廉的,過河拆橋很容易引來的天下人對劉備人品的猜疑。

所以李素最後臨時決定:保留孝廉就保留孝廉好了,但只是名義上保留,未來哪怕依然考孝廉,也不是看你的道德作秀,而是筆試爲主!要考經學的紮實程度,學問不行只會做秀依然要刷下去!

這樣也免得民間瘋狂作秀、各種花式刷名聲搞二十四孝,甚至是厚葬之風愈演愈烈損害國力、導致財富大量滅失。

當然了,因爲李素打算把察舉制改爲地方候選和中央考覈兩級,所以地方候選的時候還是可以稍微考慮一下道德的。明顯有喪德敗行劣跡的壞人可以先篩選掉。

只要是品行一般端正、沒有劣跡的人推上來,到了中央這一環節再重點考試經學。這樣,道德把關只要確保候選人不是一個危險品,最終能用還是靠才學。

“不仁不孝但有才”這種選拔標準,終究只能是一時之計,不可能成爲百世之法。

在這一點上,其中最後太常卿管寧的一番苦諫,着實讓劉備動容:

亂世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所以變法不能是隻對眼下最有利的權宜之計。那些權宜之計只能以教令的形式出現,而不能以法律的形式出現。

先秦之時,獎勵耕戰的商鞅之法,對於秦六世餘烈、攻伐六國的階段有利,但一統天下之後,就成了尾大不掉的弊政。所以變法和教令的分野必須明晰。

君臣對取士科目形成一致之後,剩下的就是這六科分別考出來幹什麼、能做哪些官,同時又要考哪些內容。

按照李素和鍾繇商定的設計,孝廉是最基礎的科目,考取之後依然只能當候補性的郎官,沒有任何實際職權,後續要看實習期的表現,才能決定授予具體的事務性官職。

但是,孝廉與其他五科也有不同,那就是考了孝廉之後,依然保留將來再報考其他科目的權利(也得你被地方上推舉、再佔用一個相應科目的候選名額)

只要考得好,還是可以轉職爲其他五科的。

也因爲孝廉是基礎,所以孝廉考的仍然是儒家經義。不過爲了增加考試範圍,李素也把後世科舉的“四書”加了進來,反正他不怕考試範圍太廣、窮人買不起足夠多書、讀不了那麼廣的知識面。

李素對現階段科舉的要求,本來就是真心選才,選腦子最活才學最廣的,不追求以此分配利益束縛人心,也就不追求“劃小考試範圍、讓大家務於精純,把少數幾本書讀精讀透”。

考試的成績判定方面,李素爲了降低人們的認知成本,依然採用了十分制的打分方法,把每個考生的考卷結果判爲零到九分。這一點跟隔壁的九品官人法倒是一樣的。

李素這人很現實,不會爲了反對而反對。

袁紹從陳羣那拿的九品官人法有弊端,但“上上、上中……到下中、下下”的九級評分方法,本身沒有問題嗎,有一部分能借鑑的,就毫無心理障礙地拿來用。

後世的官員也是從一品到九品,跟漢朝時候的品秩石數分級也能對應,李素也照着這個來,可以降低天下讀書人的理解成本。

孝廉要考的經學,其他五科的舉子也要考,但他們還有另外的幾門專業課。

茂才要求最高,考出來後可以做通才官,什麼領域的官都能做。所以要考政務策論、兵法推演、刑名律法、算學歷數,最終算五門總分滿分是四十五。所有參加茂才科的候選考生最後取總分最高的得茂才。

賢良要考政務策論,外加考一門諸子論衡,也就是哲學類的科目。考過後只能做民政官或者學術官,總分是二十七。

明法要考刑名律令,外加考一門《韓非》,主要是立法學思想。考過後可以做司法官、監察官,也是總分二十七。

其中那門《韓非》也不是直接拿古人的著作考試,而是要李素、諸葛亮和法正作注後的版本,作爲考試教材,以免考生吸收了韓非“法術勢”當中“術”部分的毒害,而“勢”的內容也要刪減不考一部分。

知兵要考兵法戰策,外加考一門騎射武藝,可以擔當武將、兵部官,總分二十七。

明算要考算學歷數,外加考一門物理,可以擔當工部、將作類官員,也包括鹽鐵官,還能當財部的錢糧類官職,總分二十七。

這六科設置之後,之前漢朝四百年那些零零散散不常設的察舉科目,就徹底廢除了。

“明法”、“知兵”和“賢良”原本就是有的,只是李素把考試內容改了,“明經”這些被吸收了。

“明陰陽災異”則是因爲考試依據董逆邪說而被徹底廢黜,變成了科學進步的“明算”,以後以物理數學課取代陰陽災異課。其他更小衆的科目就更不用說了。

第4章 三月磨一劍第310章 威逼利誘第684章 地圖封公第102章 圖書館裡宅出來的大功德第595章 如仲謀不才,公瑾可自取第126章 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第330章 雙方都是貨比三家只看不買第22章 說服沮授-下第383章 小賊才做選擇,老賊全都要番外第21章 平定日韓第363章 百廢待興第97章 驚天猛料番外第42章 高幹:請諸位單于努力,再來一次白登之圍第391章 閻象舌戰諸葛亮第686章 李素終究只是個修水利的第397章 能做諸侯的人心裡都有逼數第167章 時代受益者第537章 量子疊加態打野的精髓:只要我不出現,我就有可能在任何一路出現第195章 剛案發就攻下案發現場番外第15章 降維打擊第647章 以消耗袁紹有生力量爲任第81章 楊昂的企業級理解第682章 冊封公爵第313章 人生就是這樣大落大起大落大落第219章 當你覺得我還要謙虛一下,這個要價就不算高了第676章 蠻夷拓荒周公瑾第522章 袁術棄子堅守的秘密番外第24章 長遠之計第311章 來去自由第376章 當世子貢楊德祖第64章 賊改不了走空第844章 各方面都被碾壓第487章 打了勝仗一定是好事嗎第556章 荊州泥潭第69章 屯兵五丈原第208章 哀牢夷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漢軍還擊第574章 長阪長下坡,需要人肉剎車片第56章 賢弟辦事我放心第188章 淪落爲島夷的公孫度第852章 狐死首丘第174章 境界高下立判第639章 連環挖坑一時爽,連環引爆時更爽第689章 不攔頭不截腰只擊尾第507章 新野練手第786章 我笑那李伯雅無謀,諸葛亮少智第829章 走王道的紅利第313章 人生就是這樣大落大起大落大落第267章 炫富凡爾賽第277章 槍打出頭鳥第208章 哀牢夷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漢軍還擊第82章 張魯的信用暴雷了第796章 李丞相說要有光,世界便有了光第550章 天下數學家盡入彀中矣(八千六百字大章)第846章 要追,緩追,不給曹操喘息機會第501章 稱帝的條件第637章 憋出內傷的周瑜番外第20章 海陸都不是大漢的對手第209 竄天猴談笑間,戰象灰飛煙滅-上第403章 二世紀的新生活運動第786章 我笑那李伯雅無謀,諸葛亮少智第443章 撞槍口上了(七千字大章,所以更晚了)番外第64章 大漢是來帶給蠻夷先進生產力的第63章 前門潰韓暹,後門來楊奉(三更)第689章 不攔頭不截腰只擊尾第14章 定個親有什麼好墨跡的第581章 天下水戰巔峰對決第670章 雒陽八關取其五番外第72章 收下四個國家作爲外交利息(六千字大章)第226章 吳蘭不愧漢將軍第734章 狂造核心李伯雅第503章 兩路北伐第48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1章 知之爲知之第263章 世人分黑白,往來爭榮辱第28章 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第843章 詐談示弱之計第38章 欽定人教版第642章 孟德野望第794章 學以致用劉玄德第808章 陛下自己想變法,關曹操什麼事第394章 諸葛之算,恐怖如斯(八千字大章,舌戰完結)第850章 劉曹對決-下第859章 奈何劉備沒文化第652章 沮授的最後一次挽救嘗試第661章 地球人都知道三姓家奴有三個乃翁第176章 郫縣種田第838章 兩矛殺三將,陣斬夏侯淵第141章 瘋狂搜刮第211章 平定永昌郡第347章 長安疑雲第531章 援軍抵達第103章 何進掙扎導致的蝴蝶效應第471章 從科技樹的南天門殺到蓬萊東路第665章 袁紹:孤怎麼看誰都像內奸番外第26章 像希臘人征服古亞馬遜人那樣第187章 你這不是出賣朋友,是治病救人第461章 蠢蠢欲靜而風不止第139章 龐羲求降第11章 取信賈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