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秩序與中國_圍繞亞投行的全球大辯論

圍繞亞投行的全球大辯論

2015年初以來,國際上發生了許多大事:烏克蘭危機、伊朗核問題達成框架協議、美國與古巴關係走向和解、圍繞亞投行的全球辯論等。我以爲,亞投行一事不可小視,影響深遠。

亞投行最早是2013年10月2日習近平主席在對印尼進行國事訪問,會見印尼總統蘇西洛時提出來的。10月10日,李克強在中國與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進一步提出了亞投行的倡議,得到了東盟方面的積極響應。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在內的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簽訂備忘錄,決定要成爲創始成員國的國家必須在2015年3月31日前申請加入。21國全是亞洲國家,沒有一個西方發達國家參加。但是到了2015年3月12日,英國率先提出要求作爲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投行,德國、法國等一大批歐洲國家紛紛效仿,緊隨其後。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現已達57個,涵蓋了除美國、日本、加拿大之外的主要西方國家。

亞投行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一場意味深長的全球大辯論。這場大辯論至少給我們以下三點啓示。

西方不是鐵板一塊

冷戰期間東西方對峙,認爲雙方都是鐵板一塊的思想盛行。其實天下沒有鐵板一塊那種事。西方不是鐵板一塊,這一點毛主席早就看到了,提出了兩個中間地帶的理論。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立了外交關係,證明這個理論是站得住腳的。其實,西方不是鐵板一塊,東方也不是鐵板一塊。中蘇分道揚鑣,當時蘇聯領導的“大家庭”矛盾重重,就是明證。

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世界加快了向多極化的過渡,時代主題從戰爭與革命轉變爲和平與發展,世界更不是鐵板一塊了。但是,在冷戰時期形成的鐵板一塊的思想,仍然有強大的慣性,好像天下就只有兩種顏色,非黑即白,這本身是形而上學的。然而,這種形而上學的慣性思維仍然在影響着一些人對世界的看法。

英國加入亞投行後,引發了美英之間的一場公開對罵。美國指責英國“背叛”“綏靖”。這兩頂帽子可真不小。一講到“綏靖”,人們就想到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的領導人希特勒、墨索里尼、張伯倫和達拉第在慕尼黑達成的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協議。英法對希特勒的綏靖政策,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兩頂大帽子好像是說今天的英國首相卡梅倫就是當年的張伯倫,中國就是當年的德國。英國毫不示弱,反脣相譏,指出這根本不是什麼“背叛”,強調亞投行會促進亞洲的經濟增長,亞洲的經濟增長全世界都需要,對經濟增長“綏靖”有什麼不好?英美之間有着特殊關係,英國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雙方之間爆發如此尖銳的對罵實屬罕見。

美國國內對亞投行的意見也不是鐵板一塊,主張美國加入亞投行的大有人在。

日本國內圍繞是否加入亞投行的問題展開了一場辯論。日本政府的立場未定,但是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公開對媒體表示,主張日本加入亞投行。一個大使在本國政府尚未表態之前,就對媒體表明自己的立場,這是不多見的。

意味深長的是,我的一些美國和日本的朋友私下告訴我一個有趣的事實:20世紀60年代初,當年日本提

出要建立亞洲開發銀行時,美國的第一反應也是強烈反對。看來美國是把國際金融看作自己壟斷的勢力範圍,不允許別人插足。

不要把西方看成鐵板一塊,鄧小平同志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1989年之後,西方對中國實行制裁,停止了與中國的高層來往。有些人對形勢看得很悲觀,但是鄧小平同志明確地指出:

對國際形勢還要繼續觀察,有些問題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總之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認爲形勢惡化到多麼嚴重的地步,不能把我們說成是處在多麼不利的地位。實際上情況並不盡然。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剛剛暴露出來。我們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對我們有利的條件存在着,機遇存在着,問題是要善於把握。

小平同志這番話像一盞明燈,引導我們對西方世界進行了仔細的分析,發現西方根本不是鐵板一塊。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們不僅打破了西方對中國的制裁,而且迎來了中國外交的黃金時期。

今天中國的處境比1989年大爲改善了。有些人還把形勢看得非常嚴峻,以爲西方是鐵板一塊,我們陷入西方的重重包圍之中,大難即將臨頭,這是經不起推敲的。

擺脫了形而上學的鐵板一塊,我們的思路就會開闊得多。我們就會看到,中國與世界的合作大有文章。

軟實力就是要有好點子

近些年來,我們國內談軟實力談得很多。在我看來,軟實力絕對不是卡拉OK(一種伴奏演唱形式)、自娛自樂。你提出一個點子,世界上多數人搖頭,這不是軟實力。世界正處在一個大變化的過程中,中國外交的軟實力,就在於能提出得到世界多數人喜歡、支持、贊同的好點子。亞投行就是這樣的好點子。

亞投行這個點子爲什麼好?好就好在佔領了道義的制高點。一個國家的利益絕對不是道義的制高點,亞洲的共同利益、人類的利益纔是道義的制高點。

過去幾十年,亞洲特別是東亞的經濟表現全球矚目,成爲全球經濟增長的中心。東亞的增長率大約爲全球平均增長率的兩倍以上,亞洲的經濟增長成爲拉動全球經濟的火車頭。但是東亞也有自己的軟肋,這就是基礎設施不足。按照亞洲開發銀行的估計,今後五年亞洲的基礎設施需求大約爲8萬億美元,而現存的國際金融機構,諸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根本無法滿足這個需求。中國倡議成立亞投行,就是爲了適應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亞洲基礎設施改善了,就會爲亞洲的經濟增長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中國的點子使亞洲受益,全世界受益,我們就佔領了道義的制高點,佔領了道義的制高點就會所向披靡。亞投行從最初提出到現在,不過兩年的時間,在籌建過程中就如此成功,生動地說明了佔領道義制高點的重要性。

合作共贏,威力無窮

習近平同志擔任黨的總書記以來,在多次有關國際形勢和外交政策的講話中,都十分強調合作共贏。他與奧巴馬總統所達成的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共識中就有合作共贏。他還倡導要以合作共贏爲核心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合作共贏”這四個字字字千鈞,反映了世界的變化、當今時代的主題和時代潮流。

今天的世界是由舊世界演變過來的,舊世界的時代主題是戰爭與革命。戰場上是你死我活,不可能共贏

;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行動,也不可能共贏。只有時代主題變化了之後,從戰爭與革命轉變爲和平與發展之後,纔可能有合作共贏。

合作共贏的對立面是零和博弈。我們千萬不能低估零和博弈對人們思想和行爲的影響。零和博弈的思維不僅在冷戰時期有,大概在冷戰之前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上,遊戲規則就是零和博弈。什麼是零和博弈?就是我勝你敗、我贏你輸、我得你失。人類過去幾千年不就是這樣過來的嗎?零和博弈存在了幾千年,形成了強大的慣性。不管你是否意識到,人總是生活在慣性之中。慣性影響着人們的思維和行動。

合作共贏是一個嶄新的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合作共贏既然是一個新事物,必定會有很多人對其持懷疑的態度,不相信。特別是中國人做什麼事情,提出什麼倡議,世界上總有一些人不喜歡、懷疑、擔心甚至害怕。然而你喜不喜歡是一回事,中國人提出主張的實質又是另外一回事。爲什麼亞投行這個思想提出來不久,就能夠得到那麼多國家的支持和贊同?因爲大家看清楚了,亞投行所要追求的目標,絕不是中國單贏,而是合作共贏。決定一個國家政策的,是這個國家的利益。參加亞投行符合很多國家的國家利益,美國人想阻攔也阻攔不住。

關於亞投行:美國錯在什麼地方

關於亞投行,美國人要我用英文寫一篇文章,他們出的題目是:“美國錯在什麼地方,現在該怎麼辦?”我同意了,給他們寫了一篇文章。美國錯在什麼地方?我說有三錯:誤讀、誤判、誤行。

誤讀是指誤讀了時代主題,誤讀了當今的遊戲規則。當今的時代主題是和平與發展,20世紀很長的時間裡時代主題是戰爭與革命。時代主題變化是國際關係中最大的變化。在以戰爭與革命爲主題的時代裡,鬥爭、對抗是國際關係的主導面;在以和平與發展爲主題的時代,合作、發展是國際關係的主導面。隨着時代主題的變化,遊戲規則也發生了變化,從零和遊戲轉爲正和遊戲、互利共贏。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講話中指出:不能身體已經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美國對待亞投行的態度就是這種情況的典型事例。

誤判是指美國誤判了中國的意圖,誤判了盟國的聽話程度。中國倡議成立亞投行,是對現行國際金融機構的一種補充。亞洲開發銀行行長中尾武彥說:“估計到2020年,亞洲基礎設施的需求大約爲8萬億美元。亞洲開發銀行根本無法滿足。”但美國人認爲亞投行是要挖現行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的牆腳。可是,中國本身就是現行國際金融機構的成員,我們怎麼會自己挖自己的牆腳呢?

冷戰期間美國的盟國對美國的意見基本上是言聽計從,當時只有法國鬧一點獨立性,這是冷戰時期的情況。現在世界變了,冷戰結束了,盟國有盟國的利益,不可能事事都對美國言聽計從。

誤行是指美國自己不參加亞投行本身就不對,還要阻礙盟國參加,這是雙重的錯誤。

現在怎麼辦?我給美國人提出的建議是“迷途知返”。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了錯,越早糾正越好。早糾正不丟面子,越晚糾正面子丟得越大。

亞投行這件事不可小視,它反映了世界的大變化。再按冷戰時期劃分陣營的辦法不靈了。

(本章完)

第三章 如何做大國_偏激不是愛國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鄧小平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第五章 走向世界的心態與姿態_中國企業全球化之我見第一章 世界秩序與中國_重視全球大反思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中國入世談判二三事第三章 如何做大國_中國夢不是中國要領導世界第三章 如何做大國_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中國外交的基本戰略判斷第三章 如何做大國_狹隘的民族主義害人害己第一章 世界秩序與中國_歐洲在中國外交棋盤上地位上升第一章 世界秩序與中國_關於世界秩序的討論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對蘇聯解體的思考第一章 世界秩序與中國_習主席成功訪美的啓示第三章 如何做大國_不要狹隘地理解中國形象第一章 世界秩序與中國_關於世界秩序的討論第三章 如何做大國_文明對話是人類進步的動力第五章 走向世界的心態與姿態_城鎮化是大課題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中國外交的基本戰略判斷第一章 世界秩序與中國_歐洲在中國外交棋盤上地位上升第一章 世界秩序與中國_重視全球大反思第三章 如何做大國_文明對話是人類進步的動力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坦贊鐵路的意義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中國重返聯合國四十週年的感悟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鄧小平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中國重返聯合國四十週年的感悟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與南亞合作的天時、地利、人和第三章 如何做大國_不要狹隘地理解中國形象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一次影響深遠的歷史性會晤第五章 走向世界的心態與姿態_城市形象是生產力第一章 世界秩序與中國_圍繞亞投行的全球大辯論第一章 世界秩序與中國_從戰爭中吸取教訓第三章 如何做大國_狹隘的民族主義害人害己第三章 如何做大國_不要狹隘地理解中國形象第一章 世界秩序與中國_從戰爭中吸取教訓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中國入世談判二三事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中國入世談判二三事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伊拉克戰爭有感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亞洲金融合作面臨巨大機遇第一章 世界秩序與中國_圍繞亞投行的全球大辯論第三章 如何做大國_冷靜客觀看待國外對中國的評論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小平同志的外交智慧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中國入世談判二三事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亞洲金融合作面臨巨大機遇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沒有南方談話,就沒有中國的今天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一次影響深遠的歷史性會晤第五章 走向世界的心態與姿態_中國企業全球化之我見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中美關係:新階段,挑戰多,有希望第一章 世界秩序與中國_重視全球大反思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抓住用好戰略機遇期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坦贊鐵路的意義第五章 走向世界的心態與姿態_中國企業全球化之我見第三章 如何做大國_偏激不是愛國第五章 走向世界的心態與姿態_創新驅動發展第一章 世界秩序與中國_亞洲能解決自身的安全問題嗎第三章 如何做大國_世界也需要中國夢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中國重返聯合國四十週年的感悟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與南亞合作的天時、地利、人和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中國重返聯合國四十週年的感悟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坦贊鐵路的意義第一章 世界秩序與中國_重視全球大反思第三章 如何做大國_偏激不是愛國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重視正在崛起的非洲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一次影響深遠的歷史性會晤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構築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第五章 走向世界的心態與姿態_城鎮化是大課題第五章 走向世界的心態與姿態_中國企業全球化之我見第三章 如何做大國_狹隘的民族主義害人害己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構築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小平同志的外交智慧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中法關係:順勢而爲,影響深遠第一章 世界秩序與中國_歐洲在中國外交棋盤上地位上升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中國外交的基本戰略判斷第一章 世界秩序與中國_如何理解“一帶一路”的倡議第三章 如何做大國_冷靜客觀看待國外對中國的評論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中法關係:順勢而爲,影響深遠第一章 世界秩序與中國_從戰爭中吸取教訓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中國重返聯合國四十週年的感悟第三章 如何做大國_偏激不是愛國第五章 走向世界的心態與姿態_中國企業全球化之我見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亞洲金融合作面臨巨大機遇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推進中美關係發展的重要思路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伊拉克戰爭有感第三章 如何做大國_講好中國故事第一章 世界秩序與中國_圍繞亞投行的全球大辯論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中法關係:順勢而爲,影響深遠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構築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第三章 如何做大國_文明對話是人類進步的動力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中美關係:新階段,挑戰多,有希望第五章 走向世界的心態與姿態_城市形象是生產力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中法關係:順勢而爲,影響深遠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我這次訪歐是爲和平而來”第四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_中國重返聯合國四十週年的感悟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構築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第五章 走向世界的心態與姿態_城市形象是生產力第三章 如何做大國_講好中國故事第一章 世界秩序與中國_歐洲在中國外交棋盤上地位上升第二章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_構築中日戰略互惠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