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五蛟上將

“陛下,是臣失策,請陛下責罰。陛下,孫娘娘地位尊貴,不容有失,江東此番要人,可否選用一名侍女,代替孫娘娘,來一計瞞天過海?”

諸葛亮不敢惹毛劉雲,略過孫尚香,只求劉雲賞個侍女,或者在府上隨便挑一人,阿狗阿貓都行,反正孫堅眼瞎,好忽悠得很。

“大善!孔明之計,始料未及,朕有孔明相助,何愁江東此等小事煩憂。孔明,朕在江東,聽孫權大讚爾兄長諸葛子瑜,言子瑜胸有百萬兵,不知孔明與子瑜交情如何?能喚子瑜前來助朕?”

劉雲心知收復江東,不在孫堅的地盤多寡,而是人才,只要孫堅無人可用,那江東自成一盤散沙,不攻自破。

別說是諸葛瑾、顧雍這些有瓜葛的,連張昭張紘兩兄弟,劉雲都想策反一波。

“陛下,家兄正在府中,臣原就打算爲家兄引薦,既陛下問起,不如喚家兄前來,宣見聖面。”

諸葛亮夾在中間,不好做人,諸葛亮當然希望諸葛瑾搭把手,一起效力劉雲,但由諸葛亮替諸葛瑾謀事,有結黨營私之嫌。

“哈哈,固在願,不敢請爾。在江東之時,人多眼雜,朕尚未與子瑜好生交談,結識一番,趁此良機,快快請子瑜一見。”

姿態是要有的,千金買馬骨,諸葛瑾強不強,憑着諸葛亮的關係,劉雲就願給諸葛瑾一個前程,莫提諸葛瑾在江東,還是孫權身邊的紅人呢。

劉雲話音一落,候在殿外的江東數人齊齊走入,跪拜行禮。

“拜見陛下!”

劉雲打眼一看,喲,來的還不少,領頭的戴着綸巾文士帽子,劉雲還有些印象,正是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

其餘五人,身穿盔甲,有老有小,倒是讓劉雲看得一頭霧水,不禁發問:

“子瑜,朕在江東與爾有一面之緣,你是孔明之兄,瑕不掩瑜,不如留在朕帳前聽用,朕另遣人返回江東覆命得了。”

“對了,這幾位將軍,敢問如何稱呼?一看就知不凡,可是與子瑜同來,欲效力於朕的大才?”

劉雲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遞上招攬的橄欖枝,這些人可以不降劉雲,劉雲不缺武將,但絕不可留給江東所用,不降即死。

江東衆將眼前一亮,想不到除了諸葛瑾,劉雲還會主動問起各人,尤其是滿座之中,一堆猛將的情況下。

這纔是真正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哪。

衆人眼淚盈眶,頓時後悔沒像魯肅一樣,早點歸降劉雲,一展心中抱負。

“稟陛下,罪將朱治朱君理,原在江東出任水軍左路將軍,罪將有眼無珠,曾聽令於孫策,阻陛下於江河之中,現憣然醒悟,率朱氏三人前來投奔陛下,罪將等深感愧疚,還望陛下責罰。”

朱治是老將,老將出頭,又是主動歸降,哪怕劉雲遷怒孫堅,也不會過分爲難朱治等人。

明明是武將,朱治算是混明白了,言語之間,不求官職,先求恕罪。

不然,劉雲心中有根刺,現在人多,劉雲可以忍着不發作,但往後劉雲亦不會重用朱家。

“稟陛下,罪將朱然朱義封。”

“稟陛下,罪將朱桓朱休穆。”

“稟陛下,罪將朱據朱子範。”

“冒犯天子聖威,請陛下責罰!”

朱然、朱桓和朱據年輕,只能有樣學樣,在朱然等人看來,打不過就降,也是應有之義。

先前各爲其主,真談不上有罪過,除非劉雲心胸狹窄,故意給江東降將穿小鞋。

劉雲一聽,明白了,原來是太史慈的手下敗將,朱氏四將輸了一陣,在江東這種講人情,看家世的小地方,本來就是小門小戶的朱氏,沒法混出頭了。

另尋明主,人之常情呀!

“朱將軍,言重了,朕不看出身,只重其才。朱將軍,爾等亦知朕麾下有一老將黃忠黃漢升,原在荊州,只是看門小將,在朕這兒,已經統領一軍,獨當一面了。”

“爾等有心投奔朕,朕自會人盡其才,不會埋沒了爾等,朕一日之間,得爾等朱氏四將,可見天下歸心,朕高興着呢,又豈會責罰爾等?都起身說話,這裡沒有那麼多的規矩,只講實力。”

劉雲寬慰朱治等人幾句,又將目光轉移到最後一人,笑臉相視。

“稟陛下,罪將徐盛徐文向,願降陛下,懇請陛下收留。”

徐盛出身寒門,生死只在一念之間,倒也豁達多了,不像朱治等人抱有那麼多的期待。

在江東,孫堅和孫策自視武藝過人,只當徐盛是跟屁蟲,完全不念徐盛的功勞,徐盛對江東並沒很強的歸宿感,屬於問心無愧,仁至義盡的了。

至於效力劉雲?徐盛無所謂,實在不行,就缷甲歸田,好手好腳,不愁沒一口飯吃。

劉雲看徐盛這氣宇軒昂,不畏強權的樣子,眼前一亮,劉雲收來的人才,大多是水軍將領,正合劉雲的心意。

劉雲當下點點頭,笑道:

“朕得文向,水軍大盛也。傳令下去,水軍獨立建制,分設五蛟上將,與五虎上將同列。往後,水戰與地戰一樣,配備水軍軍師、大將、副將,自成序列。”

劉雲趁這時候做大做強水軍,以後莫說江東,就是江東之外,四海之濱,劉雲的水軍何處去不得?

“衆將聽封,封魯肅魯子敬爲水軍軍師,荊州州牧一職暫由劉琦替代。”

“封太史慈太史子義爲五蛟上將,建立黑蛟軍,太史慈爲主將,副將周泰,自成一軍,獨斷全面,執掌荊揚上域。”

“太史慈原五虎上將之稱,由黃忠黃漢升補位,麾下兵馬除水軍之外,盡數移交黃忠。”

“封甘寧甘興霸爲五蛟上將,建立霸蛟軍,甘寧爲主將,蔣欽爲副將,執掌青徐水域。”

“封丁奉丁承淵爲五蛟上將,建立火蛟軍,淩統爲副將,統領火箭營兵,爲朕鎮守全部海岸線,埋葬一切來犯之敵。”

“封朱然朱義封爲五蛟上將,建立赤蛟軍,朱桓爲副將,爲朕進取荊交水域。”

“封徐盛徐文向爲五蛟上將,建立青蛟軍,副將朱據,爲朕東出深海,剿滅水賊患匪。”

“五蛟上將,皆聽令于軍師魯肅,命周瑜周公瑾暫作爲魯肅的副手,分擔各事,如若江東歸附或收復,視周瑜表現,可用其才,則同封爲軍師,俸祿等同水軍大都督。其餘衆人,按功論賞,無一是漏。”

劉雲一口氣,將帳下衆將賞了一遍,除了沒在跟前的,或之前已有五虎上將殊榮的,眼前之人,幾乎人人有份,混個一官半職。

“謝陛下!”

分果果,排排坐。

有功賞功,這是收攬人心最好的方式,沒有之一。

一時之間,全都跪倒一片。

得到封賞的人人面帶喜色,皆高聲山呼答謝。

哪怕是周瑜,同樣面帶猶豫,終究真心實意地跪了下去。

唯有孫策,一臉黑線,恨不得捏死劉雲,心生不悅,又敢怒不敢言。

周瑜是孫策的發小兼家將,此事不假,但跟了孫策,周瑜頂多也是水軍大都督。

劉雲願賞周瑜一個水軍大都督,哪還要啥自行車?

第一百五十章 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第二百九十二章 本將這詐降之計,妙不妙?第二百二十一章 朕今兒就化身刺客,貼身!第二百九十七章 給本將一個將功折過的機會第二百三十九章 臥龍鳳雛,一俊一醜第一百九十三章 娶妻當娶賢,賢妻配美貌第一百六十章 惡來一擊,鬼哭狼嚎!第二百零一章 誰纔是真正的上將軍?第二百九十七章 給本將一個將功折過的機會第二百一十五章 天下才氣共十鬥第二百二十九章 淩統這烏鴉嘴第四十九章 十萬甄愛粉第三百零六章 你是說得輕鬆,你行,你上啊!第一百二十五章 朕從不騙女人的第二百八十四章 直娘賊,真當本將忽悠你麼?第三百零四章 此法名喚軍屯法第二百六十四章 壓軸之兵,赤色狼牙棒!第一百三十四章 但我以前餵過狗第一百三十五章 你!老母!第十三章 可惜了,李大目第二百二十七章 我們什麼都不幹第七十六章 你現在是俺的俘虜了第三百零三章 秘寶《太平經》第三章 秒殺劉備第六十五章 突突亂射一通第一百三十八章 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第二十八章 今天,殺的就是你第二百一十四章 腦生反骨,一臉背主之相第一百七十六章 吳王和江東六郡封地第二百零九章 來自小小門牙兩將的反撲第二百三十八章 老將亦須揚名逞威第三百零九章 小小的長劍,想擋兩把大刀?第一百八十二章 誰可爲將?誰當先鋒?第三百零七章 幼麟?與臥龍、鳳雛齊名?第二百四十九章 朱紋刀?本將就笑納了第二百七十六章 互通有無,雙方押注第二百四十五章 弓腰梟姬,世之一絕第二百二十一章 朕今兒就化身刺客,貼身!第三百零二章 軍中不得飲酒!此乃大忌!第一百零七章 陛下,俺洗乾淨了第二百九十九章 孫權孫仲謀,人稱“孫十萬”第三百一十一章 終究是戰馬扛下了所有第二百二十六章 爾等真當自己是娥皇女英呀?第三百零二章 軍中不得飲酒!此乃大忌!第二百六十九章 叔可忍,嬸不可忍第一百四十八章 女人,只會影響拔刀的速度第二百七十三章 五蛟上將第二章 羞辱劉備第二百七十一章 小心無大事嘛第二百五十八章 禍從口出!病由嘴入!第一百二十九章 我哪裡小了?第二十八章 今天,殺的就是你第一百一十四章 渭水之河第二百六十章 孫堅懼內,江東無人不知第二百六十三章 堪稱人間一絕,絕絕子!第二百三十章 今日之恥,他日十倍還之第一百三十二章 天葵之病第七十八章 張娘娘的兄長第二十四章 來個甕中捉鱉第二百零二章 不知忠義爲何物哪!第二十七章 賢內助*張寧第一百八十二章 誰可爲將?誰當先鋒?第二百六十九章 叔可忍,嬸不可忍第十二章 羣*Aoe第二百八十六章 但有外敵,不可示之以弱第六十八章 螟蛉子第二百一十七章 劉荊州難道沒教你禮不可廢麼第二百九十八章 有大帝之姿第二百八十三章 人人得而誅之第十六章 演我?第三十章 這叫虎口奪食,曉得不?第二百五十章 建議走丈母孃吳國太的路線第一百零六章 傳國玉璽第九十章 舍朕其誰第二百六十一章 以聯姻代替獻城,換取策公子第三百零六章 你是說得輕鬆,你行,你上啊!第四十六章 小刀扎屁股,開個眼第三百零二章 軍中不得飲酒!此乃大忌!第一百三十三章 未知的中草藥:益母草第六十三章 郭嘉郭奉孝第二百八十三章 人人得而誅之第一百四十三章 有內鬼,停止交戰第四十章 生死不論第四十四章 真*貓膩第二百四十四章 陛下,您還說凡事有個度呢第二百二十六章 爾等真當自己是娥皇女英呀?第二百五十九章 對弈者,從不在一棋子落功夫第二百二十五章 朕的格局很大,你倆忍一下第二百四十五章 弓腰梟姬,世之一絕第六十四章 空手套貂蟬第一百五十七章 這是下邳全城的百姓呀!第二百一十章 請太守速速出面鎮壓第八十一章 爾等中我軍師妙計了第一百一十九章 點火!殺!第二十九章 欠缺一根筋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在城在,誓共存亡!第二百九十一章 嚐嚐俺的亂棍打狗!第二百八十三章 人人得而誅之第一百九十八章 虎獅石墩子第二百零六章 這筆賬記在江東水軍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