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打過三八線

志願軍打過三八線,攻入韓國境內,絕對不是小事,立即引得國際輿論一片譁然。

派遣志願軍入朝作戰之前,中國政府曾公開宣稱,志願軍入朝作戰的主要目的是維護朝鮮的和平與穩定、幫助朝鮮驅逐入侵者,沒有提到志願軍會攻入韓國境內,更沒提到幫助朝鮮完成國家統一。因爲早在二十多年前,中國就與韓國建交,正式承認了韓國作爲獨立國家的地位,所以在法理上,中國只要沒有與韓國斷交,作爲中國派遣的軍隊,志願軍就沒有理由打過三八線。

只是,這套法理基礎存在一個漏洞,即志願軍到底是誰的軍事力量。

如果志願軍是中國的軍事力量,這個理論就成立。如果志願軍不是中國的軍事力量,這個理論就不成立。

得簡單一點,如果在“志願軍”的定義上更加偏向於朝鮮,即志願軍是由朝鮮僱傭與聘請的外來軍事組織,爲朝鮮的國家利益服務,並且由朝鮮爲其提供必要的作戰基礎,那麼志願軍就是朝鮮的軍事力量。

這樣一來,志願軍打到哪裡都不是問題了。

當時,輿論界爭論得最多的,就是志願軍的“屬性”。

這下,中國與朝鮮簽署的一系列軍事援助協議,包括向朝鮮出售武器裝備、作戰物資等等協議成爲重中之重。

要知道,中國提供給朝鮮的軍事物資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無償贈送的。

雖然在最初的時候,這些協議讓朝鮮當局非常不滿。因爲中國與朝鮮簽署了《和平友好互助條約》,明確承諾了對朝鮮有安全義務,即在朝鮮受到入侵的情況下,中國有義務幫助朝鮮保衛領土與主權,所以按照朝鮮領導人的理解,中國出兵朝鮮是在履行義務,沒有理由向朝鮮收去額外費用。但是隨着志願軍打過三八線,這些協議反而讓朝鮮與中國當局有了更大的靈活性,也讓朝鮮領導人看到了一些希望。如果能在志願軍幫助下實現國家統一,朝鮮的安全問題將迎刃而解。

三十日上午,朝鮮最高領導人樸俊哲返回平壤,隨後向外界宣稱,志願軍在三八線以南的作戰行動均由朝鮮當局負責,朝鮮人民軍在擊敗了入侵的敵軍之後,將在志願軍的配合下努力完成國家統一的大目標。

這篇聲明,只有政治與外交上的意義。

誰都知道,打到這個時候,是人民軍服從志願軍的統一指揮,而不是志願軍聽從人民軍的調度。

從某種意義上講,朝鮮當局都得聽志願軍的話。

很明顯,樸俊哲是在幫志願軍說話,或者說幫中國說話。

有了朝鮮當局的聲明,中國政府的處理方法就簡單得多了。

樸俊哲發表聲明後兩個小時,中國國務院常務副總理黎平寇在北京召開新聞發佈會,宣稱志願軍入朝作戰,均爲個人志願行爲,與中國政府無關,中國僅按照與朝鮮簽署的協議履行捍衛朝鮮領土與主權完整的各項協議,所有與志願軍有關的軍事援助,包括提供給志願軍的武器裝備與作戰物資,均由朝鮮當局承擔。

黎平寇做得很聰明,在發表這份聲明的時候還拿出了中國與朝鮮簽署的軍事援助協議。

這樣一來,中國當局爲志願軍提供軍事物資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從政治上看,中國提供的軍事物資都是贈送、或者出售給朝鮮的,然後由朝鮮提供給志願軍,而不是中國直接武裝志願軍。

既然中國沒有武裝志願軍,那麼志願軍怎麼打就與中國無關了。

雖然沒人相信中國與朝鮮當局的聲明,都認爲這是在玩政治與外交手腕,志願軍從始至終就是中國軍隊,而且使用的就是中國提供的軍事物資,但是在國際法上,這兩份聲明解決了最大的問題。

以當時的情況,不管美國與韓國是否相信,或者說是否接受中朝的說法,也要等到戰爭結束之後,即朝鮮是否按照協議向中國支付了購買軍事物資的款項,從而像樸俊哲與黎平寇宣稱的那樣,是朝鮮當局武裝了志願軍。

題是,等到戰爭結束之後再搞清楚,還有意義嗎?

要知道,國際法並沒規定某個國家不能減免他國債務,中國向朝鮮提供軍事物資正是特殊貿易,朝鮮欠的債不一定要完全償還。即便這是個問題,戰爭無非以兩種情況終結,一是美韓聯軍徹底戰敗,韓國滅亡,二是雙方打得精疲力盡,不得不簽署停戰協議。前者,中朝的關係就不那麼重要了,畢竟美國不可能在短期內打回朝鮮半島,最多在政治上繼續不承認朝鮮政權的合法性。後者,美韓聯軍既然肯簽署停戰協議,就不會在戰爭方式的問題上與中朝過於糾結。

可以說,當時美韓在政治與外交上沒有可靠的應對之策。

只是,這並不表示美韓當局束手無策。

在志願軍入朝作戰的問題上,還存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即志願軍官兵的國籍,以及由此產生的麻煩。

如果像中國當局所宣稱的那樣,志願軍只是一羣志願人員組成的軍事力量,與中國政府沒有任何關係,那麼在國際法上,志願軍就是僱傭軍,因爲他們有中國國籍,卻拿着朝鮮提供的高額回報爲朝鮮作戰。

可以說,這不是一個小問題。

在黎平寇發表聲明後不久,美國國務卿斯特勞斯就向英法俄常駐聯合國大使提出,作爲僱傭軍性質的軍隊,志願軍不應受到國際戰爭法的保護,聯軍也沒有理由在戰場上與戰俘營裡給予志願軍應有的尊重。

這下,問題複雜了。

還好,俄羅斯當局立即向中國與朝鮮政府提出了這個問題,即志願軍官兵到底是以哪個國家的身份在作戰。

這個問題關係到了志願軍官兵個人的利益,必須得到解決。

三十日下午,黎平寇就動身前往平壤,與樸俊哲商討解決辦法。

當時,黎平寇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即在戰爭時期,讓志願軍官兵加入朝鮮國籍,戰爭結束之後再恢復中國國籍。

題是,樸俊哲卻猶豫了。

雖然這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但是樸俊哲卻有點擔心。

讓志願軍官兵加入朝鮮國籍不是問題,畢竟只是一些手續而已,現在又是特殊時期,辦起來並不費事,可是志願軍官兵會在戰爭結束之後恢復中國國籍嗎?如果志願軍官兵沒有恢復中國國籍,而是留在朝鮮,那麼戰後朝鮮的軍事大權將掌握在一支外來軍隊手裡,朝鮮將從此成爲中國的附庸國。

樸俊哲的這個擔憂,不是沒有道理。

在過去一千多年裡,朝鮮一直是中國的附庸國,而且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朝鮮半島北部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朝鮮,本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直到明清時期,朝鮮才獨立,而真正成爲獨立國家,也就只有幾十年的歷史。

可是,僅有擔心,就能解決問題嗎?

如果志願軍官兵以中國國籍的身份在朝鮮作戰,就會被聯軍認同爲僱傭軍,個人利益得不到保護,士氣與鬥志自然無從談起。

沒有志願軍,朝鮮別說完成國家統一,能夠守住現在的戰果就很不錯了。

在樸俊哲猶豫不決的時候,黎平寇明確提出,中國絕對不會讓志願軍官兵的利益受到威脅,如果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就只能這麼做,不然志願軍將停止進攻,結束在韓國境內的作戰行動。

當時,黎平寇還暗示樸俊哲,如果志願軍官兵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證,中國很有可能在必要的時候與美國單方面停戰。

對樸俊哲來說,這絕對不是什麼好消息。

雖然按照黎平寇的說法,中國與美國單方面停戰有一個前提條件,即雙方的軍事力量均不越過三八線,但是人民軍早已崩潰,而韓軍卻遠沒到崩潰的時候,而人民軍無論如何也無法擋住北上的韓軍。

結果顯而易見,到時候統一半島不是朝鮮,而是韓國。

在黎平寇做出保證,即戰爭結束之後,中國將在重新簽署的《和平友好互助條約》的框架範圍內向朝鮮派遣駐軍的基礎上,撤走全部志願軍,並且把人民軍的指揮權歸還給朝鮮當局,樸俊哲才答應了黎平寇的提議,即在戰爭時期,讓志願軍官兵加入朝鮮國籍,並且在戰爭結束後陸續遣返。

這下,志願軍入朝作戰的最後一個問題不再存在了。

解決了這個問題後,志願軍打過三八線成了軍事問題。

事實上,這也是當時國際社會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即志願軍越過三八線後,要打到哪纔會停下腳步。

志願軍打過三八線,絕對比聯軍打過三八線的分量大得多。

原因很簡單,韓國首都就在三八線南面,離軍事分界線不到三十公里,首爾的中心城區離軍事分界線僅有三十多公里,而朝鮮首都離三八線一百多公里,所以志願軍打過三八線後將直逼首爾,而聯軍打過三八線,還得花上一番功夫才能打到平壤。

受人關注的就是,志願軍會不會攻打首爾,以及以何種方式攻打首爾。

戰場上,志願軍沒有因爲這樣那樣的問題停止前進,到三十日下午,執行縱深突擊任務的部隊已經打下汶山,正在向衙洞推進。

再往南十來公里,就是首爾的主城區了。

第122章 新戰術思想第99章 妥協第37章 抽絲剝繭第4章 不留活口第66章 回家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40章 豐收時期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165章 防空屏障第71章 任人唯才第45章 補欠賬第64章 外交勝利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71章 新理論第13章 無限制第216章 最後的堅持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28章 九死一生第22章 誰輸誰贏第18章 左右逢源第38章 狼羣第77章 榮譽與恥辱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27章 利誘第251章 沒有妥協第211章 宣傳榜樣第260章 超級胡蘿蔔第74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第48章 交戰第9章 備戰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37章 犧牲品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179章 救星第90章 獨木難支第15章 針尖對麥芒第80章 轉變第4章 基礎與應用第211章 宣傳榜樣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46章 海軍新銳第33章 最後反擊第15章 宣戰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2章 厚積薄發第294章 經濟動物第16章 耐心等待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26章 逐步推進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99章 妥協第84章 戰略平衡第14章 鬼子出動第203章 正面強攻第3章 本性難移第2章 秘密任務第5章 最終辯論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46章 大戰略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105章 完美伏擊第79章 另闢蹊徑第65章 明智之舉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92章 突擊失敗第27章 樹梢優勢第20章 保持沉默第19章 核戰爭第54章 最後衝刺第98章 大規模佯攻第202章 衝刺第61章 動力革命第52章 全速追擊第80章 援助第42章 四個小時第99章 妥協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70章 外交戰場第45章 無用之舉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65章 全面行動第20章 惹是生非第117章 負擔得起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2章 開戰第67章 錯失良機第53章 巧合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45章 阻止戰爭第189章 戰術選擇第44章 歷史使命第208章 東線起波瀾第2章 經濟基礎第82章 理論突破第193章 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