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黃袍加身

董文德去了上書房。

王喜則是留下來記錄董如意愛吃的東西。

董如意愛吃的很多,許些個就連王喜都沒有聽過。

王喜寫完最後一個字,抹了把額上的汗,心道:“這還真是個會吃的。”

董如意抱拳道:“有勞王公公了。”

她說着還把手中的點心遞了過去。

王喜大笑:“誒呦,這是賞雜家的?”

董如意笑道:“可不敢當公公的賞字,給公公嚐個鮮。”

王喜拿了一塊,笑着去回皇上的話了。

***

董文德今日說的是宋史。

他不僅說了宋朝的繁榮,還說了宋朝的滅亡。

皇上感嘆道:“宋、國富兵強,卻逃不出亡國的命運,也不知朕的蕭家江山能屹立多久?”

董文德道:“臣,惶恐。”

皇上擺手,示意與他無關。

他忽然道:“董卿家以爲宋是因何滅亡的呢?”

董文德抱拳道:“臣認爲,宋之所以滅亡,乃是因果循環。”

皇上聽到這個,面色有些不善,蕭家和趙家一樣,都是黃袍加身的。

董文德見狀忙道:“臣認爲唐就是宋的因,而宋之所以滅亡,是唐的果。”

皇上疑惑道:“哦?董卿細細說來?”

董文德行禮說道:“宋之所以滅亡,這第一條就是宋朝沒有完整的防線,故而無法防守北方的騎兵。

而造成宋朝如此局面的,就是唐。

唐朝的懷柔政策,導致宋朝在位期間的河套、隴右、遼東、冀北等地的丟失。”

皇上聽着新奇,示意董文德繼續說。

他小聲道:“張福海,讓如意過來也聽聽。”

張福海低頭應是,然後退了出去。

他現在是越來越弄不懂皇上了。

董文德只停頓了一下,就繼續說了起來。

“這第二個原因就是宋朝面對的敵人,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敵人。

無論是西夏,還是金、遼、元蒙都是有史以來最強的。

而導致宋不敵的主要原因就是,宋朝君主重農商,輕軍士。”

董如意跟着張福海走了進來。

她看着侃侃而談的董文德,心中滿滿的全是自豪。

她沒發出任何聲響,只是屈膝行了一禮,便坐去了一旁。

皇上此刻聽的認真,他只是輕輕的撇了董如意一眼,就又認真的思考了起來。

董文德對宋的策論同旁人不同。

換做旁人一定會說趙家江山得來的不正,故而重文輕武,導致國家覆滅。

董文德哪裡想過那些,他今日只想藉此機會提醒陛下,不要聽信讒言殺害安家。

王閣老抄家的事在朝中傳的沸沸揚揚的,可是無人知道其具體的原因。

而董文德也不知道王閣老抄家的事,是因董如意的介入。

董文德還在繼續說着,“臣感嘆宋人的智慧。

要不是他們,就沒有今日的紙張,亦沒有許些流傳於世的詩詞。

可是這些依舊擋不住蒙古人的鐵騎。

哪怕他們發明了火炮,那也只能用在攻城掠地之用。”

董文德說的起勁,他揮揮灑灑的說了一堆。

總之最後他還是把重點說了出來。

他認爲宋朝最終的滅亡是滅在了奸佞手中。

如果沒有那些個奸臣,宋朝或許還能屹立百年。

董如意替董文德擦了把冷汗。

所有人都以爲蕭家江山是軒轅皇上傳位的,可事實並不是如此。

而歷代蕭姓皇上的疑心病也出自於此。

他們和趙家一樣,都是竊他人之國,做了皇帝。

而他們同樣有着共同的心病,那就是怕武將傭兵造反。

董文德說完就退了出去。

他認爲許些事,還得陛下自己想明白才行。

董如意見董文德離開,這才鬆了口氣,他真怕董文德觸碰皇上的逆鱗。

***

這大周江山原是軒轅家的。

當年的蕭家老祖不過是軒轅皇上的義弟,他們一同打下了大周的江山,可惜最後的一站,軒轅皇上重傷而亡。

而同亡的還有軒轅太子。

軒轅皇上爲大局着想,彌留之際把皇位傳給了義弟蕭亮。

而蕭亮也一直善待着軒轅一族,歷代封王。

只可惜事實並非如此。

軒轅皇上因最後一站重傷身亡,乃是事實,可是軒轅太子的死就不是意外那麼簡單了。

那是蕭亮的長子連同蕭亮的手下乾的,爲的就是軒轅家的江山。

因連年的戰事,軒轅皇上只有一子,一孫。

太子一死,其五歲的皇長孫也難以支撐剛剛建立起的大周。

大周內憂外患,所有人一起擁護起了蕭亮。

蕭亮順應民心做了皇上。

風雨飄搖的大周,在蕭亮同兒子的一生征戰中才得以倖存。

等他們想起冊封的小軒轅王時,他已經長大成人了。

可那時的他,並不知自己的父親是如何死的。

後來軒轅太子的舊部找到了他,他這纔開始了長達三代人的復國計劃。

這些董如意都是嫁給軒轅奕以後才知道的。

蕭家爲了滿天過海,一直在找尋這軒轅太子的舊部,他們以爲人早就被他們殺光了。

而在三代軒轅王的努力下,他們無數次的刺殺,無數次的救駕,贏得了今日蕭家人的信任。

董如意鬱悶的要死,這些個數不清,理還亂的關係。

***

董如意回過神時,皇上已經屏退了左右。

她不知道的是,蕭家其實一直都想斬草除根。

軒轅這個姓氏就像梗在喉頭的刺一樣,讓他們坐立難安。

只是軒轅王府的功績,讓他們不能隨意的斬殺。

好在軒轅王府的子嗣艱難,蕭家這才一忍再忍。

董如意安靜的坐在一旁,她不知道皇上屏退左右是何意。

只是她知道不該她說話的時候,她是絕對不能發問的。

皇上看着董如意,沒有人知道他此刻想的是什麼。

皇上忽然問道:“如意,你是如何看待趙匡胤黃袍加身一事的?”

董如意身子一震,她的目光微微一閃,可是瞬間她就恢復如常了。

她擡頭道:“皇伯父是問宋太祖兵變一事嗎?”

她此刻只是一個六歲的孩子,皇上如此發問,或許只想聽聽旁人的看法。

而這樣的話,皇上是不好直接問其他人的。

ωwш◆tt kan◆¢ 〇

皇上的一言一行都會引起其他人的揣測。

第七百零七章 自作自受第七百六十六章 不安第五百九十六章 謠言(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未雨綢繆第七百七十八章 預感第一百三十九章 如記書齋第九百零九章 攻城開始第七百七十二章 喜事第十二章 報喜第五百八十九章 不滿第三百八十八章 沒安好心第六百八十七章 七小姐第七百五十五章 六公主的婚事第五百七十六章 私奔(二)第八百一十四章 結仇第五百八十三章 免死聖旨第七百零八章 洞房第三十四章 暗虧第九百二十二章 輸的徹底第一百九十一章 閱卷第四百六十章 狀元文章第三百零八章 一榮俱榮第十二章 報喜第一百七十章 計算第四百九十章 晉王圍堵第九百七十六章 動搖第五百四十五章 如意公主第六百九十四章 身體不適第五百四十七章 新王府第八百三十八章 弱女子第九百一十八章 支援臺城第二百五十三章 目送第七百三十章 無力的辯駁第九百九十五章 心生怨懟第三百三十章 不同尋常(感謝keppra打賞的和氏璧)第一百零五章 你可記得我第九百三十七章 真病假病第四百一十五章 父女齊怒第四百三十五章 洪水猛獸第五十七章 離開陳家第四百三十八章 安家罪狀第九百三十章 回家探望第七百九十四章 上門第四百八十一章 不靠譜第七百七十六章 雜記第一千章 準備工作第七百四十二章 對峙第五百九十章 中箭第一百七十六章 名揚天下第一百八十三章 望塵莫及第六百二十二章 理論第五百七十七章 宴無好宴(一)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旨第七百二十三章 人彘第四百七十三章 歸回董家第六百三十二章 密文第十九章 這叫什麼事第九百五十三章 考驗第九百七十七章 作畫第二百一十八章 寧欣郡主第八百零一章 索賠第四百三十九章 倭國皇子第一百八十三章 望塵莫及第一百零三章 報仇第九百九十四章 送嫁第九百章 撇清關係第四十章 分贓第一百八十一章 放榜前夕第八百九十六章 一心求死第五百三十章 退兵第二百八十九章 拜帖第一千零三章 戰況慘烈第五百三十五章 出身第三百六十九章 起詩社第一百九十章 求救第四百四十五章 成全第七百六十八章 周王第九百零八章 天時地利第一百六十五章 女戒第七百一十二章 雙方讓步第二十四章 公然聚賭第四百八十四章 以一敵十第一百四十四章 家書第五百一十二章 但求一死第一百一十一章 那是爺擡舉你第五十八章 直脾氣第六百八十四章 一甲第二第一百九十一章 閱卷第三百五十六章 硬氣第三百四十九章 回府第三百一十二章 一錘定音第二百五十九章 青天白日第九百七十一章 辛苦與否第八百零七章 宮中來人第三百五十三章 撤換都督第九百二十章 奸細入城第一百三十一章 相互勸說第四百七十六章 茶飯不思第五百六十二章 側妃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