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劉大刀的奮迅(三)

“賊子又上來了!弓箭手!”

“賊子近了,弓兵退後,滾石呢,給我招呼下去!”

“賊子上牆了!兄弟們,抽刀!”

“嚯~~~!”

時間來到七月十五日,距離緬軍發現後路給明軍切斷已經過了十二天。

十二天裡,阿那華隆先是派出使者來到劉綎軍中送禮,反覆口稱誤會,但都被劉綎推給了孫承宗。至於孫大人嘛,嗯,孫大人是大明的忠臣不假,但他也是大明的文臣啊!面對緬甸的使者,孫大人云裡霧裡的說了一大圈,使者總之是不得要領!

使者不得要領沒關係,關鍵是陷在木邦的二十六七萬緬軍和俘獲的七八萬木邦百姓是要吃飯的!三十四五萬人加上一定數量的戰馬,這人吃馬嚼的,每天消耗的糧食是極爲驚人的!

一方面是緬甸此時的戰爭水平還不太高,和華夏各朝政權打仗無比重視自己的糧道比起來,他們明顯對糧道的重視程度不夠。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此次緬甸空國而來,其實力對於木邦是碾壓級的。三十萬大軍把木邦圍了個水泄不通。在這樣的情況下,確實沒必要花費太多的精力在糧道保衛上……

於是,劉綎成功的從旁邊繞開緬軍主力,並從容的在木邦城南一百三十餘里的距離,找了一段狹長的山谷佈陣。

這道山谷是緬軍糧道的必經之路不說,更難得的是,雖說由於地理原因,這一塊的地形總體是西南低、東北高。但就是這麼一段,西南、東北的地勢是差不多的。然後劉綎在這裡修築了一道矮牆,然後明軍反而有了居高臨下的優勢。

在使者談判不成後,阿那華隆無奈的開始命令麾下的將領率軍衝擊明軍的防線。

至於說繞開劉綎的防線,另外找路走這個選項……沒錯,明軍出發的時候滿額一萬二,一路走來因病減員後也只有一萬一千多一點。這點兵力,只夠守住一個點,是絕對沒有能力守住一個面的。但是問題在於,在這個絕大多數地貌都還是原生態的時代,不要說平原高原移行處了,就算是平原地區,要想在官道之外另外找一條路出來也是千難萬難。若是放棄這條道路,去走其他的荒山野嶺……職業軍人是可以的,民兵和百姓是萬萬不能的。如果阿那華隆真的這麼做了,那麼最終返回平原地帶的,能夠有十萬人就逆天了。

三十萬出去,十萬人回來?那緬甸東南部的孟族人只怕會歡呼雀躍般的洶涌殺來!

所以,這個時候阿那華隆沒有選擇,只能是強令麾下的將領們率領那些戰甲都沒有,手裡拿着一把巴冷刀就算士兵的炮灰們不斷衝鋒。

太陽開始漸漸西沉,在打退了又一次的緬軍衝鋒後,戰場開始安靜了下來。

再一次巡視防線,不厭其煩的嚴令守夜的士兵仔細值守後,劉綎回到了防線之後不過兩三百米的大帳中。

“劉帥,今日斬首了多少啊?”

“不多。”劉綎重重的坐在了一個馬札上,任憑身後的親兵來給自己卸甲:“這十幾天對面派來衝陣的都是送死的雜碎。幾波弓箭,一兩輪檑木下去就散了。真正衝到我軍陣前逼得我軍拔刀的,每次也就一兩百人。所以,今天的斬首估計跟前些天差不多,也就三四百級吧。”

“嗯…....如此說來,這十幾天下來,敵軍的損失大概在五六千左右。”孫承宗捋了捋鬍鬚:“劉公公,你怎麼看?”

“呵呵。”沒有鬍鬚的劉時敏撫胸而笑:“孫大人這是考校咱家呢……咱家以爲,緬王這是在用軍中戰力最弱的部隊來試探我軍的實力,同時消耗我軍的弓箭。”

“劉帥覺得呢?”

“劉大使說得在理,不過末將以爲,對面的緬王其實也在等待天日放晴。”

此時乃是七月,正是緬甸的雨季。從緬軍衝擊明軍防線開始,十二天裡,前面十天都在下雨。而且很多時候都是下的瓢潑大雨。總算是這裡的山崖不是喀斯特地形,不然說不得,塌方啥的來幾次,大家都不要再打了。

“孫大人、劉大使,這十幾天來,緬軍派來衝陣的,除了少數士兵戰甲齊備外,大多數都是無甲輔兵。至於緬王麾下最精銳的紅夷兵,那是一個都沒有看到……最近兩日,天氣開始放晴,如此,對方的火器怕是能派上用場了。”

“劉帥,咱家看我軍也是有鳥銃的嘛。”

“呵呵,劉大使啊。是,我軍是有鳥銃,不過這鳥銃可是工部造的,末將的兒郎們可不喜歡用。”

“那該如何應對?”

“無妨,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便是!嗯……”低頭再次思索了一會後劉綎對身後的親兵道:“王永進回來了沒有?”

“王將軍?屬下不知。”

“速速去查,若是回來了,讓他趕緊的過來!”

少頃,滿頭大汗的王永進在大帳外請見,被帳內三人迅速的叫了進來。

“老王,什麼時候回來的?這幾天出去打糧收成如何啊?”

“嘿嘿,大帥,末將也是剛剛到。至於說收成,好收成啊!前天在西南的一個河邊掃了一個大寨子,得糧不下兩萬石!”

“好!如此,本將後顧無憂矣!”

到底是爲了繞道到緬軍的後面,所以這一支明軍除了隨身攜帶的乾糧,是沒有多少隨軍糧車的,全軍上下滿打滿算不到二十日軍糧。在擇定阻擊地點後,除了讓麾下士兵修築矮牆外,劉綎在第一時間派出麾下僅有的五百騎兵,帶着戰鬥力相對較差的廣南衛、洱海衛士兵南下,到緬甸的平原地區找糧。

這個找糧,那就是明搶了。不過緬甸的平原地區並不在此次明軍需要征服的範圍之內。加之不搶糧食來,口袋裡的緬軍沒有餓死,本方就要先餓死。所以,對這個事情,孫承宗和劉時敏都視而不見了……

總之,這種事情,對於劉綎的軍隊來說,也算是老本行了。那效率可不是一般的高。

九日前,第一隊歸營的打糧隊帶回了三千石糧食,解了大軍的燃眉之急。而當王永進這一隊走得很遠的打糧隊帶回了兩萬石糧食後,劉綎等人的心徹底的踏實了。

“孫大人、劉大使,如此一來,我軍至少有兩月之糧。而對面的敵軍嘛,呵呵,也不知道那個罕蓋破城前有沒有把城裡的糧食付之一炬。但就是整個木邦的存糧都落入緬軍之手,要在這裡對耗,末將也是不怕的!”

“呵呵,劉帥,本官聽聞整個木邦的百姓不會超過十萬,那木邦城裡能有多少存糧?對面可是整整三十多萬人啊,要多少糧食才能撐住兩個月?”

“哈哈哈哈~~”剛剛擡頭仰天一笑還沒收聲,劉綎敏銳的把耳朵豎了起來:“嗯?什麼聲音?不好!賊子夜襲!”

第三六九章 西貢要塞被圍第七十四章 要走就走遠點第一九零章 行百者半九十(一)第五五五章 利益纔是永恆第四一六章 平成廢宅跑了第六九八章 三忠墓的主人第五一七章 上帝保佑聯盟第四一三章 身體素質差異第四四五章 衍聖公不祿了第十八章 狗屎般的財政(三)第一一一章 射鵰英雄火爆完本感言暨新書寫作計劃第三八四章 無所謂的擔憂第一二六章 東林陷入頹勢(一)第五十二章 一起爬科技樹(一)第二七八章 太孫賑災方案(一)第四七三章 晉商開始轉型(二)第五零八章 好好修煉內功第一九一章 行百者半九十(二)第二四四章 大阪的冬之陣(五)第二二二章 拿騷的莫里斯(二)第二七三章 丙辰會試黑幕(二)第七一九章 史學家的演講第五九零章 大明機構改革第三九七章 看透的李三才第六一三章 敵人有了反應第五六四章 張獻忠摸內奸第七七二章 老子要吃獨食第二十七章 原始資本積累(二)第四二三章 先制定勞動法第三六四章 衆狗聽令出征第六五二章 兩個人的彙報第二零六章 科研後繼有人第五七零章 最後的一堂課第四二八章 臺灣府的發展第七一二章 西班牙的漁網第一五零章 佈局畢欲發動第三九五章 清醒的國鬆丸第八零三章 聯盟迅速瓦解總設定(看前一定要看)第二二零章 首戰是在色當(三)第七三四章 曹變蛟的夜襲第五七四章 教育事關國本第二九零章 復仇者黎塞留第五二零章 天璣星再求援第一七一章 宿命的薩爾滸(一)第八十七章 大明直轄木邦(二)第七九四章 軍艦是牧羊犬第七七八章 大明皇帝板載第一八四章 阿拉維杜新王(一)第七九九章 絞索緩緩拉緊第三二六章 忠君愛國商人(一)第五五五章 利益纔是永恆第十七章 狗屎般的財政(二)第六十三章 奇葩後勤保障第十章 孤的元從班底(二)第三三六章 日本的新策略(二)第三九六章 悲催的朝鮮王第九十六章 國家根基已朽(八)(收藏滿五千加更)第四六五章 大明嚴厲禁毒第二六五章 官員們的俸祿(二)第二四三章 大阪的冬之陣(四)第二六三章 抖起來的戶部第三八六章 現在扭頭向東第六九六章 海軍的新武器第八章 言官們的彈本第一七二章 宿命的薩爾滸(二)第四三八章 簡王並不簡單第四十章 打臉就要打痛(一)第一三四章 家事也是國事第三九四章 蜀藩未來所在第一五零章 佈局畢欲發動第四三七章 追擊其實不難第七一六章 某已等候多時第三八八章 還是先朝後倭第一九八章 天下重新透明(七)第五三零章 戰事陷入焦灼第三九六章 悲催的朝鮮王第六八二章 流水賬的戰報第七一七章 軍艦的冠名權第二九一章 決絕的達塔爾第八十三章 哈布斯堡家族(一)第九十三章 國家根基已朽(五)第三二八章 科技界的曙光第五九八章 新增管理機構第四一九章 民族文明根性第二八零章 破軍星的天賦第五八三章 黎塞留的遊記第四三六章 不改漢家衣冠第一五六章 李成樑的致仕第一六五章 山海關定方略(三)第十八章 狗屎般的財政(三)第七五八章 魚餌已經放下第五一三章 破軍也隕落了第一四八章 明日和平條約第一二零章 扶上馬送一程(二)第三零一章 向東還是向南第三五五章 好大一堆殿下第六七七章 毛文龍的無奈第九十三章 國家根基已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