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姐妹恩怨

上官家不是崔氏那樣的大族,卻也不是尋常門戶,祖上斷斷續續地有人當官,最早能追溯到前朝的鼎盛時期,高則郡太守,低則縣令,可算是標準的官宦世家。

武帝衆妙二十六年,上官家十五歲的長女嫁給當時的東海王鍔,出閣之日,姐妹撒淚分別,姐姐許下諾言,以後一定要將妹妹接到自己身邊。三年後,這個諾言實現了,妹妹也嫁入王府,成爲一名良人。

上官氏家教甚嚴,給女兒起的名字全不帶脂粉氣,長女名顯,次女名端,在府裡,她們分別被稱爲顯良人、端良人。

東海王鍔本有一位王妃,可惜娶過門沒多久就過世了。當時他還不是太子,被封在偏遠的海濱,遠離宮廷,每年只能在春季進京朝拜,十日之內就得離京返國,受到武帝寵愛的可能性很低,因此沒有顯貴人家願意將女兒嫁給東海王當王妃。

在王府裡,王妃的名號卻是數位良人激烈爭奪的目標。

端良人一進府就明白了形勢,誰能首先生下兒子,誰就是王妃,這幾乎是一定的,姐姐將她召進府,就是爲了增加得勝的機會。

這是一場殘酷無情的鬥爭,參與各方除了美色與懷孕,再沒有別的武器,顯良人的容貌沒得挑剔,而且多才多藝,能吟詩、能起舞,偶爾還能陪東海王聊聊天下大勢與朝廷格局,早就獲得寵愛,唯一的遺憾是入府數年尚未生育。

衆妙二十九年秋,上官氏姐妹迎來幸運的一刻,兩人先後受孕,妹妹端良人早了半個月。

一開始,這是皆大歡喜的事情,王府上下無不笑逐顏開,就連幾位競爭的良人,也心甘情願接受敗局,東海王賞賜內外人等的金銀布帛一次就價值萬兩白銀。

幾個月後,上官氏姐妹之間的關係卻變得微妙起來,妹妹端良人無意競爭王妃之位,可事情由不得她們兩人做主,也不全由東海王決定。東海國有朝廷派駐的官吏,還有遠在京城、只憑文書與慣例行事的宗正府,在他們看來,東海王的喜愛無關重要,是姐姐還是妹妹影響也不大,母以子貴乃是唯一的原則,誰先產下王子誰就是王妃,沒什麼可爭論的。

那年冬天的一個夜裡,姐妹二人做了一次長談,一個月後,妹妹端良人不幸小產,又過了幾個月,姐姐顯良人順利誕下一子,名正言順地成爲東海王妃。

端良人從不向任何人提及那次談話的內容,即使已是皇太妃,面對皇帝,她也是幾句話帶過。

韓孺子卻聽得心驚肉跳,“可是……萬一太后生的是女兒呢?”

“她願意冒險,重要的是她不能輸給我。”皇太妃用平淡的語氣講述往事,沒人能看出她心底有多少波瀾起伏。

“皇太妃當時可以拒絕啊,太后不會……不會下狠手吧?”韓孺子不是特別肯定。

“當然不會,我可是她的親妹妹。”皇太妃笑了,隨後笑容慢慢消失,像是遭到遺棄的深井,偶爾有枯葉飄入,波紋一蕩,再無餘聲,“我是她的親妹妹,爲了那句承諾,我三年未嫁,等到十七歲進入王府,姐姐的要求對我來說比父母之命還重要,她就算讓我自殺,當時的我也會毫不猶豫地照做。”

自從有了第一位王子之後,東海王的運氣越來越好,次年進京朝拜,兄弟十餘人得到特許,可以留在京城,這是武帝第一次廢除太子的先兆,許多人都看明白了,包括權傾朝野的崔氏。

崔氏將自家的一個女兒嫁給東海王,甚至不求王妃的名分,只當一名良人,可是傳言甚囂塵上,都說這是權宜之計,崔良人早晚會取代上官王妃的位置。

也就是從這時起,姐姐上官顯開始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疑,覺得王府裡的所有人都已被崔家收買,唯一值得信任的人只有妹妹端良人。

剛滿週歲的王子被交給端良人撫養,上官王妃則想方設法纏住自己的夫君,皇太妃不願對少年皇帝說得太細,她強調一點:“思帝是我養大的,我一直當他是我的兒子,代替我失去的那一個。思帝也只認我,對親生母親反而十分陌生。”

韓孺子能想象出當時的情形。

上官王妃成功了,東海王鍔本來就寵愛她,這時更是專寵於一人,對別的良人,包括崔良人,都看不上眼。可他畢竟是男人,偶爾還是會臨幸王妃以外的女人,每到這時,上官王妃都會緊張萬分,如遭重病,抓着妹妹的手哭述,要妹妹發誓日後一定會好好照顧好王子。

幾乎所有被東海王鍔臨幸過的良人與宮女,不久之後都會接到端良人親自送來的養身湯,與善妒的姐姐不一樣,端良人性格溫和,在王座中的口碑很好,沒人懷疑她別有用心。

“湯裡有墮胎藥,當年我喝過,藥方還留着,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打掉過多少胎兒,我就是姐姐手中的鋤鎬,不僅除掉雜草,連正經的禾苗也不留。我做這些事情,不都是爲了我姐姐,更是爲了思帝,他在我的呵護下長大,我也不希望他有太多競爭者。”

皇太妃說這些事情的時候毫無愧疚之意,真的像鋤鎬一樣冷酷無情。

韓孺子感到體內冒出絲絲寒意,然後疑問產生了:他和東海王爲何沒有被除掉?

兄弟二人的出生源於一連串的意外與巧合。

上官氏姐妹能控制王府裡的幾乎所有人,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崔良人,她有龐大的家族做後盾,身邊的奴婢都是自己帶來的,別人動不得。

崔良人從不掩飾自己對王妃之位的覬覦,公開聲稱崔家會將東海王鍔推上帝位,唯一的條件就是她要當未來的皇后。

崔良人瞧不起任何人,尤其是上官氏姐妹,因此當她懷孕的時候,端良人送湯的招數用不上了。

東海王鍔其實很少臨幸崔良人,還沒當上太子的時候,他就不太喜歡飛揚跋扈的崔家,在王妃的影響下,他對崔良人的印象也越來越差,甚至後悔將她娶進門,可退回去是不可能的,只能儘量不見面。

就跟普通夫妻一樣,東海王與王妃之間有時候也會鬧矛盾,起因都不大,通常與王妃的嫉妒有關,每次都以王妃的梨花帶雨和東海王鍔的回心轉意爲結局。

可是那一回,兩人鬧得比較僵,一連持續了半個月,即使到了現在,上官皇太妃仍在懷疑東海王鍔當時故意製造矛盾,目的是暫時離開王妃的監視,心安理得地臨幸別的女人。

“桓帝是一位好夫君、好皇帝,也是一個男人,不出外偷腥就算不錯了,家裡的腥總不能一點不沾。”

看着茫然不解的皇帝,皇太妃笑了,“我也是糊塗了,居然跟你說這些。”

就是在那次鬧矛盾期間,東海王鍔臨幸了幾名良人與侍女,其中兩人懷孕,前後相距不到十天,引發了王府裡的一場大戰。

懷孕的良人是崔家的女兒,侍女就是韓孺子的母親。

上官王妃大鬧了一場,可是沒用,東海王鍔再喜歡她,也不會除掉自己的子女。上官王妃改變戰術,發動一切人說崔良人的壞話,這倒不難,崔良人囂張慣了,留下不少把柄,終於,東海王鍔指天發誓絕不會更換王妃,不久之後就爲王子爭取到世子的身份。

事情算是告一段落,王府內戰期間,懷孕的王姓侍女無人關注,她也一直沒向任何人透露懷孕的消息,等到孕相再也掩飾不住的時候,她做了一個極其大膽的舉動:挺着肚子去見王妃,磕頭認罪,請王妃發落她與肚子裡的胎兒。

王妃沒有別的選擇,既然不能除掉崔良人肚中的孩子,在一名侍女身上下功夫就有些多餘了。王妃好言相勸,當衆宣稱要將王侍女的孩子視如己出,而且在得知王侍女很可能比崔良人早懷孕幾天之後,王妃更要留下了。

韓孺子聽得心驚肉跳,原來自己還沒出生就已遇到生命危險,難以想象母親當時承受着多大的壓力,又是以怎樣的智慧與膽量,敢去直接面見上官王妃。

韓孺子想念母親,想得心口微微疼痛。

東海王鍔的兩個兒子順利出生,一個叫韓鬆,一個叫韓樞。

崔良人擔心自己的兒子受王府的人毒害,找盡藉口將兒子送到崔家,每次一待就是幾個月。

王侍女的孃家不在京城,無依無靠,生下兒子之後遲遲未得名分,只是不用再當侍女,被王妃安排住進一座小院子裡,過着囚徒一般的生活。

韓孺子對那座院子還有印象,而且是美好的印象。

衆妙三十六年,武帝召見全體兒孫,韓孺子也去了,留下一段晦暗不明的記憶,其實那也是一場鬥爭的結果。

韓孺子出生之後很長時間沒有被記入宗室譜籍,對皇家來說,他是個不存在的人。王侍女不知從哪裡得知武帝召見兒孫的消息,傾其所有,收買了一名奴婢,奴婢轉託府外的家人,向宗正府告密,說東海王鍔還有一個兒子。

宗正府查實了,將皇孫韓鬆列入譜籍,同時下達一份敕令,指責王妃善妒無德,命她即刻改悔。

韓孺子終於能夠進宮拜見祖父武帝,在那之後,他的位置穩定下來,母親卻受到王妃的一連串報復,能活到現在,實屬不易。

“太后是個記仇的人,一旦掌握全部權力,她還會繼續報復。”皇太妃說。

韓孺子越聽越驚,疑惑也越來越重,問道:“你呢,就是爲了報十幾年前的墮子之仇嗎?”

皇太妃搖搖頭,“我有兒子,不是我一時糊塗狠心墮掉的那個,而是我一手撫養長大的思帝——我要爲他報仇。”

(求收藏求推薦)

第二百九十二章 醜王奇招第四百六十章 四方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魚和小魚第二百六十六章 失控之戰第五百三十二章 不明之戰第三百一十五章 文臣的選擇第四百九十章 兩軍歸一人第四百五十章 親人第四百五十一章 順利之年第七十三章 衙門口(第三更)第三百九十九章 破格提拔第一百零二章 勳貴的玩法第五百三十一章 戰場上的黑暗第五百一十四章 一勝一敗新章發佈時間調整第三百六十三章 後宮大勢第四百二十七章 劍在手中第五十八章 翻牆第九十三章 以一敵多第二百八十四章 暗中之手第四百一十三章 重掌宮權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三日第三百六十二章 洛陽第二百三十四章 獨斷第二百九十六章 深夜私訪第十三章 宮中的士兵(二更)第七十七章 外祖母與外孫第二十八章 皇太妃的暗示第五百二十九章 皇帝的兩封信第四百八十八章 進諫第二百七十六章 皇帝家事第三百三十一章 刺客的招供第一百五十九章 亂前第二百四十七章 虎皮第二百七十二章 當務之急第五百零一章 百官怠工第六章 衣帶詔第一百七十九章 無字之信第二百九十一章 寶璽現身第二百三十章 哪裡好玩第二百二十四章 丟印第二百五十九章 誘之以利第一百二十二章 說服江湖人第八十二章 楊奉的過去第四百六十六章 財主第三百五十三章 妾身自薦第五百二十七章 再攻京城第五百三十二章 不明之戰第二百二十二章 譚家的女兒第九十二章 怎麼辦第四十一章 聖旨第三百一十二章 夜襲晉城第五百零六章 罪上加罪第七十七章 外祖母與外孫第三百二十七章 逃爲上計第三百七十六章 失蹤第一百九十三章 良禽擇木第二百一十一章 老實人發怒第三百九十四章 皇帝借錢第四百八十章 謀自己的反第一章 進宮第二十四章 不變的年號第一百八十七章 遙遠的西方第二百三十八章 點燃怒火第三百五十章 誰包圍誰?第二百六十二章 高山仰止第三百九十六章 大將軍遇刺第三百三十章 不尋常的夜晚第四百五十一章 順利之年第六十六章 遭逐之人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重的刑罰第六十五章 風水輪流轉第一百四十三章 傳言製造者第一百五十六章 援軍第七十七章 外祖母與外孫第一百四十七章 殘城第四百九十九章 不退第五百四十一章 皇帝來了第二百五十五章 同玄殿前第五百五十章 朕一人定奪第四百六十四章 朝廷不可分裂第四百七十一章 陛下不要的東西第一百五十九章 亂前第五百一十一章 是楚軍還是海盜?第三章 聰明的孩子第四百七十一章 陛下不要的東西第五百零七章 一舉一廢第四百一十三章 重掌宮權第四百九十四章 東海王的麻煩第三百二十七章 逃爲上計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封信第四百二十章 轎起轎落第五百四十章 書還在第三百一十四章 崎嶇之路第六十三章 回宮第五百零九章 朕要親征第五百一十八章 牢中從軍第四百八十三章 一場硬仗第一百七十三章 關內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