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子孫

第137章 子孫

聽說兩個兒子去給蕭誠送行了,徐銘就問,“是在靖遠將軍府嗎?”

王氏微微一笑,點點頭,“他們是這樣說的。”

徐銘會意,也微微一笑,誰都有年輕的時候。這麼些少年人,一起去給蕭誠送行,多半不會在家裡吃酒。這些小事,徐銘也不放在心上。

徐江今年十五,徐海今年十三,兩人是徐銘手把手教出來的,不敢說文武全才,卻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即使出去吃酒,也不會太過放浪形骸。

“蕭誠是去甘州吧,”王氏問。

“嗯,”徐銘點點頭,心想,靖遠將軍府的胃口,恐怕不小呢。

太祖在大同起事,得了天下之後,對三邊和大同看的最緊。太宗繼位之後,輕稅賦,重農商,在戰事上以防守爲主。同時,用換防化解了武將的兵力。眼下唯一尚存的,就是北疆鎮國公一系。

北疆,三邊,冀魯,大宣,這四處的兵防,是大楚軍事的重中之重。北疆和三邊是防外敵,冀魯是京師的咽喉,大宣不僅緊靠京城,還防着外敵入侵。這四處,從來都只放帝王的心腹,可偏偏,太祖就是從大宣的大同起事。

北疆在京師東北的苦寒之地,需要重兵把守,卻自成一系,和別處衛所毫無聯繫,這也是鎮國公一系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即使鎮國公手握重權,兵力強盛,皇帝也不會輕易撤了北疆的兵力,更不會輕易滅了鎮國公。畢竟,謝家常年駐守北疆,經驗豐富不說,還是民心所向。

雖然沒有哪個皇帝,願意大臣手握重兵,可鎮國公一系十分忠心忠君。皇帝再不滿,也不能寒了忠臣的心,所以鎮國公在北疆的軍力,一直沒有換防。

所謂換防,就是將軍不動士兵動。各地的衛所不換大將,只換士兵和中下層將領,三五年一換。這樣一來,士兵和大將之間的感情淡薄,更聽朝廷的命令。而大將也不會倚兵自重,威脅到朝廷。

而三邊,大宣和冀魯的兵力,就沒那麼幸運了。太祖是大同起事,對三邊和大宣尤爲謹慎,最怕有人模仿他,也來個起兵奪位。

大楚有九邊九鎮,三邊指的,就是西北的延綏,寧夏,甘州三處。太祖起事之時,就得了三邊總督郭義春的幫助。

開國之後,郭義春亡故,太祖就封了郭義春的長子郭樸爲信國公,爵位世襲罔替。只是信國公一系,從此失了兵權。三邊雖然還有總督,卻是皇帝的嫡系人馬。

忠順府和靖遠將軍府是大同的人馬,跟着太祖起事。進京之後,忠順公徐坤尚了公主,後宅不睦,很早就去世了。剩下的人馬亂成一盤散沙,有回大同的,也有改投他人的。

靖遠將軍府卻不一樣,事後仍舊保持大部分軍力。只是爲了表明忠君愛國,請旨調去最西邊的甘州。甘州一半在沙漠裡面,一半極爲荒涼,軍中將士,最怕的就是去甘州,太過寂寞太過荒蕪。

所以,靖遠將軍府要去甘州,爲太祖守西門,太祖自然答應。既不會威脅到國本,又守着國門,何樂而不爲呢。

靖遠將軍蕭墨又說的鐵骨錚錚,他打了一輩子仗,除了打仗,什麼都不會。既然他是把刀,那就要用到戰場上。

太祖留了蕭家女眷和子弟在京城,放心地讓蕭墨去守甘州了。蕭家子弟年長之後,也有去甘州歷練的,人才層出不窮。

忠君愛國的武將世家,皇帝自然另看一眼。靖遠將軍府雖然沒有封侯,在皇帝眼中,卻比封公列侯的勳貴,更爲重要。

不得不說,蕭家比許多人家聰明,留了兵力,又給子孫留了條出路。

除去皇帝倚仗的北疆鎮國公,開國的武將,只有靖遠將軍換了個地盤,沒受影響。其他的武將,去的去,散的散,都如雲煙一般。

三邊總督郭義春英雄一世,和太祖意氣相投,只是戰死沙場,留了個並不中用的兒子。好在長子郭樸並沒什麼出息,當了世襲罔替的信國公,在皇家眼裡,可有可無,並不招人記恨。

宣府的白望南從龍有功,開國之後做了豐城公。只是壯年去世,留下個身子羸弱的兒子白興安。白興安做了豐城侯,因爲體弱多病,從來沒有出仕。倒是嫡長孫白梓軒,頗有祖父當年的風采智謀。

大同的徐坤還比不上白望南,子孫陷入內鬥,有勇有謀的長子裝的懦弱無能,封侯的,反而是個被寵壞了的幺兒徐錚。

子孫裡面,也沒驚才絕豔之人。徐江徐海雖然不錯,卻是中人之姿。再加上常年低調,唯恐引起燕國公主的關注,就有些氣勢不足。

蕭誠和徐海同齡,比徐江小了兩歲。蕭誠都要去甘州親赴戰場了,徐江和徐海仍舊在忠順府的校場演練,沒有出路。

徐銘雖然暗中掌了父親徐坤的部分勢力,卻不敢讓燕國公主知道。徐江和徐海若是從軍,徐銘還得找些理由,才能掩蓋過去。

至於他自己,徐銘掌着忠順府的庶務,又握着徐坤留下的軍力,勢力遠超燕國公主母子,卻沒法正大光明地公諸於世。

徐鈞能力才華遠勝徐錚,卻一直找不到出路。好容易太宗去世,肅宗登基之後,才找到有實權的位置。可是這會兒,徐鈞已經快而立之年了。

徐銘很是擔心,害怕自己的兩個兒子,走上跟自己,或者跟徐鈞一樣的路,雖有能力,卻無人知曉。

好在,徐江徐海比徐簡的年紀大了許多,和許多勳貴人家的長孫接近。爲此,徐江和徐海出去交際,徐銘總是鼎力支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朋友是自小認識的親近,這些道理,徐銘自然清楚。所以,蕭誠去甘州,徐江和徐海自然去了。

也是爲了徐江徐海,徐銘並不願意分家。不分家,他們仍舊是忠順府的公子,若是分家,徐銘沒什麼職務,徐江徐海也就跟着泯然衆人。

燕國公主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她總覺得,自己握着徐銘徐鈞的痛點,並不把王氏的兩個兒子,放在心上。

(本章完)

第782章 幫忙第776章 閒話第392章 天敵第394章 放棄第894章 依附第40章 駱駝第1030章 頭巾第349章 探病第740章 楚白第505章 出城第941章 石橋第826章 意外第650章 不平第910章 維護第232章 夜花第529章 榮園第75章 證人第1029章 生母第162章 遇刺第1058章 阻攔第208章 心結第756章 印章第830章 和好第284章 春寒第551章 發火第187章 馮徵第650章 不平第111章 流言第57章 姐妹第1章 如意第533章 趕人第408章 寄託第680章 賓主第148章 歷下第349章 探病第520章 偶遇第908章 冬至第302章 委屈第841章 長史第389章 打發第90章 出行第869章 懷疑第436章 反常第272章 首輔第766章 施曠第505章 出城第742章 父親第162章 遇刺第531章 姐妹第86章 波瀾第21章 萱園第338章 公子第202章 生辰第537章 才俊第157章 耳目第346章 善後第662章 盲目第21章 萱園第1006章 吩咐第682章 相思第644章 羽衣第713章 故人第761章 回府第986章 亦薇第128章 栽贓第351章 撕咬第813章 寶慶第979章 凡心第467章 家人第968章 王孫第11章 竹君第684章 曲子第1021章 中箭第890章第776章 閒話第47章 趕人第915章 愧疚第922章 僵持第303章 隱忍第993章 煩惱第2章 妻妾第728章 心思第452章 眼光第672章 教訓第973章 閣樓第254章 歸去第86章 波瀾第942章 救助第934章 離殤第278章 暗鬥第977章 勸阻第363章 掌嘴第887章 挑心第647章 無情第457章 猜測第99章 父親第231章 重逢第589章 照舊第1011章 佈局第486章 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