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2能夠攻擊艦船嗎?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非常肯定。
幾年前,伊朗試射了一枚代號“波斯灣”的反艦彈道導彈,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甚至一度把中國捲進去。這種導彈就是在SA-2的基礎上安裝了末段制導系統,射程只有一百五十公里。
向伊朗提供導彈技術的不是中國,而是朝鮮。
因爲都堅持反美立場,所以伊朗與朝鮮的軍事合作非常緊密。伊朗能在導彈技術上取得突破,與朝鮮的幫助不無關係。比如伊朗的“流星”彈道導彈就是由朝鮮幫助開發的,其原形是“勞動”彈道導彈。
伊朗能把SA-2改造爲反艦彈道導彈,朝鮮肯定能辦到。
雖然從理論上講,SA-2“反艦彈道導彈”的性能不會好到哪裡去,僅有一百五十公里的射程很難對航母戰鬥羣構成威脅,落後的末段制導系統也無法攻擊航行中的艦船,但是對付停泊在港灣裡的船隻,肯定是遊刃有餘。
憑藉一百五十公斤以上的戰鬥部、高達數馬赫的末段速度,一枚SA-2就能摧毀一艘萬噸級運輸船。
THAAD派不上用場,只能把希望寄託在海軍戰艦身上。
第71特混艦隊撤走時,留下了兩艘“伯克”級驅逐艦。按照計劃,這兩艘驅逐艦將掩護完成裝卸作業的船隊返回釜山,然後前往長崎,在第71特混艦隊返回後,再進入日本海執行作戰任務,所以兩艘驅逐艦都在永興灣外面。
兩艘戰艦上,總共有三十二枚“標準3”反導導彈。
雖然不是很多,但是足以應付中等規模的導彈襲擊。
彈道導彈的飛行速度非常快,美軍的攔截時間不到三分鐘。
因爲同步分享戰場信息,所以兩艘驅逐艦在半分鐘內就做好了戰鬥準備,用相控陣雷達鎖定了正在逼近的彈道導彈。
驅逐艦啓動火控照射雷達,準備發射導彈的時候,情況出現變化。
與J-7機羣一樣,最前面那枚SA-2剛剛飛過咸興,就在離地面大約三十公里的高度上引爆了。
仍然是電磁戰鬥部
接下來,每隔大約二十秒,就有一枚SA-2在航道前方大約二十公里處引爆,爲後面的導彈開闢突擊通道。
志願軍到底想幹什麼?
聯軍指揮官非常疑惑,攔截彈道導彈顯然不可能了。
“伯克”級驅逐艦在執行反導任務的時候,從火控雷達開始照射目標,到“標準3”擊中目標,肯定超過三十秒。因此驅逐艦不可能在兩枚SA-2的爆炸間隙,擊落後面的彈道導彈。
問題是,升空的SA-2只有十四枚。
隨着SA-2逐一在航道上引爆,還有多少彈道導彈能夠攻擊永興灣裡的運輸船隻?
難道還有第三輪攻擊?
志願軍不會用無人駕駛戰鬥機與導彈放煙花,肯定還有第三輪攻擊
聯軍指揮官立即想到,志願軍獲得了補充,除了數百架不堪使用的老舊戰鬥機,還有五十架第三代戰鬥機。此外,CIA提供了確切情報,中國海軍的航母很有可能參戰,至少會讓艦載航空兵參戰。
集中這些力量,大概有八十架作戰飛機,足以發動一次大規模空中襲擊。
前兩輪攻擊,不是爲了摧毀什麼,而是要趕走聯軍的預警機,分散聯軍的注意力。
隨着E-3C向南撤退,志願軍的戰鬥機隨時有可能越過鴨綠江,在元山北面發射反艦導彈。如果志願軍打算攻擊正在北上的兩棲突擊艦隊,攻擊機羣則會在彈道導彈製造的電磁風暴掩護下向南突擊。
此外,志願軍還有可能用Mig-31攻擊西部戰場上的預警機,爲艦載航空兵開道。
這絕不是一次普通的反擊行動,而是大規模反擊行動,而且志願軍很有可能在兩條戰線上同時開打。
情況緊急,聯軍指揮官來不及多想,立即命令E-3C轉向,返回咸興。
隨後,聯軍司令部向西線戰場上的作戰部隊下達命令,警惕黃海方向上的威脅,把防空攔截區域延伸到黃海中線。
防線已被打亂,聯軍指揮官非常緊張。
志願軍的第三輪反擊隨時可能到來,後果難以設想。
因爲電磁戰鬥部產生的電磁干擾太強大了,所以在E-3C轉向返回咸興的時候,原本在南面巡邏的EC-135也轉向北上。
在嚴重的電磁干擾下,預警機不見得能夠發現來襲敵機。
以被動方式工作的電子偵察機反而更有用,特別是EC-135這種大型戰略電子偵察機。
只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仍然遠遠超出了聯軍指揮官的預料。
在十一枚SA-2相繼引爆後,最後三枚SA-2突然在高空轉向,以超過四馬赫的速度向低空俯衝。
目標不是元山,而是已經轉向,正在飛往咸興上空的E-3C。
讓亞音速預警機規避高超音速彈道導彈,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SA-2不用擊中E-3C,只要把距離縮短到二十公里以內,就能用電磁戰鬥部摧毀E-3C上的所有電子設備。
此時,SA-2的優勢展現了出來。
如果是“飛毛腿”這種彈道導彈,因爲氣動控制面非常小,很難在彈道中段進行高過載機動。SA-2本來就是防空導彈,雖然比較落後,機動性能不大好,而且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工作時間只有幾十秒,在到達彈道最高點前就已關閉,但是憑藉較大的氣動控制面,仍然能做出高過載機動。
第一枚SA-2在離E-3C大概三十公里處引爆,沒有起到作用。
緊接着,第二枚SA-2在離E-3C不到十公里處引爆,一舉除掉了聯軍的“瞭望塔”。
第三枚SA-2由向南飛行了大約二十公里,纔在大約一萬五千米的高度上引爆,緊跟在E-3C身後的EC-135成爲第二個犧牲品。
這個時候,聯軍指揮官再笨,也能猜出志願軍的反擊意圖了。
首先擊落預警機,打亂聯軍的空中指揮系統,然後讓攻擊機羣投入戰鬥,消滅聯軍的海上力量。
只是,聯軍還沒有失敗。
E-3C與EC-135被擊落後,在東朝鮮灣上空徘徊的E-2D立即接手,在三八線南面徘徊的第二架E-3C也全速北上。
八月二十四日的戰鬥後,聯軍提高了預警機的出勤率。
不管什麼時候,除了在戰線後方執行巡邏任務的E-3C之外,在三八線南面,至少有一架E-3C在空中待命。
如果前方的預警機被擊落,待命的預警機能在十分鐘之內趕到。
志願軍的組織再周密,攻擊機羣也不可能在十分鐘之內越過朝鮮領空,轟炸離鴨綠江兩百多公里的聯軍地面部隊。
問題是,志願軍的反擊沒有這麼簡單。
E-2D向西轉移的時候,西線戰場上的E-3C發現了西北方向、也就是黃海上空的攻擊機羣。
因爲攻擊機羣是從渤海灣方向飛來的,所以聯軍立即斷定,這是艦載戰鬥機。
緊接着,E-2D發現了數批越過鴨綠江,向南高速突擊的機羣。
因爲E-2D的信息處理能力遠不如E-3C,遇到大規模機羣時,需要把信息發送給地面指揮中心,或者是防空戰艦,所以過了兩分鐘,美軍才判斷出,從鴨綠江方向發起突擊的不是先進戰鬥機,而是成羣結隊的J-7與J-6。
又是無人駕駛戰鬥機?
聯軍指揮官大驚不已,因爲只要是無人駕駛戰鬥機,上面肯定有電磁戰鬥部。
很快,E-2D發來的消息就證明了聯軍指揮官的猜測。
這些戰鬥機成縱隊越過鴨綠江之後,用之前的方式,逐一引爆了電磁戰鬥部,製造出一條近三百公里寬的電磁屏蔽帶。
在強大的電磁干擾下,預警機無法探測到機羣后面的情況。
也就是說,在這些無人駕駛戰鬥機後面,很有可能是掛着重型反艦導彈的攻擊機。
與第一輪突擊不同,這次出現的無人駕駛戰鬥機多得多,每支機羣的規模都在二十架以上。以間隔二十公里引爆一架計算,這些機羣足以向南突擊四百多公里。算上反艦導彈的射程,攻擊機羣有能力打擊兩棲突擊艦隊。
攔截成規模突擊的無人駕駛戰鬥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聯軍指揮官別無選擇,只能讓補充的E-3C暫緩北上,同時讓E-2D向南撤退。
只是,放棄攔截也不可能。
不管有多困難,放棄抵抗都是最愚蠢的選擇。
預警機派不上用場,聯軍指揮官只能讓制空戰鬥機出力。
首先收到命令的,正是隱身能力突出,而且能以一點四馬赫的速度巡航飛行、衝刺速度不比F-15C慢多少的F-22A。
更重要的是,F-22A配備的相控陣雷達具有非常強大的探測能力。
雖然戰鬥機火控雷達的探測範圍非常有限,無法做到全向探測,但是戰場空間本來就非常有限,從東西兩個方向進入的F-22A戰鬥機能用火控雷達搜索整個戰場,發現跟在無人駕駛戰鬥機後面的攻擊機羣。
發現敵機是一回事,攔截敵機是另外一回事。
考慮到志願軍會爲攻擊機羣提供護航力量,F-15C在沒有預警機支持下,很難與志願軍的戰鬥機抗衡,所以聯軍在安排攔截行動時,依然把希望寄託在F-22A身上,期望能夠用先進戰鬥機改變戰局。
即便沒有預警機,F-22A的優勢也不夠明顯,可是跟J-10與J-11B對抗,F-22A仍然能夠掌握主動權。
至少不會像F-15C那樣,只能被動挨打。
F-22A能夠逆轉戰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