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熱點地區

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粒子風暴的後繼影響,既是災難、也是機遇。

四月二十五日,牧浩洋接到了黎平寇的電話,以中國軍方代表身份,跟隨總理黃瀚林對埃及進行正式訪問。

兩天後,牧浩洋帶着李明陽提供的資料,登上了總理專機。

與中國一樣,埃及也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與中國不同的是,現在生活在埃及的是阿拉伯人,而不是修建了金字塔的古埃及人。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埃及文明發生了數次重大變遷。

現在的埃及,絕對是阿拉伯世界的頭號強國。

人口方面,埃及比其他阿拉伯國家的人口總量還要多,總共有一億四千萬人,而北非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加上中東的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聯酋、阿曼與也門,以及埃及南面的北蘇丹,人口總量才一億三千萬左右。

地理位置上,埃及扼守蘇伊士運河,地緣地位遠超其他阿拉伯國家。

在這場災難中,埃及的地位不但沒有降低,反而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主要就是,在阿拉伯世界中,埃及是除伊拉克之外,唯一能夠做到糧食自足,還有能力對外援助的國家。依靠肥沃的尼羅河三角洲、豐富的水資源,埃及產出的糧食能夠養活大約兩億人。在二零三五年,埃及就向其他阿拉伯國家提供了一千五百萬噸糧食,成爲阿拉伯世界最大的糧食輸出國。

在這個時代,糧食比石油更重要。

當然,埃及能夠發展壯大,與其外交政策不無關係。

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埃及對外交政策做出重大調整,率先與以色列簽署和平條約,得到了西方集團的援助。雖然在此之後,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力大幅度降低,還有一度被踢出阿拉伯聯盟,但是在前蘇聯解體之後,特別是在海灣戰爭中堅決反對伊拉克,埃及再度得到阿拉伯世界承認。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前,埃及一直奉行多邊外交政策,利用優越的地緣與美國、歐盟、俄羅斯、中國等主要強國建立了相對友好的關係,並且從這些強國獲得了足夠多的支援。二零一五年之後,埃及的外交政策出現傾斜,不再主要依靠美國,而是更加重視跟歐盟與中國發展關係。接下來的二十年內,埃及的經濟發展速度穩居阿拉伯世界第一的位置,而且在衆多阿拉伯國家中率先完成工業化,建立起了涵蓋鋼鐵、石油開採、化工、輕紡、醫藥、汽車、食品加工等各個領域的工業體系,也建立起了阿拉伯世界中最爲完善的軍事工業。

到二零三四年,埃及的經濟規模在全球排名第十七位。

經濟高速發展,國家實力迅猛增長,一方面促成人口爆發式增長,另外一方面也對埃及民衆的思想產生了影響。

在穩坐阿拉伯世界頭把交椅的情況下,埃及再次撐起了阿拉伯聯盟的大旗。

二零三五年底,埃及總統納傑夫就公開宣稱,埃及有責任、也有義務推動阿拉伯世界的統一大業,以阿拉伯民族爲核心,建立一個囊括不同語言、不同信仰、不同價值觀念的,政教分離的阿拉伯國家。

納傑夫的這次演講,被視爲“泛阿拉伯主義”復興的明顯徵兆。

這件事,也直接得罪了兩個國家。

一個是伊朗,因爲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泛阿拉伯主義”煙消雲散,伊朗趁機提出了“泛伊斯蘭主義”,即以宗教爲核心,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並且以此拉攏敘利亞與利比亞等國,與美國爲首的西方世界對抗。雖然伊朗這麼做,沒有多大意義,因爲伊斯蘭教的多元性,以及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根本不可能形成國家的基礎,比如以遜尼派爲主的海灣國家就一直把以什葉派爲主的伊朗看成最大威脅,而沒有因爲同一個真主,與伊朗站在同一條戰線上,但是伊朗也從來沒有把成立伊斯蘭國家當成戰略目標,而只是把其當成對抗西方、特別是美國的工具,即利用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世界、準確的說是與基督教世界的矛盾來保護自身安全。現在埃及獨樹一幟,提出“泛阿拉伯主義”,等於削弱了“泛伊斯蘭主義”的影響力,也就削弱了伊朗在伊斯蘭世界的影響力,最終很有可能使伊朗孤立,被邊緣化。

另外一個就是以色列。對以色列來說,伊朗的威脅並不嚴重,因爲沒有與伊朗接壤,而幾個鄰國也不會爲了一個空泛的主義與以色列交惡。更重要的是,伊斯蘭世界的內部矛盾就足以抵消伊朗構成的威脅。問題是,埃及提出的“泛阿拉伯主義”卻能團結以色列周邊的阿拉伯國家,而且會實實在在的對以色列的國家安全構成致命威脅,因爲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矛盾並沒消除,特別是與敘利亞的領土糾紛,而在埃及構想的阿拉伯國家中,肯定少不了敘利亞。也就是說,如果“泛阿拉伯主義”得到廣泛認同,那麼阿拉伯世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以色列與敘利亞的矛盾。

這下,中東熱鬧了。

用以色列總理的話來說,在埃及肆意破壞和平條約的情況下,一顆火星就能引發第五次中東戰爭,更別說戈蘭高地這個火藥桶了。

問題是,這絕對不是阿拉伯國家與猶太人國家的矛盾。

別忘了,以色列是有核國家,而且在美國提出全面銷燬核武器之後,承諾在國家安全得到保障的情況下交出所有核武器。根據四方機構提供的報告,以色列已經移交了一百二十枚核彈頭。

這是以色列核武庫的全部庫存嗎?

覈查工作開始後,以色列的核問題也就浮上了水面。

在四月二十日公佈的第一份覈查報告中,四方機構對以色列核問題含糊其詞,在提到以色列已經交出全部核彈頭的同時,又提到以色列沒有按照承諾,向覈查小組代表開放所有核設施。

當時,中美已經在以色列核問題上發生了嚴重分歧。

美國堅持認爲,以色列已經履行了承諾,而且將按計劃炸燬所有核設施,讓核技術專家受到監管。中國的核查人員卻認爲,以色列沒有全部上繳至關重要的核技術文件,仍然擁有製造核武器的能力。

如果中國的觀點得到證明,那麼以色列就將面臨戰爭威脅。

不是阿拉伯世界發動的戰爭,而是某個超級大國發動的戰爭,因爲按照條約規定,四個超級大國都有權利用通過軍事行動來消除潛在的核威脅,甚至包括髮動全面戰爭,徹底消滅試圖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作爲全球氣候事務組織成員國,埃及早就提出,願意協助銷燬核武器。

這樣一來,如果中國以核問題爲名對以色列發動戰爭,埃及就會挺身而出,甚至會號召所有阿拉伯國家參戰。

從政治上講,中國必須徹底清查以色列的核問題。

原因很簡單,以色列跟美國的關係非同一般,以色列藏匿核武器與核技術文件,等於美國擁有核武器,中國的國家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朝鮮或者巴基斯坦藏匿核武器,美國也不會善罷甘休。

四月二十四日,黎平寇就明確表示,如果以色列涉嫌藏匿核武器與技術文件,中國將被迫採取必要行動。

在這個節骨眼上,黎平寇讓黃瀚林對埃及進行正式訪問,意圖再明顯不過了。

當然,在外界看來,特別是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新聞媒體眼中,黎平寇拿以色列核問題做文章,就是要趁機進軍中東,擴大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問題是,中國在中東地區沒有多少根基,所以必須拉攏幾個地區強國。埃及主動打出“泛阿拉伯主義”大旗,自然成爲中國首選的合作對象。

中國與埃及的合作,對雙方都有好處。

中國能夠趁機成爲中東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大國之一,而且能夠利用打擊以色列,削弱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打擊美國的威信,降低美國的影響力。如果以色列果真藏匿了核彈頭或者是核技術文件,中國就能讓美國置身事外,讓美國沒有理由支援以色列,從而讓美國退出中東舞臺。

埃及則能趁此機會,加快阿拉伯聯盟的速度,建立以埃及爲核心的大阿拉伯國家。即便不能建立國家,也能夠組成以埃及爲核心的阿拉伯聯盟,增強埃及在地區、以及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

當然,前提是以色列到底有沒有藏匿核武器與核技術資料。

雖然以色列一直在喊冤,西方國家也紛紛表示同情,但是換個角度來看,也許真相就沒有這麼複雜了。

以色列承諾銷燬核武器的前提是國家安全得到保障,而中美歐俄只是做出承諾,只有美國願意保護以色列。因爲美國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而且其戰略收縮勢頭並沒減慢,所以以色列不可能把安全基礎完全建立在美國的承諾之上。更重要的是,以色列沒有與美國簽署同盟條約!

當然,就算簽署了同盟條約,也不見得有用。

別的不說,日本就是前車之鑑。

再看看以色列的歷史,也就不難明白以色列的選擇了。

第72章 傾其所有第136章 夾心餅乾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32章 匹夫有責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71章 拼盡全力第62章 開戰在即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140章 情報聯絡員第13章 底線第41章 標杆第48章 關鍵戰報第9章 新冷戰第11章 打擊利器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294章 經濟動物第37章 抽絲剝繭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24章 昏了頭第78章 中國化第296章 能量假說第16章 陰差陽錯第17章 打與不打第190章 總攻第63章 誤打誤撞第31章 返航第17章 運氣不錯第152章 地面戰爭第63章 反導攔截第13章 底線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27章 商船立功第186章 及時醒悟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99章 耐心的艇長第3章 本性難移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43章 各有所謀第59章 猶豫不決第8章 擴軍浪潮第55章 毅然決絕第17章 從基礎做起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4章 科技競賽第56章 創新之舉第39章 積極備戰第19章 第二戰線第120章 多面手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48章 虛張聲勢第49章 拋開幻想第24章 勇敢面對第82章 理論突破第2章 離弦之箭第101章 反擊第9章 血染橫濱第48章 全身而退第6章 錯失先機第61章 戰略打擊第60章 海蛇之吻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35章 打掃戰場第170章 戰爭的代價第124章 風光無限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9章 進軍神速第25章 光明磊落第96章 瞞天過海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12章 前途未卜第159章 盟軍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83章 科學寶藏第184章 強攻第170章 戰爭的代價第50章 重創第89章 輪番轟炸第53章 再次攻擊第58章 功虧一簣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6章 軍事化第31章 不可避免第54章 反擊第109章 伏擊開始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82章 十一比八第40章 反擊的本錢第64章 外交勝利第15章 宣戰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108章 關鍵所在第176章 關聯因素第3章 演習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7章 直覺第12章 絕命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