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大包抄

第三場戰鬥,發生在第五十四集團軍與第七步兵師之間。

在參戰的四個美國陸軍師中,第七步兵師是唯一的輕型步兵師,而且也是編制方式最獨特的部隊。該師有三個獨立步兵旅,即第39步兵旅、第41步兵旅與第45步兵旅,師部的直屬部隊僅有三個後勤保障營、一個通信營與一個防空營,而沒有像其他師那樣,有單獨的炮兵旅、航空旅與獨立裝甲營。從兵力上看,第七步兵師也小得多,滿編時,也只有一萬二千餘人,差不多隻有第一陸戰師的一半,第二步兵師的七成。相對而言,第七步兵師的戰鬥力也最弱。

戰爭爆發後,美軍就把第七步兵師派往韓國。

從參戰時間上看,第七步兵師還在第三步兵師與第四步兵師之前。只是在志願軍地面部隊入朝之前,聯軍的進攻打得比較順利,特別是在地面戰場上,由第二步兵師與韓軍第九裝甲師擔綱的西線、以及又第一陸戰師擔綱的東線都很順利,沒能打到鴨綠江,不是地面部隊作戰不力,而是空中力量沒能完成任務。受此影響,在入朝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第七步兵師都是聯軍的戰略預備隊,長期駐紮在開城,僅偶爾與第二步兵師的部隊輪換,沒有參加多少戰鬥。

既然是預備隊,第七步兵師的待遇就很特殊。

第二次戰役爆發前,第七步兵師的第45步兵旅被抽調給了第三步兵師,用來加強正面防線,第41步兵旅的半數部隊被抽調給第四步兵師,因此留在開城的,只有第39步兵旅與第41步兵旅的三個營。

這點兵力,還比不上第二步兵師的第2步兵旅。

事實上,在做這番部署的時候,皮特也沒想到,志願軍會以正面牽制,側面強攻的戰術發動第二次戰役,也就沒有志願軍能在戰役的第三天打到聯軍的第三道防線跟前,迫使聯軍動用所有預備隊。

只是,這並不意味着第七步兵師很容易被擊潰。

要知道,打到這個時候,第五十四集團軍也快到極限了。

雖然在進攻之前,第五十四集團軍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不但讓部隊帶上了額外的燃料與彈藥,還專門帶上了一支輜重部隊,確保能夠在戰役規定時間內保持旺盛的戰鬥力,但是在連續打了兩天之後,第五十四集團軍的後勤保障也遇到了麻煩。不是帶的物資不夠多,而是朝鮮中部山區裡的交通太糟糕了,很多運送物資的車輛都出了問題,到達谷山的時候,只有不到一半的運輸車輛跟了上來。

受此影響,第五十四集團軍不得不放慢推進速度。

到十七日夜間,纔到達新溪,離平山還有三十公里。按照黃峙博的命令,第五十四集團軍應該在天黑前到達平山。

萬幸的是,第四十七集團軍與第三十九集團軍的快速突擊幫了大忙。

如果黃峙博沒有讓第三十九集團軍快速向西推進,那麼到新溪阻擊第五十四集團軍的就不是第七步兵師,而是第2步兵旅。在不得不把第2步兵旅派往石潭裡的情況下,聯軍只能調動駐紮在開城的第七步兵師前去阻擊。

如此一來,第七步兵師反而比第五十四集團軍慢了一步。

原因很簡單,第七步兵師的任務是留守開城,掩護後勤保障部隊,並且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接應從前方撤下來的主力部隊。結果就是,在需要主動出擊的時候,第七步兵師沒有足夠多的運輸工具。

爲此,美軍不得不徵用一些韓軍的運輸車輛。

當時,美軍甚至動用了運送物資的卡車,把第七步兵師的官兵送往前線。

從開城到平山還算順利,畢竟有直通的高等級公路。從平山到新溪就不那麼順利了,全是山間道路,沿途得提防神出鬼沒的人民軍游擊隊與志願軍特種部隊,而那些用來運送物資的重載卡車並不適合在山區活動。

等第七步兵師到達新溪的時候,第五十四集團軍已經佔領了這座城鎮。

因爲沒有足夠多的裝甲力量,第七步兵師沒有發起進攻,而是在新溪南面佈防,阻止第五十四集團軍向南突擊。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第五十四集團軍也沒有必要急着發起進攻。

按照黃峙博的安排,第五十四集團軍的首要任務是牽制聯軍的第三支機動部隊,至於能否打到開城,反而不大重要。

只是,這個安排有一個前提,即北面的戰鬥打得順利。

問題是,現在北面的戰鬥不算順利。

第四十七集團軍得在平壤堅守,能不能擋住第四步兵師都是個問題,而第三十九集團軍沒能一舉拿下石潭裡,反而與第2步兵旅打起了陣地戰。各種跡象都表明,聯軍很有可能放棄平壤,主動向南退卻。到時候,至少有三十萬韓軍與數萬美軍向平山運動,就算黃峙博及時投入預備隊,也不見得能夠擋住聯軍。如此一來,第五十四集團軍得儘快打下平山,讓開城以北的聯軍徹底絕望,從而在沒有準備充分的情況下突圍,讓志願軍獲得在運動中消滅聯軍主力的機會。

可以說,能否及時攻佔平山,成爲能否全殲四個美軍師的關鍵。

在第五十四集團軍面前,只有第七步兵師這個障礙。打掉第七步兵師之後,第五十四集團軍的突擊部隊能在幾個小時內趕到平山。因爲美軍已經動用了全部預備隊,所以留守平山的只是一些戰鬥力不強的韓軍。

穩住陣腳後,第五十四集團軍就發起了進攻。

這場戰鬥,也是十七日三場大規模戰鬥中,打得最艱難與最血腥的一場。

打到這個時候,第五十四集團軍可以調用的裝甲力量也非常有限,當時整編的裝甲部隊只有一個營,其他的都是輪式戰車。

在攻堅戰中,輪式戰車的作用非常有限。

萬幸的是,第七步兵師也是剛剛到達,而且沒有預設陣地,只是臨時構築起了一道不算太堅固的防線。

在一個裝甲營的配合下,第五十四集團軍仍然有足夠的突擊能力。

只是,在以步兵爲主的運動戰中,傷亡在所難免。

根據第五十四集團軍的戰報,在當天晚上的戰鬥中,有七百八十二名官兵陣亡,三十九人失蹤,傷殘官兵多達一千六百七十四名。而他們對付的第七步兵師,僅僅只有六千餘名官兵。

按照殲敵比例計算,這絕對是志願軍入朝後傷亡最慘重的一場戰鬥。

因爲兵力不如對手,而且沒有足夠的裝甲力量,還得拼盡全力阻止第五十四集團軍向平山進軍,所以第七步兵師的傷亡更加慘重。按照美軍公佈的消息,在這場戰鬥中,第七步兵師只有不到五百人回到平山,隨後返回開城,而且這五百人來自不同的部隊,成建制突圍的只有一個步兵連,其餘六千多名官兵全數被殲,陣亡者多達一千八百餘人,在喪失戰鬥力之前投降的不到四百人。

事實上,這也是耗時最長的一場戰鬥。

沒什麼好奇怪的,雙方都沒有足夠多的裝甲部隊,不管是進攻、還是機動防禦,運動速度都很慢。

戰鬥一直持續到十八日天亮,最後一支美軍步兵連纔在陣地上向志願軍投降。

四個小時後,也就是十八日上午十一點過,第五十四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即大約兩個營的兵力到達平山郊外。

雖然撤回來的近五百美軍提前大約五個小時到達,但是平山並不是軍事要塞,也沒有多少可以守衛的防禦陣地。更重要的是,這幾百名美軍早就喪失了鬥志,又喪失統一指揮,所以在志願軍的先頭部隊到達後,立即向開城撤退,把守衛平山的任務,交給了僅有三個營的韓軍。

第五十四集團軍沒有立即攻打平山,而是讓先頭部隊分散行動,切斷了平山通往開城與平壤的道路。

直到十八日下午,第五十四集團軍纔開始攻打平山。

當然,這已經不重要了。

在第五十四集團軍攻到平山外圍的時候,北面聯軍的命運就註定了。

對皮特來說,現在要考慮的不是如何讓第三步兵師與第四步兵師到達平壤,而是如何把他們撤回開城。

要知道,平山被志願軍攻佔之後,從開城到平壤的道路就被切斷了。

雖然聯軍在平壤地區囤積了不少作戰物資,比如在海州港就有數十萬噸彈藥,在南埔還有數十萬噸糧食,足以讓數十萬聯軍堅持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在戰況整體不利,士氣嚴重受挫的情況下,別說韓軍,恐怕連美軍官兵也沒有幾個願意留下來等死。

突圍,成爲聯軍的唯一選擇。

只是,如何突圍?

第四步兵師先頭部隊剛剛到達平壤北面的平城,與第四十七集團軍遭遇,第三步兵師還在正面防線上堅守,而第二步兵師的第2步兵旅正在石潭裡苦戰。一時之間,竟然沒有一支美軍能去攻打平山。

讓韓軍去打開突圍通道嗎?

不管皮特有多麼看不起韓軍、有多麼不相信韓軍,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他也只能把希望寄託在韓軍身上。幾十萬韓軍,再怎麼說也不存在兵力問題。即便沒有裝甲部隊,用人去撞,也要打開突圍通道!

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46章 大戰略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199章 等不起第29章 嚴陣以待第56章 抽身第15章 風頭正勁第118章 和解第62章 暗涌滾滾第270章 投降第41章 求生第44章 艦炮怒吼第61章 戰略打擊第9章 新冷戰第6章 點火第61章 防空作戰第80章 援助第238章 水攻戰術第31章 風捲殘雲第68章 一己之力第113章 兩個人的冒險第61章 戰略打擊第35章 後方部署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2章 鬥爭第13章 周密計劃第13章 底線第20章 政治聯盟第314章 大重建第52章 預料成真第31章 返航第119章 技術就是力量第10章 裝甲主力第14章 首相之死第41章 求生第15章 受害者第116章 敗不餒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71章 拼盡全力第236章 消耗戰第59章 擊鼓傳花第98章 大規模佯攻第19章 伏擊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17章 緊急出動第5章 來晚了第59章 猶豫不決第4章 科技競賽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64章 直接證據第53章 生存競賽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34章 空軍出擊第205章 突襲第140章 改變歷史的潛艇第3章 本性難移第10章 迎難而上第73章 擴軍備戰第36章 急轉直下第1章 新崗位第59章 擊鼓傳花第57章 提前行動第164章 地面第一戰第71章 任人唯才第116章 重拳齊出第45章 關鍵情報第319章 反思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135章 導火索第55章 兩手準備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61章 猛然醒悟第58章 搶先一步第66章 真假英雄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76章 新機會第19章 新戰線第242章 第一宇宙條約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16章 準備第22章 備用計劃第91章 浮上水面第59章 擊鼓傳花第84章 連環拳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24章 重大發現第58章 新班子第64章 外交勝利第36章 分外之責第20章 惹是生非第64章 三管齊下第27章 戰略目的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29章 力挽狂瀾第114章 關鍵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