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節 萬里煙海度若飛(一)

由蒲羅中(即星架坡)順海峽往西洋(印度洋)而上不遠,就抵達邑都元國(位置相當於今天馬來西亞)。

邑都元國現有人口將近二十萬,分得很散,王城不過是五萬人,所謂國,其實不過是一座城,最多不過是幾座城,它的大部分地方人煙稀少,也缺少它自己的獨有文化和政治傳統。它的居民分散在一些相互隔離的地區,土著民族都未曾修建過任何自己的真正城市或者哪怕是紀念性建築。

隨着元商的到來就轉入了高度的繁榮,東方的文明之光照耀着它,它逐漸成爲了重要的貿易基地。

在帝國勢力沒到到來之前,邑都元國深受身毒(阿三)的影響,印度商人順着海道或者陸路,抵達東南亞諸島嶼和沿海地區,當地的土蓍相當原始,沒有開化,基本上靠森林和種一些產量很低的水稻爲生,沒有形成國家和產生文化傳統。

印度商人、冒險者、印度教的婆羅門和武士們與當地的富人及首戶通婚,在那裡傳播印度宗教和習俗,並強行控制土蓍的經濟,印度文化就大規模地在印度至南洋一帶紮下了根(相當於泰國、緬甸、馬來半島嶼、印尼),主要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之一,印度教直到公元8世紀才正式起名)的宗教文化滲透入諸地。

不過,三十年來,由於大元在東方的興起,這情況又有所變化。

華族順着強勁的東南季風而來,他們的多桅大海船,嚴密的組織,精湛的海運技術,令印度的海上勢力黯然失色。

他們沿着海路修建港口、建立貨棧,把東方的茶、酒、瓷器、絲綢、紙張等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南洋、印度、波斯,再轉運入羅馬。運回了金、銀、寶石、香料、錫、貴重木頭等商品。

隨着大元帝國的統治日益牢固,經濟高度發達,生產能力提高了,對海外物資需求旺盛,因此對海外的進出口貿易激增,巨大的貿易量令大元至波斯的水道成爲黃金海道,爲了保障水道的暢通,令外國的商品,特別是金銀能夠大量流入帝國,帝國開始有目的、有意識地把觸足伸入各地。

華商或買地或租地,開始僱用當地土著種植檸檬、黃麻、丁香、豆蔻、胡椒、香蕉、檳榔、木菠蘿、橡膠、咖啡、可可等熱帶經濟作物,開發礦山,在各個國家設立商會,商會會長即爲帝國駐各國的貿易代表,商會進行商業信息的交換,解決經濟糾紛,進一步拓寬港口,組織力量打擊海盜等等。

在皇帝下西洋之前,帝國並沒有明顯地派出官方的力量到達海外各國,可是在暗地裡,帝國的cia(中情局)、gru(帝**情局)的秘密力量在大元至波斯的海路上活動異常猖獗,特別是cia,大部分的人員和資金都投入了這條黃金水道上,深深地捲入了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以保障帝國在海外的最重大利益。

他們收買權臣、扶植當權派,幹掉不聽帝國話的大臣甚至國王!依靠優勢,控制各國港口、種植園、礦山,很多國家的商人的產品被收購,弄到破產,在各地設立三聖教堂,以小恩小惠、提供工作爲名,引誘當地土著信三聖(這一點比較謹慎,以免引發太大的宗教衝突),宣傳漢文化,指導華商搞公益、從事慈善事業等等。

gru表現在使用間諜船刺探海路的水文情況,組織退役、現役軍人在化裝後進行對各國政府進行恐嚇、暗殺等非法活動,最重大的責任是清剿海盜。

海盜是黃金海道上的極大阻礙,要動用到大量的武裝力量去消滅之,雖然皇帝李亦奇鼓勵華商發展經濟,不過他絕對不允許在他之外有不受他控制的武裝,皇帝指揮槍!因此gru秉承他的意旨,把特種部隊秘密開進了黃金海道。(如果不派出軍隊,華商就有可能自發組織武裝)

這次下西洋,很多軍官,其實在黃金海道那裡呆過!事實上,黃金海道上的警察就是華族。

帝國力圖控制當地經濟,也基本上做到了。

主要是經濟效益好,中國人聰明,造出的船又大又安全,工藝先進,造價低,在海道上,縱橫馳騁四海的是華商的多桅海船,停在各國港內最大最漂亮的海船也是華商的。在海道上,足有5000條以上的海船來回各國運輸人員和物資,中國人被世人譽爲“海上馬車伕”。

當各國還在以小船、家族化進行運輸時,帝國的海運已經轉向專業公司化,在商船上呆着的沒有貨主,成本遠遠低於其它各國商人。就算各國奮起直追(波斯、印度想),試圖在大海船上追上帝國時,也是不可能的,帝國海運,開始轉入了蒸汽時代!而蒸汽機,只有高度協作的社會纔有可能迅速普及。

近80%的運輸量歸入華商,幾乎壟斷了海上貿易。餘下的,大部分都是與帝國有關係外商,持特種證,在大元訂做海船(大海船屬於管制物資),例如象中東商人阿拉木圖因爲販運白奴有功,能自行往中土進貨,獲利鉅萬。

帝國在大量出口的同時,也大量進口,實力強盛,拳頭硬的人自然有話事權。

按說印度商人早到幾百年,應該佔有優勢。但成也印度教,敗也印度教,印度教注重精神修養,信奉精神戰勝物質,心態不行,遠遠不如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華族,他們用世間最勤勞的雙手織出了一個商業帝國!印度人在黃金海道上的勢力一潰千里,那些印度人與土著所形成的統治者只得到華族表面上對他們尊敬,如果華商離去,當地就會無比蕭條。

如今帝國剛剛兵臨邑都元國,湊巧國王就在海邊巡視,反應很快,馬上關閉港口,派出部隊警戒。

這麼大的一支艦隊出現,任憑誰都害怕,邑都元國國王羅天寧(譯音)站在港口邊上力武山(譯音),他臉色蒼白、憂心忡忡,遙看海面上桅杆如林,戰艦吞雲吐霧,很多戰艦都是鐵灰色,給人以難言的壓抑感。

他看到元軍駛過一條較小的艦隻,打着“大元帝國使節諸葛”的旗幟,有識漢字的邑都元人翻譯成古印地語給羅天寧聽。

既然派來使節,且聽他說什麼,羅天寧下旨讓他放行。

不久,大袖飄飄、風采恍然出塵之仙的諸葛瑾被人領着,到得他的面前,諸葛瑾行了一禮道:“大元帝國使節、帝國內閣次輔、東閣大學士、吏部尚書、賜穿黃馬褂、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帝國二等侯爵諸葛瑾見過大王!”

啊!無聊的李亦奇把歷代的官職、爵位、官號來了個大雜燴,諸多的官銜令翻譯差點抓狂!

半響後他才翻譯出“大元帝國使節豬哥梗見過大王”給羅天寧聽,羅天寧聽得狐疑,人家說了一大堆東西,你翻譯怎麼才一句話?

不過現在不是追究的時候,羅天寧問:“豬哥梗你遠來辛苦,不知有何見教?”

諸葛瑾滔滔不絕地講開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我皇乃天子降世,受命於天,凡太陽照到的地方,我皇都有權利管到!我帝國講‘仁義’,帝國願將‘仁義’與天下所有人共享……如若歸順我國,則天下幸甚、帝國幸甚、貴國幸甚!”

他說了一大堆,翻譯直截了當地對羅天寧道:“他們要我們投降!”

羅天寧嚇了一跳,追問翻譯:“你沒有翻譯錯吧?”

翻譯回答道:“沒錯!”

羅天寧難以置信地道:“爲什麼?我們什麼時候得罪了大元帝國了?”

翻譯不懂就不懂,很老實地問回諸葛瑾道:“你們打算用什麼藉口進攻我國?”

諸葛瑾告訴他道:“我國認爲貴國的‘仁義’不足,因此前來幫助你們施行‘仁義’,我們不是來打仗的,我們是爲了仁義,爲了和平而來。”

翻譯轉述給羅天寧:“他們認爲我們發給百姓仁義的量不足,因此來幫助我們發仁義,只要我們投降,他們就發給我們仁義,哦,什麼是仁義,小臣也不知道什麼叫仁義。”

雞同鴨講、令人啼笑皆非的交涉最終要以力量來說話,諸葛瑾倒有點失策,沒自帶翻譯來,蓋因情報機關報告邑都元人通用漢語,哪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土著們不過是一知半解。不過也不要緊,有一種語言是任何人都明白的!

指着港口邊山下的一處樹林道:“大王可以看看帝國武器的火力!可先派人趕所有人走開。”

半小時後,諸葛瑾的從人在樹林中就手點燃煙花向天施放後飛一般地逃開。

熱武器第一次大規模登場!

六艘帝國的“仁義”級木殼蒸汽動力炮艇,向小樹林逼近。

仁義級炮艇是帝國第一級用大炮爲作戰兵器的軍艦,也是最近才服役的軍艦,甚至沒有參加過下西洋的出航儀式。該船排水量3500噸、有二層炮甲板,共有50門火炮,定員爲軍官20人,250名水兵和60名陸戰隊員。

此次隨皇帝出動也就六艘,一來帝國製作的數量也不多,二來李亦奇並不相信有哪個人或者國家敢夠膽在海上挑戰他!

羅天寧在山上看得清清楚楚,那幾條船上條條紅光迸出,陣陣白煙籠罩住帝國的船隻,聲音稍遲纔到,是連成一片密不透風的巨響,夾帶着炮彈劃空的怪嘯。很快,小樹林炸起一片亮點、煙簇,緊接着,亮點變成火海,煙簇形成了煙霧,又過幾秒,傳回出炮彈落地那轟隆隆打悶雷一樣的聲音。

小樹林中,一片狼籍,樹折樹倒,被炸得東倒西歪,枝節飛得老高,慘過颱風過境多多。

有的炮彈打得近,落在海中,炸起一道道白色水柱,把海面打得好像沸騰起來。

六艘炮艇打了150炮,看得羅天寧作聲不得!

不久,邑都元派出使節,隨諸葛瑾來到旗艦,送上了降表!

羅天寧是個懦弱的國王,不敢開戰,他問起羣臣,一幫道貌岸然的傢伙都被收買了,投降後他們的地位也變不了多少,遂衆口一詞,認爲投降爲上。

他並不知曉,火炮看起來威力很大,但在公元219年,以中國人這麼好的智商,做出來的火炮還是差強人意,威力有限,歷史的跨越不可能一下子就達到的。

要是用於熱帶雨林作戰,那更是糟不可言,當年長了黴菌的白頭鷹拼命拉屎(下彈)也無奈雨林何,區區幾百門帝國的原始火炮能有什麼用!

雖然試驗出較好的黑火藥成分,不過並不純,威力嚴重不足。火炮本身存在種種不完善之處,它又大又笨,較適用海軍。陸軍用的大炮,五角大樓始終沒能發出訂單!

是爲帝國陸軍屬進攻型,騎兵幾日推進上千裡都有可能。重重的火炮機動性實在太差,輕的火炮威力又不足,此爲黑火藥自身的問題!要想做到小而威力大的火炮,只能使用黃色炸藥(tnt)。

至於用大炮守城,五角大樓的官員們都嗤之以鼻:“只有我們去打外國人,沒有外國人來打我們!”怎麼?弄守城大炮來擺啊?

試來試去,陸軍竟沒有合適的火炮配給騎兵用。(參看作品相關中的帝國絕密報告:火炮火槍的艱難發展過程)

射程嚴重不足,最大射程爲800米(大部分的可能不知飛到哪裡去了),如果炮擊超過500米的目標,其成績是大家都要回頭-----慘不忍睹。

炮擊速度極慢,打上一炮,就要歇一歇,要不然可能炮膛過熱,產生不可預測的結果。令人不能忍受的是,最多一天只能放炮十響,不然必定炸膛!

沒有開花彈(試過,問題是一出膛炮彈就開花,而不是打出後落地時纔開花),用的是實心彈,邑都元國王羅天寧沒有注意到,很多炮彈落地時,被樹木彈開!

兵部一份令人沮喪的試驗報告道:“如果城牆堅固,完全能彈開炮彈,甚至使用竹籠,也能把初速不足的炮彈彈開。”(李某人狂妄地認爲,在體內生物電腦的分析幫助下,他能pk炮彈)

總而言之,五角大樓對於皇帝寄予厚望的火炮,給出的最中肯評語是:“火炮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攻城武器,例如投石車、井欄,不過若要用於野戰,或者要在多年後技術方可成熟。”

至於火槍也好不了多少,沒有令人滿意的火槍,無論是侵襲力和射速,都比不上弓弩,唯一的好處就是訓練簡單,可是現在帝國幾乎所有男人都會放箭(六藝之一,學堂必教),更有二個望山的狙擊弩和有測量標度的弓。

說到底,帝國的大炮,用來嚇人,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兵不刃血,帝國士兵踏足登上邑都元國。他們的軍靴踩上了細軟的白沙,欣然地享受着徐徐的海風,加上熱帶的陽光和濃密的熱帶雨林,所有這些都使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按既定的章程辦事,將邑都元國的王族送回帝國,將邑都元國納入帝國秩序社會的體系中。

在邑都元放下二千軍士和三千隨船來的蒲羅中士兵,蒲羅中人將在繼續洗腦的過程中,幫助帝國維持邑都元國的秩序。

然後帝國艦隊繼續向前,同時帶走了五千的邑都元士兵。

下一站是普吉島(泰國),那裡有一個叫“頌恩蓬”的部落(譯音),三萬人左右,華族倒有五千人呆在島上,在華商的鼓動下,土著很痛快地歸順帝國,帝國在那裡正式設立官衙。

之所以那麼順利,除了港口轉運之利,就是普吉島水上與內陸地區,有着巨大的錫礦藏,華商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在島上冶煉礦產,運回國內,利潤滾滾而來。

整個當地的土蓍部落,等於都被華商僱用了,男的去開礦煉礦,女的爲華商搞家務帶孩子。

與人爲善的華商,講究“仁義”,按照皇帝的商人要“回報社會”的旨意,土蓍得到相當豐厚的工錢,那裡建的醫院,當地土著可以免費醫治(華商極有錢),給土著帶去文化娛樂,土著孩子是免費入學,要求土蓍生活方式向華商看齊,除了皮膚顏色不同於華人,當地土蓍的語言、生活習俗與華商根本沒有二樣,基本上已經完全漢化矣!

華商在那裡開發逾二十載,一直與當地土著相安無事,有了他們的擔保,李亦奇下旨,“頌恩蓬”部落在移民歸化局的主持下,集體宣誓向帝國效忠,即時成爲帝國正式子民,不必經過考驗期。

能來的全來了,潔白的沙灘上,擡出了三聖,“頌恩蓬”部落三萬人,見到了傳說中的天子,他們就在天子和大海、大地、天空的見證下,跟隨着官員起誓:

“我在這裡鄭重的宣誓完全放棄我對以前所屬任何君主、種族、國家的資格及忠誠,我自願加入大元帝國,成爲大元皇帝的子民!完全忠誠於大元皇帝和大元帝國!我將堅決服從、支持及捍衛帝國的法律!爲帝國的國家利益貢獻自己的一切,當帝國要求時,我願爲保衛帝國拿起武器!我在此自由宣誓,絕無任何心智障礙、藉口或保留,請孔夫子、元始天尊和如來佛三聖見證!”

然後他們三跪九叩拜過天子,參見三聖,皇帝賜以(紀念性的)金銀,大量的銅錢與絲綢,大家鼓掌,禮成!

帝國大兵們在島上悠閒地散步,行走在又長又白的沙灘上,一邊是綠樹覆蓋的小山,另一邊的海水呈綠寶石色,顏色美得令人心醉。普吉島實在漂亮,島上有迷人的海灘,有怪石林立的懸崖峭壁,還有熱帶植被極爲豐富的山地森林。

雖然出門打仗,軍情很緊,不過皇帝從來都是很體恤士兵,他認定此次出兵,主業是殺人搶地盤,副業是爲傳播中華文化、配種當種馬、觀光旅遊,因此他下令讓士兵們放假三天,以調劑心情。

美麗的海灘上,大兵們興高彩烈地享受陽光和海水,當地有小小的旅遊業,大兵們就撐起了色彩繽紛亮麗的陽傘,光和影在海灘上交錯,人們興奮地游泳、打水球、踢皮球、吹奏樂器、打撲克,他們穿着短褲、打着赤膊在藍藍的海灣上划起了獨木舟,有人騎着當地的矮種馬來回奔馳,一些人過於魁梧,把可憐的小馬壓得直冒汗。

岸上海里一片喧譁,大兵們歡笑樂聲此起彼落。大桶大桶的酒從船上搬下來,華商盡力地採購了各種新鮮的吃食,大部分是海鮮,有魷魚、蝦、螺、鮮魚等,供給部隊去大吃大喝。

軍官與士官取下了他們的軍階標誌,以平等的身份與士兵們打成一片。

“哥倆好啊,五魁首啊!七匹馬啊!六六六啊,喝!”要不就是“感情深,一口悶!幹!”

確實是打成一片,比賽開始了,上尉與小兵在一起摔起跤來,士官與下等兵也扭在一起,其他的人在一邊起鬨,加油助威,熱烈地唱着軍歌和下流歌曲。

入夜,依舊人聲鼎沸,海灘上篝火一堆堆,大兵們在燒烤、吹牛皮。官與兵親密地呆在一起,一種將持續終生的戰友情誼已經建立起來。

皇帝與他的高級軍官、幕僚呆在一起,相對安靜,他們的身份太過嚇人,不可能與普通的官兵如此親密。

當然,在陽光與沙灘上,李亦奇最喜歡的就是與他心愛的女人們歡好,他從白天干到月亮升起、再到白天太陽升起,把呂麗兒、馬彥麗和大喬、小喬、賈靖雯(賈詡之女)、秦好(夫餘公主)、張玉華(張昭孫女)、天心(大胸校花)八女大幹特操,弄得她們在三天後上船時走路都是一拐一拐的,就象打傷負傷的傷兵……

休假後,帶着當地的貝殼、燕窩、珍珠、魚乾、椰幹、錫造的小物件,幾乎把當地土著的土產一掃而空,剛入籍的土著們望着空空的貨攤兩眼發呆。帝國艦隊離開普吉島,只留下區區五百人之數守把普吉島,艦隊繼續航行。

順着海岸往北行,到達諶離國(今緬甸丹那沙林),那是一個有上四十多萬人口的較大國家,

往身毒(印度)越近,婆羅門教(即今天的印度教)的蹤影也越來越明顯,宗教的力息極濃,李亦奇在艦橋舉着單筒望遠鏡觀察,只見近海的諶離國王城,給他的感覺就是寺院太多了、高塔也很多!大異於中土的寺廟林立,都是金碧輝煌、雕樑畫棟,在寺院上空,不,在整座城市的上空煙霧繚繞,隱隱傳出到海上有梵唄誦經之聲,鐘聲更是不絕於耳。

印度教講究心靈的修行,就算得知帝國艦隊大舉入侵,他們還是不慌不忙,去求神的人更加多,因爲他們相信,只要他們的神發怒,消滅帝國艦隊不過是小事一樁,舉手之勞。

絕大部分都是印度教的寺院,有一小部分是佛寺,不過從建築看來,是身毒傳來的正宗佛寺,而不是有中國特色的佛寺,中國式的亭臺樓閣只有不多的顯現。

當中有一座印度教大廟,格外醒目,鍍金的屋頂,銀色的門窗,塔式建築飾以精雕細琢的木刻。寺廟的主體是一座塔式建築,周圍許多小寺環繞,與主體建築構成衆星捧月之勢,在寺廟中立有三尊神像,千態萬千,全部鑲金,陽光下射出萬千瑞祥,寺院背後還有五座很大的高塔,氣勢異常宏偉。

龐統站在皇帝身邊,也舉着望遠鏡觀察,見皇帝仔細地看着的方向,他告訴李亦奇道:“那廟裡供奉紅頭阿三的溼婆神。”皇帝素來叫印度爲紅頭阿三,諸人問爲什麼,皇帝笑而不語,心忖打下阿三次大陸後,大家就可以知道了!

李亦奇嘖嘖稱讚:“好大好靚的廟,比我們的廟漂亮得多了。”

龐統聳聳肩道:“我們當然比不過他們,他們賺的錢不算少,差不多全部用來修廟了,他們是什麼都可以含糊,唯有神住的地方不可以含糊!而我們帝國,陛下有敕令,建廟的材料一般要用可再生、可生產的材料,象金銀等物,必須報批官府才能使用,所以不可能象他們做得那麼漂亮。”

帝國大興宗教迷信,不過皇帝控制得非常有度,規定了在多少人中建一座三聖廟,太少固然不行,建得太多也不允許,大部分寺廟是用木頭、磚頭、鋼筋水泥、琉璃瓦和貼瓷磚所制,金銀裝飾用得不多。

李亦奇猛一擊掌,大笑道:“好極了!進城後不得隨便燒掠搶,敢違反者軍法從事!”

龐統失笑道:“老大!咱們帝**隊的軍紀,您還信不過嗎!”

李亦奇陰陰一笑道:“可憐的神喲,等老子的軍隊進城後,老子就去剝你們的皮!”

他唱道:“我們是害蟲,我們是害蟲!”揹着手回艙了,對一會兒即將展開的大戰,竟沒有絲毫上心。

第62節 皇妃到羅馬第27節 算舊帳(二)第41節 中華文化第34節 對日耳曼統治的對策第29節 三國英雄的黃昏(一)第48節 羅馬娛樂時光(一)第13節 吾國民爲先第31節 馬家遊江南(二)一篇好文第38節 瘟神到,帝國衰第24節 百團大戰第41節 絕世毒婦(一)第9節 龍遊大江第43節 南匈奴滅族第4章 夫餘、高句麗、三韓介紹第31節 日耳曼好時光(二)第18節 女王,請蹂躪我吧第69節 張合帶兵第5節 路途第12節 前進路上第14節 吞併日耳曼(十)第43節 城牆爭奪戰第52節 三國英雄奧運會(八完)第14節 牝雞司晨(二)第53節 紛爭、潛流(一)第67節 羅馬行省第1節 裝神第36節 琴採麗薇雅的一天(二)第31節 三國英雄的黃昏(三)第18節 初期的活動第14節 齊家治國第2節 戰前的將軍第8節 平定江東第54節 最後一戰(二)第31節 隨軍記者(二)第40節 二打新野第6節 一個士兵JB的命運(二)第7節 孫策之死第16節 失而復得第59節 泰西封見聞第54節 最後一戰(二)第2節 走馬上任第3節 飛奪薩莉希亞堡第18節 龍噬人心第39節 噬命的圍牆第34節 什麼禮物?第8節 阿克蘇姆人的進攻第17節 居仁堂會議第19節 攻陷上隘口帝國皇帝的自白第42節 別墅外的野餐第37節 大元立國第24節 雲州事務第6節 阿非利加原住民倒黴的原因第25節 戰前動作第16節 駛入陽光燦爛的大海第48節 羅馬娛樂時光(一)第1節 波斯山陵崩第48節 最後解決(三)第2節 納衆第20節 激戰共青城啊美妙的狄羅德瑪第9節 禮尚往來第27節 無功而返第38節 朕是個和平分子第10節 烈火焚城第13節 人才歸順第46節 大前門開第39節 羅馬祭司團第4節 照我心伴我征途第55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嘔血求婚記第94節 索福倫妮雅之野望第69節 張合帶兵第54節 紛爭、潛流(二)第44節 夢露佚事第6節 呆在豬圈裡的步百里第8節 三江口打大架第28節 收官-----攻取撣國第7節 前哨戰奪命雙胞胎姐妹讓你快活上天堂第15節 慶祝勝利第26節 三聖至上第42節 都解決了第12節 吞併日耳曼(八)第15節 張家的投靠第14節 齊家治國第40節 準備,請準備第25節 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第50節 豬豬威震羅馬(一)第26節 屠夫文聘第10節 殘酷的叢林戰第16節 駛入陽光燦爛的大海第43節 絕世毒婦(三)第1節 神州新氣象第17節 割麥之戰第18節 龍噬人心帝國的聚寶盆三第4節 天子南巡(二)第41節 拉丁版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