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出走

乾隆元年,元月初二。

弘曆記得今日是她生辰,下了早朝,向額莫問過安後匆匆用了幾口早膳,就囑咐人擡了前幾日新得的卷兒象牙席往寧壽宮去。

靜慈今兒精神不錯,弘曆來的時候正坐在熱炕上做着刺繡。雖上了些年紀,手卻一如往年那般穩重。聽到隱約聽到宮門外太監拍掌的聲音,只是弘曆來了,只把繡帕放在膝上,卻也沒有下炕的打算。

“侄兒給姑姑請安了。”雖是登基稱帝,可在她這裡,弘曆自覺仍是個孩子。

她點點頭,安然地受了帝王的禮,含笑示意他在自己旁邊坐下,瞧着跟他進來的還有幾個小太監,擡着的箱子中不知裝了什麼,笑道:“皇上怎麼還叫人往我這裡搬東西。這寧壽宮,什麼都不缺。”

“侄兒知道姑姑這裡什麼都不缺。只是這玩意兒是侄兒新得的,瞧着新鮮。姑母今兒生辰,侄兒便將此物送來給姑母當賀禮了。”弘曆說罷,示意太監將箱子打開,拿出裡面的象牙涼蓆奉上。

靜慈打眼瞧瞧,有命沁兒把她的西洋眼鏡拿了來細細打量,纔開口道:“這是卷兒象牙席?物件兒倒是好物件兒,可是皇上,如今這可是冬季啊。”

“等到了夏天,姑母就用得到啦。”弘曆拿起矮桌上的茶壺,給自己斟了杯茶,“雖說等到了夏季,宮裡有冰塊鎮暑,可總不如這象牙席墊着舒服不是。姑姑可千萬別說不收,侄兒都帶來了。”分明是二十五歲已經登基親政的少年帝王,坐在她身邊說起話來終究還像個撒着嬌的孩子。

從小到大,額莫不受寵,阿瑪又是出了名的冷麪帝王。弘曆記憶裡能撒嬌耍賴的也只有她一人了。即使是如今大了,只要在她身邊,這樣的習慣終究還是改不了。

她嘆了口氣,受不了他這大有“姑姑不收,就要把東西給毀了”的架勢,忙扭頭示意沁兒把東西收下,一面又忍不住道:“這象牙席做工繁複,在格致鏡原中就有記載。‘安南鄧上舍說,其祖初入朝貢象牙簟,象牙簟者,凡象牙齒之中悉是逐條縱攢於內,用法煮軟,牙條逐條抽出之柔軟如線,以織爲席。’費時費力還損耗人力物力。這等奢靡之物,以後不要再做了。”

反正她是收下了,弘曆的心也落下大半,乖順地應下了她的話,有陪她聊了些朝中有的沒的,便起身告辭離開。卻被她叫住:“弘曆,姑姑老了,如今想見一個人,不知皇上許是不許。”

弘曆一愣,這才反應過來,她口中的“皇上”是在叫自己。一時有幾分不自在:“姑姑想見誰開口就是了。弘曆從未覺得,在姑姑這裡,弘曆是個皇帝。”

她也愣住了。當年連稱呼四哥的時候都沒見過幾次“皇上”,如今卻這樣叫弘曆。看來,打心底,這侄兒與自己是有距離的。“我相見張廷玉。”

“好。侄兒這就安排。”弘曆應下,遂轉身離開。

張廷玉不明白自己爲何被小皇帝莫名其妙地召進宮。一路有太監引他往內廷走,本以爲是去養心殿,卻不想方向一邊,徑直定在了景運門門口。

“公公?”擡頭有些疑惑地看着引路太監,得到的回覆卻是:“奴才只能將大人送到這兒了。”

有人匆促快走了幾步迎上前來,向張廷玉打千兒行禮,一道地抓了把賞錢遞給那引路的小太監,這纔開口道:“大人這這邊請。”

過了景運門,往前就是錫慶門。侍從卻沒走錫慶門,而是繞到了履順門,過昌澤門。

走到這裡,張廷玉也就清楚,究竟是誰要見他了。寧壽宮,如今不是隻有一位主子住在這裡嗎。

“卑職給公主請安請安。”進得殿中,那人正立在西暖閣中,背對着他不知在做些什麼。一頭盤起的白髮卻有些刺眼。隔着道門跪下請安磕頭,聽得聲音遙遙的傳過來:“衡臣,起來吧。”

張廷玉答應了聲站起身來,卻依舊是垂着頭。

她轉過頭來,瞧他還站在那裡,招了招手:“

過來坐。”

張廷玉答應了聲,戰戰兢兢地低頭進得暖閣中,在一旁的紅木椅上坐下。

有宮人奉上茶水,他卻也不敢喝。不知道今兒這位叫他來是爲着什麼。

“軍機處可好?”她仍是站在那裡,手中的毛筆正在勾勒這什麼。

“公主……已經沒有軍機處了。”他嘆了口氣,“公主怕是忘了,皇上已以西北戰事已定爲由,將軍機處撤除了。如今,是總理處。”

她微怔,手中的毛筆也頓在那裡。索性放下不再畫,口中喃喃道:“是啊。已經不在了。”嘆了口氣,瞧着眼前這位處事謹慎的朝臣:“當年軍機處的人,如今也就只剩你一個了。”十三哥死了,蔣廷錫也在雍正十年的時候死了。從十三哥過世開始,她或刻意或無意地去忽略一些事情,如今有了機會細細盤點下來才發現,原來,這麼多人都已經不在了。

有宮人端上壺酒來,放在桌案上後便安靜地退下了。她倒了兩杯,將其中一杯遞給張廷玉,輕輕碰杯後一飲而盡:“這第一杯,本宮要謝張大人在朝三十五載的辛勞。”

張廷玉也飲下這杯酒,口中卻依舊念着“不敢”。入口的甘甜和回味,竟是外面品不到的。都說十四公主手裡有不少好東西,看來,這酒就算是一樣了。

她接着斟滿第二杯:“這第二杯,本宮要謝張大人十三年來對本宮的維護。”若不是因有他這麼個文臣在,依四哥對自己的驕縱和偏寵,自己早不知要被這些大臣彈劾多少次了。

張廷玉索性不再說話,陪她喝下這第二杯酒。

斟滿第三杯,她卻轉了話鋒:“這第三杯……本宮想求張大人一事。”

“公主有事只管講就是了,卑職當不起公主這個‘求’字。”他端着酒杯,卻不知她所提是什麼事。

“衡臣……”她輕輕開了口,“你是四哥臨終前親封的顧命大臣。允祿的心思都在音律和算數上,鄂爾泰又是個一心做事多旁的不怎麼考慮的人。三個顧命大臣,本宮只能委託你一個了。弘曆那孩子是本宮自小看着長大的,聰慧不假,只是打小看了太多風月之詩,本宮雖不擔心他會就地荒廢了政事,但總也要有個人盯着他,時常勸諫着些。”

“公主放心,奴才既領顧命大臣之職,定盡顧命大臣之責。”張廷玉行禮應下,卻見她將一個小小的錦盒遞到他手中:“本宮知道,四哥遺詔上說你是百年之後可享太廟之人。可本宮讓你做的事,怕是早晚有一天會觸了小皇帝的底線。這個盒子你且收好,本宮雖沒什麼本事保你榮華,但保你條性命還是可以的。”

“奴才……謝公主。”聽她此話,張廷玉頓時紅了眼圈,謝過恩後將錦盒收於袖中。他身爲漢臣,從來都只在君主面前自稱一聲“卑職”,只有滿軍旗和蒙軍旗的朝臣纔會在皇上面前自稱“奴才”。可是今兒,眼前這人,卻是讓他甘願俯首稱臣。

“你退下吧。本宮乏了。”微不可聞地嘆了口氣,她開口打發了張廷玉。關於弘曆,這最後一件事也算是交代清楚了。

乾隆元年,元月初三。

正巧趕上過年,弘曆好整以暇地坐在長春宮的炕上,身邊站着五歲的永璉,身邊皇后富察氏懷中抱着四歲的公主。聽着永璉磕磕絆絆的揹着論語,他忽然有一種歲月安好的感覺。

“皇上,寧壽宮裡的人來了。”宮人從外面進來回稟道。

他心覺有異,瞧了眼自己的皇后,道:“叫她進來吧。”

富察氏招呼來乳母將兩個孩子帶走,有些擔憂地說道:“皇上昨兒去瞧了姑姑,姑姑還好嗎?臣妾昨兒本是要去的,到了門口卻被攔下了,說是姑姑已經睡了。”

他剛想開口問下去,卻見姑姑身邊的貼身侍女戰戰兢兢地進來行禮,還不等弘曆開口,已是噗通一聲跪在地上:“皇上,奴婢死罪。”

“出了什麼事情?”他開口問道。

“皇上……

公主失蹤了……”沁兒戰戰兢兢地磕着頭,實在不知道還能說什麼。

弘曆一驚。偌大一個紫禁城,多少侍衛盯着呢,竟然能讓人就這麼跑了?“你起來說話,究竟怎麼回事。”

沁兒站起身來,低着頭道:“奴婢昨晚不當值,當值的是個新來的小宮女。等今兒奴婢早起要給公主更衣的時候才發現……那小宮女不知怎的昏倒在地上,公主已經不見了蹤影。”

“這皇宮大內,怎麼能說不見就不見,皇上……要不然臣妾派人去找找?”富察氏皺着眉頭道。

弘曆卻搖了搖頭,沉聲吩咐沁兒:“你退下吧。記住,這件事情不要對任何人說。”

沁兒應了聲退下,富察氏卻擔憂地開口:“皇上……?”

穿着常服的少年此時看上去與尋常人府中的少年沒什麼區別。揉了揉眉頭,他嘆了口氣:“朕昨兒就覺得奇怪,她怎麼過個生辰要向朕交代那麼多。最後還說……”

“姑母最後說什麼?”富察氏忙忙追問。

弘曆回過味兒來,看向自己的皇后:“她說想見張廷玉。”

“來人!快派人去追。”她把所有人都見了遍,定是把所有該交代的都交代了。所以……她這是……跑了?

弘曆簡直覺得不可思議,她竟然真的就這麼跑了。這前前後後,如今看來她是早有預謀的。

寧壽宮昨兒還帶着幾分熱鬧,如今,卻大有人去樓空的味道。弘曆站在寧壽殿門口看着殿門正中掛着的那塊牌匾,沒想到昨兒還來過的地方,今兒就換了風景。而平日裡在寧壽宮中到處晃悠的洛谷、景浩等幾個常見的侍從也都不見了。

看來……她是真的鐵了心要走,才能走的這麼幹淨利落。

他邁步進殿,環視着殿中四周。平日裡她寫字畫畫的桌案上只留了張字條,蒼勁有力的字體只有一行:一願世清平,二願身強健。天地路遠,莫再相尋。泰陵之側,得安此生。

櫃中仍放着她素日愛穿的幾件衣服,牀榻齊整,上面還放着身紅衣。這身衣服他是清楚的,記得在幼時,他見皇阿瑪也擺弄過這身衣服,一面嘆了口氣,再重新將衣服收入箱中。她所留的這張字條,前兩句所寫是白居易的贈夢得。只是,那“三願臨老頭,數與君相見”她竟沒寫。看來,她是打定了主意,從此再也不見自己這個做侄兒的了。

“來人。”他沉聲開口,蘇培盛低頭進來,聽他吩咐:“傳朕旨意,固倫端睿長公主歿,舉國同悲,葬禮同親王禮制,朕會親自前往拜謁。”

“皇上?”蘇培盛以爲自己沒聽清。

“按旨意辦吧。”帝王再沒多說什麼,轉身就往外走。以後,就當這宮裡從沒有過這個人。

“皇上。”養心殿中,他的十七皇叔果親王允禮早已恭候在那裡。向他恭恭敬敬地行了禮後,卻聽他道:“十七叔,姑姑不要朕了。”

允禮一愣,不知他是怎麼了,卻聽他接着道:“姑姑走了,還讓朕不要再去找。”

允禮苦苦一笑,似是早有預料,繼而道:“微臣前幾年掌管宗人府事宜,有一事有必要告訴皇上……長姐,本就不在皇室玉牒之中。”

少年天子當下愣怔在那裡。不在玉牒之中?原來是這樣。

乾隆元年,元月三日,固倫端睿長公主薨,年四十有八。帝撰祭文曰:爾固倫公主乃聖祖仁皇帝之女世宗憲皇帝之妹朕之姑母也。毓秀紫薇,鍾靈寶婺。幼奉慈聞之訓,敬守女箴。朕之幼時,養於膝下,教書習字。鸞車雍肅,夙傳謙抑之心;象服委佗,久著端凝之度。歲華易邁,壺德難冺。體聖祖之慈懷,世宗之友愛,篤朕躬之恭順,茲追封爾爲固倫端睿長公主,遣官致祭。於戲!崇封龍錫敦一本,以推恩茂典。特頒眷九原而增感,靈其不昧,尚克歆承。

這樣的祭文,弘曆雖親手寫下,卻也註定不能被記入史冊。生榮死哀,看來有些事情,是註定的了。

(本章完)

第077章 再見故人第065章 今非昨第122章 皇室玉牒第057章 伴駕第016章 出塞第012章 四貝勒府第072章 大將軍第108章 再入朝堂第098章 意外第006章 太子監國第033章 十三第030章 復立太子第019章 承諾第013章 九公主第011章 盛京第004章 宮宴第018章 不到秋來九月八第050章 積年累事第065章 今非昨第136章 妄言第068章 兩不相欠第051章 少年第139章 宣旨第135章 請辭第128章 一往而深第041章 所謂真相第074章 年貴妃第021章 那年初見第135章 請辭第001章 孤女第068章 兩不相欠第125章 你呢第081章 胤礽歿第041章 所謂真相第089章 弒兄殺弟第049章 撫遠大將軍第041章 所謂真相第080章 拔釘子第109章 復位第080章 拔釘子第004章 宮宴第130章 歇歇第048章 太后逝第038章 時機未到第132章 隨他去楔子第035章 多事之時(下)第031章 紅顏隕第058章 暢春園第139章 宣旨第011章 盛京第107章 再無少年第088章 餘孽第084章 朝乾夕惕第054章 似故人第112章 求情番外4 你怎麼還不成親?番外1 落雪第114章 皇后歿第108章 再入朝堂第093章 終知曉第087章 本分第027章 一廢太子第101章 少年殤第035章 多事之時(下)第073章 愛錯第075章 後路第088章 餘孽第079章 對峙第019章 承諾第078章 曾年少第038章 時機未到第137章 不可說第044章 除夕第107章 再無少年第062章 新帝第061章 大喪第007章 聖駕回京第030章 復立太子第113章 無緣長相守第111章 攝政公主第048章 太后逝第030章 復立太子第141章 陪葬第049章 撫遠大將軍第037章 終廢太子第138章 相瞞第048章 太后逝第107章 再無少年第002章 昭仁殿第098章 意外第115章 協六宮第088章 餘孽第086章 年家落第143章 大皰井第096章 新局面第026章 塞外風波第017章 京城年家第052章 粘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