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傾其所有

得到總統授權後,錢德勒兌現了承諾。

在第一輪談判中,錢德勒就答應了喜田多一郎提出的幾乎所有要求,而且還做出了一些額外保證,比如情報支援。

喜田多一郎不是笨蛋,趁此機會爲日本爭取了一切能夠爭取的東西。

只是,喜田多一郎嚴重缺乏遠見。

在與錢德勒會談的時候,喜田多一郎提出的要求,幾乎都侷限在空中力量上,而沒有過多的考慮海上作戰。

當然,這並不表明喜田多一郎沒有提出多少要求。

喜田多一郎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獲得美軍的F-22A,而且是進行了全面改進的第五批次。

錢德勒非常爽快的答應了下來,僅此就能證明美國推動戰爭的決心。

在第二次朝鮮戰爭爆發前,F-22A有三個批次,其中第一批次只有部分戰鬥力,第二批次擁有完備的制空能力,第三批次針對多用途性做了改進。沒有第二次朝鮮戰爭,F-22A的改進工作到此爲止。

第二次朝鮮戰爭中,F-22A的性能缺陷暴露了出來。

雖然第三批次的F-22A已經具備了對地打擊能力,能夠使用九百磅級彈藥,但是其多用途能力仍然不夠突出,很難執行防區外打擊任務。在F-22A奪取了制空權,作戰能力有剩餘的情況下,聯軍仍然得用突防能力有限的第三代戰鬥機執行打擊任務,結果在志願軍的防空火力網裡損失了大量戰鬥機。

F-22A的第四批次,就是針對多用途性做了更加徹底的改進。

讓F-22A重新上天的還是第五批次,即針對電磁戰能力進行的全面改進。

到二零一八年底,美軍的所有F-22A都達到了第五批次的標準,之前服役的戰鬥機全部完成了改造工作。

只是,在對外銷售時,美國有所保留。

當時賣給日本的是第三批次的F-22A,即便是出售給以色列的,也只是第四批次,而不是最好的第五批次。

按照美國的軍火銷售政策,要到第五代重型戰鬥機問世,纔會出售第五批次的F-22A。

嚴格說來,第五批次的F-22A應該變更代號,比如F-22B,或者爲了避免與FB-22混淆而用F-22C做代號。但是爲了推銷F-22A,美國空軍配合軍火商,故意混淆戰鬥機代號,不然其他國家肯定不會花巨資採購F-22A。

比起前四個批次,第五批次的F-22A的改進非常徹底。

除了增添電磁對抗系統之外,最大的變化就是動力系統。在美國空軍中,F-22A的主力發動機不再是F-119,而是在定型競爭中敗下陣來的F-120,而且是這種發動機的全面改進型號。

F-120在競爭中敗給F-119,不是不夠先進,而是不太可靠。

作爲變循環發動機,F-120的初始起點就比F-119高得多,而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技術不夠成熟、可靠性非常低。因爲在F-22A服役初期,沒有一種戰鬥機可以與之抗衡,所以使用更加可靠的發動機,不但能夠達到戰鬥機的設計指標,還能減少使用中的麻煩、以及維護費用。

美國空軍的選擇並沒錯,如果發動機出了問題,戰鬥機就得停飛。

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不是沒有發生過。

шшш ◆тt kдn ◆Сo

F-15剛服役的時候,就因爲F-109的可靠性太低,曾經數次大規模停飛,直到美國空軍引入競爭機制,選擇F-110爲備用發動機,才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也促使軍火商花大力氣改進F-109。

問題是,受基本結構限制,F-119的改進餘地肯定不如F-120。

在美國空軍認識到了戰鬥機機動性能的重要性之後,肯定需要推力更大的發動機,加上第五批次增加的設備重量,更需要一種大推力發動機來提高F-22A的機動性,至少不能因爲增加了設備重量而導致機動性降低。

這個機會,讓F-120起死回生。

雖然美國從未公佈F-120-800的具體性能指標,但是第四批次F-22A採用的F-119-600的最大加力推力就達到了一百八十三千牛,超過了採用同樣核心機的F-135-400型,成爲當時推力最大的軍用渦輪風扇發動機。美軍放棄F-119-600,選用F-120-800,表明這種發動機的推力更大。

即便不是更大,而是相當,第五批次F-22A的機動性能也遠超以往。

按照外界估計,在增加了電磁對抗系統之後,第五批次F-22A的空重由第四批次的十六噸增加到了十七點五噸,標準狀態時的空戰重量爲二十三噸,因此其空戰推重比在一點五以上,比第三批次提高了百分之十五。如果按照戰鬥機空重增加的幅度計算,F-120-800的推力比F-119-600增加了百分之十左右,空戰推重比接近一點七。與之相比,即便是採用新式發動機的J-20也差了很大一截。要知道,WS-15的設計指標僅僅是讓J-20的空戰推重比達到一點四五,勉強超過第三批次F-22A。採用117S發動機的J-11C,空戰推重比僅有一點三左右。

美國的技術實力不容低估,其在航空領域數十年的積累,足以傲視全球。

如此先進的戰鬥機,自然沒有理由首先提供給其他國家,哪怕是最要好的盟國。

現在,美國答應出售第五批次F-22A,而且是直接出售美軍現有裝備,而不是讓日本排隊等候,表明美國非常希望日本扭轉戰局。

當然,僅有戰鬥機還不夠。

二十九日的戰鬥表明,指揮與情報系統比先進戰鬥機更重要。

導致日本空中自衛隊戰敗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支持制空作戰的指揮與情報系統。

E-767沒有電磁對抗能力,無法前出到戰場附近,只能留在沖繩上空,而且在遭到襲擊時還得轉向規避。

按照喜田多一郎的要求,錢德勒答應出售八架最新式的E-3G。

相對而言,E-3G就不是不能賣的裝備了。

因爲前面的編號已被佔用,所以E-3G並非E-3C的深度改進型,只是在E-3C的基礎上增添了電磁對抗系統,更換更好的固態相控陣雷達與更省油的發動機,其他方面與E-3C基本上沒有區別。

對日本空中自衛隊來說,這種預警機卻意義非凡。

八架E-3G,足以確保日本空中自衛隊在兩個戰略方向上,隨時保持戰略警戒。如果得到其他預警機的支持與配合,比如讓E-767靠後部署,還能在兩個方向上同時指揮兩場大規模空戰。

更重要的是,E-3G不怕電磁武器,可以前進部署。

對日本空中自衛隊來說,E-3G還有一個好處。這種預警機的指揮控制界面與E-767沒有多大區別,空中自衛隊的官兵就能操控,不需要花費巨資僱傭美國軍人,能由日本軍人來掌握戰術主導權。

除了預警機,日本空中自衛隊還需要一種戰略飛機:戰略電子偵察機。

雖然E-3G不怕電磁武器,但是在嚴重電磁戰中,預警機的作戰效能大大降低,而戰略電子偵察機反而更能適應戰場環境。二十九日的戰鬥中,美軍的EC-135就多次截獲J-20發出的無線電信號,中國空軍的電子偵察機也在搜索F-22A的行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日本卻沒有類似的作戰平臺。

沒有,就只能買。

顯然,錢德勒很有誠意。

要知道,在以往任何時候,像EC-135這樣的戰略性機種都不在出售清單內。從軍事價值上講,EC-135絲毫不亞於B-2A。更重要的是,這些戰略電子偵察機除了在戰時發揮重大作用之外,在和平時期也很有用途。

把戰略電子偵察機賣給日本,算得上是美國在爲日本開後門了。

問題是,這還不是全部。

不管是第五批次F-22A、還是E-3G與EC-135,其主要用途都是制空,即幫助日本空中自衛隊奪回制空權。

要想把制空權利用起來,使其成爲克敵制勝的關鍵因素,還得擁有進攻性力量。

不可否認,第五批次F-22A與不俗的打擊能力,但是主要體現在對地上,而不是對付海上目標。

說得簡單一點,F-22A的狹小彈艙裝不了反艦導彈。

要用F-22A攜帶反艦導彈執行對海打擊任務,就只能使用外部掛架。理論上,在使用複合掛架的情況下,F-22A能攜帶十二枚AGM-84M,而且在內部彈艙攜帶六枚AIM-120D與兩枚AIM-9Y,從而具備完整的對空作戰能力,作戰半徑也僅比執行制空作戰任務時短了不到五百公里。

問題是,使用外部掛架後,F-22A就沒有隱身能力了。

用價值數億美元的F-22A去執行突擊任務,顯然很不划算。

可惜的是,在美國的武器庫裡,沒有讓日本滿意的戰術戰鬥機。

F-35A是不錯的多用途戰鬥機,只是在執行對海打擊任務時,也得使用外部掛架,從而失去隱身能力。與F-22A相比,F-35A唯一的優勢就是更加便宜,經得起消耗。問題是,日本在採購F-22A之後,沒有急着採購F-35A,計劃到F-22J大規模服役之後,再採購F-35A替換F-2與F-4G。

至於FA-18EF,日本空中自衛隊根本不屑一顧。

這種戰鬥機都快被美國海軍淘汰了,而且在F-X選型的時候,日本選擇的是F-35A,而不是FA-18EF。更重要的是,FA-18EF是美國海軍的戰鬥機,而日本空中自衛隊從來沒有使用過美國海軍的戰鬥機,也沒有相應的後勤保障設備。如果採購FA-18EF,還得同時購買後勤保障設備,並且花巨資聘請美國海軍的保障人員。總經費算下來,還不如直接使用F-22A划算。

當然,錢德勒提出了折中方案,即優惠提供退役的F-16CD,並且把這種戰鬥機升級到最新批次的標準。

相對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案。

日本的F-2與F-16是孿生兄弟,或者說是在F-16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具有很高的通用性,大部分後勤保障設備都能通用,日本飛行員也能儘快熟悉這種戰鬥機,從而大幅度降低了使用費用。

問題是,F-16早已落後,連美軍都不再使用了。

再過兩年,最後一個F-16中隊就將從美國空軍的作戰部隊中退役,今後只能在假想敵部隊見到這種戰鬥機了。

這下,問題嚴重了。

第34章 炮戰第62章 開戰在即第49章 拋開幻想第22章 大決戰第35章 後方部署第9章 做徹底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12章 封鎖第259章 遺贈第55章 積極外交第135章 導火索第38章 勞動力第2章 利益交換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117章 放手去幹第36章 急轉直下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13章 希望尚存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70章 內部矛盾第126章 內訌第104章 折中方案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83章 離岸平衡手第290章 人口大爆發第64章 直接證據第21章 奪回失地第94章 戰略價值第28章 風馳電掣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46章 逃命第63章 不可避免第88章 進退維谷第136章 錯失良機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30章 全面對抗第21章 粒子風暴第14章 宣戰第47章 深海快槍手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9章 十萬火急第58章 死撐第3章 戰爭導火索第64章 退與不退第27章 樹梢優勢第180章 圍點打援第65章 門檻第96章 部署到位第22章 登陸作戰第86章 全面競賽第76章 熱點地區第45章 面面俱到第76章 自知之明第37章 犧牲品第69章 外援第65章 再次見面第43章 根源第77章 針鋒相對第13章 狙殺第41章 求生第68章 一己之力第158章 二虎相爭第48章 外派第134章 守與不守第22章 登陸作戰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17章 地區戰爭第138章 警鐘第90章 高效率打擊第33章 再次出擊第99章 進退兩難第33章 白宮的晚餐第307章 壁壘第62章 開戰在即第26章 戰略空運第35章 軍事政變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29章 爲下一場戰爭第38章 全球性災難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66章 起航第78章 中國化第59章 於公於私第12章 開戰第20章 混戰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97章 戰前會議第28章 風馳電掣第118章 和解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18章 戰爭推手第108章 高歌猛進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41章 順藤摸瓜第1章 收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