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番外話

至此,爲什麼要實現私有制和股份制的原因終於出來了!一直以來,封建王朝對外開戰,都是國家以財政支出,購買國有企業的軍需和物資,百姓從中得益並不大!最多就是個僱工費!而現在李亦奇幾乎是一切物資,全是從私有企業購買!什麼兵器(相當多品種)、役馬(送糧食的,後勤部用的馬匹都從私人馬場購買,軍馬是江東馬)、軍用口糧、建築物資等等!就連江東馬和特種蠶絲、青黴素也都上市了(當然,這是絕密的東西,國家股和李亦奇本人的股還是佔了控股地位)!上市公司如果有大量收入,就有大量分紅,李亦奇不想用股市圈錢以此失了民心,他要對外開戰,民心最重!只要子民不亂,那麼他纔敢對外發動戰爭)!

李亦奇仿效一個在3005年已經消亡的國家,就是被龍國滅掉的黴國,以戰爭拉動經濟的手法,從而使得他的子民不再反對他窮兵犢武!

說實話,要是不以戰爭拉動經濟,那任何一個國家在對外戰爭中,註定是失敗的!得不到好處的子民,會罵執政的政權!會造反的!

戰爭,是靠物質財富的堆砌和鉅額錢財的消耗方能得以爲繼的,實際上是綜合國力的拼搏和消耗。爲了應對戰爭,運籌得好,可以增長財富、拉動國民經濟發展;失去算計,則會導致窮兵黷武、禍國殃民。

蘇聯的教訓在於把軍隊建設同國民經濟搞成了“兩張皮”。一個只管花錢,另一個只管出錢,兩者對立。投入了大量資金和資源,卻沒有產生“增殖效應”。

黴國則不同,它鼓勵部隊花錢,使用最新技術開發最新裝備。軍事需求促進發展,發展牽動科技進步,進而推動國民經濟的全面提升。通過國家宏觀調控和指導,把“市場運行機制”作爲紐帶和催化劑,使戰爭、武器、技術和國民經濟互動,構成了美國生存和發展的重要驅動鏈,即戰爭驅動鏈。

黴國是一個重商主義的國家,甚至把戰爭也看成是商貿投資。不難看出,只要戰爭之火燒不到美國本土,只要戰爭不會造成美軍的過大傷亡,“非接觸、零傷亡”戰爭規模越大、消耗越多,也就是戰爭要素越活躍,對促進美國經濟的發展就越有利,否則經濟則有可能衰退、停滯。

反過來,黴國的經濟越發達,公共積累越多,它投向戰爭機器中的資源就越多,戰爭驅動鏈越活躍。

這一點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打好了國民經濟的基礎上,民間富裕了,才能推行的(要不然,老百姓的房子沒修好,路沒修好,水利設施也沒有,你發動戰爭?暈!),這也是江東政權爲什麼坐視中原打生打死,而埋頭苦拼國民經濟的原因!在初期,實在沒錢給軍隊呵!當時的軍隊是空有其表,卻無力維持大規模出境作戰,至於爲什麼還是要一定規模的軍隊?很簡單,你沒軍隊又這麼富,人家會不打你的主意?要把錢投入到地方的基礎建設,要給農民貸款,組建股份公司,還要辦教育,做醫院等等,就只能保持着的軍隊規模!只有隨着國民經濟發展了,稅收增加了,才大規模增加軍費。這一個過程,是漫長的二十多年!

而且李亦奇的軍隊在武器裝備發展、訂購、物資採辦和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是公開的運作機制。例如江南的馬鞍山鋼鐵公司(後來被官府依照《反托拉斯法》,強制拆分,分爲開礦冶煉和器具生產二間公司),是既生產軍隊和民間的兵器,又生產百姓的鐵鍋和建築的鋼筋!

這也是李亦奇巨人般的一百一十一萬人的軍隊得到百姓支持的原因,因爲幾乎所有的軍需,都是向百姓開的公司買的!軍隊的利益和百姓掛勾,所以百姓支持軍隊!

如同黴國,即使是最高級的軍備大計劃,基本上也是運用市場機制來實施。如20世紀80年代的“星球大戰”計劃,就是採取招標的方式,同國內企業簽訂衆多的合同,僅1985年下半年簽訂的有關“星球大戰”的合同就有850項。在黴國著名的大公司中,沒有專門生產軍工產品的,也很少有隻生產民用產品的,都是寓軍於民,軍民兼備。軍工生產採取分層承包制,有利於競爭和提高,有利於從軍需向高新技術升級、向國民經濟總體水平提高的轉化,並給軍工生產的投入帶來豐厚的收益。可見,儘管軍工大計劃的啓動有賴於國家的決策和資金投入,但在推動高科技的升級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方面,市場機制運用與否,其結果截然不同。

也可以這麼說,初期不發動戰爭,一個原因是李亦奇懶!當經濟發展起來後,那些吃飽飯沒事做的子民就大吵大鬧地道:“皇帝快打仗!我們要發財,我們要外面的土地、資源和人口!”特別是那些貪婪的軍工企業的商人!也只有發動戰爭,他們才能發大財!得到民衆支持的戰爭,纔會能夠持久!

這一點,並不和儒家的“仁”字相悖,三聖教的“聖經”有云:仁是對本國子民,不屬於本國子民者,不適用於“仁”字!

李亦奇也並不怕商人藉着公司做生意之名干涉國家事務,他獰笑着對商人們說:“如果哪個人膽敢幹涉到國家事務的,那我就要謝謝你!讓我有機會可以抄你們的家!你們可以提意見,但別有非份之想,更不用想着與孤對着幹!”

別把帝王當成愛民如子的好好先生,任何統治階級,都會維護他的統治,對於膽敢侵犯到統治階級利益了,象李亦奇這樣的強勢帝王,會毫不猶豫地動用國家機器進行鎮壓!哪怕是殺光一座城的人!

第三十七節番外話

爲什麼要成立帝國?考慮到要對外開戰,攻佔全球,也只有帝國才能完成這個空前的、偉大的歷史使命!在帝國,是一個聲音說話的,不同意見的都去吃牢飯或者去某地躺着納涼、永遠休息去了。

如果成立共和國,就是民主制國家,只會誤事,因爲民主制國家允許有不同的聲音,那些聲音中肯定有人不同意對外開戰的(連你兒子都有可能和你鬧彆扭,更不用說外人),而且人心卑鄙,民主制國家當前政府的政敵們就算他們心中同意對外開戰,也必定會出於政治考慮而公開拆你的臺、扯你後腿,注意!這是公開的!從而他們就象磁鐵般吸收了你的敵人,與你公開對抗!你不能鎮壓他們!如果鎮壓了,那就不是民主!

(真實的反映就是香港佬的民主黨逢中必反啊,難道他們不知道中央是對香港好的,但只要是中央說的,他們必反)!這就是用共和國對外開戰的現實!

花無百日紅,軍隊不可能永遠百戰百勝(你YY你永遠不敗,那我也沒辦法,強如美國也有過二次大敗,至今連一個和它作對的小小朝鮮也不敢打,就算在二戰中的硫黃島登陸戰,美國以空前的軍力優勢,也一樣死傷三萬多人!)!如果大敗,那麼民主制國家的當前統治就有倒臺的危險(要引咎辭職,哈哈,你不辭職?那你就是不民主)!而作爲帝國,只要百姓不亂,就算軍隊大敗,也不用擔心政府倒臺!更有可能隨着休養生息,軍隊回覆元氣,再次征戰!而且就算內閣倒臺,皇帝一樣沒事!

這裡有的人會說,就算我倒臺,我成立了民主制國家,也是功在千秋了,心滿意足了,所以個人得失算不得什麼!那麼從公的來說吧,在中國這種國家,如果你在公元210年建立民主制國家的,封建主義復辟的可能性遠遠大於民主制國家傳承下去的可能!你說不可能嗎?中國的民國是外有西方的民主,極爲成熟的民主作爲樣板!內有浸過洋墨水的民主人士,一樣有張勳復辟!一樣有蔣介石獨裁!(你YY你比得上國父孫中山用了畢生心血搞出來的民主,那我也無話可說)從中國的文化傳統來說,中國人祟拜強者,也信服強者,更是信奉寧爲雞頭,莫爲牛後!想做分權制的國家?難!什麼叫一山不容二虎?這就是中國的一種文化!消滅文化,比消滅一個人還有困難!

從私的方面來說,別把你自己想象得這麼偉大!如果你當了幾十年領導,這個國家又是你一手建立起來的,結果在競選中失敗了(只要是民主制國家就有可能,象邱吉爾在帶着英國人打贏了二戰,卻在1945年大功告成之際丟了首相職位),那種苦澀實在是難以言述!對你的打擊甚至會讓你一蹶不振!(當然你YY你很堅強那我也咬你不入,你說你失敗在民主下是件好事,那我就恭喜你!你真偉大,是個聖人!)而且退一萬步來說,你的下臺,也有可能意味着你的對外開拓大業嘎然而止!

其實,在中國也有立即實現民主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殺光所有的有文化的人!造成文化斷層,白紙一張,重新塑造,不然,在中國這種極講傳統、文化傳承的國家裡,在三國,是不可能實現民主制的!中華文化一次次飽受摧殘,卻頑強地一次次反彈,已經完全證明了這一點!只要有中國文化人在,那麼薪盡火傳,中華文化一樣傳承下去!所謂書生造反,三年不成,然而書生不死,那文化不斷!

爲什麼中華文化這麼頑強呢?退一萬步來說!殺光文化人了,當一個不識字的老農帶着他的兒子清明時期祭掃祖先,這也屬於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我想清明節的來由,是中國人都清楚的!另外,當老農帶兒子過端午節和重陽節時,難道不也是中華文化的一種教育?雖然沒有文字教育,但是,言傳身教可能效果更好!

所以,要想西化,就要連這些節日都廢掉!

不對,還有教師節!尊師重道,喂,這屬不屬於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教師節也得廢之!

所以,要想全盤西化,那根本不可能的,除非,學習蒙古大汗,把高於車輪一半以上的人全部殺掉,OK,這樣就搞定了!

這種方法太極端,那麼另一個方法就是,先以獨裁控制中國後,花上二三百年時間,不斷在文化和政治上灌輸西化、實現民主,其實就是讓文化傳承中的中華文化血緣不斷稀薄,最終實現西化、民主。用一代人的時間去完成西化、民主,根本不現實!引用一個例子吧: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外國流入了這麼多資金,結果就算是經濟最發達的浙江、江蘇、廣東一樣有不少農村很窮困的!(當然,你YY你比DANG還強,那我們也不得不服!)

我現在有個困惑,什麼是民主?如果我在一個民主的三國中,提倡君主制,我公開支持要君主制,如果我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支持我在這個三國中當皇帝(甚至過半票),那些實現民主的統治階級有沒有權鎮壓我?

登基大典的禮節,是李亦奇亂來的,不是真正的漢制,請勿爭吵!

明清時期天安門是用來發布“聖旨”的地方。

天安門是明清兩朝歷代帝王“金鳳頒詔”的重地,凡遇國家慶典、新帝即位、皇帝結婚、冊立皇后,都需在此舉行“頒詔”儀式。屆時於城樓大殿前正中設立宣詔臺。由禮部尚書在紫禁城太和殿奉接皇帝詔書(聖旨),蓋上御寶,把詔書敬放在雲盤內,捧出太和門,置於擡着的龍亭內,再出午門,登上承天門城樓。然後將詔書恭放於宣詔臺上,由宣詔官行宣讀。文武百官按等級依次排列於金水橋南,面北而跪恭聽。宜詔畢,遂將皇帝詔書銜放在一隻木雕金鳳的嘴裡,再用黃絨繩從上系下,禮部官員託着朵雲盤在下跪接,接着用龍亭將詔書擡到禮部,經黃紙謄寫,分送各地,佈告天下。這種頒發封建帝王聖旨禮儀的全過程,稱之爲金風頒詔。

第三章三十八節番外話:

當時中國的政壇真是風起雲涌,不是你不明白,這世界變得快!

建安十四年,李亦奇、曹操、劉備先後進位爲元王、魏王和漢中王。

建安十五年,隨着曹操廢掉漢天子,曹操進位爲魏國皇帝,劉備當了蜀國皇帝,李亦奇成爲大元帝國皇帝!

寫到這裡,不由長出了一口氣,終於完了一件心事!

以前我還沒開始寫書,嗜讀三國,然看了很多三國小說,看了半天,我還是不明白,這些小說的三國在哪裡?

看吧!一幫兄弟,坐火車搭飛機,要不被雷打,要不就是捨身取義跳崖或者跳樓等等,一到達三國後,取出CS裡的兵器即時開打!當他們在異空間一跳出來,在空中開鏡,落地後用AWP一槍把曹操爆頭,使用AK47把劉備打定後,擊斃之,用M4開消聲器把袁紹無聲打死,然後得意狂笑,在他的屍體上噴圖!再用小刀把笨蛋的孫策給捅死,用的是輕刀,還不屑用重刀!然後一個手雷扔進洞,屏幕的右上角顯示把呂布炸死了!接着是一支沙漠之鷹闖天下,嚇到劉璋心驚膽戰,屏幕上顯示劉璋自己摔死了自己!……

狂暈!看很多三國小說!不明白!一開始,主角們就把各個BOSS給幹掉了!沒有了這些BOSS,還是三國?還有三國得建立起來?

按歷史,三國就是東漢末年,羣雄逐鹿,最終形成了蜀、魏、吳三個國家,彼此爭戰,從中涌現出的三國羣雄,譜寫了一篇可歌可泣的偉大史篇!

人們常常把自公元190年老懵董帶漢獻帝遷都之事是三國開始,到公元280年三家歸晉爲三國結束,但也有人認爲是魏、蜀、吳三國是(魏:公元220年建國。年號‘黃初’;蜀:公元221年建國。年號‘章武’;吳:公元222年建國。年號‘黃武’)爲開始,更有人認爲184年黃巾起義,劉備和曹操參與鎮壓,作爲三國的開始。

不管怎麼說,三國,是有蜀、魏、吳三個國家的!

而我們很多人寫的小說呢?他們的三國在哪裡?

當然,還有很多人會說,我們可以不用三國,我們用三國羣雄。

暈!三國羣雄?沒有了三國,哪來三國羣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有的人,則較聰明,不知他們是注意到了這一個問題,又或者是無意,他們寫的書是《大漢***》又或者是《漢末***》……而不以三國爲名寫的。

我覺得,很多三國小說都有最大的硬傷,就是寫三國沒三國!

我這本書還有個計劃是,隨着徹底統一三國,那麼書中的人物,將盡可能地用三國裡面的人物,象不在三國演義裡面的人物,將逐漸退出,或者不再是描寫的重點了,我總覺得,要是你的三國小說,不用三國的人物,不算好!當然,主角是不能退出嘀!

我見有些讀者,建議主角,自建學校,培養自己的人才,不見得比三國的名人差。

Goodidea!確實不見得比三國的名人差!甚至更好!

可是,這樣有什麼意思呢?跑出來一大堆沒見過的人名,還是三國嗎?

不是!

真正的三國小說,一則要有三國,二來要有三國羣雄當主角!我在這裡有個設計,就是設計那些名人繼續進修,學習新學,跟上形勢!而且,當我們看許褚戴着墨鏡,和張飛打檯球,又或者是蔡琰、甄宓、大喬、貂蟬四大美女湊在一起打麻將,不是很有意思嗎?(她們的賭注就是誰贏了,今晚誰就去陪皇帝!)

本書是以大元代吳,算是處於及格線吧,還是有三國,不過是蜀、魏、元,而不是蜀、魏、吳,也可能很搞笑,可能三國不到一二年就BYEBYE了,但不管怎麼說,還是有了三國了!

要是寫最純粹的三國,還是以某人代了蜀、魏、吳三國國君中的一個,那是最及格的了!

以後大家寫三國小說,要注意了!別讓大家看你寫完了,跑來問你:“你不是寫三國嗎?你的三國呢?哪三個國家?”

當然,以上是本人的一家之談,喜歡的就投票,不喜歡的就砸板磚!任君選擇!嘿嘿,廢話較多,實際上說的是以前看人家三國時發的牢騷,寫的是本人的寫作動機吧!現在說完了,以後再不會有這麼多廢話了。

第16節 收個打手第5節 大貴族第79節 日耳曼時光第22節 皇帝當強盜(三)第32節 建業瑣事(二)第18節 九一一事件第24節 周瑜的終極下場(二完)第10節 紅得發紫第21節 花園口慘案第1節 裝神第36節 屠光北極熊祖宗(二)樓蘭公主第59節 羅馬假日(二)第43節 城牆爭奪戰第59節 羅馬假日(二)第24節 情與恨(一)第27節 印第安之王(五)第33節 歡樂頌第20節 大同鎮第44節 夢露佚事第2節 圈套第19節 司馬折棒子(二)第8節 定鼎貴霜第13節 破溫州部第45節 終結者II----終結元老院第31節 溼婆李第67節 激戰泰西封第63節 天災人禍第48節 一場接一場第71節 希臘有戰火(一)第44節 戰爭是政治的延伸第33節 樂極生悲第67節 激戰泰西封第4節 貴霜風雲(一)第4章 20節地形第34節 頂峰(一)第37節 告發她是因爲我想在她那兒留宿第19節 玻璃之夜第5節 大貴族第17節 繼續向前----登陸第1節 和尚來了第29節 豔后現世(二)第6節 破城第24節 又一串珍珠(二)第13節 牝雞司晨(一)第91節 索福倫妮雅之野望(三)第23節 印第安之王(一)第17節 吞併日耳曼(十三)第18節 九一一事件第48節 羅馬娛樂時光(一)第10節 黃埔軍校第16節 皇后閱兵第50節 豬豬威震羅馬(一)第26節 印第安之王(四)第80節 那布里之行第18節 龍噬人心第42節 全部剝光豬第23節 妾心爲君而動第18節 狼吃小羊第61節 愛琴海,愛之海第80節 那布里之行第5節 血戰查赫巴爾港第1節 出兵伐董第33節 樂極生悲第27節 印第安之王(五)第42節 襄城交兵第8節 吞併日耳曼(四)第51節 帝國的聚寶盆(四)第41節 經營西域第15節 酒色醉人(一)第37節 告發她是因爲我想在她那兒留宿第32節 建業瑣事(二)第4章 節31節建業瑣事的說明第41節 最高危機第44節 戰爭是政治的延伸第3章 說明第6節 破城第2節 種馬做和尚第26節 山中捉鹿第68節 這批殺手不太冷第82節 衙內惹事(一)第53節 張老師的典型戰例(一)第24節 百團大戰第27節 王后的誘惑第28節 人渣李亦奇第4節 入仕第16節 風暴過後儒家時代是歷史必經的時期第52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厄運星第22節 新疆建州(一)第9節 真是無恥第38節 名將之路(三)第49節 三國英雄奧運會(五)第41節 大進軍第1節 波斯議出兵第64節 終極情趣(二)第31節 隨軍記者(二)第28節 人渣李亦奇第20節 大同鎮第25節 戰前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