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布里斯班

收費章節(12點)

陸戰隊在布里斯班受挫,不是五個陸戰師不夠盡力,也不是美澳聯軍提前加強了布里斯班的防禦部署,而是中國陸戰隊的運氣實在不是太好,或者說龐躍龍操之過急,正好撞上了勁敵。

如果龐躍龍按照計劃,在三月初攻打布里斯班,結果肯定截然不同。

現實上,他只需要把進攻時間推遲一天,布里斯班的戰鬥也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原因就是,當時布里斯班有四個剛剛獲得了地面戰系統的美軍裝甲師,而且澳洲大陸上四個素質最高的美軍師。

一月上旬,美軍把四個師的地面戰系統秘密運送到了澳大利亞。

這也是美國生產的第一批地面戰系統,原本計劃送往俄羅斯,結果還沒啓運,莫斯科就被隊攻佔了,而且隊暫時沒有向聖彼得堡進軍的意向,所以美軍就把這批裝備送到了澳大利亞。

也正是如此,軍事情報局犯了錯,認爲這批裝備已經送往俄羅斯。

拿到裝備後,唐納德沒有立即讓部隊換裝,終究僧多粥少,不可能讓所有部隊都獲得地面戰系統,也不可能平均分配給所有部隊。要知道,如此先進的武器裝備,只有集中起來使用才能發揮作用。

結果就是,唐納德挑選了四個師,即第七師、第八師、第十四師與第十六師,讓這些部隊先進行適應性鍛鍊,在完全掌握了地面戰系統之後,再全面換裝。因爲早就料到中國陸戰隊會在年初攻打澳洲,所以唐納德讓四個師全部去了布里斯班,並且讓這四個師特地負責布里斯班的防禦工作。

雖然美軍官兵非常努力,但是他們僅有一個月。

當中國陸戰隊攻入澳洲大陸的時候個師的鍛鍊工作都沒結束,自然也就談不上全面換裝了。

能夠說,這是一支奇兵,使用得當的話,絕對能夠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要知道,當時連龐躍龍都不知道,澳洲的美軍已經獲得了地面戰系統,只知道美國正在爲俄羅斯的美軍提供這種足以與地面戰平臺媲美的先進裝備,而且已經在大陸戰場上與隊過招。根據陸軍的戰報,美軍地面戰系統的性能超過了第一代地面戰平臺,但是不及第二代地面戰平臺。更重要的是,美軍的裝備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比如配套的小型聚變供電系統非常少,沒有額外的電池系統,所以只需抓住這些缺陷,即便是第一代地面戰平臺也能在戰鬥中擊敗美軍。

現實上,這份戰報,也讓龐躍龍有點掉以輕心。

別忘了,陸戰隊的地面戰平臺全部升級到了第二代的水準,因而在龐躍龍看來,就算澳洲的美軍有地面戰系統,也不足爲懼。

當時,陸戰隊大意到什麼程度呢?

在前線作戰部隊,所有官兵都不知道,要儘量把交戰距離縮短到三千米以內,才能擊穿美軍地面戰平臺的正面裝甲,而在戰鬥中,應該儘可能的利用第二代地面戰平臺優越的戰術機動能力,從側翼包抄美軍,因爲美軍的地面戰系統使用的燃料電池與第一代地面戰平臺差不多,戰術機動能力、特別是戰場持續運動能力遠不如第二代地面戰平臺,也就很難在側翼包抄行動中佔據上風。只需佔領了美軍的側翼,就能在五千米外開火,不用冒險把距離縮短到三千米內。在五千米的交戰距離上,第二代地面戰平臺的電磁炮絕對能夠打穿美軍地面戰系統的側面裝甲,而美軍地面戰系統的電磁炮,絕對不可能在五千米處擊穿第二代地面戰平臺的正面裝甲。

這些,都是陸軍在大陸戰場上總結出來的實戰經驗。

當時,陸軍已經把印有交戰注意事項的手冊下發到基層部隊,所有前線裝甲部隊的官兵都知道該如何對付美軍的地面戰系統。

結果,陸戰隊沒做類似的準備工作。直到布里斯班戰役後,陸戰隊才從陸軍那裡索要了幾萬分交戰手冊,分發給了前線部隊。

由此可見,如果美軍能夠好好利用這四個師,絕對能打一場漂亮仗。

可惜的是,赫里斯不是唐納德,也不知道唐納德煞費苦心的讓四個王牌師六在布里斯班的目的。

現實上,赫里斯根本沒有見過唐納德。在他走馬上任的時候,唐納德已經回國了。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赫里斯準備把這四個師派往前線,在二月底發起反攻,充當反擊部隊的急先鋒。

從戰術上講,這沒有錯。

如果美軍的反攻能夠打起來,而且由四個裝備了地面戰系統的王牌市打頭陣,結果肯定很難預料。

關鍵就是,赫里斯拿到的是錯誤的情報,並且根據錯誤的情報安排反攻行動。

這份錯誤的情報就是:中國陸戰隊要到三月初纔會向南進軍。

當然,嚴格說來,這也不是什麼錯誤的情報,因爲原計劃就是在三月初進攻,而不是在二月下旬。

結果就是,赫里斯在十九日才下達命令,讓四個王牌師在二十一日開赴前線。

這下,陸戰隊撞到了美軍的刀口上。

陸戰隊在二十一日攻打布里斯班的時候個美軍王牌師都在布里斯班,而且都以完成了換裝工作,還都做好了開赴前線的準備。也就是說,所有地面戰系統都充足了電,裝滿了彈藥,官兵的狀態也很亢奮。

相反,在中國陸戰隊這邊,卻認爲能夠像攻佔湯斯維爾那樣,迅速攻佔布里斯班。

這場戰鬥會打成什麼樣子,也就不難想像了。

打到二十五日,五個陸戰師的減員率都超過了百分之三十,裝備喪失率更是高達百分之四十五。

ωwш ▪Tтkan ▪c ○

能夠說,如果不是五個陸戰師的兵力比四個美軍師多得多,而且掌握着制空權,還有愈加猛烈的炮火支援,恐怕美軍在二十五日之前,已經取得了一場小勝利,打垮了攻打布里斯班的中國陸戰隊。

得知遭遇了裝備地面戰系統的美軍王牌部隊,龐躍龍立即向布里斯班增兵。

二十六日,兩個王牌陸戰師到達布里斯班,兩天後又增加了兩個,最終由九個陸戰師圍攻布里斯班。

俗話說,猛虎鬥不過羣狼。

再說了個王牌陸戰師的戰鬥力絕對在四個美軍王牌師之上,而且四個美軍師已經頂住了五個陸戰師長達五天的輪番進攻,減員率與裝備喪失率都在五個陸戰師之上,也就不可能頂住四個王牌陸戰師的猛攻。

三月一日,中國陸戰隊攻入布里斯班。

接下來,雙方在城區內鏖戰一週,打了澳洲大陸戰場上最爲慘烈的一場巷戰,直到最後一批美軍被消滅,中國陸戰隊才佔領了布里斯班。

爲了這座澳大利亞東北地區最大的城市,中國陸戰隊付出了一萬二千名官兵陣亡、兩萬七千多名官兵負傷、還有三千多名官兵失蹤的慘烈代價,而四個王牌師的近七萬美軍、以及在當地動員的大約五萬澳軍,只有不到兩萬人當了戰俘,其餘全部成爲這座被炮火完全摧毀的城市的殉葬品。

打到三月八日,圍殲一百二十萬美澳聯軍的戰鬥也已進入收尾階段。

在圍攻布里斯班的時候,中國陸戰隊全面鋪開。在其他戰場上,美澳聯軍的表現就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了。

當時,龐躍龍是抱着全殲這股美澳聯軍的想法在打這場仗。

爲此,陸戰隊攻佔了朗裡奇西面的迪亞曼蒂納萊克斯、西南的溫多拉與賽朗格拉,以及查爾維爾西面的奎波爾,切斷了美澳聯軍所有的突圍路線。當然,龐躍龍也因而動用了全部預備隊。

能夠說,打到最後,如果不是美澳聯軍士氣崩潰,這場戰役的結果還很難說。

要知道,陸戰隊的戰線長度超過了八百公里,而且除掉圍攻布里斯班的九個陸戰師,只有十九個陸戰師在守衛這條戰線,兵力不到四十萬,而包圍區內的美澳聯軍總兵力高達一百二十萬。在集中突圍的情況下,美澳聯軍能在突圍地點獲得十倍、以至是超過二十倍的兵力優勢。

有趣的是,導致美澳聯軍士氣崩潰,正是布里斯班失守,而導致陸戰隊耗光預備隊的也正是美軍王牌師堅守布里斯班。也就是說,布里斯班的戰鬥,實際上決定了這場戰役的最終結果。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美軍在布里斯班多堅持兩天,至少有三分之一、也就是大約四十萬美澳聯軍成功突圍。打到三月八日的時候,從查爾維爾突圍的這股美澳聯軍實際上已經扯開了陸戰隊的防線,包圍了陸戰隊在查爾維爾的陣地,大批部隊正準備南下,而龐躍龍手裡已經沒有預備隊可派。結果在得知布里斯班失守的消息後,這股美澳聯軍沒有南下,而是等了兩天,最終在三月十日投降。根據被俘美軍指揮官交代,當時在能否向東運動,協助從圖文巴突圍的友軍的問題上發生了分歧,結果導致這股美澳聯軍錯失了突圍軍隊,而在這兩天裡,龐躍龍已經從布里斯班抽調了一個陸戰師,在查爾維爾南面建立了新的封鎖線,堵住了這股美澳聯軍。

第196章 突襲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243章 狂妄自大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38章 狼羣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79章 撲火第193章 單刀直入第85章 矛盾爆發第38章 合作愉快第113章 潛艇禁區第21章 粒子風暴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113章 兩個人的冒險第102章 陸軍的未來第33章 超級航母第45章 面面俱到第86章 戰術偵察第100章 戰略大調整第294章 經濟動物第33章 超級航母第38章 打工皇帝第42章 分兵合進第54章 最後衝刺第3章 戰爭導火索第168章 上前線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76章 熱點地區第68章 推波助瀾第315章 文明義務第63章 一箭三雕第1章 關鍵人物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1章 禁運效果第23章 戰略誤判第41章 反擊第17章 地區戰爭第10章 站隊第47章 唯一選擇第16章 急轉直下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57章 戰術偵察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65章 再次見面第61章 防空作戰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90章 一網打盡第74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第50章 另有其人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62章 戰術反擊第37章 再接再厲第79章 海灣第34章 矯枉過正第40章 反擊的本錢第57章 提前行動第74章 交易第11章 矛盾心態第184章 失蹤的潛艇第40章 自作主張第71章 任人唯才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159章 盟軍第6章 軍事化第29章 嚴陣以待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52章 突擊開始第168章 暴風雪第76章 自知之明第76章 作戰策劃第66章 不可避免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281章 月球工程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第30章 虎口逃生第134章 守與不守第262章 全民動員第120章 餘波第65章 明智之舉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191章 艦隊出動第29章 本質第9章 臨時考覈第34章 盟友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33章 最後反擊第40章 此消彼漲第17章 從基礎做起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101章 反擊第81章 同盟集團第10章 補充攻擊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119章 技術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