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三章 山海關定方略(一)

1611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朱由棟一行抵達山海關。

平時駐紮在北京的京營當然是跟着朱由棟從北京出發,薊鎮、宣府、大同等地軍鎮的部隊,自然也不用到北京會齊。而南方的橫海衛、四川鎮等部隊,自然是通過海運北上。所以,除了遼東鎮本身的部隊外,其他部隊的聚齊地,一開始就是定在山海關。

北京兵部在九月就已經發出命令,要求北方各軍鎮抽調兵馬向山海關前進。但是受限於大明目前奇葩的後勤制度,所以,朱由棟因爲要出征的名頭,在北京城裡整整浪費了兩個月。但是當他到達山海關的時候,居然還有部隊沒有抵達。

“殿下,楊經略,杜帥,據末將前日收到的消息,太原鎮的部隊已經到了居庸關附近,大約還有五六日便到。寧夏鎮的部隊還在宣府的懷安衛,至少還有二十天的路程。”

“呃,殿下恕罪,本朝軍鎮兵移動到他處,這規矩是有些多,所以不是兒郎們不努力。”

說這話的是遼東經略楊鎬。作爲文臣,這傢伙的仕途長期和軍伍之事有關,所以,他是大明朝難得的體恤將士,願意傾聽武將聲音的文臣。或許是和部隊打交道久了,此人平日的言行,那真的和普通的文弱書生大不相同。早年甚至跟隨遼東大將董一元,深夜冒雪突襲敵軍並獲得大勝,單憑這一點,就足夠武將們對其刮目相看。

但是呢,此人也有官僚的毛病:愛拉幫派,在小團體裡講兄弟義氣。你跟我交情好,是我的人,那你無論怎麼作死,我都要護你周全。你不是我的兄弟,那對不住,故意坑害你的事情可能不經常做,但功勞什麼的基本不會考慮你。

當年大明援朝抗倭,楊鎬組織了四萬大軍圍攻日軍據點蔚山,眼看着遊擊陳寅的部隊就要攻破日軍防線了,但是楊鎬看自己的好兄弟李如梅的部隊還沒有上來,於是鳴金收兵。結果等到李如梅上來後,日軍已經整頓好了防線,明軍銳氣已失,攻不進去了。在長期的對峙中,明軍士氣低落,被日軍抓住機會反擊,大敗虧輸……

總之,這個傢伙算是文臣裡懂兵事的,但是自身的水平和道德……

“哈哈哈,楊經略,孤雖然年幼,但體恤將士四個字還是做得到。這樣吧,寧夏鎮的馬參將來不了就不等了,柴帥,你這關上哪裡的地方寬闊點?咱們馬上開始戰前想定吧。”

“回稟太孫,山海關的城樓很是寬闊,而且可以依山觀海,景色也很是不錯。”

“嗯,那便登樓吧?楊經略?”

“臣無異議。”

一衆人遂擁着朱由棟上了山海關城樓,朱由棟自是坐了主位,其左側第一位自然是楊鎬,右側是遼東總兵杜鬆。然後山海關總兵柴國柱、四川總兵劉綎、遼東副總兵李如柏、大同參將麻承志、開原參將馬林、薊鎮參將張承蔭、延綏鎮參將李昌齡、宣府鎮參將尤世威、橫海衛都司麻承詔、重慶衛石柱千戶所馬千乘等人,依次魚貫入座。

“楊經略,諸位大帥、將軍,皇爺爺命孤來給大家做統帥,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證本次參戰的所有士兵足衣足食。至於軍略方面的事情,孤年幼無知,還望楊經略,諸位大帥、將軍,不吝賜教。”

在一片“臣等不敢、殿下言重了”的謙辭後,楊鎬清了清嗓子:“殿下,諸位將軍,今日之會,尤爲重要,我等深受皇恩……總之,建奴必滅……所以……”

楊鎬在那裡掉書袋了半天,但朱由棟一點不耐煩的樣子都沒有。小半個時辰裡,他只是稍微的換了個姿勢,用一隻手撐着腮幫子,露出很有興趣的表情一直微笑着盯着楊鎬看。

楊經略這個尷尬啊。

要說這次出兵,武將們當然是歡欣鼓舞,但楊經略的心情就不是很美好了。

多少年了,大明的兵事啥時候是皇族可以參合的了?從嘉靖開始,不都是文臣做監軍,擁有部隊的最高決斷權麼?這會兒弄個十來歲的小孩子在老子頭上算什麼事?這打贏了,最大的功勞不是我的。打輸了,說不得,背鍋的人就是我。誰TM樂意來做這次的統帥啊?

還有啊,歷來本朝武事,文臣監軍的話是要扣下整個軍餉的三成作爲漂沒的。這筆漂沒,除了做監軍的文臣要拿,對上,內閣、吏部、兵部等相關部門的官員們要分一些。對下,幾個大軍頭也要分一些。這幾十年下來都成了慣例了。可是這次太孫來做大將軍算什麼事?

最可惡的是,這次打仗的軍費據說全是太孫出。那個已經在南方商界成爲諸多商人夢魘的曹三喜,這會兒也在山海關城樓下。如此一來,這漂沒自然就不用想了。

楊經略本身自己撈不到還是小事:打了這麼多年仗,撈也撈夠了。但是楊經略身後還有許多文官等着分錢啊!這可怎麼交待?

所以,楊鎬一開始打的主意就是,先說幾個小時廢話,等朱由棟不耐煩了,再伺機將其請出現場。

可惜,太孫殿下都在大明政壇的頂端廝混了七年,這一身養氣功夫不比普通文臣差。下面的武將們都抓耳撓腮,各種坐立不安了,太孫殿下還能好整以暇的時不時抽空說一聲“嗯,楊經略說的不錯”啥的來捧場。

最後沒轍的楊經略只有結束了這惱人的思想動員,轉而開始交出乾貨:“殿下,自接到皇上命臣經略遼東的旨意起,臣就一直在構思方略。臣以爲,建奴雖然跳梁一時,但其土地狹小,人口稀少,戰略迴旋空間極小。抓住這幾點,我朝只要將軍隊分爲四路,齊齊進軍,建奴必然顧此失彼,不戰而降矣。”

“嗯,楊經略,說說,都是哪四路?怎麼走?”

“是,臣以爲,宣大、薊鎮以及京營、山海關等關外軍隊,合爲一路。這一路乃是我軍主力,從瀋陽出發,直接向建奴的老巢赫圖阿拉進軍,是爲西路軍。

四川、石柱和橫海衛的軍隊可以在寬甸登陸,與寬甸衛、朝鮮援軍合兵一路,從南側攻擊建奴後背,是爲南路軍。

馬參將率一軍從開原出發,從北側攻擊建奴,是爲北路軍。

李副將率一軍,從遼陽出發,從西南側進攻,是爲西南路軍。

這其中,西路軍主要的任務是吸引建奴主力靠過來。

北路軍和西南路軍的任務是緊緊貼着西路軍,爲西路軍輔助。

南路軍的任務是快速前插,趁着建奴老巢空虛,直搗腹心。

在建奴面對我西路軍久戰不下,而且糧道不斷受到我北路軍和西南路軍騷擾,必然士氣低落的情況下。咂然聽到我南路軍襲取了其老巢,必然崩潰。那是,便是我西路軍等三路大軍乘勝追擊之時。”

“嗯~~”心裡非常火大,但面上卻古井不波的朱由棟喝了一口茶,然後悠然道:“諸位將軍覺得這個方略怎麼樣?沒事,都說說,畢竟,你們纔是提刀上陣的廝殺漢嘛。”

以前呢,沒有皇族統軍,所以武將們在文官的指揮下打仗,那是相當的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得罪了文官統帥,分派個必死的任務給你怎麼辦?

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有朱由棟坐在這裡,加上楊鎬這個方略實在有些扯淡。所以,等朱由棟讓大家發表意見後,劉綎第一個就站了出來。

當年劉大刀的軍隊在朝鮮很是禍害了不少當地百姓。而楊鎬呢?他在朝鮮除了是明軍統帥外,還兼職當起了朝鮮的“宰相”。爲了朝鮮戰後的恢復可謂是盡職盡力。在這個過程中,劉綎因爲士兵軍紀的問題,多次遭到楊鎬的彈劾和訓斥。所以兩人的積怨極深。

而這些年呢,劉綎因爲木邦一役和太孫建立起了固定的聯繫,這背後的後臺硬得不得了。再加上這楊鎬的方略實在是糟糕。所以,劉大刀就敢發話了。

第五三八章 所謂民意反噬第九十六章 國家根基已朽(八)(收藏滿五千加更)第一二四章 殿下的新玩具(二)第六二四章 藩屬國的差異第五八四章 大明的科技樹第六六八章 大明的駐印軍第九十二章 國家根基已朽(四)第三十七章 東瀛島的變化(一)第三四一章 海上決戰想定(一)第四一八章 無煙火藥時代第一一四章 東林也要辦報(三)第六四二章 新一代的將星第六九二章 海軍的福字旗第七五六章 前所未有之戰第五零二章 軍備協調會議(二)第六十三章 奇葩後勤保障第一六一章 太孫殿下出徵(二)第一零八章 現在開始起航(三)第四六零章 人口的大遷徙第九十五章 國家根基已朽(七)第五五四章 歐奧間的分歧第七二八章 共贏纔是王道第三十七章 東瀛島的變化(一)第三五五章 好大一堆殿下第七七二章 老子要吃獨食第四九三章 執政越來越難第三八七章 登陸地點選擇第一四二章 厲害的二當家第七零二章 宗藩體系危機第三五六章 二十五萬口豬第七七四章 陸軍可以登陸第二四七章 準備整頓鹽政第二八九章 基督正義聯盟(二)第二一二章 目標是法蘭西第七五三章 西路軍的統帥第八十六章 大明直轄木邦(一)第二九三章 太孫焦頭爛額第四三零章 商界開始改變第三三一章 大明準備反擊(二)第七七三章 海上的槍騎兵第一零四章 真是時不我待第四二二章 啓動經濟改革第七一五章 後勤陷入窘境第一三一章 金陵日報完勝(二)第七四六章 不一樣的人生第三零六章 敵人不會聽話第一四六章 曹文詔的家信第六七四章 全境都是戰場第五八八章 帝師黨的共識第一二九章 東林陷入頹勢(四)第三零六章 敵人不會聽話第七一八章 如何重振經濟第五六五章 聖地亞哥海戰第四二二章 啓動經濟改革第九十二章 國家根基已朽(四)第六三八章 文曲天賦何用第四十一章 打臉就要打痛(二)第六二六章 局面似有反轉第一六三章 山海關定方略(一)第八十五章 丁未的進士們第四九四章 萬里援軍抵達第四九零章 追擊與反追擊第六九四章 宗室也有血性第四一六章 平成廢宅跑了第六一五章 豈曰大明無炮第七三一章 貴在調動敵人第七五五章 這纔剛剛開始第五七六章 有競爭是好事第七八七章 戰鬥陷入混亂第四九一章 衝鋒槍的歷史第六章 礦稅很有意義第六九一章 燃燒的馬六甲第三六四章 衆狗聽令出征第九十九章 我們的海賊王(一)第五八七章 皇明憲章摘錄第二一七章 對法戰前準備(二)第七三零章 波哥大會戰始第四六一章 進入鐵甲時代第七四零章 不能再爭國本第七十三章 搬遷勢在必行第六六零章 天才們的表字第五八二章 易普拉欣妥協第二四二章 大阪的冬之陣(三)第二三三章 歷史未能重演(四)第五七零章 最後的一堂課第二九七章 日本欲寇朝鮮(一)第五五七章 獨立軍上高速第一七二章 宿命的薩爾滸(二)第八十一章 劉大刀的奮迅(五)第四一一章 開陽再臨戰場第六一四章 莫臥兒的炮擊第三五七章 唐王府的狗血第五九九章 公務員的考試第五七四章 教育事關國本第七六七章 大海戰的序幕第六七七章 毛文龍的無奈第三四八章 東海上的決戰(五)第五九零章 大明機構改革第八零零章 攻佔亞速羣島第二二四章 土著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