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楚王啓安葬

李牧最後還是被朱襄逼着讀了一段。

朱襄見好就收,沒有逼李牧讀完。

兔子逼急了也會跳腳。把李牧逼急了,李牧肯定拋下他去其他城池了。他還需要李牧幫忙震懾楚國貴族,可不能讓李牧跑了。

朱襄來到楚王啓靈堂的時候,離楚王啓自刎已經快到兩月。

楚王啓死時秋老虎的餘威尚在。久久不下葬,楚王啓的屍身都散發出了腐敗的臭味。靈堂裡蠅蟲環繞,甚是狼狽。

朱襄一身素衣來到楚王啓靈堂時,靈堂裡還在吵架。有卿大夫希望按照楚王啓的遺言下葬,但楚國大部分宗室都希望楚王啓葬到他君父的陵中。

卿大夫認爲,楚王啓繼位時日尚短,沒有給自己修陵墓。身爲楚王,卻陪葬先王墓中,實在是規格太低了。

楚王啓本就屬意與春申君同葬。秦王又敬佩楚王啓和春申君,願意給這對君臣修建祠堂。這不比陪葬更好?

楚王啓捨生取義,理應獲得更好的祭祀!

楚國宗室則認爲,熊啓既然是楚王,那就該葬在楚王的陵墓中。既然自己沒有,身爲兒子,他葬在君父的墓中又怎麼了?這是孝順。

再說了,秦王想給楚王啓建祠堂祭祀,也可以建在這裡嘛。

至於楚王啓自己的意願,他不是說無顏見祖先纔不葬在王陵嗎?我們宗室一致決定,他這個末代楚王當得很好,可以葬!

兩方吵得厲害,連朱襄進來都沒發覺。

他們也不認識朱襄,沒發現這個衣着樸素的中年人身份高貴。朱襄默默聽着,心裡明白了楚國宗室不肯讓楚王啓北上安葬的原因。這根源,還是出在白公那。

白公一把火燒了楚王祖陵。楚國宗室惶惶不安,擔心楚國國滅,秦人又來一次。

他們不是想要楚王啓安葬在遷都後的楚王陵墓中,而是希望秦王給楚王啓承諾的“祠堂”能建造在楚王陵墓中,這樣他們就不用擔心歷代楚王陵墓被毀。

可以說,他們的心是好的。

他們還說可以退一步,讓春申君遷靈到楚王元的陵墓中陪葬。正好春申君和楚王元也是一對老君臣。

但朱襄哂笑。這些人未免太異想天開了些。

爲了保住楚國先王陵墓,他們想把春申君和楚王啓都陪葬楚王元的陵墓中。也不想想秦王爲何會給這兩人修建祠堂。

"我聽聞昔日楚國世卿貴族向來不把楚王放在眼裡,爲了射殺武吳起,連楚王的遺體都能侮辱。我本以爲那是不得已爲之。今日一見,原來不是不得已,而是常態。"

朱襄朗聲一言,讓靈堂爭執戛然而止。

他們憤怒地看向那個膽敢侮辱他們的人。

他們不認識朱襄,但認出了朱襄身側做護衛狀的李牧,頓時罵人的話哽在喉嚨中,猶豫着要不要罵出來。

朱襄沒有理睬這羣人的憤怒。

他走到楚王啓的棺木旁,先躬身請楚王啓原諒,然後命令人打開棺木。棺木一打開,惡臭撲面而來。

楚王啓的屍體沒有經過多少防腐,已經生出了蛆蟲。朱襄神色平穩,只是眼神中出現了一絲恍惚。他想到了好友魏無忌。

惡臭涌出時,靈堂中衆楚國卿大夫皆以袖捂鼻,不住乾嘔。

李牧習慣了戰場的惡臭,淡然道: “我將楚王啓的屍身交予你們,以爲你們會厚待自己的君王。沒想到你們居然對自己的君王如此輕慢。"

“秦王有令,送楚王歸葬。”朱襄拿出秦王的令牌,沒有與那些人爭辯,直接下令, "阻攔者,殺。"

秦王政其實還沒下令,但朱襄拿出秦王賜予的令牌,就算是秦王親自下的命令。楚國宗室立刻不滿地喧鬧。

朱襄冷笑:“我說了,阻攔者殺。若是你們真想阻攔……”

朱襄伸手問護衛要劍,將拔出的劍丟在地上。

"既然不畏死,那何不以死爭取?”朱襄道,“說不準多死幾人,我就能上奏秦王,讓秦王改變主意。"

靈堂皆寂然。

朱襄早從李牧這裡聽聞楚王啓屍身腐朽,來拜祭的時候就帶了處理遺體的匠人。

他命令匠人重新爲楚王啓整理儀容,塗抹防腐的香油和香料,然後重新裝進另一個棺木中。在離開時,有楚國卿大夫猶豫了一會兒,上前攔住。

他們作揖道:“請讓我等爲大王擡棺。”

朱襄冷漠的眼神稍緩: "楚國還是有義士在。春申君若在天有靈,見到此幕,大概心裡會好過一些。"

"你是誰!"

楚國宗室想阻擋,但不敢以死阻擋。見到秦國來使如此無禮蠻橫,他們只能憤怒地用語氣和表情控訴。

朱襄回頭掃了那些一給他們死亡威脅,立刻就軟弱的楚國宗室。

“春申君友,朱襄。”

朱襄淡淡道,不再理睬靈堂蚊蠅,頭也不回地離去。靈堂中愕然,然後譁然。

有人罵朱襄果然一介庶人,不懂禮儀;有人感慨原來是朱襄公,不愧是朱襄公;還有人後悔爲何自己不去擡棺,沒有給朱襄公留下好印象。

現在的秦王是朱襄的外甥,誰都知道討好了朱襄,就相當於討好了秦王。

“我去去就回。”朱襄將楚王啓的棺木放上馬車後,對李牧道。

李牧道:“我和你同去。”

朱襄疑惑: "楚國不是還不安穩嗎?"

李牧道: "一些掃尾而已,蒙恬他們自己能解決。"正因爲楚國還不安穩,項燕還沒死,李牧不放心朱襄。

打仗之事,朱襄很有自知之明,向來不會多過問。李牧如此決定,他就與李牧同行北上了。

雖然春申君遺孀深深厭惡楚王一脈,但有他當說客,楚王啓也確實與春申君交情頗深,應當能說服她。

何況建祠堂供奉這個好處,春申君的家人應該還是想要的。

朱襄離開時,李牧就讓秦軍在楚國各地傳話。

楚王啓以死殉楚國、救楚人,楚國宗室卻輕慢楚王啓的遺體。楚王啓死後兩月不下葬,屍身都腐爛了。

春申君之友朱襄公得知此事,特意從秦國趕來。

朱襄公進靈堂時,靈堂上蚊蠅環繞,一片烏煙瘴氣。朱襄公震怒,以刀劍逼迫楚國宗室放行,才帶楚王啓屍身北上安葬,入土爲安。

何其辱也!

朱襄對李牧道: "雖然是實話,怎麼聽起來怪怪的。"

李牧道: "既然是實話,爲何怪異?"

朱襄撓撓頭: “也是,反正是實話實說。”

在這件事傳出去後,李牧又加了一個更詳細的版本。

秦王想要給楚王啓和春申君建君臣祠堂祭拜,以表彰楚國也有賢臣明君,警醒後世君王。

楚國宗室卻說楚王啓並非正常繼位,不堪被拜祭,只能陪葬先王陵墓,甚至連棺木規格都還不如尋常陪葬重臣,更不如之前的楚廢王。

項燕得知此事時,他身邊的人都在疑惑是不是秦國故意抹黑那羣人。

他卻冷笑道: “秦國強大,楚國宗室不過案上魚肉,秦國何必爲他們多費心思?依我瞭解,這是他們做得出來的事。"

說完,他將碗中酒一飲而盡,眼淚縱橫: "當初我不也是如此?無論立下多大功勞,那些羋姓貴族又何曾瞧得起我?他們當然也瞧不起我迎回來的楚王。"

項燕下令,不可騷擾帶着楚王啓北上的朱襄公的隊伍。

而後,他得知李牧居然親自護送楚王啓的棺木,又失聲痛哭了一場。連敵人都尊敬楚王啓,楚國貴族卻不尊重楚王啓。

他又想到被秦軍護送的春申君,想起在兩軍陣前自縊的信陵君,更加悲從心來。項燕不由恍惚。

亡六國者真的是秦國嗎?

就算沒有秦國,這樣的六國,難道真的還能存活下去嗎?項燕對於反秦一事,終於心生動搖。

不過他就算不動搖,也已經面臨末路了。

李牧將楚王啓屍身被楚國宗室侮辱的消息傳遍楚國之後,楚人皆憤怒。因朱襄曾經護送春申君離開,所以他的名聲已經在楚國平民中傳揚。

春申君原本的封地就在準北。朱襄此次送楚王啓北上,再次通過了春申君原本封地。仍舊自認爲是春申君封邑之民的楚人再次見到了朱襄公,再次披上粗麻衣,與朱襄公同行。送行隊伍浩浩蕩蕩,哭聲震天。

楚人這才爲末代楚王好好地哭了一場靈。

有楚國士人作歌,將楚王啓屍身被侮辱一事,與當年春申君被逼自刎一事相呼應。他們痛哭,蒼天啊蒼天,如果你有眼的話,一定會降災於現在的楚國吧。朱襄聽後,心頭一梗。

他忙對送靈隊伍中傳唱此歌謠的楚人道: "楚國朝堂上的庸碌無道,上天怎能降災於你們?平民何辜!"

但朱襄的話有些太超出這個時代人的理解了,他們還是繼續唱。朱襄不由扶額。

李牧哭笑不得: “他們只是抒發心中不滿,又不是真的想要被降禍。”

朱襄道: “假如呢?壞事很容易念着念着就來了。我還希望楚地明年豐收呢。”

李牧失笑不已。

朱襄總是不喜歡神鬼一事,常斥責“迷信”。但朱襄有時候比其他人更迷信。這天災,哪是念着念着就能念來的?那老天也太經不住唸了。

朱襄連連搖頭。

他這哪是迷信,是真的擔心。

去年黃河大水,雖然今年無事,但誰知道明年如何?

從夏同在位時的水災旱災起,華豆天氣很明顯進入了波動期。風調雨順只是間隔,極端氣候波動說不定還會持續很多年。

朱襄隱約記得,西漢建國時,華夏的氣候處於穩定期。希望快點到這個穩定期,希望現在已經到了這個穩定期,唉。

朱襄滿心憂愁無人理解,連秦王政看到朱襄書信中的煩惱,也嗤笑舅父杞人憂天。楚國雖然還有零星反抗,但楚王啓都死了,秦國已經算是統一天下了。秦王政準備祭天,稱秦始皇。

不過典儀還需要準備一下,各地重臣也需要給時間回來參加他的登基大典。天下已定,不需要急躁。秦王政讓朝堂準備一年,在後年正月初二登基爲秦始皇。那時正好是他壽辰,就當給自己祝壽了。

秦王政寫了一連串的名字,連遠在蜀地的李冰和遠在南郡的蒙武都必須回咸陽。照顧過他的長輩,怎麼能不來看他登基成爲秦始皇?

秦王政還特意去曾大父、大父、阿父陵墓前各住了一晚,專門通知他們自己要當秦始皇了。“阿父啊阿父,我終於可以給你上諡號了。”

秦王政拍拍自家阿父陵墓前的石雕。

張良站在秦王政身後,滿心嫌棄。

誰家國君祭拜祖陵的時候是贏政你這樣?你也太不懂禮貌了。就你這樣,還自稱荀子教出來的學生?真是給荀子抹黑。

荀子倒是沒意見。

祭拜先祖,那是登基大典前需要做的事。現在秦王政只是到長輩墓前說說尋常話,不需要太過繁文縟節。先王也不會怪罪秦王政。

荀子的身體越發虛弱,瞌睡的時間越來越長。

雖然他沒有病痛,但人老了,精神不濟,骨頭疏鬆,哪裡都不舒服。

不過他還是撐着親自爲秦王政籌辦登基大典,並將之後秦王政想要去各地封禪的大典都準備好。秦王政登基成爲秦始皇后,會巡遊一次天下,封禪各地神靈。

這是秦昭襄王時期就想做的事,荀子已經準備了十幾年的事。

現在秦國終於統一了天下,荀子終於能把壓了十幾年的事完成了。

如朱襄所想,有秦王詔令,又有朱襄勸說,春申君的家人同意將春申君起靈,與楚王啓葬在一起。

春申君遺孀面如冰霜,雖然知道這對良人更好,但心裡仍舊鬱郁。畢竟楚王啓和春申君同葬,她就不能與良人同葬了。罷了罷了,不和良人同葬,與兒子同葬吧。

李牧把朱襄送到目的地後,就匆匆返回楚國。

朱襄留了下來,親自督造祠堂和陵墓。

春申君和楚王啓沒有多少陪葬品,祠堂也不需要修得多富麗堂皇,所以冬季休耕的時間,就足以完成工程。

待祠堂建好時,附近許多士人來拜祭,其中不乏秦人。據說還有其他士人正從遠方趕來。這是秦王欽點的君臣典範,值得現在士人和後世士人來拜祭……並許願。朱襄看着祠堂中的松樹上繫着許願布條,和池塘中的錢幣,半晌無語。難道在樹上綁許願條,或者在池塘裡丟錢幣許願,也是祖先刻在血脈裡的事?

什麼祖先啊,別什麼都往血脈裡刻行不行!

朱襄扶額,叮囑道:“記得每天都派人去撈錢幣,就當是維護祠堂的費用了。”春申君的遺孀住在了祠堂中,親自管理祠堂。

她聽到朱襄如此說,板了好幾日的臉終於露出了笑容: "就依朱襄公所言。"

朱襄道: "還有,該和你兒子寫封信了。現在楚國已滅,他已經可以出仕。我會把他帶在身邊教導。"

朱襄本還想把信陵君的後人也帶在身邊。但他們不肯,非要爲魏國守三代,到曾孫輩纔出仕。他便只送了一些咸陽學宮的書籍過去,並叮囑他們,就算不出仕,也可以去咸陽學宮求學。

春申君的遺孀恭敬道:“是,朱襄公。”

楚國終於滅了,她揚眉吐氣。

活該!

一想到楚國好不容易來了一個好一點的末代楚王,連屍身都慘遭侮辱,還是朱襄公親自去討要楚王啓的屍身,才能讓其入土爲安。春申君遺孀把“活該”二字念得更響亮。

活該!

朱襄把祠堂建好時,楚國反抗的勢頭越來越弱。連項燕都覺得沒有多大意思。

他就算抵擋,又能如何?就楚國宗室那副模樣,還不如自立。可項燕最終還是恪守了楚臣的底線,想了許久,放棄了自立。他本來想學楚王啓自盡,但李牧派人問他要不要和家人見一面。項燕嘆了口氣。就算他想隨楚王啓而去,也還是要再見家人一面再說。

現在的項燕沒有朱襄原本歷史中項燕那麼灑脫。

原本歷史中的項燕雖然自己在軍中,但他的家人族人都被安排妥當,所以他可以放心殉楚。

但現在的項燕,族人早早被秦人掠去,剩餘家人也在項城城破的時候被俘虜。他實在是放心不下。

李牧給他遞了臺階,他便降了。

不過項燕已經心死。他只是暫時活着。等他確認了家人和族人的安全後,與家人和族人告別後,還是會隨楚王啓而去。

即使他和楚王啓或許沒多少君臣名分,大部分時候都在針鋒相對。

李牧也知道項燕不會爲他所用,只是找個由頭讓他晚點死而已。

先殉一個楚王,又殉一個楚將,楚人可能就會對楚國又萌生過多感情,讓秦國不好治理這一片土地了。

何況楚王啓大概也不是很希望項燕去陪他。

楚國反抗的勢頭隨着項燕投降徹底結束。楚國宗室和楚國大部分卿大夫都被押送去了咸陽城,等待秦王政的處置。咸陽學宮諸多學子揹着包袱來到楚國爲吏,教導楚人學習秦律。

楚國宗室和卿大夫一離開,大部分田地都歸於秦國。秦王政獎賞完此戰有功的秦軍後,還剩下小部分土地,按照秦律分給當地楚人耕種。

楚國庶人沒想到秦國不僅沒有沒收他們可憐的爲數不多的自耕田,還給他們分田,對楚國的想念立刻減少。

朱襄回到楚國的時候,已經可以開展春耕了。

然後,朱襄頭疼的事應驗——今年又出現極端氣候。

今年的冬天特別漫長,一直到了四月都還有寒凍,房陵(今湖北)一線都普降大雪。

這別說春苗了,連人都凍死不知道多少。

正好楚國各地傳唱“楚人這樣對待春申君和楚王啓,一定會有天災報應”的歌謠,這下子楚人認爲他們真遭遇報應了。

楚國文化與中原文化不同,在七國中最重鬼神和巫術。

楚人見到鬼神真的懲罰他們,一個個惶恐不安,完全不敢去救災和自救,只知道磕頭求老天開眼。甚至有人自埋或者埋家中小孩於雪中,給鬼神送祭品。

朱襄忙於救災,迷信的楚人不僅不配合,還給他添亂。李牧都勸他別幹了,讓這羣楚人自生自滅吧。

不自救者,不需救。

朱襄嘆了口氣,讓李牧派人搭建了一個高高的祭壇,上祭壇做法。

對於迷信的平民,只能用迷信攻之。他之前在雲夢澤做了一次伐山破廟,現在再來一次。朱襄先做法質問老天,說要斬禍害楚人的鬼神,然後帶兵去拔除各地淫祠。

每次天災,各種千奇百怪的小宗教團體就如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騙錢的騙命的層出不窮。還有不少盜匪打着鬼□號斂財抓丁擄掠婦人,佔山結寨爲王。

朱襄再次親自領兵,山中也好,水中也好,把這些盜匪——揪出來砍頭,說這是在殺禍神的“降靈"。

李牧本想代替,被朱襄拒絕。

“我在民間有過討伐鬼□□號,所以由我去做,他們士氣才最低。"朱襄道, "我替你剿匪,你替我撫民。我倆都去剿匪了,誰撫民?"

李牧無奈,只得暫時卸下武將身份,與朱襄交換官職。朱襄跑遍江淮平原,討伐打着鬼神旗號的匪患時,他就負責楚地的救災和春耕補種工作。

李牧有治理一國之能,換個身份幹活也很利索。藺贄寫信來笑話李牧,說李牧這是暫代楚國令尹,也算是當了一次相國了。

李牧回信鄙視之。

寒凍災害是全國範圍內的,秦地也有遭災。

不過秦地本來就偏北,應對寒凍災害的經驗比已經溫暖了很多年的江淮平原豐富許多,再加上沒有鬼神之說蠱惑平民,救災補種都很積極,所以受災情況比楚人好一些。

再者秦國去年豐收了一次,大部分秦人家中有較多餘糧,棉布又已經普及,所以他們凍死餓死的人,比南邊的楚人還稍少一些,給秦王政減少了一些壓力。

其他五國之地也豐收了一次,勉強能夠自給自足。南秦的糧和布,就只需要供應楚地了。

秦國君臣在剛天下一統時,就感到了頭疼。

原本許多秦國大臣在秦國天下一統後躊躇滿志,紛紛上書秦王繼續南征北伐,建立不世之功。他們還有許多新奇想法,比如讓秦王在各地修行宮修馳道之類,大興土木,彰顯秦國威嚴。

都沒有仗打了,這可不該浪起來?

秦王政把這些人的上書——壓下。

待開春寒凍災害時,寒流不僅凍死了農人地裡的苗,也凍死了秦國朝堂那顆浮躁的心。他們終於冷靜下來。

此時秦王政纔將朱襄請求休養生息的上書遞給他們傳閱。

朱襄根據歷史經驗,在上書中寫了秦國統一天下,幅員突然遼闊後可能遇到的一系列問題。打天下很不容易,治理天下更是困難。秦國的“統一”,現在才走了第一步。

"諸卿,共勉。"秦王政深深地嘆了口氣。

他滅掉楚國時,心情是雀躍的。

但他快當秦始皇了,心情立刻就沉重起來。

在夢中,他已經當過一次秦始皇了。很不順利。

這一次,他能當好秦始皇嗎?

贏政不確定。

他做事向來自信,唯獨此事上不敢自信。

夢境中秦國的未來是二世而亡,哪怕現在太子是扶蘇,他也不敢奢望太多。

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扶蘇更不可能做到。秦國要想長治久安,國政必須在他手中理順。

曾大父、大父和阿父一代一代剋制自己的野心,將秦國穩穩地交到他手中,他必須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老政啊,你說朕能做好嗎?"

青年贏政坐在略微蒼老的嬴政對面,露出他在朱襄面前也不會出現的躊躇不安。他呆坐許久,離開了搖搖欲墜的夢境房間。略微蒼老的嬴政睜開眼,也是幽幽一嘆。

第116章 菊花豆腐羹第77章 浮燈煙花火第4章 清蒸鹽焗雞第192章 破牛陣奪旗第209章 燜烤熊掌肉第156章 始皇崽墨痕第163章 衝鋒輕重騎第73章 秦王叵測心第266章 論跡和論心第243章 是儒家聖王第163章 衝鋒輕重騎第14章 肉醬土豆泥第117章 糖漬南瓜幹第160章 炒南瓜子仁第122章 始皇崽兔子第54章 涼水硬幹糧第2章 豬油蒸雞蛋第41章 乾菜炒臘肉第134章 荀子醉米酒第224章 冰鎮甜豆花第11章 始皇長生丹第101章 老秦王誘餌第67章 燕趙邊軍酒第226章 不過多門課第144章 藺贄新田律第82章 補藥雞蛋湯第3章 薺菜瘦肉粥第163章 衝鋒輕重騎第146章 空蕩蕩酒壺第22章 泥土沾穗粒第131章 颱風後淤泥第33章 冰涼冬雪花第244章 大梁護城河第92章 秦舟師樓船第209章 燜烤熊掌肉第209章 燜烤熊掌肉第117章 糖漬南瓜幹第124章 五香滷兔頭第189章 李牧反制策第54章 涼水硬幹糧第234章 無害我田稚第128章 糖醋鱸魚花第168章 百密有一疏第138章 牆上楚地圖第244章 大梁護城河第76章 滋補藥膳湯第104章 蔡澤慶賀禮第218章 滅六國號角第211章 閒談科舉路第195章 朱襄罵友信第90章 鹹菜薰香腸第211章 閒談科舉路第80章 闢水蠱神藥第132章 蛇蛙南瓜子第71章 趙歌謠鵲鳥第131章 颱風後淤泥第35章 雪做的食盒第37章 落雪裹塵泥第144章 藺贄新田律第234章 無害我田稚第26章 木筒涼河水第242章 念來存故人第31章 水蒸紅棗糕第214章 豈知千麗句第219章 鹽場小海鮮第40章 茱萸土豆粉第171章 手撕烤雞肉第204章 妄議相國位第128章 糖醋鱸魚花第3章 薺菜瘦肉粥第221章 諸老將請戰第65章 彩頭餃子宴第116章 菊花豆腐羹第255章 秦王繞柱走第109章 清茶桂花糕第147章 飲盡杯中月第203章 身後事熱鬧第254章 趙高尋捷徑第42章 始皇崽圍巾第40章 茱萸土豆粉第26章 木筒涼河水第240章 新時代來臨第88章 雙季再生稻第133章 老壇泡青菜第5章 始皇童子尿第140章 白菜糞肥泥第255章 秦王繞柱走第106章 牛奶鮮果飲第15章 香滷豬內臟第60章 野菜汁涼麪第246章 秦王政養兒第100章 竹筍乳鴿粥第102章 清炒南瓜尖第130章 對東甌好意第31章 水蒸紅棗糕第266章 論跡和論心第10章 豬油蒸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