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回 機遇

“曹老爺子?曹老爺子怎麼了?”這下輪到戲志才疑惑了,怎麼自己一說徐州,就扯到曹老爺子身上了。

曹操聽郭逸喝問,也猛地想起,自己的老爹還在徐州呢。連忙開口說道:“志才究竟出了什麼事?”

戲志才掙脫郭逸的魔掌,揉了下脖頸,才欣喜的說道:“下邳闕宣聚衆數千人,自稱天子;徐州牧陶謙與共舉兵,取泰山華縣、費城,並寇掠任城。”

聽完這個消息,幾人對視一眼,從對放眼中讀出一個信息:天賜良機!唯有荀彧眼中帶着一絲憂慮,在那裡皺眉苦思。

“回府衙召集衆將議事!”曹操當即立斷下了命令,讓人速去將剛剛離去的衆將,又都叫回府衙。這麼好的機會,若是不利用的話,可是要遭雷劈的。

曹操見衆將聽完這個消息後,都露出喜色。心中不禁大喜,看來手下的武將很熱衷打仗。當即開口說道:“諸位有什麼看法,儘可以說出來。”這裡沒那些文官啥事,自然不必隱晦了。

“還用想嗎,出兵打他個狗孃養的。”曹洪第一個跳出來,上一次風頭都讓郭逸搶光了,自己只揀了些便宜。這讓好鬥的曹洪,心中很是癢癢。

“還請主公下令!”呂布上次遠程奔襲徐榮,讓他燃起久違的戰意:帶着騎兵四處橫行,天下誰能捋其鋒!

衆武將也不甘落後,紛紛出言要領兵征伐陶謙。沒有仗打就沒有功勞,那這些武將就沒有升遷的機會了。眼前這麼好的戰機,如何能夠錯過不是。

“文若,你有什麼話說?”曹操很滿意衆將的表現,回頭看見荀彧一臉苦澀,在那裡欲言又止的樣子,忙開口向自己這個大管家詢問。

荀彧看了眼羣情激憤的武將,輕嘆了口氣說到:“主公,現在我軍共計八萬兵馬,其中三萬駐守豫州三郡,一萬駐守榮陽,還有一萬駐守在濟北國。也就是我軍可調用兵馬。不過三萬之數。且其中多一半,是豫州降兵和新招來的士兵。況且向糜家購買五千戰馬,使得現在府庫有些空虛。”

這一番話將現在的局勢,擺在衆將面前。兵力不足糧草不濟,如何能興兵討伐!衆將被當頭一盆冷水潑下,不禁互相看了看,又無奈的坐回座位去。

曹操聽了荀彧的話,纔想起今天商議的時候,也提到這件事。本來想着等秋收之後,兵馬也訓練好。可惜時不我待,戰機稍縱即逝,不上徐州摻乎下,實在是有些可惜。曹操想到這裡,不禁想自己的兩大軍師,郭嘉和戲志才求助,看看他們能有什麼好辦法。

郭嘉沉吟了下,開口對曹操說道:“主公,其實這一次闕宣造反,必然不得民心。雖然我軍兵馬未曾齊備,不過可以讓夏侯將軍,從泰山郡進軍。而我大軍則從沛國出兵,令張郃將軍從譙郡出兵。如此一來三路齊發,讓那陶謙弄不清虛實,可速戰速決!”

戲志才點點頭,補充說到:“孔北海是個正人君子,也可邀他出兵北海。至於袁術那裡,主公也可派一信使,去勸說袁術發兵徐州。如此一來就不用石心,袁術會塵三郡空虛之際,來發兵襲擾我軍。”

其實二人都沒說,如何解決最關鍵的糧草問題。一個是二人對此不擅長,另外就是希望能借助五路大軍,能逼迫那陶謙儘快投降。這樣一來糧草,只需要能撐過一個月就行。

不過這一點還是讓荀彧皺眉,不滿的說道:“計策雖然好,可是眼下若是動兵的話,糧草怕是隻能維繫一個月!何況那些黃巾戰俘,也需要糧草來安撫人心。這樣算下來,只有不足半月的軍糧!”

荀彧的一席話,讓剛剛欣喜起來的曹操,也不禁面露難色。自己的地盤還沒弄穩,就想着去吞併徐州,是有些太孟浪了。不過打下徐州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徐州富足之名,早已經名聞天下。何況徐州東襟黃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爲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向來爲兵家必爭之戰略要地。

面對如此大的好處,曹操委實不願意就此放手。拿下徐州之後,就可以和現在的地盤連成一線,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面。這總要比袞州四面環地的情況,要好上很多。可以說有了徐州,自己就可以傲據中原,虎視江南諸郡。

郭逸也在沉思,忽然想起一件可怕的事:歷史上曹操打徐州的時候,也是兵糧不足,在那個黑臉程昱的建議下,創出了聞名天下的“肉脯”!按照這種情況下去,曹操抵受不住徐州的誘惑,怕是終究會走了那一步。

想到這裡郭逸不禁仔細打量地圖,希望能想出什麼辦法,儘快速戰速決,好避免那一人性的慘劇。可是看來看去,都想不到什麼好主意。目光忽然掃到北海,一絲靈光一閃而逝。郭逸不禁皺眉苦思,想捕捉到那一線靈光。

曹操沒在意郭逸這無禮的舉動(湊到主上面前,在哪死盯着地圖),知道他定是在思索什麼。好奇之下不禁順着郭逸的目光,向地圖看去。發現郭逸死盯着北海,在那裡皺眉苦思。

曹操不禁有些哭笑不得,現在討論的是打徐州的問題,你說你不琢磨徐州,反而去打北海的主意。無奈的搖了搖頭,開口說道:“承仁,你也別盯着北海了。現在青州亂作一團,一個州居然有兩個州牧。可是這兩個州牧,都還沒上任呢。”

“什麼?兩個州牧?”郭逸有些疑惑,不禁開口向曹操詢問到。

曹操笑了笑說到:“你還在豫州的時候,這青州便亂了。先是州牧被黃巾殺死,接着公孫瓚任命田楷爲青州牧,而袁紹則任命他兒子袁譚爲鎮東將軍情州牧。只可惜這兩個人都在北海激戰,所以一直都沒能上任。”話語之間帶着一絲不滿,憑什麼他們私自任命一方大員,這不是無視朝廷嗎。

“黃巾?怎麼青州有黃巾嗎?”郭逸漸漸感到那絲靈光就在眼前,可就是捕捉不到,不禁急問到、

曹操看郭逸焦急的面容,不禁有些好奇,隨即對他說道:“上次青州百萬黃巾寇邊,不是被我們趕回去了嗎?後來又有一部分黃巾響應,現在光北海處,就有三十萬黃巾。承仁,你問這些做什麼?”

郭逸猛地笑道:“此次的兵糧有出處了!我想那孔北海也在發愁,三十萬黃巾可不是他能檔住的!”對啊,怎麼把這件事給忘了。在曹操第二次打徐州的時候,不就是有這麼一回事嘛。而且大耳朵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他的流竄作案生涯。

“承仁你是說先打黃巾,再來打徐州?”戲志才沉思了下,不確定的向郭逸問道:“可是那孔北海也未曾提起此事,若是我大軍冒然過境,豈不是要得罪兩家諸侯?”現在的青州很亂,公孫瓚和袁紹都將它視作自己的地盤。曹操這一去,怕是讓兩家諸侯,會有所誤會吧。

郭逸肯定的說道:“若我猜的不錯,現在孔融也在爲這幾十萬黃巾發愁。何況只需要三千精兵,便可大破黃巾。這樣一來那孔融對我軍心存感激,那個時候再討些糧草,孔融定會十分慷慨的!”

郭逸如此確定,就是賭管亥會像歷史上那樣,帶兵去北海“借糧”。同時郭逸也想打徐州的時候,讓孔融個正人君子不必插手。如此一來更不會有,大耳朵出場的機會了。

“承仁你估計要多長時間?”曹操不知道郭逸心中的想法,可是他相信郭逸能做到。何況能從孔融處借得兵糧,也能讓曹操放心的去出征。

郭逸想了想,一咬牙說道:“十天!而且三千兵馬,給我全是騎兵!”軍情緊急沒有更多的時間,留給自己去救孔融。

“好!我大軍三日後出征徐州!伯寧,你去袁術那走一遭,勸說那袁術出兵。另外順路通知張郃將軍,讓他匯合樂進,帶一萬人馬出兵譙郡。”曹操終於下了決心,把家底全都壓上。至於半個月後糧草告罄,曹操只能寄希望於郭逸身上。

其實郭逸猜的不錯,現在孔融正在爲黃巾發愁。雖然說他們躲在泰山,可是沒事的時候,上自己這擄劫一番。這對於以孔子二十世孫自居的孔融,可是莫大的大事。因爲他要愛民,還要維持北海的治安。

可惜他也只是個文人,手下才一萬人馬。別說戰力比黃巾強不了多少,就是強上很多,可孔融也不敢放出去。如此一來黃巾更加猖獗,甚至都有打破縣城的事情。本着仁恕之道的孔融,只能看着一封封告急文書發愁。

至於本來要出現的大耳兄,現在沒能當上他的平原郡守,而是當了個渤海郡守。不過這個郡守就有些尷尬,按說郡治所是在南皮,可惜南皮是袁紹的老巢,公孫瓚愣是沒打下來。這樣在公孫瓚的任命下,渤海郡出現了兩個治所:一個是袁紹軍的南皮,一個是公孫瓚軍的章武。

看了覺得還不錯,喜歡此書的朋友請加59102730

第91回 盜版與反盜版第151回 郭逸的決定第223回 陰安設謀第99回 古寺倩女第109回 偶遇毒士!第92回 結連糜家第64回 城破心驚第99回 古寺倩女第201回 忽悠華佗第30回 勇士長眠第107回 虛驚一場第85回 黃家家事第145回 夜戰第275回 郭逸的苦惱第156回 賈詡之謀第116回 洛陽急詔第54回 再返洛陽第66回 帳前獻策第123回 丁原之死第31回 退守石門第146回 郭嘉離去第223回 陰安設謀第58回 中牟縣令第174回 徐州急報第271回 劫駕卷首語第239回 火燒羊溝第51回 衝出王營第100回 再氣衛仲道第252回 潼關第41回 暴打袁術第250回 亡命第236回 魚餌第259回 袁紹的覆滅第261回 馬踏白檀第191回 逼宮第253回 長安亂第223回 陰安設謀第229回 急行第71回 夢破滅第177回 北海管亥第215回 賭!第277回 劫殺第185回 花閣裡犯了錯第76回 徐庶被抓第163回 袁術軍來襲第224回 狼騎第60回 困獸猶鬥第245回 千里走單騎第245回 千里走單騎第75回 野蠻女友?卷首語第158回 曹氏宗兵第33回 百鳥朝鳳第174回 徐州急報第280回 八門金鎖陣第二百三十二回第100回 再氣衛仲道第126回 董卓的心思第159回 調教曹家軍第5回 心結初解第59回 幹不幹?第93回 結婚見家長去!第115回 董卓?!第119回 婚前準備第166回 攻克陳縣第135回 出師不利第114回 誤會?第47回 刁蠻少女第68回 亂第213回 彩虹第220回 攻陷黎陽第53回 絕處逢生第68回 亂第225回 時間緊迫第34回 命懸一線第二百三十二回第7回 出師下山第25回 無奈撤軍第243回 兩敗俱傷第156回 賈詡之謀第191回 逼宮第70回 桃園三義戰宛城第155回 搶佔東郡第263回 鮮卑出擊地三十二回 瀕臨絕地第175回 機遇第34回 命懸一線第281回 八陣第38回 笑傲江湖曲第77回 救徐庶第92回 結連糜家第37回 立功被貶第146回 郭嘉離去第244回 討賊檄文第239回 火燒羊溝第212回 嫁給你的條件第80回 典韋要結婚第161回 十面埋伏第51回 衝出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