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奮起直追

對海軍的基本情況有了全面瞭解之後,牧浩洋還借閱了日本海軍的情報資料。

與中國海軍相比,日本海軍的建設目的性更加明確。

在整體實力不如對手的情況下,日本海軍把重點全部放在了艦隊上,基本上沒有考慮兵力投送能力。

這也可以理解,作爲島國,日本首先就得考慮制海權。

只有在掌握了制海權之後,日本才能確保本土安全,也纔有能力利用制海權,向海外投送兵力。

在制海權都保不住的情況下,打造實力強大的陸戰隊沒有任何意義。

事實上,日本海軍陸戰隊的規模非常小,僅有三萬人左右,而且作戰部隊只有四個編制不到五千人的陸戰旅。

在作戰使用上,這四個陸戰旅的主要任務是守衛外島。

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幾乎把所有賭注都押在了海軍身上。也就是說,日本可以用更多的軍費來打造一支強大的艦隊。

必須承認,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優勢。

在日本海軍中,核心力量仍然是航母,而且是正在建造的“飛龍”級核動力航母。

按照二部獲取的情報,“飛龍”級將分兩批建造,第一批的“飛龍”號與“蒼龍”號已經在二零三零年,先後在神戶與大阪造船廠下水,預計在二零三三年初完成舾裝,在二零三三年底服役。第二批的“翔鶴”號與“瑞鶴”號(與在第一次印度洋戰爭期間戰沉的兩艘小型航母同名)在二零三一年底也已下水,舾裝進度比第一批快得多,預計也將在二零三三年完成,預計在二零三四年服役。

只是,二部在另外一份情報中提到,日本很有可能增加“飛龍”級的建造數量。

如果神戶造船廠與大阪造船廠沒有別的大型戰艦的建造任務,那麼在二零三二年底,日本海軍很有可能增加兩艘訂單、甚至一次增加四艘訂單。因爲“飛龍”級也採用了模塊化設計理念,所以基本船體與任務模塊的建造工作可以同時進行。根據二部的分析,以日本的造船能力,加上已經建造了四艘,第三批“飛龍”級的船臺週期能縮短到兩年之內,甚至有能力減少到一年半。如此一來,第三批“飛龍”級很有可能在二零三四年中期到二零三四年底之間下水。一切順利的話,這些航母很有可能在二零三五年完成舾裝。只要解決了艦員培訓問題,就有可能在二零三五年服役。

當然,這是和平時期的最佳情況。

如果戰爭威脅迫近,日本肯定會瘋狂擴充海軍艦隊,也就有可能在戰爭爆發前,再獲得兩艘、甚至四艘超級航母。

果真如此的話,對中國海軍來說,這絕對是個非常巨大的威脅。

要知道,到二零三五年,中國海軍最多隻有六艘可以作戰的航母,而且其中兩艘是中型航母。

所幸的是,“飛龍”級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強大。

在項目審覈階段,日本希望得到美國的技術援助,甚至提出從美國購買“福特”級航母的設計圖紙,並且花巨資引進一些關鍵技術,比如艦用核反應堆,結果因爲美國設置了過高的技術門檻,而沒能如願以償。

隨後,日本轉向英國,設法從英國獲得了建造大型航母所必須的技術支持。

與此同時,日本在艦用核反應堆項目上投入了近四百億美元,開發出了功率爲一百兆瓦的自然循環反應堆,達到了裝備十萬噸級航母的基本要求,並且以此爲基礎,開始設計“飛龍”級航母。

到了這一步,美國回心轉意,表示願意向日本提供建造核動力航母的必要技術。

只是,美國只答應提供“尼米茲”級的基本技術。原因很簡單,“福特”級是美國海軍的主力航母,而“尼米茲”級屬於淘汰產品,最後一艘“尼米茲”級、即“布什”號預計在二零四五年推移,比設計使用壽命提前了十年。在日本開始設計“飛龍”級的時候,美國海軍只有六艘“尼米茲”級在役,而且“羅斯福”號還是訓練航母,拆除了所有用於作戰的電子設備。

問題是,日本拿不出比“尼米茲”級更好的設計方案。

要知道,在此之前,“赤城”號採用的是“小鷹”級的技術水準,只是在部分系統上採用了新式設備。

即便日本能夠單獨設計出大型航母,也不會比“尼米茲”級更加先進。

關鍵是,在英國提供的技術支持中,沒有包括核動力部分。也就是說,日本海軍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設計核動力戰艦。

經過討價還價,在二零二七年初,日本拿到了“尼米茲”級的設計藍圖。

隨後,在美國工程師的幫助下,承擔主要建造任務的神戶造船廠對“尼米茲”級的設計圖紙做了改進。

這就是“飛龍”級的基本面貌。

必須承認,經過改進之後,“飛龍”級的作戰能力肯定超過了“尼米茲”級。比如在動力系統上,“飛龍”級的核反應堆來自a5w,而不是“尼米茲”級使用的a4w,不但輸出功率提高到了一百二十五兆瓦,堆芯壽命還延長到了三十五年,基本上達到了艦體的最大設計壽命。

在飛行甲板佈局上,“飛龍”級也更加接近“福特”級。比如只有三部飛機升降機,其中兩部設在右舷艦島前方,第三部設在左舷。在彈射器的設置上,因爲採用了最新的電磁彈射器,彈射效率提高了三分之一,所以減少到了三部,在斜角甲板前端只有一部彈射器,確保在回收戰鬥機的時候,仍然能夠達到正常情況下三分之二的出動率,大幅度提高了艦載航空兵的作戰效率。

說得形象一點,“飛龍”級是有着“福特”級外表的“尼米茲”級改進型。

在綜合作戰能力上,“飛龍”級遠不如“福特”級。

比如,在機庫與彈藥庫的設置上,如果按照“福特”級的方式進行改進,就要對艦體內部結構做出全面調整,工作量不壓於重新設計一種航母,而且美國也不可能幫助日本設計出如此先進的航母。結果就是,受機庫與彈藥庫設置影響,“飛龍”級的航空出動效率僅比“尼米茲”級有少許提高,而“福特”級與“尼米茲”級的最大差別就在航空出動效率上,兩者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正常情況下,“飛龍”級的載機量在九十架左右,如果提高多用途戰鬥機的數量,並且在飛行甲板上繫留戰鬥機,能在必要的時候把載機數量提高到一百二十架,只是出動效率必然大幅度降低。

從航空作戰效率上講,“飛龍”級與“長江”級相差不大。

比如在採用“潮汐作業法”的情況下,“飛龍”級的設計指標是一次出動四十八架戰鬥機,而“長江”級能夠達到四十架,且經過了實戰考驗。在持續出動能力上,“飛龍”級的日出動量爲二百二十架次,而“長江”級爲兩百架次,在高強度作戰行動中甚至達到過二百四十架次。

與“崑崙山”級相比,“飛龍”級就差得太遠了。

正常情況下,“崑崙山”級能一次出動四十八架戰鬥機,採用“潮汐作業法”後,能出出動六十架。在不影響持續作戰的前提下,“崑崙山”級的日出動量爲二百四十架次,最高能超過三百架次。

從航空作戰能力上看,“飛龍”級大概相當於“崑崙山”級的百分之六十五。

也就是說,六艘“飛龍”級才頂得上四艘“崑崙山”級。

如果算上兩艘“長江”級,中國海軍在只有六艘航母的情況下,制海作戰能力不比擁有八艘航母的日本海軍差。

當然,日本海軍能不能趕在戰爭爆發前建成八艘航母,還是個很大的問題。

如此一來,“赤城”號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如果日本海軍無法搶先建成第三批“飛龍”級,在二零三五年的戰爭中,“赤城”號將成爲左右戰場平衡的關鍵力量。說得直接一點,如果日本海軍把“赤城”號派往印度洋,在西太平洋上就別想獲得兵力優勢。

爲此,在建造“飛龍”級的時候,日本海軍花了不少力氣對“赤城”號進行改進。

重點就是提高“赤城”號的航空作戰能力。

因爲“尼米茲”級的基礎設計來自“小鷹”級,“赤城”號又以“小鷹”級爲藍本,所以在改進“赤城”號的時候,日本海軍大量利用了建造“飛龍”級開發的技術,比如換上了全新的飛行甲板。

結果就是,“赤城”號成了常規動力版的“飛龍”級。

除了續航力與持續作戰能力有所欠缺之外,在其他方面,“赤城”號不比“飛龍”級差多少。如果在西太平洋上作戰,而且以制海爲主,續航力與持續作戰能力不是大問題,關鍵看艦隊指揮官怎麼應用。

由此可見,即便保守估計,日本海軍到二零三五年也將擁有五艘大型航母。

因爲中國海軍有兩艘中型航母,所以從賬面上看,日本海軍至少追平了中國海軍,有足夠的能力在海戰中重創、甚至擊敗中國海軍。

只不過,艦隊作戰中,航母並非唯一的作戰力量。

一支完整的艦隊,還應該包括多種護航戰艦。。.。

第43章 各有所謀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65章 再次見面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59章 擊鼓傳花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38章 戰前會議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52章 兇猛打擊第86章 戰術偵察第100章 恐懼第76章 熱點地區第38章 狼羣第189章 戰術選擇第113章 兩個人的冒險第30章 打過邊境線第302章 覺醒第27章 瘋狂計劃第105章 完美伏擊第2章 完美主義者第90章 獨木難支第26章 排兵佈陣第132章 臨界點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211章 大包抄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26章 理由第117章 高姿態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65章 明智之舉第58章 邁向戰爭第84章 轟炸機登場第3章 前沿科技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45章 阻止戰爭第70章 外交戰場第92章 突擊失敗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98章 戰略轟炸第118章 軟磨硬泡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16章 馬蜂窩第28章 風馳電掣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117章 負擔得起第63章 全力以赴第98章 大規模佯攻第28章 一觸即發第317章 文明的上帝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40章 援助戰第9章 血染橫濱第14章 戰爭前奏第14章 掃帚星第83章 歪打正着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42章 第五代第47章 金蟬脫殼第217章 進軍澳洲第20章 逼婚第91章 迎難而上第26章 重拳出擊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68章 歷史時刻第119章 無心戀戰第26章 戰爭宣言第91章 迎難而上第196章 突襲第26章 威逼第35章 後方部署第43章 薄弱環節第34章 阿拉伯聯邦第94章 戰略價值第116章 敗不餒第40章 此消彼漲第52章 空中力量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14章 大潮流中的小人物第37章 刺刀見紅第7章 實幹階段第62章 軍方接觸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200章 我行我素第65章 明智之舉第8章 膽識第45章 突然遭遇第299章 戰爭動物第61章 戰略打擊第111章 臨機應變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14章 掃帚星第242章 第一宇宙條約第126章 內訌第26章 理由第20章 政治聯盟第173章 振奮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