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突襲

.完成第一次空中加油後,八架j-25率先加速,以一點三馬赫的最大巡航速度飛往布萊爾港。因爲沒有預警機隨行,所以j-25都啓動了火控雷達,不過都是以被動模式工作,即只接收雷達信號。

j-25的火控雷達也有被動探測模式,與zy-1的雷達相比,只是探測範圍非常狹窄。

在進行遠程探測時,j-25的火控雷達的覆蓋區域只有三十度。如果進行廣域搜索,探測距離就會降低。

數量上的優勢,解決了這個問題。

以交叉重疊的方式,八架j-25通過調整雷達天線的指向,可以對前方一百五十度區域進行遠程探測。在此方式下,能夠發現五百公里外的預警機、或者是三百公里外戰鬥機火控雷達發出的信號。

最此次作戰任務來說,這個探測距離已經足夠了。

…五十分,j-25機羣在距離布萊爾港大約五百五十公里處,首次截獲到了e-3g發出的雷達信號,隨即利用多普勒原理確定那架預警機正在飛往布萊爾港,而且信號源的高度正在降低。

顯然,e-3g正在返航。

爲了避免打草驚蛇,j-25機羣的領隊機長沒有下令發起攻擊,而是保持速度與高度,繼續爲j-15b機羣開路。

因爲j-15b在重載情況下,超低空最大巡航速度只有每小時九百公里左右,比j-25慢得多,所以落後了大概六百公里,四點半左右才能到達攻擊空域,j-25機羣最好能在此之前保持隱蔽。

在不接觸的情況下完成攻擊,是最好的結果。

只是,情況並沒想像中的那麼理想。

…五十分,j-25機羣距離布萊爾港四百公里時,探測到第二個信號源,仍然是e-3g預警機,而且正在向東飛行。從信號源移動的方向來看,這架預警機來自印度本土,很有可能前往布萊爾港上空巡邏。

果真如此的話,沒有什麼好擔憂的,因爲e-3g對超低空飛行的j-15b的最大探測距離不會超過三百五十公里,只要其巡邏區域沒有到達布萊爾港東面兩百公里之外,就無法發現j-15b機羣。

鎖定第二個信號源後,j-25機羣在…五十五分進行了第一次轉向。

此時,j-25機羣離布萊爾港只有三百三十公里,再近一點的話,就有可能被迎面飛來的那架e-3g發現。

向東飛行一百公里後,j-25機羣再次轉向,並且把速度降低到零點九馬赫。

四點過三分,那架e-3g到達布萊爾港上空,卻沒有像領隊機長預測的那樣在布萊爾港上空巡邏,而是繼續向東飛行。

顯然,預警機的巡邏空域在布萊爾港東面。

至於到底在哪,誰也說不準。

兩分鐘後,j-25機羣再次轉爲向東飛行,與e-3g拉開距離。

雖然e-3g對j-25的迎頭探測距離不會超過二百五十公里,但是j-25的尾向雷達反射強度更大。在作戰行動中,爲了不被e-3g發現,j-25最好呆在三百五十公里之外,不然在轉向後就會暴露行蹤。

四點過十分,與e-3g的距離增大到四百五十公里後,j-25才轉爲向西飛行。

周旋還在進行,j-25機羣嚴格按照楊禹方制訂的戰術行動,沒有爲了獲取戰果而暴露行蹤。

只是,情況與楊禹方預測的並不一致。

四點十五分,e-3g到達布萊爾港東面一百五十公里處後,仍然沒有轉向,還在繼續向東飛行。

這下,j-25機羣不能坐視不管了。

只要e-3g繼續向東飛行五十公里,就能發現到達攻擊空域的j-15b。防空戰鬥機肯定在預警機前方,所以只要j-15b暴露行蹤,就很有可能遭到攻擊,而且很有可能是f-22i的攻擊。

爲了掩護j-15b機羣,j-25不能繼續徘徊,必須阻止e-3g向東飛行。

四點十六分,八架j-25轉到e-3g的方向上,開始加速,在一分鐘內把飛行速度提高到了一點八馬赫。

四點二十分,j-25機羣與e-3g的距離縮短到二百五十公里。

半分鐘後,e-3g的雷達探測到了這八架戰鬥機,而且迅速判斷爲中國海軍的j-25戰鬥機,還隨即測算出了飛行速度。此時,j-25的飛行速度已經超過兩馬赫,正在向二點五馬赫的最高速度衝刺。

面對高速來襲的j-25,e-3g的飛行員不敢遲疑,立即轉向,同時呼叫防空戰鬥機。

四架f-22i確實是e-3g前方,離j-25機羣不到兩百公里,只是四架su-30mki在e-3g後方大約一百公里處。

距離非常近,f-22i上的印度飛行員立即啓動火控雷達,準備發射中程空對空導彈。

這下,j-25也發現了f-22i,而且確定敵機就在前方一百多公里外。

按照楊禹方的戰術安排,j-25開始依次發射電磁火箭彈。

雖然電磁火箭彈的射程只有四十公里,而且e-3g與f-22i都有電磁對抗能力,但是沒有任何一種雷達能在惡劣的電磁干擾下鎖定目標,戰鬥機無法進行超視距攻擊,只能逼近後進行格鬥。

此時,已經是四點二十二分了。

再過八分鐘,j-15b機羣就將到達攻擊區域,最快能在兩分鐘內發射完導彈,然後轉向返航。

也就是說,j-25機羣只需要堅持十分鐘。

按照每分鐘發射六枚電磁火箭彈計算,十分鐘內需要消耗六十枚電磁火箭彈,而八架戰鬥機上總共有六十四枚電磁火箭彈。

只是,在此之前,j-25就將與f-22i遭遇。

如果升空巡邏的不是四架f-22i,而是十二架,j-25機羣肯定無法全身而退。八對四的數量優勢,足以讓j-25的飛行員鬆口氣。

更重要的是,f-22i只相當於第二批次的f-22a,機動性能比不上j-25。

在格鬥空戰中,即便一對一,f-22i也不見得能夠佔到便宜。

四點二十七分,j-25與f-22i遭遇,空戰正式打響。

在此之前,印度飛行員信心十足。按照洛馬公司的宣傳,f-22i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制空戰鬥機,不但比j-20更加出色,還針對印度空軍的特殊需求做了改進,增強了制空作戰能力,特別是格鬥性能。在實際使用中,印度空軍對這種戰鬥機也非常滿意,因爲f-22i確實比su-30mki,也就是印度空軍之前最好的戰鬥機出色得多,在模擬對抗中,甚至取得過二十四比零的戰果。受此影響,印度空軍的飛行員對洛馬公司的宣傳深信不疑,認爲f-22i是無往不勝的先進戰鬥機。

交戰後,印度空軍飛行員的信心立即崩潰了。

在格鬥中,j-25能夠輕鬆完成九g機動,甚至能在短時間內把過載提高到十二g,而f-22i的最大過載只能達到九g,而且持續時間不能超過五秒,不然飛行員就會因爲大腦缺氧而昏厥。如果在操作中,飛行員做出了更大的動作,戰鬥機上的飛行控制系統會自動做出糾正,避免過載超過九g。也就是說,即便印度飛行員想拼死一搏,也無法讓f-22i飛出九g以上的機動。

格鬥空戰,拼的往往就是最大過載。

除了最大過載不如j-25,f-22i在加速能力上也比不上j-25,準確的說是推重比。

更可悲的是,f-22i機羣沒有數量優勢。

第一輪交火,就有三架f-22i被擊落,j-25無一損傷。僥倖逃脫的那架f-22i面對八倍於己的j-25,根本無力應戰,連逃跑都很困難。只是這名印度飛行員很幸運,因爲j-25沒有追擊。

空戰結束前,j-15b就到達了攻擊區域,在四點三十分開始發射yj-900巡航導彈。

兩分鐘後,十二架j-15b調頭返航。

因爲完成了攻擊行動,所以j-25沒有追擊逃竄的f-22i,也沒有攻擊兩百多公里外的預警機,而是轉向撤離。

這是沒辦法的事,如果不盡快撤離,就沒有足夠的燃油與第二批加油機會合。

戰鬥結束,印度空軍卻沒有輕鬆下來,通過e-3g獲取消息的今井利村也非常緊張,因爲中國艦隊不會無緣無故的派幾架戰鬥機去布萊爾港,而不做其他事情。戰鬥機撤退,意味着攻擊機羣已經完成了任務。

五分鐘後,e-3g發出了警報。

此時,二十四枚yj-900巡航導彈已經飛行了三百公里,與e-3g的距離不到一百五十公里,離布萊爾港也只有兩百公里。

按照這個速度,yj-900將在三分鐘後落下。

三分鐘裡,印度空軍能做什麼?

那架f-22i在萬米高空以兩馬赫的速度向西飛行,四架su-30mki的飛行高度也在一萬米以上,跟隨e-3g活動。在超低空,根本沒有可以攔截巡航導彈的戰鬥機,也沒有戰鬥機能在超低空追上以三馬赫飛行的巡航導彈。

事實上,沒有要到三分鐘,yj-900就落到了機場上。

最後一百公里,yj-900的速度達到了四馬赫,並且在離目標四十公里時,彈頭與彈體分離。

這麼做,都是爲了提高導彈的突防效率。

印度空軍根本沒有做出反應,也沒有對巡航導彈進行攔截,因爲在二十六日,布萊爾港的防空系統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印度空軍還沒有來得及修復受損的雷達,也沒有來得及部署新的防空系統。

當時,能夠作戰的只有小口徑高射炮。

雖然巡航導彈的飛行高度在高射炮的打擊範圍之內,但是導彈的速度太快了,高射炮根本來不及瞄準。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e-3g發現j-25機羣后,地面上的八架f-22i與八架su-30mki就緊急升空了。yj-900在機場上空撒下成百上千的反跑道與反掩體子炸彈的時候,機場上只有兩架小型運輸機與三架直升機。

硝煙散去時,布萊爾港的空軍基地徹底癱瘓了。

雖然機場的受損情況並不嚴重,能夠修復,很多基礎設施都沒遭到轟炸,但是跑道被徹底破壞,密密麻麻的上千個彈坑需要花大量時間才能填平。以印度空軍的能力,沒有幾天肯定辦不到。

牧浩洋需要的就是這幾天時間。。.。

第24章 昏了頭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243章 狂妄自大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48章 關鍵戰報第17章 新的選擇第49章 彈道導彈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312章 個體與整體第99章 耐心的艇長第55章 兩強相爭第79章 立場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111章 長遠考慮第222章 錯誤情報第305章 小行星撞擊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94章 技術軍官第58章 死撐第6章 點火第73章 捆綁政策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75章 積極迎戰第61章 戰略禁運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65章 國家意志第71章 新理論第77章 榮譽與恥辱第111章 一擊得手第80章 另尋出路第91章 戰略突擊第20章 政治聯盟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66章 起航第299章 戰爭動物第87章 積極爭取第24章 伏擊戰第45章 深海猛龍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53章 再次攻擊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34章 公衆事件第126章 內訌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224章 傀儡的覺悟第255章 最後方案第261章 同盟憲章第30章 虎口逃生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161章 戰術新應用第72章 愛國商人第94章 技術軍官第25章 光明磊落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99章 耐心的艇長第176章 硬碰硬第270章 投降第118章 軟磨硬泡第6章 點火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191章 艦隊出動第59章 於公於私第48章 反潛戰第95章 快馬加鞭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5章 來晚了第43章 試探第21章 次優選擇第238章 不歸路第234章 決勝點第45章 補欠賬第60章 海蛇之吻第45章 補欠賬第77章 分歧第33章 超級航母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60章 艦隊北上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14章 拉力賽第69章 休假第8章 泰然處之第78章 中國化第22章 備用計劃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7章 不測風雲第98章 嚴陣以待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60章 振作第27章 精妙戰術第28章 無知者無畏第36章 分外之責第52章 全速追擊第242章 第一宇宙條約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18章 戰爭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