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彈雨

燃燒的海洋

進行第二輪電磁打擊之前,所有人都在等待牧浩洋的消息。

牧浩洋覺得有點冤枉,因爲他現在做的事情,幾乎與特種作戰無關,或者說沒有直接關係。

反擊開始之前,牧浩洋按照修訂過後的作戰計劃,給參與作戰行動的三支特種部隊安排了第一個任務:搜索聯軍的作戰飛機。

看上去,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特種部隊再厲害,也只能在地面上活動。監視停在地面的飛機不算什麼,可是要搜索天上的飛機,肯定非常困難。

只是,志願軍已經做了已經幾乎沒人敢想的事情,不在乎再做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爲了讓特種部隊完成任務,牧浩洋特別安排了幾支人民軍,把一些至關重要的特種作戰裝備送了過去。

這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種。

一是小型被動雷達。從外觀上看,小型被動雷達與可以由單兵攜帶的反炮兵雷達非常相似,最大的區別就是採用了由記憶合金製成的天線。在完全展開的狀態下,天線直徑超過兩米,能夠被動接收幾乎所有飛機發出的電磁信號,比如雷達、通信電臺、戰術數據鏈、甚至是敵我識別器發出的信號。

二是多頻譜光學攝像機。這種攝像機不但能夠拍攝可見光照片,還能拍攝紅外線與紫外線照片,並且重疊顯示在計算機屏幕上,加上高達三千萬像素的分辨率,足以拍攝數公里之外的目標。因爲紫外線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受雲層的影響非常小,所以可以用來搜索那些在雲層上方的飛機。

三是聲響偵聽器。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一臺簡化了的聽音器。

綜合利用這三種設備,特種兵就能在地面上發現數千米、甚至上萬米高空中的飛機,至少能夠確定這些飛機是否在空中盤旋。

做到這一點後,接下來的事情就非常簡單了。

上百支特種小分隊分散在整個戰場上,間隔距離爲三十公里,足以監視北緯三十九度線附近的整條戰線。發現所在區域有聯軍的戰鬥機之後,特種兵只需要做一件事:在地面點燃一個直徑兩米的火圈。

一切順利的話,半分鐘之內,從戰場上空經過的偵察衛星就能拍下特種兵做出的記號。

照片發回來之後,情報參謀只需要確定哪些區域有標記。

牧浩洋要做的,就是把特種部隊發回來的消息交給戚凱威,讓陸軍的電磁戰部隊投入戰鬥。

在這套作戰體系中,牧浩洋並不是最關鍵的一環。

如果不是需要有人來做這些工作,牧浩洋更願意到前線去,與龐躍龍一同在敵後戰場上弄個痛快。

當然,在司令部,牧浩洋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參與作戰策劃之後,牧浩洋最深刻的認識就是,恰當的戰術,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彌補裝備的不足,更能彌補技術上的差距。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充分體現參謀的重要性,特別是想像力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誰也沒有想到,戚凱威竟然會用這麼簡單的戰術來對付美軍。

也許,連黃峙博都沒有想到。

這些都不重要,至少戚凱威想到了,而且把想法變成了行動。

在無人駕駛戰鬥機出動大約一個小時,也就是聯軍的空中攔截即將結束的時候,戚凱威拿到了所有特種小分隊的“偵察報告”。

沒必要再等下去了,時機已經成熟。

在空軍登場之後,沉默了一個多月的陸軍終於獲得了第一次表演機會。

似乎是冥冥中有所安排,首先登上戰鬥崗位的,正是中國陸軍的驕傲,也是中國陸軍最值得稱道的力量:炮兵。

與美軍不同,因爲從不寄希望於空中力量,加上長期受“大陸軍主義”影響,中國陸軍非常重視自身火力,而陸軍的火力部隊就是炮兵。如果不是二炮是獨立兵種,還得把導彈部隊算上。

在中國陸軍中,炮兵所佔比重超過了百分之三十。

這個比例,遠遠高於全球平均水準,也遠遠超過了美軍。

在一些野戰部隊,炮兵所佔比重甚至超過了百分之三十五。比如在號稱“東北虎”的第三十九集團軍中,炮兵部隊的總編制接近一萬人,相當於集團軍總兵力的百分之三十七,遠超過裝甲兵與步兵。

規模龐大的炮兵,自然需要性能先進的火炮。

嚴格說來,中國陸軍的主戰裝備並不落後,比如99式與99改式主戰坦克就不比美軍的M1A1與M1A2差,而且輕了十多噸,戰場適應能力更強。如果比造價的話,一輛M1A2相當於四輛99改,而在戰場上,一輛M1A2絕對不是四輛99改的對手。

在炮兵方面,中國陸軍的優勢更加明顯。

從身管火炮到火箭炮,中國陸軍幾乎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裝備,戰鬥力更是首屈一指。

這次登場的,正是讓中國陸軍引以爲傲的遠程火箭炮。

全世界範圍,只有三個國家能夠研製生產遠程火箭炮,一是美國、二是俄羅斯、三是中國。美國的代表就是M270,其最新改進型的最大射程已經達到兩百公里,即便是大規模量產的新式火箭彈也能打到一百二十公里之外。俄羅斯的代表是“颶風”,其三百毫米火箭彈的射程在七十公里以上,改進型號稱能打到一百五十公里之外。中國代表則是WS,即“衛士”系列火箭炮,其中WS-1三百二十毫米火箭炮的最大射程已經達到一百八十公里,足以飛躍臺灣海峽,而口徑更大的WS-2型火箭炮的最大射程甚至號稱四百八十公里,超越了很多短程彈道導彈。

在戰場上,這些火箭炮絕對是“戰爭之神”。

只是,這次它們打擊的不是地面目標,而是空中目標。

因爲WS-2沒有進入量產階段,只小規模生產了幾十門,由陸軍進行作戰測試,所以參戰的主力是已經大規模量產,裝備規模超過三百門的WS-1,準確的說,應該是增程改進後的WS-1B。

每門火箭炮有四具身管,能夠一次發射四枚火箭彈。

作戰時,一般以連爲單位,一個連至少擁有六門火箭炮,能夠在一次齊射中發射二十四枚火箭彈。

爲了提高打擊效率,這次也以連爲單位投入戰鬥,只是每次只有一門火箭炮開火。

與無人駕駛戰鬥機一樣,火箭彈攜帶的也是電磁戰鬥部。

不同的是,火箭彈做了全面改造。

WS-1B型火箭彈能夠攜帶一百五十公斤重的戰鬥部,而一具破壞半徑爲二十公里的電磁戰鬥部的重量還不到一百公斤,所以在減輕了戰鬥部質量之後,可以攜帶更多燃料,也就能夠大幅度提高射程。

按照志願軍的測試,這種編號WS-1BX的特種火箭彈的最大射程超過二百五十公里。

這個射程,足以覆蓋整個戰場。

爲了確保攻擊的準確性,WS-1BX均採用了慣性彈道修正系統,即火箭彈在飛行途中可以修正彈道。因爲電磁戰鬥部是面殺傷武器,不需要過分強調精度,所以沒有必要採用末段制導系統。

在衆多改造中,最大的麻煩是避免火箭彈相互影響。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前一枚火箭彈的電磁戰鬥部摧毀後面火箭彈的控制系統,使後面的火箭彈無法引爆。

工程師想出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解決辦法,即採用時間引信,在火箭彈發射的時候,裝定戰鬥部的引爆時間,然後使戰鬥部處於全電磁屏蔽狀態,不受外界影響,也就不會被其他火箭摧毀。

這樣一來,就能一次向同一區域發射多枚火箭彈,確保徹底消滅敵人。

必須承認,戚凱威確實心狠手辣。

別說多枚火箭彈,只要有一枚火箭彈在聯軍戰鬥機羣附近引爆,恐怖的電磁威力就已經夠聯軍飛機喝一壺了。只是誰也無法保證所有火箭彈都能正常引爆,不會出現臭彈,所以戚凱威“很有必要”地增強了打擊力度,用數量提高成功率。

向同一區域發射四枚火箭彈,足夠保證攻擊得手了。

有四十個炮兵連參戰,在戚凱威下達命令之後,四十門火箭炮在半分鐘之內陸續發射了火箭彈。

雖然火箭彈屬於低可探測性目標,但是其彈道高達二十多公里。

幾秒鐘後,聯軍發出了導彈襲擊警報。

顯然,聯軍把分散發射的一百多枚火箭彈當成了短程彈道導彈。

只是,火箭彈攻擊還沒有結束。

一分鐘後,又有四十門火箭炮發射了火箭彈。

第三輪打擊稍微晚了一點,而且只有二十四門火箭炮投入戰鬥。

到此,志願軍分別向發現了聯軍戰鬥機的區域各發射了兩批火箭彈,把打擊力度提高了整整一倍。

這個時候,聯軍也做出了正確判斷,升空的不是彈道導彈,而是遠程火箭彈。

志願軍發動地面進攻了?

聯軍指揮官非常驚訝,等到算出火箭彈的彈着點之後,就更加驚訝了。因爲這些火箭彈的彈着點附近都沒有聯軍的地面部隊,很多還在戰線北面,如果落地的話,挨炸的不是聯軍地面部隊,而是人民軍。

志願軍想幹什麼?

想到剛剛飛來的無人駕駛戰鬥機,以及志願軍以前用彈道導彈做的好事,聯軍指揮官出了一身冷汗。

那些火箭彈不是彈道導彈,卻承擔着與彈道導彈一樣的任務。

火箭彈打擊的不是地面目標,而是在空中盤旋的作戰飛機!

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28章 力所不及第24章 變數第270章 投降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24章 重大發現第83章 科學寶藏第307章 壁壘第38章 技不如人第70章 內部矛盾第306章 第一步第265章 末日計劃第163章 第一站第66章 入朝方略第70章 分道揚鑣第49章 果斷反擊第42章 四兩撥千斤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46章 登島第117章 負擔得起第10章 迎難而上第41章 糧食投資第203章 覆滅第56章 守株待兔第56章 抽身第19章 第二戰線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40章 援助戰第290章 人口大爆發第53章 繼續打第60章 集體智慧第22章 出師有名第23章 金狗第68章 措手不及第77章 太有主見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62章 頭號王牌第21章 決戰開始第48章 關鍵戰報第161章 戰術新應用第32章 拼光拼盡第13章 分外事第34章 盟友第85章 地區共同體第61章 戰略打擊第18章 畫蛇添足第37章 回國第33章 再次出擊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58章 海航突擊第198章 暫定十月十五第9章 以退爲進第64章 直接證據第262章 全民動員第13章 風起雲涌第128章 意外頻頻第120章 餘波第225章 陸軍上岸第63章 卸甲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30章 全面對抗第273章 共同化第53章 生存競賽第84章 轟炸機登場第19章 人心所向第82章 擔憂第102章 陸軍的未來第71章 再上戰場第49章 首輪空戰第61章 垂死掙扎第14章 鬼子出動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51章 快節奏空戰第156章 難題第17章 地區戰爭第41章 標杆第20章 惹是生非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41章 標杆第98章 嚴陣以待第55章 墳墓第1章 收假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45章 關鍵情報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69章 左右爲難第57章 提前行動第64章 千鈞一髮第82章 理論突破第35章 軍事政變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14章 首相之死第86章 膠着第87章 人挪活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186章 拼命的動力第114章 全力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