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以我看來,子義兄是詐降

周興帶着一些錢糧和肉再次來到太史慈家,見到了太史慈的老母親。

“阿母,有子義兄的消息了。”

“如何?”老婦人急問。

“他……”周興遲疑着沒有說下去。

“我兒戰亡了?!”

老婦人頓時呆住,神色黯然的看着周興。

周興搖了搖頭:“不是,子義兄沒死。”

“那他究竟如何了?”

老婦人臉上微喜,但她看得出來,對方這麼遲疑沒有直接說出來,肯定是兒子出事了。

周興又猶豫良久,在老婦人的注視之下,終於說道:“子義兄爲逆賊孫策所擒,如今已降了孫策!”

看着對方滿臉惋惜之色,而且對方是劉備極爲信任的軍師,老婦人相信這不會是假消息。

“我兒降了孫策!怎麼可能呢?!”

老婦人顯得非常失望,不敢相信。

“揚州牧劉使君兵敗逃往豫章郡後,子義兄獨身留在丹陽郡,募集了數千人,自稱爲丹陽太守,想要爲劉使君擊退逆賊孫策。可是逆賊孫策親率大軍來攻,子義兄力戰不敵,爲其所擒,因此而降。”

周興故意把逆賊與孫策相連起來,好讓老婦人的心裡對孫策有所反感。

他說的也沒錯,劉繇是朝廷任命的揚州牧和振武將軍,孫策帶兵來攻打,這與謀逆無異。

老婦人呆立不語,想不到自己的兒子竟然投降了攻打劉使君的孫策!這個結果讓她難以接受。

“阿母,以我看來,子義兄是詐降。”周興又說道。

“詐降?!”

老婦人對周興的話感到意外,卻又很希望這是真的。

“不錯,阿母是否記得,子義兄當年爲何離開家鄉避往遼東?據我所知,當年子義兄身爲郡吏,奉命往洛陽遞送表章,在朝廷公車門外詐取州吏表章而毀,因此才往遼東避禍,由此可見子義兄善於使詐。所謂兵不厭詐,子義兄兵少,身爲逆賊所擒,而壯志未酬,況且大丈夫能屈能伸,因此纔會假降孫策,伺機脫身,否則以子義兄之忠肝義膽,豈肯輕易委身於逆賊!”

中平三年的時候,太史慈二十一歲,當時是東萊郡的郡吏奏曹史。東萊太守與青州刺史不和,而朝廷的規矩是,若是州與郡有爭議又難以分辨對錯,誰先將表章送達朝廷,朝廷就會支持誰。

當時州里先派人送了表章去洛陽,東萊太守知道之後派太史慈日夜兼程趕去洛陽,到了洛陽皇宮公車門外,也就是專門遞交表章的地方,剛好看到州吏正要遞交表章。

太史慈當即上前詢問,說你是來遞交表章的嗎,州吏不知道他是郡裡派來的東萊人,見他相問,以爲是朝廷的人,便把表章交到他手裡。

結果太史慈拿到表章之後,立即從懷裡拿出小刀,將表章毀壞,然後勸說州吏跟自己一起逃亡。然而出城之後,他又偷偷返回城裡,將郡裡的表章遞交上去。

刺史後面再派人去補交表章,卻已被太守佔了理,因此怨恨太史慈。太史慈怕遭到刺史報復,只好逃往遼東避禍,正是因爲此事讓他得以揚名。

這個事情太史慈的母親當然清楚。

現在周興說出來,讓她覺得對方所說很有可能。

自己的兒子確實善於使詐,在北海助孔融突圍去平原求援的時候,他也是使詐才能出城。

或許真如周興所言,子義是詐降!

“阿母,據揚州傳回來的消息,曾經有人勸劉使君拜子義兄爲大將,

然而劉使君不聽,僅是任用爲偵候。劉使君重名輕才,因子義兄非世家名士而不能重用,非識人之君。以子義兄之才,若爲大將,那逆賊孫策必不能勝。”

周興繼續說道:“子義兄如今詐降,脫身之後必會再助劉使君,而劉使君不能重用,只怕子義兄是徒勞而無功。而今東萊太守鎮東將軍劉玄德府君,寬厚弘毅,親民愛士,知人善任,又有匡扶天下平亂安民之志。以子義兄之才,若能輔佐劉府君,必將盡顯其能,與劉府君一起平定天下之亂,使天下百姓得安!”

“而且,今日剛剛得報,遼東太守公孫度遣兵一萬,已經出兵,將要渡海來攻東萊,此刻正是劉府君急需人才相助之時,阿母不如勸子義兄歸來,與劉府君一起保護東萊,匡扶朝廷,平定天下!將來有功,或可位任將軍,爵封列侯!”

老婦人驚問:“遼東兵要來攻了?”

周興答道:“正是,不過阿母放心,劉府君拼死也要擊退敵兵,保護東萊百姓不受其害!”

老婦人想了想,說道:“我夫君早亡,子義少時,我常教他男兒當仗劍匡佐朝廷,扶正反亂,要有忠君護民之志!如今劉府君爲東萊百姓剿滅賊寇,又減稅免賦,收納流民,其護民之志,待民之仁令人讚歎!子義若能回來相佐自然是好,可他遠在揚州,我如何能勸他回來?”

周興心中暗喜,說道:“阿母,此事容易,可讓族中可信之人趕去揚州,面見子義,暗傳阿母之言,如此子義兄必歸。”

老婦人聞言大喜:“如此甚好,既然遼東兵馬已經出兵,此事不宜遲,我這就找族人去揚州,讓子義早日歸來佐助劉府君。”

當即,老婦人找來一位名叫太史原的族中之人,詳細交待一番。

這個太史原與太史慈年齡相當,二人從小相交頗好,是值得信任之人。

周興對太史原也交待了些事情,主要是一口咬定太史慈是詐降孫策,叮囑他到了揚州之後,注意不要被孫策的人發現他的意圖,讓太史慈尋找機會脫身而歸。

同時派了兩個人跟着同去,路上好有個照應。

送走太史原,周興拜別太史慈母親,回到城內。

周興把自己跟太史慈母親的說辭向劉備說了,之所以要說太史慈是詐降孫策,是要給太史慈一個臺階下, 好讓他來投劉備之後,別人也無可非議。

劉備聽說之後,心裡其實也願意相信太史慈是詐降孫策,如果真是這樣,那他歸來相投的希望就很大了。

王修和李業果然都是精幹之吏,只用三日時間,就將近海的百姓,包括津口十里之內的百姓,全部遷到黃縣城裡暫住,還將百姓的糧食和牛羊豬狗都搬來了,可以說是不遼東兵留下一點可食之物。

而百姓也非常配合,畢竟日子剛剛有了盼頭,他們可不想自己又遭受劫掠。

十日後,遼東兵馬已經到了遼東郡最南面的海邊渡口,準備渡船過海。

東萊郡內的百姓聽聞消息之後,數千人帶着刀劍弓矛或是鋤頭棍棒涌來黃縣,想要協助劉備擊退敵兵。

這些人對付同樣爲烏合之衆的賊寇或許還行,對付有騎卒的遼東兵,如果讓他們上陣,那就只有被屠戮的份。

劉備肯定不會帶他們去,而是挑選出三千名壯漢,由縣令王修統領,讓他們留在黃縣城裡協助守城。

又過一日,探兵慌急回報,遼東兵馬開始登船渡海。

劉備當即下令,留下一千三百兵由麋芳統領,與王修統領的三千百姓一起守城,同時留在城裡的還有麋竺和簡雍。

劉備則是帶着關羽張飛,還有周興和李業,率領五千兵馬出城,趕到離津口十里處築壘安營,等待遼東兵馬登陸。

此刻劉備有一點擔憂,擔憂遼東兵馬過於強悍,自己難以取勝。

同時又有一絲興奮,期待着自己能俘獲遼東騎兵的戰馬!

第六十二章 你認識東萊太史慈嗎第六十一章 關羽之憂第四十二章 勸降第四十六章 空營計第四十四章 破敵之策第五十四章 關羽之智第三十九章 鴻門宴第三十一章 救,當然要救第一十九章 你們都給我住口第三十五章 你沒聽說過“黑臉將軍”之勇嗎第三十四章 我們是來勸和的第二十一章 勸說第八章 一派胡言第三十七章 你讓我如韓馥一樣讓州?第六十六章 男兒志在四方第六十一章 關羽之憂第七章 劉備的三點希望第五十章 再破東牟塢堡第二十六章 你要殺俺就殺吧第二十二章 言而有信第六十八章 庸策第四十九章 賞你十塊金餅第四十七章 中計了第四十二章 勸降第一十二章 青州的人才第六十六章 男兒志在四方第一十九章 你們都給我住口第五十七章 化友爲敵第二十三章 你說關某不能勝敵?第一十九章 你們都給我住口第二十五章 來人,把張飛綁了第九章 誰說呂布有勇無謀的第四十七章 中計了第三十七章 你讓我如韓馥一樣讓州?第八章 一派胡言第六十二章 你認識東萊太史慈嗎第六章 讓州第三十章 給袁紹寫信第四十七章 中計了第五十七章 化友爲敵第五十九章 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第六十二章 你認識東萊太史慈嗎第一十一章 軍師第二章 苟且偷生的苟第六十九章 示人以弱第三十八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六十四章 要殺人不用主公親自動手第四十一章 脣亡齒寒第二十六章 你要殺俺就殺吧第二十二章 言而有信第六十章 擒賊先擒王第二十四章 張飛來也,不怕死的來啊第五十九章 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第四十二章 勸降第六十二章 你認識東萊太史慈嗎第三十一章 救,當然要救第六十三章 我得軍師,乃天賜也第六章 讓州第五十一章 軍師,你想要什麼樣的女人第三章 亂世方可出英雄第四十章 意外之糧第四十七章 中計了第四十二章 勸降第一十七章 大勝第三十二章 劉備出兵第四十八章 軍師有何良策第八章 一派胡言第五十四章 關羽之智第二十八章 二哥,周軍師這個人很好第一十九章 你們都給我住口第二十四章 張飛來也,不怕死的來啊第一十八章 進一步粉身碎骨,苟一時天寬地闊第二十七章 益德,我有一個故事第二十章 以德服人第五十八章 軍師,俺來也第六十五章 劉備的仁德第四十五章 攻其所必救第八章 一派胡言第六十三章 我得軍師,乃天賜也第二十七章 益德,我有一個故事第三十七章 你讓我如韓馥一樣讓州?第二章 苟且偷生的苟第五十章 再破東牟塢堡第三十八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三十九章 鴻門宴第四十四章 破敵之策第七十章 以我看來,子義兄是詐降第六十二章 你認識東萊太史慈嗎第四十七章 中計了第五十六章 難破之陣第六十二章 你認識東萊太史慈嗎第四十三章 王營的妙計第三十八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五十四章 關羽之智第五十四章 關羽之智第三十六章 明使君,此城不能守第三十一章 救,當然要救第四章 俺每日要飲酒,哪有時間去讀書第六十五章 劉備的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