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自控(5)

內容回顧

自我控制的模塊論有一些基本的觀點。

首先,我們最好先明確“自控”的定義。大多數人認爲選擇長遠而非短視是“自控”。比如儲存而不消費、工作而不睡覺、戴避孕套等等。

自我控制的核心在於,它源自心理模塊的相互作用,在交互過程中犧牲了即時獲益目標(如貯存熱量和脂肪、攝食、把握**的機會),抑制那些短視的模塊而追求長期獲益(如健康、地位、財富)。這些模塊由於自身不同的功能而產生鬥爭。

通過思考模塊的作用,我們可以預測什麼會對它們產生影響。一旦我們理解了模塊的功能我們便可以知道什麼可以激活它,什麼可以抑制它。看喚起性感的圖片,會激活與性有關的模塊,這會讓這些模塊佔優,甚至會犧牲與“不想坐牢”有關的模塊。與之相似,“把棉花糖藏起來”會激活食物搜索模塊,這樣就使忍耐模塊恢復了優勢地位。離開視線,關閉模塊。

像討論自我欺騙一樣,研究自我控制的研究者們都對本書的觀點產生共鳴。與此同時,一些心理學家也準備向前邁進一大步,認爲心理不是單一的。丹·阿里利提到,他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們需要重新考慮關於人類行爲的模型,可能根本就沒有一個理論可以完全解釋人類。事實上,我們可能是多元自我的結合體”。

這個觀點回應了與其很相似的丹·韋格納(DanWegner)的擔憂(我認爲他的擔憂很有道理),他認爲“自我控制”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一些像巴斯一樣的小人掌管的。正如韋格納所說,我們應該非常明確“誰控制了被控制的過程?”這個問題的答案。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並且這不是巴斯的問題。

不同研究領域的研究者的發現都與我現在提出的模塊論高度一致,這是讓人很受鼓舞的。我研究的開始和他們的結果所涉及的基本觀點都是相似的,這是一個好兆頭。不同領域科學研究的相似結果,是我們離真理越來越近的一個很好的證據。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研究者們能從模塊論出發,看它能帶你們發現什麼。

自我/利益

首先我還是要先介紹一下“自我利益”(self-interest)這個概念。在之前的章節中,我試着向大家說明“自我欺騙”是一個有爭議的術語。在本章中,我建議把“自我控制”也當作一個有爭議的術語。我感覺大部分的帶有“自”的術語都很有難度,因爲我不認爲只有一個“自我”,並且它對所有的感覺都有興趣,我更認爲它是一些模塊。所以,我想擡出一個與“自我”有關的最大的概念——自我利益。

人們無時無刻不在用這個詞,經濟學家更是對它情有獨鍾。所有人都用它,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人們似乎喜歡在兩種情況下使用“自我利益”。一、與“自私”相似。二、做一些有長遠利益而與眼前目標相悖的事情。回到我們關於蛋糕的問題上,當我在午夜吃一個蛋糕的時候,即使我在節食,人們也會說我的行爲與自我利益相悖,對嗎?

好吧,是有點。我的意思是如果說吃蛋糕會破壞我保持健康和保持體重的長期目標,這是說得過去的。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我喜歡吃蛋糕。難道我做我喜歡做的事情就不是自我利益了嗎?或者我們這麼說,爲什麼保持健康就是我的“自我利益”,而享用美味的東西就不是呢?

我們可以適度地問:嘿!爲什麼長遠的自我利益要比短期的自我利益特別啊?爲什麼只有長遠模塊的“自我”纔有“利益”可言?如果引用丁尼生(Tennyson)的觀點,他認爲“愛過也失去過”更好,也就是說,一次爛醉如泥比從來都沒有醉過要好。誰說吃蛋糕給我帶來的即時快樂不能“彌補”對於增加脂肪這一長遠利益的損害?如果說什麼東西在個體的“自我利益”範圍之內,那是因爲並且只因爲它在長遠的“個人利益”中,不管怎麼說我都認爲這是不公平的。

我感覺這個術語之所以有了這樣的意義,是因爲我們總強調長遠目標。對我而言,我認爲這樣就降低了非忍耐模塊的重要性。至少我們有必要在用這個術語時說明我們所指的是長期利益。

那麼另一個“自我利益”的意義難道是說我們有所追求就是自私?說一個人追求“自我利益”,可以粗略地認爲是與利他相反。現在,我們看人們做事似乎總是很利他的:母親餵養她們的孩子,士兵們用自己的身軀擋住手榴彈,我經常讓一些人坐在我的走廊中。你送朋友去機場(這真的很讓人難受),幫助他省下從市區到機場的30美元的車費,你縱情於和他多待上幾分鐘,你真的是利他嗎?或者是自私?

一些人認爲利他的行爲不是“真正的”利他,而是“真正的”自私,因爲利他者在該行爲中是獲得好處的。如果我願意看到我的好朋友高興,那麼給他捐贈一個腎不算利他,是自私!“自我利益”把看起來明顯是利他的行爲貼上了它的標籤,讓我們來分析一下。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所有的行爲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私的,我們被引上了一條路,在這條路上,經濟和一些相關學科都把行爲貼上了自私的標籤。

對比對於“自我利益”的混亂使用,產生了與模塊觀點的對比。我們來考慮一下一個動物的例子,動物是比較容易研究的。當熊媽媽餵養小熊的時候,它是自私的嗎?我們現在只用我提出的模塊理論來解釋自我利益。難道乳腺是設計出來讓他人受益的?你說對了。至於原因,應該和進化有關,然而,我們能解釋爲什麼機體的某一部分是爲利他設計的,但是那不會改變乳腺確實利他的事實:自己付出代價而使他人獲益。這就是利他的本質。

現在我們來討論人。首先,“幫助親屬”的設計就像是熊媽媽的例子一樣。裙帶關係“真的”利他嗎?一旦我們知道了“真的”的意思,我們就會回答那個問題。從模塊論的觀點看,犧牲自己的利益使他人獲益的功能是“真正的”利他。但是爲什麼“是否幫助別人”是模塊的功能呢?

如果不是親戚呢?比如朋友。有很多關於朋友之間的討論,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朋友們可以在需要的時候互相幫助。如果我今天幫助我的好朋友,將來她可能也會幫助我,然後我們就這樣互動下去。既然我們幫助朋友的原因與互利互惠有關,那麼,我們幫助朋友真的是自利行爲嗎?模塊論又一次給出瞭解釋。和親緣一樣,問題功能的模塊把收益給了另一個人,成爲“真正的”利他。

這個分析很好的一點是它偏離了那個最根本、最讓人費腦筋的問題:人性本善嗎?回答:這個問題問得不好。一些模塊是用以收集利益的,而一些是傳遞利益的,並且它們存在於同一個大腦中,有的時候它們還會鬥爭。同樣,這些分析也偏離了對於“人們所有的行爲都是真正的自私”的探討。不同的行動會符合一些目標,但不符合其他的目標,而模塊是用以完成目標的。

所以,“自我利益”的雙重意義似乎是一個問題,因爲不同的模塊有不同的設計,因此會構建出不同的結果。我並沒有說我們不要用這個術語了(和我對“自我欺騙”的看法一樣),但是我們在用此術語時要小心。

心理學像雕刻品

關於模塊論與經濟學的概念(如自我控制,自我利益)相關的討論到此結束。在進入下一個、同時也是最後一個涉及面廣泛的話題(道德)之前,我們要暫停一下,來對於模塊論和經濟學及相關學科之間的區別進行深入分析。

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都在試圖解釋人類的行爲。爲達目的,他們要解釋什麼會導致人類的行爲和心理,但是他們卻用了不同的方法,就好似是兩個不同的雕刻家在刻畫作品。

引用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一句名言:“我在大理石中看到了一個天使,我要雕刻它,直到他展翅飛翔。”從某種程度上講,一些經濟學家是用這樣的方式進行研究的:他們從理論出發,認爲機體(人們)有理想化的、理性的心理,經濟學家需要磨掉和去掉一些材料。隨後我們會看到“偏見”、“啓發”和“非理性”這些詞,這表明結果是與“完美”有差距的。因此,他們理性,更像是一個鑿去大理石的多餘部分的雕刻家,他們希望當工作完成的時候,人性就出現了,像米開朗基羅的天使一樣。

儘管人類心理學家在“減少缺點”方面做得很好,但是我認爲沒有理由讓我們用上述方法研究問題。我的觀點,即模塊論的觀點,研究的是泥土而非大理石。我們像往作品上添加黏土的雕刻家,一點一點地往上添加黏土,直到最後完成了作品,自然選擇增加(和改變)了不同的黏土,造成了不同的作品。我們心理學家不是要鑿去人類的缺點,而是要在不同的背景下,把人類不同的能力整合在一起(或者分開)。

我們不把人類的心理看作一塊要被雕琢的大理石,而是一些有計算功能的小塊或小片,這些小塊或小片經過自然選擇混亂無情的進化最終編織成了一個整體。

心理是模塊共同作用的產物,並且經常會起到很好的管理作用。是的,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遵循一些理性的定義時)會讓人煩惱。但是最好不要被這個錯覺迷惑。原則上講,當研究人類認知和行爲的時候,沒有理由規定要從整體性或者理性方面進行研究。心理不是一個進化出的理想的新古典經濟學勾勒的、有一些扭曲但還是近乎完美的機器。心理的進化是一點一點、一分一秒的,並且科學研究也應該尊重這個事實。

第11章 模塊的我(2)第25章 自控(2)第4章 一貫的矛盾性(3)第28章 自控(5)第17章 心理宣傳(2)第18章 心理宣傳(3)第22章 自我欺騙(2)第5章 進化與碎片化大腦(1)第10章 模塊的我(1)第32章 鳥的道德(1)第19章 心理宣傳(4)第3章 一貫的矛盾性(2)第18章 心理宣傳(3)第32章 鳥的道德(1)第22章 自我欺騙(2)第34章 後記第7章 進化與碎片化大腦(3)第6章 進化與碎片化大腦(2)第20章 心理宣傳(5)第23章 自我欺騙(3)第4章 一貫的矛盾性(3)第34章 後記第8章 “我”是誰?(1)第29章 道德與矛盾(1)第20章 心理宣傳(5)第24章 自控(1)第19章 心理宣傳(4)第7章 進化與碎片化大腦(3)第9章 “我”是誰?(2)第11章 模塊的我(2)第32章 鳥的道德(1)第31章 道德與矛盾(3)第18章 心理宣傳(3)第25章 自控(2)第20章 心理宣傳(5)第11章 模塊的我(2)第20章 心理宣傳(5)第5章 進化與碎片化大腦(1)第9章 “我”是誰?(2)第7章 進化與碎片化大腦(3)第21章 自我欺騙(1)第34章 後記第34章 後記第2章 一貫的矛盾性(1)第11章 模塊的我(2)第12章 模塊的我(3)第4章 一貫的矛盾性(3)第2章 一貫的矛盾性(1)第24章 自控(1)第24章 自控(1)第6章 進化與碎片化大腦(2)第10章 模塊的我(1)第22章 自我欺騙(2)第17章 心理宣傳(2)第6章 進化與碎片化大腦(2)第14章 真理帶來的傷害(2)第22章 自我欺騙(2)第31章 道德與矛盾(3)第2章 一貫的矛盾性(1)第24章 自控(1)第7章 進化與碎片化大腦(3)第19章 心理宣傳(4)第9章 “我”是誰?(2)第34章 後記第3章 一貫的矛盾性(2)第2章 一貫的矛盾性(1)第16章 心理宣傳(1)第8章 “我”是誰?(1)第26章 自控(3)第28章 自控(5)第2章 一貫的矛盾性(1)第15章 真理帶來的傷害(3)第17章 心理宣傳(2)第25章 自控(2)第23章 自我欺騙(3)第8章 “我”是誰?(1)第22章 自我欺騙(2)第11章 模塊的我(2)第28章 自控(5)第24章 自控(1)第32章 鳥的道德(1)第7章 進化與碎片化大腦(3)第26章 自控(3)第6章 進化與碎片化大腦(2)第21章 自我欺騙(1)第29章 道德與矛盾(1)第8章 “我”是誰?(1)第17章 心理宣傳(2)第5章 進化與碎片化大腦(1)第29章 道德與矛盾(1)第31章 道德與矛盾(3)第9章 “我”是誰?(2)第33章 鳥的道德(2)第15章 真理帶來的傷害(3)第12章 模塊的我(3)第21章 自我欺騙(1)第22章 自我欺騙(2)第1章 前言第34章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