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巧合

在戰爭史上,一些巧合因素對戰局產生的影響往往超過了指揮官刻意策劃的作戰行動。

十一月二十二日的巧合因素,就產生了類似的效果。

牧浩洋指揮的特遣艦隊打擊迪戈加西亞的時候,以軍也發動了代號“大衛王”、以攻佔安曼爲目的的戰役行動。

從戰役代號來看,就能證明以軍是多麼重視這場戰鬥。

事實上,以軍無論多麼重視都不爲過,因爲能否及時攻佔安曼,將決定以軍能夠趕在對手之前,在敘利亞南部戰場上發動決定性進攻。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以軍不能搶在對手之前發動進攻,失敗將成爲定局。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在二十日夜間,巴拉姆就向總理提交了新的作戰計劃。

在這份作戰計劃中,以軍下一步不是進軍大馬士革,而是從德拉向西橫掃,圍殲戈蘭高地突出部的敘軍,從而把戈蘭高地上的十四個精銳旅解脫出來,並且拉平戰線,然後再考慮進軍大馬士革。

只是,要想完成這個任務,以軍首先就得攻佔安曼。

原因很簡單,沒有通過安曼的鐵路與公路,以軍無法在德拉部署更多的作戰部隊,也就無法在向西橫少的時候,在東面組建一條足夠強大的防線來抵抗依然盤踞在蘇韋達省的中國軍隊。

按照巴拉姆的作戰部署,在攻打安曼期間,他將對以軍進行整編,利用那些被打殘了的部隊組建十五個旅,再加上動員起來的十個預備旅、以及德拉的六個旅,以軍能夠投入三十一個旅的兵力。

當然,關鍵就是能否及時攻佔安曼。

爲此,巴拉姆策劃了二十二日的進攻行動。

可惜的是,這場戰鬥從一開始就打得很不順利。

要知道,在二十日與二十一日,特別是在二十一日,中國空軍向伊拉克增派了三百六十架戰鬥機,而且讓兩百多架大型電動運輸機往返飛了三次,不但向伊拉克運送了用來維持三百六十架戰鬥機的地勤設備,還送去了近十萬噸彈藥,其中三分之二是對地打擊彈藥,而伊拉克也爲這些中國戰鬥機提供了足夠的燃油,減輕了中國空軍的後勤負擔,不然運輸機將用來運送燃油。

結果就是,在二十二日的戰鬥中,以美空中力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僅在二十二日凌晨,雙方就在約旦上空打了四次大規模空戰,每次各方投入的戰鬥機都在一百架以上。

雖然高強度空戰,使中國空軍的四百多架戰鬥機疲於奔命,根本沒有機會使用囤積在機場上的對地打擊彈藥,但是也使以美空中力量精疲力竭,很難在較爲理想的情況下爲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支援。

沒有空中支援,以軍進攻安曼的行動就很難順利進行。

要知道,此時駐守安曼的,除了約旦王國的八萬多名官兵之外,還有中國陸軍第三三三預備集團軍的三個旅,以及二十多萬動員起來的準軍事人員。因爲在德拉會戰中,以軍就圍攻過安曼,結果無功而返,所以到二十二日的時候,安曼的防禦力度不但沒有降低,還提高了不少。

當時,安曼就是一座堡壘。

打到天亮的時候,雖然以軍突破了市區外的防線,攻入了安曼城區,但是沒有像巴拉姆預料的那樣攻佔機場。

事實上,直到當天晚上,以軍都沒能打下機場。

原因很簡單,三個中國陸軍旅中,兩個半在機場附近,只有一小批部隊在協助約旦軍隊守衛王宮等地。

守軍的意圖也很簡單,就是死守機場。

只要機場還在手中,以軍就別想佔領安曼,因爲中國軍隊隨時可以從機場獲得來自後方的支援。

到了二十二日夜間,中國空軍出動運輸機羣,對安曼進行了一次緊急空運。

在這次空運中,不但送來了一個裝甲旅的全部主戰裝備、以及大約一萬噸物資,還送來了一萬二千名官兵。

當然,這次空運也付出了極爲慘重的代價,至少有十七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被擊落。

重要的是,這次戰略空運,徹底毀滅了以軍攻佔安曼的企圖。

要知道,在此之後,安曼的中國軍隊已經達到四個旅,兵力增加到二萬三千人,在戰鬥力上相當於以軍的五個旅。

當時,攻打安曼的以軍總共只有八個旅,而在機場方向上只有三個旅。

安曼城區的戰鬥持續到二十三日凌晨,在傷亡了近萬名官兵,依然沒有取得重大突破之後,以軍不得不停止進攻。

天亮後不久,以軍就撤了下去。

原因很簡單,在城區內作戰,以軍的損失極爲慘重,根本堅持不了多久,不及時撤退到城外,很有可能被中約聯軍圍殲。導致以軍撤退的直接原因則是,在清晨的一次反擊中,中國軍隊的一支突擊部隊從以軍兩個旅的防區縫隙中通過,進入以軍後方,端掉了以軍設在安曼西郊的物資囤積中心。雖然這次突擊沒有造成更大的破壞,這支只有兩個營的突擊部隊也隨即退了回去,但是以軍卻因此損失了一萬多噸作戰物資,其中主要是彈藥,導致後勤系統徹底崩潰。

事實上,這次突擊就是一次巧合。

當時,以軍正準備用預備隊把兩個旅撤下來,結果在安排換防的時候,以軍參謀沒有讓兩個旅依次撤退,而是讓兩個旅同時撤退,導致防區內十分混亂,防區之間出現了一道明顯的裂縫。更重要的是,當時中國軍隊的指揮官並不知道這一情況,只是決得應該試探性的發動反擊,探明以軍的虛實,以便在天亮後重新部署防線,迎接以軍新一輪進攻,而他派出去的三支反擊部隊中,中間那支就正好對準了以軍防線中間的裂縫,而且陰差陽錯的在以軍換防的時候打了過去。

如果不是這樣,中國軍隊的突擊行動肯定會以失敗告終。

當然,更大的巧合,則是以軍前線指揮官把這次反擊看成了中國軍隊反攻的信號,而且認爲中國軍隊已經強大到能夠發動反攻了。要知道,就在二十二日夜間,中國軍隊得到了全面加強。

受此影響,以軍指揮官內塔尼亞胡少將在清晨下達了撤退命令。

這下,以軍再想攻入安曼城區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事實上,內塔尼亞胡下達的撤退命令,已經宣告了以軍攻打安曼行動徹底失敗。雖然在此之後,以軍由對安曼發動了數次攻擊,但是每次的規模都非常有限,主要目的也不是攻佔安曼,而是防止安曼守軍反撲。也正是從這一天開始,持續了一百八十八天的安曼包圍戰正式拉開了序幕。在接下來的半年內,以軍一直圍困安曼,卻沒有攻佔安曼,而中約軍隊也一直沒有在安曼發動反擊。在這長達半年的圍困期間,以軍做得最多的就是炮擊安曼,而中國軍隊做得最多的則是修復被炮擊摧毀的機場。爲了確保安曼不落入以軍手裡,中國軍隊也由此開始了向安曼的戰略大空運行動。在整個包圍戰期間,中國空軍出動了八千餘架次運輸機,向安曼空運了一百五十萬噸物資,確保安曼的兩百多萬軍民能夠衣食無憂,也確保安曼守軍不至於彈盡糧絕。在這規模驚人的戰略空運行動中,中國空軍前後損失了一百餘架運輸機,陣亡飛行員三百多名。

可以說,安曼包圍戰給了中國空軍戰略運輸機部隊一次展示持續作戰力量的機會。

也正是這場包圍戰,讓中國軍方高層相信了戰略空運的巨大潛能,爲後期大規模發展空運力量提供了理論依據。

當然,這場戰鬥,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以軍的進攻戰略。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巴拉姆不得不放棄在北方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夢想,即不再以進軍大馬士革爲根本目的。

到了十二月,隨着美軍增援到達,以及以色列的第二階段戰爭動員完成,以軍開始了掃蕩整個約旦的作戰行動。並且把戰火燒到了沙特阿拉伯,最終促成阿拉伯世界衆多國家向以色列與美國宣戰。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二十二日發生安曼的戰鬥,變相加強了中國海軍打擊迪戈加西亞的影響力,等於催促美軍儘快在印度洋上採取行動。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美軍高層沒有任何理由懷疑,中國正在印度洋上發起戰略反攻。

雖然有足夠多是證據表明,身在特遣艦隊的牧浩洋與安曼戰役無關,而且周渝生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影響到陸軍的作戰行動,安曼戰役與特遣艦隊打擊迪戈加西亞,實際上只是巧合而已,但是美國當局當時不可能瞭解這其中的關係,也就不可能相信只是巧合,而會把它看成是中國發動戰略反擊的信號。

毫無疑問,這兩場戰鬥有內在聯繫。

別的不說,印度洋制海權最終歸屬誰,肯定會對中東戰爭產生決定性影響。

也正是這種內在聯繫,讓美軍高層意識把這一系列的戰鬥聯繫了起來,即丟掉迪戈加西亞就等於丟掉印度洋的制海權,而丟掉印度洋的制海權就等於輸掉中東戰爭,而輸掉中東戰爭就等於輸掉整場戰爭。

不管這個認識是否正確,其影響都極爲深遠。

第18章 雙輸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33章 嘎然而止第4章 戰爭危機第233章 蠶食第69章 外援第46章 全速北上第243章 狂妄自大第52章 統一意見第46章 不確定因素第79章 海灣第89章 一枚導彈第4章 戰爭危機第2章 完美主義者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37章 回國第68章 南海戰略第319章 反思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174章 反擊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4章 基礎與應用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28章 一觸即發第44章 艦炮怒吼第88章 十字路口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63章 卸甲第298章 決裂第74章 交易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21章 動員第133章 新的發祥第167章 無所不用其極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70章 外交戰場第88章 各讓一步第42章 四兩撥千斤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14章 宣戰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219章 做徹底第89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35章 打掃戰場第37章 刺刀見紅第8章 擴軍浪潮第38章 打工皇帝第55章 決戰在即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65章 按兵不動第46章 逃命第71章 以進爲退第31章 事態惡化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46章 逃命第46章 全速北上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62章 開戰在即第4章 艦隊出港第68章 南海戰略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15章 受害者第26章 重拳出擊第165章 按兵不動第40章 突襲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30章 周旋第2章 經濟基礎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135章 全局第1章 新崗位第13章 底線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11章 玩火自焚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96章 高調第100章 恐懼第58章 邁向戰爭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15章 預判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193章 主旋律第51章 再接再厲第101章 反擊第14章 掃帚星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136章 夾心餅乾第23章 戰略誤判第54章 反擊第127章 雷暴第72章 大變革時代第20章 權衡利弊第68章 南海戰略第34章 阿拉伯聯邦第6章 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