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陛下收璽

(恭賀讀者“海藍珠”成爲本書盟主,謝謝大家的支持。)

“謝謝。”韓孺子對宮女說,他暫時沒有別的奢望,只是希望能有人說說話,在十步之內營造一個友好些的環境,讓皇宮生活稍微舒心一點。

“用不着……如果你真想謝我,就不要總是沒話找話,你把大家都嚇壞了。”

孟娥語氣生硬,不只對皇帝如此,與其他太監或宮女說話時也是這樣,在一羣唯唯諾諾的人當中,她就像是誤闖進來的鄉下無知女子,可偏偏是她成爲皇帝的貼身侍女,共處一室,沒有替換者。

她一定是太后的心腹之人,韓孺子如是猜想,心中並無反感,反而覺得踏實許多,“所以我跟每個人都說話,這樣就不會給單獨某人惹來麻煩了,對不對?而且總是不說話,我會……變瘋的。”

“宮裡很多人都不愛說話,也沒見誰變瘋。”

“那他們私底下肯定有人說話,就像咱們現在這樣。”

孟娥拒絕再聊下去。

韓孺子閉上雙眼,安詳入睡,夢到了自己的母親。

接下來幾天平淡無事,除了演禮與齋戒,韓孺子仍然努力與身邊的人交談,沒有取得多少進展。新皇帝即將正式登基,即使這只是一名公認的傀儡皇帝,在服侍時也不能有半點疏忽,太監與宮女的態度越來越恭謹。

功成元年三月十八日——按慣例,這一年剩下的日子裡仍要使用先帝的年號——韓孺子正式登基,他是這一天最受關注的人物,可他仍然擺脫不掉那種事事與己無關的感覺。

他戴着太祖留下的冠冕,穿着爲他特製的龍袍,從寢宮走到太廟,又從太廟走到同玄殿,期間三次駐蹕、三次更換服飾,道路兩邊站滿了人,他們下跪,他們山呼萬歲,然後各回各位,認定從此天下太平。

韓孺子看不到真正關心自己的目光,朝中的文武百官與宮裡的太監、宮女並無太大區別,恭謹有加,卻沒有人真想走近皇帝十步之內。

他儘量什麼都不想,安安穩穩地做一個聽話的傀儡,即使在成羣的貴族侍從當中看到東海王不服氣的目光,他也無動於衷。

大臣們按照爵位和官職的高低分批次朝拜新皇帝,司禮官高聲宣召一批武將登殿時,韓孺子生出一股衝動,想要放聲呼救,他不認識這些武將,可是在故事裡,武將總是比文臣更加忠誠與耿直。

衝動一閃而過,韓孺子依舊像木偶一樣坐在不太舒服的龍椅上,武將與文臣並無兩樣,身上甚至沒有穿戴真正的盔甲,匍匐在地做出同樣的動作,嘴裡說着同樣的話,沒人擡頭瞧一眼新皇帝。

登基儀式冗長而無趣,直到午時才告結束,新皇帝轉到勤政殿,在這裡,他將第一次作爲皇帝與少數樞密大臣們共商國是,韓孺子對此沒報任何期望,因爲他身邊仍然環繞着多名太監,與大臣沒有任何交流,還因爲皇太后就坐在旁邊的暖閣裡,一切事情還是她說的算。

進宮將近二十天了,他仍然沒見過“母后”的真容。

出乎他的預料,也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第一次御前議政本應平靜無事,結果卻成爲新皇帝的第一個“時勢”。

韓孺子的祖父武帝晚年時變得猜忌多疑,即使對至親之人也不信任,十年間廢黜了兩名太子,直到駕崩前一年才選立桓帝爲太子,很多人都認爲,武帝若是再多活幾個月,可能會第三次廢掉太子。

不管怎樣,普通的皇子一躍而成爲新太子,來不及接受充分的執政培訓,因此,武帝臨終前指定了五位顧命大臣,輔佐經驗不足的新帝,五人分別是宰相殷無害、兵馬大都督韓星、右巡御史申明志、南軍大司馬崔宏、吏部尚書馮舉。

在桓帝短短三年的在位期間,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動,五位大臣隨之起伏,卻沒有被淘汰出局,一直留在勤政殿裡,掌握着大楚的核心權力。

韓孺子登基之後,勤政殿裡發生了一點變化,五位重臣變成了六位,新加入者是皇太后的親哥哥上官虛,他代替崔宏擔任南軍大司馬,崔宏則以太傅的身份參政。與此同時,原本供大臣小憩的東暖閣經過改造之後,成爲太后的聽政之處,說是聽政,所有奏章都要送進去給太后過目,坐在一邊淪爲擺設的是新皇帝韓孺子。

這是新帝正式登基的第一天,需要他處理的事情可不少:要爲早亡的皇兄修建陵墓、議定諡號,從《道德經》裡選出可用的新年號,新帝按慣例要大赦天下、發佈選賢任能的聖旨,還有一大批官員的任免需要正式確認,諸多事情都必須儘快完成。

可這些事情與韓孺子沒多少關係,他只是過來象徵性地露一面,被一羣太監包圍着,連五位重臣的相貌還沒來得及熟記,中司監景耀就替他宣佈:“陛下倦怠,要回宮休息,諸卿勉力,大小事宜皆由太后定奪。”

韓孺子離開還沒捂熱的軟椅,在楊奉等一隊太監的護送下離開勤政殿,走向幽深的內宮,以爲自己再也沒有機會離開囚禁之地,結果機會來得比他的步伐還要快。

一行人剛剛走過兩道門戶,回頭還能望見同玄殿的飛檐,身後突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太監景耀氣喘吁吁地跑來,說出一句令所有人意外的話,“請陛下回勤政殿,有事……有事需要陛下處理。”

韓孺子對此毫無準備,站在那裡不知所措,目光不由得望向身邊的楊奉,很快就發現,幾乎所有人都在盯着楊奉,好像這樣的場面是他事先安排好的,尤其是景耀,目光咄咄逼人,就差直接宣佈罪名了。

楊奉看上去很鎮定,這更加深了大家的懷疑,他問:“這是太后的懿旨嗎?”

“當然。”景耀愕然道。

楊奉伸出手,“請楊公出示。”

景耀更吃驚了,“你、你……”

“景公見諒,規矩如此。”楊奉說。

景耀臉色通紅,一跺腳,轉身正要回勤政殿,又有一名太監氣喘吁吁地跑來,左吉雙手捧着一張紙,直接遞到楊奉面前,“太后懿旨在此。”

楊奉雙手接過來,打開看了一遍,點頭道:“沒錯,請陛下起駕返回勤政殿。”

韓孺子的“駕”就是雙腿,多半天來他可走了不少路,雙腿微微痠麻,迄今連飯還沒吃上一口,可他心裡還是有點興奮,邁步順原路前往勤政殿,在侍從隊伍中看到東海王驚疑不定的目光,暗覺好笑。

左吉擦擦額頭上的汗,用隨意的語氣說:“還是太后瞭解楊公,太后說楊公嚴謹,不遵無名之旨,果然如此,呵呵。”

景耀掃了楊奉一眼,心中的恨意更深了。

勤政殿裡一片安靜,五位重臣分散站立,生怕被人誤解爲在商議什麼,個個神情尷尬,殿中書吏全部不見蹤影,太后聽政閣門前站着兩名太監,一副如臨大敵的神情。

靠牆殿柱的旁邊站着一個人,穿着顯然是名太監,四十歲左右年紀,其貌不揚,卻有一臉不合時宜的怒氣,懷裡抱着一隻打開的錦匣,一腿在前,一腿在後,像是要一頭撞死。

這樣的場景太怪異了,韓孺子回來的路上想過種種可能,就是沒預料到會是這樣的情況。

楊奉也愣住了。

五位重臣皆有武帝賜與的特權,在勤政殿中無需行跪拜之禮,只有上官虛是個例外,他是新貴,初次參與議政,十分地小心,一看到皇帝回來,立刻跪下,另外五人互相看了一眼,只好跟着陸續跪下,如此一來,楊奉等人也都跪下,只剩下皇帝和那名準備撞柱的太監。

十三歲的少年皇帝一下子成爲屋子裡最高的人之一,心中茫然無措,禮部官員教給他的禮儀這時全都用不上,他只好站在那裡,等別人說話。

楊奉直起身子,說:“劉介,勤政殿內豈可放肆,還不跪下?”

名叫劉介的太監單腿下跪,雙手仍然託舉錦匣,一副視死如歸的架勢,大聲道:“請陛下收璽!”

韓孺子向楊奉投去求助的目光,他對劉介有點印象,每次演禮這名太監都到場,是皇帝的衆多侍從之一,從來沒說過話,也沒人介紹過,韓孺子一直不知道此人的職務是什麼。

楊奉的目光掃了半圈,最後落在宰相殷無害身上,“殷大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殷無害一臉苦笑,連咳幾聲,像是說不出話來,太監劉介搶道:“楊公不用問宰相大人,這都是我劉某一人所爲。”劉介的目光中滿是斥責,“劉某身爲中掌璽,只爲皇帝一人掌管寶璽,就算是玉皇大帝下凡,也別想讓我親手交出。劉某今日要得罪太后與諸位大人了,所謂寧爲玉碎不爲瓦全,若是沒有皇命,劉某寧願撞死在這勤政殿內,以血染璽!”

沒人敢接話,韓孺子心中卻是一熱,原來皇帝不純粹是無人在意的傀儡,還有人願以死維護皇帝的尊嚴。

可他仍然不說話,出於一種本能,他知道眼下的情況非常微妙,也很危險,自己隨口一句話,可能會害死這位忠肝義膽的劉介。

諸人當中,數景耀最爲狼狽,身爲中司監,他是中掌璽劉介的直接上司,結果當着太后的面鬧出這麼大的事,他卻一點辦法也沒有,“劉介,陛下已經到了,你還不交出寶璽?今天是陛下登基之日,你如此胡鬧,可是滅族之罪!”

“刑餘之人無家無族,劉某命系寶璽,死不足惜。”劉介看向皇帝,微點下頭,降低了聲調,“請陛下收璽,普天之下,只有您一人能從我手裡拿走寶璽。”

“請……陛下……收璽。”宰相殷無害是衆官之首,不得不說上一句,聲音要多含糊有多含糊。

шшш ▪TTκan ▪¢O

韓孺子還是沒動,先看了一眼太后聽政閣的方向,然後看向身邊的楊奉。

楊奉彎着腰輕輕攙扶皇帝的左肘,低聲說:“請陛下收璽。”楊奉目光中別有些含義,在這種場合,一些話是打死也不能說出來的。

韓孺子邁出腳步,楊奉留在原地,重新跪下,沒有跟隨。

(求收藏求推薦)

第三百一十九章 飢渴交加第二百八十七章 曲聲動心第三百一十章 崔家的敵人第三百二十七章 逃爲上計第一百六十四章 當斬第五百一十二章 決戰在即第二百五十六章 崔家的選擇第五百三十三章 思帝之亡第二百九十八章 勾魂攝魄第三百二十三章 蹊蹺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單于的女兒(求月票求訂閱)第一百九十七章 皇帝就是大勢(求月票求訂閱)第四百六十八章 御狀第三百六十六章 宮中從無爭鬥第三百七十八章 金鍋第三十八章 撞門第五十九章 暗中的高手第五百四十一章 皇帝來了第三百七十七章 各有門道第四百六十二章 被埋沒者第五百四十六章 返程第三百二十二章 萬一之策第一百四十五章 夜談第二百四十二章 宮中的小君第三百四十四章 車騎將軍第三百零四章 玩物喪志第四百三十九章 冒名第四十八章 江湖人的報仇第六十八章 書房第五十四章 氣數第一百七十六章 奇怪的營地第五百四十八章 真假皇帝第三百七十一章 聰明的眼睛第三章 聰明的孩子第四百一十二章 喜脈第三百三十三章 勸降第一百一十章 望氣的奧妙第二百五十一章 南門第二百五十四章 無眠之夜第四百七十二章 吏首如賊第一百九十五章 欽差督戰第三百一十六章 濃煙下的圍殲第七十五章 劫車第二百五十五章 同玄殿前第一百六十一章 碎鐵城不夠高第四百三十章 首次試探第四百九十二章 太后之難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湖人楊奉第九十七章 獨立小王國第七章 皇帝的招供第三百零八章 小心眼兒第四百九十六章 親上加親第二百一十一章 老實人發怒第一百六十章 大軍過河第五百三十五章 招降第十九章 進退第一百八十五章 離開與到達第二百二十九章 不欠人情第十八章 太祖往事第九十三章 以一敵多第三十三章 兄弟之約第五百二十八章 京城之火第一百八十四章 衆將奪印第三百零七章 選將第五百一十八章 牢中從軍第三百二十七章 逃爲上計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攻(求訂閱求月票)第二百一十章 宗室長輩第二百六十九章 拒之門外第五百三十八章 真心話第二百六十八章 殺戮即忠誠第四百五十一章 順利之年第一百零五章 匈奴人第二百五十一章 南門第四百七十三章 紙上談兵第八十四章 以下觀上第四百零一章 獻禮第四百四十六章 下一位宰相第二百三十三章 嫌疑與好處第一百零一章 草叢中的雙腳第二百五十五章 同玄殿前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來與現在第三百四十一章 難熬的一夜第七十八章 遺孤第五百五十二章 狀元之選第四百二十章 轎起轎落第十五章 奸詐是爲了救人第五十二章 地動第四百三十九章 冒名第四百七十五章 支撐第二百六十九章 拒之門外第一百九十九章 北軍之怒(求月票求訂閱)第二百一十三章 先帝之規(求月票求訂閱)第三百七十六章 失蹤第二十七章 在劫難逃第二百一十九章 讀書人的請求第三百八十三章 皇帝需要的人第四十二章 第二次腹痛第四百七十九章 羣盜無主第一百八十一章 定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