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不怕失敗,大膽試錯!

第472章 不怕失敗,大膽試錯!

晌午過後,依舊陰雨連綿。

初冬帶來了寒意。

下午時分,崇政殿常例會議召開。

趙禎得知狄青收復西域,非常高興,大筆一揮,加彰化軍節度使,又封狄青的夫人魏氏爲定國夫人。

這個封賞不能說毫無意義吧,那也只能算是聊勝於無。

畢竟這可是開疆拓土。

換了漢武帝、李世民時期,怎麼樣也得封個侯、國公之類,到了宋朝就只是給了個節度使虛職。

但確實沒什麼辦法。

現在狄青已經是樞密副使,而大宋的高級官員一個蘿蔔一個坑,很難再有位置。

從職能上來講,大宋的樞密院有一定後世軍事委院會和國防部的職能,目前的樞密使張亢,在與西夏遼國當中皆有大功。

狄青最早就是從他手底下成長起來,總不能讓狄青取代老長官的位置,那人家張亢該怎麼辦?

兵部同樣有後世這兩個部門的一定職能,只是主事者不像後世那樣是上將擔任國防部部長,而是由官僚擔任,負責軍隊的後勤、紀律、升遷、法庭、安置等等。

簡單來說,樞密院目前負責組織徵兵、編制、調動、訓練、制定軍事法規,配合大宋皇帝發佈決定和命令等,屬於大宋最高軍事機構。

而兵部無法直接發佈出兵的命令,但卻有監督、後勤、管理、獎罰等權力,又可以理解爲軍隊監察後勤機構。

這樣訓練士兵的權力還保留在將領手裡,可士兵的糧餉、升遷、獎罰權力就在兵部手裡,將領無法決定下層士兵的直接利益,那自然也就無法煽動士兵造反。

雖然如此嚴苛地對軍隊控制,又是沒有調兵權又是各種方式監管,對軍隊嚴防死守到骨子裡,然而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不提五代十國造成的動盪,單就說民國時期,各路豪傑有槍有炮,打得中華大地四分五裂。

如今這個時代是個飛速變革時期,槍炮雖然嚴格管控,防止流落民間。可軍隊都是常備槍支的,一旦沒有管理好軍隊,造成將領造反,那麼破壞力可就比冷兵器造反大得多。

在沒有更好的辦法之前,暫時只能如此。

所以目前大宋的格局依舊是以文官監督武將,只是沒有以前那麼誇張和明顯。兵部依舊是文官的天下,用文官監督軍隊,狄青自然也去不了兵部。

這就意味着除非張亢退下,否則基本上包括狄青在內一大批將領只能止步於樞密副使、同知樞密院、籤書樞密院之類的副職。

軍隊的升遷依舊是個困難,似乎並沒有改變軍隊尷尬的處境。

“以前我罵大宋重文輕武,確實是我太冒失了,沒有怎麼好好學宋史,光憑着自己的喜好就胡亂罵娘。”

提起軍隊的問題,趙駿坦言道:“不過還是那句話,一個國家發展,應該文武並進。重文輕武或者重武輕文都不是一件好事,大宋對軍隊打壓太狠,同樣屬於矯枉過正,因噎廢食。南北兩宋幾百年的屈辱史,歸根到底還是過於抑制武力的緣故。”

“嗯,這一點朕還是贊同的,朕看小說的時候,就有一句,手中有劍不用,與手中無劍,並非一個概念。”

趙禎點點頭道:“軍隊是一把雙刃劍,傷人與傷已之間,取決於用這把劍的人。若是因爲害怕這柄劍傷到自己,而不敢舉劍迎敵,到最後的結果無非就是死路一條。”

“老哥果然是有見地的,這般至理髮人深省,我覺得應該寫在大宋日報上,發表一篇文章,讓全國百姓都知道老哥的開明和高深的見解。”

趙駿馬上豎起大拇指表揚。

趙禎的性格就屬金毛狗的,只要你佔理,罵他幾句打他兩拳他也不敢回嘴不能汪汪叫,只會唾面自乾老老實實,蹲在一旁小心翼翼心裡委屈。

若是誇他幾句他就洋洋得意能上到天,特別是表揚幾句後,那開心的笑臉能拉到後腦勺去。

這個時候你就算是要拆了他的房子,只要理由正當,估計他都樂呵呵地答應。

果然,聽到趙駿的誇讚,趙禎就馬上嘴咧得更菊花似的笑容綻放道:“其實還是大孫指點的好,如果不是大孫的話,朕也不會知道這些道理。”

“老哥領悟的好。”

“大孫教的好。”

“.”

諸多宰相面無表情,早就習慣了他們祖孫二人互相吹捧。

從最早的時候趙駿追着趙禎罵娘,到如今趙駿手握大權,國家又四海昇平國泰民安,權力和國家都穩固了,雙方就沒什麼利益矛盾了,那不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嗎?

“那依漢龍之見,這軍隊方面應該如何?”

范仲淹提出了自己關心的問題,他畢竟帶過軍隊,對軍隊還是很有感情,特別是他還是目前的大宋軍神,張亢、狄青等人都是他一手帶出來。

“我來到大宋,也是親自深入基層,深入軍隊,瞭解大宋軍隊情況,才知道現在大宋軍隊的問題在哪裡。”

趙駿沉吟道:“軍隊很多都是被抓來的流民、罪犯組成,戰鬥力低下,濫竽充數,沒有心中的信仰,只知道混日子等飯吃,不知道自己爲何而打仗,現在已經改變了許多,剩下的就是慢慢提升軍隊的質量和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只要讓軍人變的神聖起來,有榮譽感,那麼他們就能知道自己在爲國家而戰,自然也就敢戰,不怕戰。”

“嗯,漢龍前些年改革軍隊做的那些舉措,確實解決了不少問題,現在也的確差思想方面的建設工作。”

范仲淹點點頭。

趙駿來到大宋之後,發現嘴強與現實差距還是很大。

大宋軍隊地位低下,不止有重文輕武的原因,還有很多歷史遺留問題。

比如爲了解決層出不窮的造反起義,只要造反投降者,一律按照青壯與老弱區分編入禁軍和廂軍。

還有那些罪責不算重的罪犯,不夠流放和殺頭,但又比體罰稍微嚴重,按律應該判關押進監牢幾年的那種,可徒刑又浪費國家糧食,於是也塞入軍隊。

像狄青和張玉就是打架鬥毆成爲罪犯,放後世如果沒人命和重傷的話,了不起就是三年以下或者拘役管制幾個月。

而在宋代全給送入軍隊,就可以知道大宋的軍隊有多爛。

靠着這樣的軍隊即便有一百二十多萬人也沒有任何意義,全都是烏合之衆。

可他們卻又都是不穩定因素,大宋就必須要更加對軍隊嚴厲監管。

於是爲了政權穩定,軍隊數量越來越多,數量越來越多,就更需要嚴厲監管,嚴厲監管,就要以文御武,如此惡性循環,可不就武夫地位低下嗎?

所以趙駿最開始的軍隊改革,就是解決軍隊頑疾,先清除軍隊貪腐,處理內部毒瘤,然後再步步精簡淘汰,去蕪存菁,讓軍隊先有一定戰鬥力,再談軍隊思想建設。

如今在幾次大規模軍隊改革之後,軍隊人員數量銳減,幾乎全都是18-30歲青壯,允許將領參與日常訓練,戰鬥力可以說是大大提升。

既然改革卓有成效,那麼現在也是時候該做一些更進一步的事情,加強軍隊思想教育,避免叛亂造反的事情發生。

就聽到趙駿說道:“明年新一輪慶曆新政,可以軍銜制度,完善軍隊級別,這樣就能妥善安置那些戰功赫赫的將領,不至於出現賞罰不明的情況。”

“並且應該讓政治進入軍隊,對軍隊進行掃盲運動,讓士兵認識字,讓每個士兵都有獨立思考,而不是上官讓做什麼就做什麼。”

他環顧衆人,擲地有聲地說道:“如此對軍隊進行思想化教育,長期執行下去,那麼軍隊就有了後世現代化軍隊體系雛形,這樣軍隊也就能貫徹國家意志,而不是國家被軍隊反噬。”

“唔”

晏殊沉吟地點點頭,說道:“在這件事上我們其實都沒有什麼發言權,如果漢龍跟希文覺得可行的話,那我們就沒什麼意見。”

趙禎想了想說道:“那就一切按照大孫的意思辦吧。”

他其實心裡有點忐忑。

畢竟大宋皇帝的權威來源於對軍權的絕對掌控。

趙禎如今已經失去了治理權,包括內政外交經濟各方面全都交到了政制院,如果再失去軍權的話,讓他很是惶恐不安。

不過基於趙駿多年對他的PUA,以及趙駿十五年來的治理成果,大宋全方面的提升,也讓趙禎充分地對趙駿信任。

因爲目前爲止,趙駿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基本上都能實現,而不是什麼空中樓閣,讓人只能看吃不着的大餅。

所以信任這種東西就是這樣積累起來,只要趙駿一直能夠讓大宋保持這樣高速發展下去,那麼所有人就都會團結在他的身邊,不會產生動搖。

“多謝老哥信任,這件事保證辦得妥妥的。”

趙駿拍着胸脯道:“到時候我必定要讓全軍上下煥然一新,有一個嶄新的面貌,讓大宋曾經的賊配軍,成爲百姓的子弟兵!”

“再來說說其它方面的改革事項吧。”

范仲淹見事情達成,怕出什麼意外,引得趙禎胡思亂想,於是立即轉移話題,說道:“新一輪的官場改制是件大事吧。”

“嗯,確實是大事。”

趙駿也說道。

“哦?”

趙禎目前還不知道具體改革事宜,問道:“大孫已經把新一輪的改革做好了嗎?”

“是的,差不多已經結束了。”

趙駿點點頭。

他在外巡視天下兩年,直到今年三月纔回來,而新一輪的慶曆新政,要到明年乃至後年才陸續發佈。

因爲很多事情都要敲定,很多具體細節都要具體分析,不能說看到問題了,一拍腦袋想到了解決辦法,就立馬去實施。

萬一你想當然地以爲你的解決辦法有用,結果實際施展起來卻起到了反效果怎麼辦?

就像王安石的青苗法一樣。

雖然青苗法並不是一拍腦袋做的決定,但更深層次的吏治問題沒解決,青苗法終究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而已。

所以任何方案都要經過多方面研究討論。

包括與范仲淹、晏殊、宋綬、蔡齊等經驗豐富的老政治家,還有與王安石、陳希亮、趙抃等年輕力壯的新生代,都要多方參與,集思廣益才能搞出更好的方案和成果。

這也是趙駿愈發成爲一個成熟政治家的體現。

就看到趙駿說道:“這次出去我的收穫非常大,行走天下兩年時間,走遍了各路、州、縣,行跡遍佈大江南北。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什麼問題?”

衆人好奇。

“現在大宋的變化只是汴梁在變化,其餘地方的變動少之又少,即便有所變動,也往往是武安、杭州這樣的工業與經濟中樞。”

趙駿說道:“其餘地方的發展少之又少,哪怕政制院下達了各縣、州、路應該積極開拓自己境內資源,發展工業產能,進行新型建設的意見和通知,也幾乎沒有什麼作用,以前怎麼樣,現在還是怎麼樣。”

“唔”

衆人沉吟起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們沒下過基層,自然不知道基層狀況。

шшш ¤ttka n ¤¢ Ο

趙駿繼續說道:“這裡面的原因我也調查清楚,一是官員任期短,任務重。二是考成法約束了他們貪腐和提高了工作效率,卻限制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大大不利於地區發展。”

如今衆人也知道了什麼是主觀能動性,晏殊嘆道:“大家都是從地方一步步升上來的,也清楚每天的工作安排都被考成法規束住,的確很難再考慮其它。”

“所以既然發現了問題,就要解決問題。”

趙駿笑道:“又是一輪官場的新變革了,我決定給天下官員減負,提高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發揮主觀能動,大力對地方進行建設。”

“具體怎麼做?”

“增加官員任期,減少考成法的工作量,並最後逐漸取消考成法,由政制院下達指導意見,鼓勵地方官員多做地方發展方向的思考,多做實事,以發展農業、商業、工業爲主。”

“只是如今天下官員都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晏殊提出擔憂道:“說句難聽點的話,現在天下官員都是封建時期官員,即便很多官員沒有官僚主義思想,也願意發揮道德模範精神,上山下鄉體貼百姓,可讓他們搞這些從未接觸過的東西,就怕弄巧成拙。”

“錯了。”

趙駿搖搖頭道:“任何事情都是萬事開頭難,從一到一百容易,可從無到一難如登天。所以朝廷鼓勵他們放心大膽地去做,哪怕是浪費了地方財政最後發現是無用功也不是不能容忍。只要是一心爲民,一心爲地方發展,不犯法不危害百姓的利益,就不要怕試錯,朝廷給他們試錯的空間,權當是積累經驗。”

這一點後世也是一樣的道路。

從建國後浮沉數十年,都是在摸着別的國家的先進經驗過河。

先當學生再做老師,捱過了毒打,才能領悟到真諦。

所以我國剛開始也有很長一段的時間陣痛。

但改革開放之後,終於摸索出了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發展的道路,便一下子一飛沖天,趕英超美來到了世界前列。

因而很多時候就不用怕錯,錯了就摸索出經驗,總結失敗的教訓,總有成功的那一天!

124.第124章 民間滲透154.第153章 制度必須乾淨,職責必須明確第98章 江大郎第411章 把島國端上大宋的餐桌第415章 宋日黑船事件260.第256章 趙駿怒斥羣臣(加更一章)271.第267章 慶曆三年來了第44章 茶商們220.第217章 宋皇震驚,遼皇也震驚第44章 茶商們133.第133章 報紙140.第139章 李迪來投第388章 大宋託付於你第409章 大國重器鐵甲艦第13章 朕要打死他!163.第162章 離開前的規劃316.第312章 出雍雞關,直取升龍230.第227章 火炮,瞄準!153.第152章 趙禎有子與元豐改制第49章 賜趙駿同進士出身297.第293章 不堪一擊第475章 試試就逝世第5章 仁宗的寬容188.第186章 西北誓師大會第453章 在石城畫一個圈第15章 景祐黨爭200.第197章 趙駿是小霸王124.第124章 民間滲透第42章 大宋不能沒有趙駿第391章 決戰亂成一鍋粥第69章 認真務實的態度(第九更)178.第176章 調研應天府,田昌有冤第92章 取字漢龍,晏殊七竅生煙197.請假條第386章 遼宋對峙,發行紙幣156.第155章 卷不死他們!第493章 爲世界帶來和平第525章 沿途的風景259.第255章 老子數到三!第449章 剛入幽燕就抓人第13章 朕要打死他!253.第249章 趙駿結婚201.第198章 貪腐案完結,良方妙藥第355章 韓琦改性,穩健爲主第452章 治國手段與衆人想拜師第80章 所見,所聞第514章 大閱兵,大宋百姓的軍隊第498章 分裂的阿拔斯纔是好阿拔斯第62章 趙駿改變了官家(第二更)第521章 大宋邊境,外軍禁行第340章 他們以爲朝廷是講道理的第401章 趙禎眼裡有了光第19章 僞造一個尼尼村第484章 揚帆,出海!161.第160章 搞錢!搞錢!搞錢!第462章 慶曆十一年,回京第25章 裡外都是個死199.第196章 貪腐案真相第353章 烏古乃定計,遼國南侵高麗第438章 任歲月變遷,我獨屹立於巔峰第349章 青塘城破292.第288章 皇帝終究是老虎179.第177章 草菅人命299.第295章 規矩要改一改了第28章 多幾個人捱罵242.第238章 人心經不起試探第368章 東北遼軍三十萬,遇我也需盡低眉第484章 揚帆,出海!第505章 天命在宋第37章 科學體系的殘缺258.第254章 快去請大孫回來!第20章 分配學生名額第354章 後裝槍炮,王曾病逝第17章 呂夷簡栽跟頭242.第238章 人心經不起試探291.第287章 咱家沒那個命第318章 李朝覆滅第394章 決戰圈套第456章 將領請滅遼,幽燕世家歸177.第175章 苛捐雜稅,路遇田昌216.第213章 讓大宋屹立於世界之巔!第483章 少年中國說第486章 出使西方,揚我國威第102章 大宋這個樣子你很光榮?第448章 樹立正確信仰,掃除牛鬼蛇神133.第133章 報紙194.第192章 狡猾的對手第504章 真傳國玉璽第460章 慶曆十年第362章 中華文明,將愈發璀璨234.第231章 宋遼保塞決戰第498章 分裂的阿拔斯纔是好阿拔斯159.第158章 死刑的意義第318章 李朝覆滅245.第241章 你就是東風356.第351章 出大事了128.第128章 夏竦的一招閒棋第87章 他們開心就好第18章 改變大宋政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