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五章 制衡的難處

一個被兩個大勢力夾在中間的小國想要生存下去,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制衡,在兩個大國之間尋找平衡,既讓兩個大國感受到這個小勢力的存在感,又不會貿然出兵將這個小勢力滅掉。

這當然就需要一定的技術,並且這個小國也應該有一定的實力,從而使得這兩個大國更傾向於藉助它的力量,而不是冒着腹背受敵的危險強行將這個小國一口吞下。

對於這個小國來說,制衡一來可以確保自己的安全,二來可以趁此機會不斷地從兩邊獲得好處,從而趁此機會壯大自己的實力,直到有一天不吭不響的成爲足夠和兩個大國並肩存在。

想要制衡,肯定就需要相當高的智慧和手段,一旦出現什麼差池或者過早的展現出來野心,那麼肯定少不了身死國滅。比如二戰前期的“平獨鎮露大波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自己什麼都沒有獲得,反而整個國家都被硬生生的切開。

而三百年前的劉皇叔或許應該算是一個正面的例子,能夠從新野一城之地輾轉於曹操和孫權兩個梟雄的手中,最終不但全有荊州和益州,而且還一度成爲可以同時挑戰孫權和曹操的存在,可惜之後劉皇叔專斷獨行,再加上巴蜀根基維穩,最終蜀漢盛極而衰,轉而變成了三國之中最弱小的一個,只剩下了北伐的夙願卻永遠都不可能完成。

李藎忱現在同樣處於這樣的位置上,南陳和北周都向他表示了善意,因爲這兩個國家的朝廷都不傻,都知道李藎忱是一個不好找熱的刺蝟,除非舉國之力而來,否則一時半會兒很難將李藎忱解決掉,反而有可能導致自己在其他防線上的失利。

而如果能夠拉攏到李藎忱,自然而然的就給對方的側翼形成了非常大的壓力,李藎忱向北可以進攻漢中、向南可以進攻荊州的側翼,無論是向哪一邊,對準的都是兩個王朝不可能拱手讓人的地方。

因此李藎忱雖然立足未穩,但是南陳和北周的善意已經抵達了,甚至北周的使者楊素要比南陳的使者許善心更快一步,當然楊素是悄然一人前來,和許善心的大張旗鼓截然相反。

不過許善心顯然也知道自己現在在誰的地盤上,所以船過了夔門之後,他就讓人先將儀仗收了起來,而李藎忱麾下的水師將領王昌也倒是很給朝廷“面子”,幾艘樓船在夔門外排開架勢,頓時讓許善心乘坐的船隻顯得分外狹小。

許善心當然也知道王昌這根本不是什麼護送,而是在向自己耀武揚威,但是事已至此,也沒有什麼好說的,畢竟入蜀之前許善心就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

而許善心這樣的態度,顯然已經不是一個宣旨使者應該有的態度,南陳朝廷對李藎忱拉攏的態度已經可想而知。

不過李藎忱對此並不領情,至少李藎忱還沒有派出除了王昌之外的其餘麾下將領或者官員前來迎接,最近的迎接人手由顧野王帶領,纔剛剛到合州,因此李藎忱對南陳朝廷使團的冷淡也無需多言。

甚至許善心在巴郡都沒有見到實際上掌管巴郡的主官駱牙,因爲現在駱牙已經風塵僕僕的趕到蜀郡參見李藎忱。

李藎忱一邊斟酌着自己是不是應該再見一見楊素,一邊快步走入議事堂。

議事堂上總共就只站着五個人,蕭世廉和裴子烈站在一側,而駱牙和唐亦舜相對他二人站立,巴人八部公認的領袖杜齊則站在蕭世廉的一邊只是豎起耳朵聽着卻並不開口說話。除了杜齊之外的四個人靠的很近,正在低聲談論着什麼,五個人見到李藎忱走過來,急忙上前。

雖然只有五個人,卻是李藎忱整個統治體系之中的核心了,這四個人是文武官員的頂端,更代表着曾經追隨李藎忱入蜀的南陳派系、以峽江唐氏爲首的巴蜀本地派系以及同樣不可忽視的巴人八部。

可以說這三部分構成了李藎忱現在的整個體系,李藎忱任何的決定只要他們同意了,也就等於三大派系達成一致,這樣這個政策和命令當然纔有成功落實下去的可能。

這種自然而然形成的派系李藎忱當然並不想着重去管,至少現在在這蒸蒸日上的體系之中形成一點兒競爭也不是什麼壞事,畢竟巴蜀已經開始平穩的建設和發展,不再是當初一切應該以團結一致對外爲主題,李藎忱當然也要開始逐步的放開輿論並且將自己全部攥在手中的力量下放。

在南陳和北周這兩個龐然大物之間,李藎忱要學會如何制衡,而在自己的這些手下面前,李藎忱更要學會如何信任和放手。

“都到了。”李藎忱微笑着說道,“某之前的規劃都已經寫成信件或者當面和你們說過,都談談吧。”

蕭世廉和裴子烈對視一眼,並沒有着急開口說話,他們身爲軍方將領,一旦按照李藎忱的設想擔當一方主官,那麼就必然還要多抓起來民政,這當然是佔了便宜的,所以他們根本沒有什麼好抱怨的。

而駱牙和唐亦舜未來一個是瀘州一帶的主官,一個是蜀郡一帶的主官,雖然都是經營後方,但是這後方也包括地方軍權,他們等於變相的掌握民政和軍政,這讓他們多少心中有些惶惶然。

想要率軍征戰是每一個熱血男兒的夢想,可是他們更清楚自己的定位,身爲文官,他們幾乎沒有接觸過軍事,很難在這上面有所建樹,甚至一旦處理不當,還有可能成爲自己被政敵——哪怕現在還沒有——攻擊的地方,所以作爲很有自知之明的兩個人,駱牙和唐亦舜實際上是想要拒絕的。

沉吟片刻,駱牙上前率先說道:“將軍,下官之前一直都是處理民政,現在驟然要訓練兵馬,一時半刻屬下恐難勝任啊。”

李藎忱怔了一下,旋即笑着說道:“你和伯賢的任務主要是招募兵馬和提供足夠的糧草,蜀郡這邊的兵馬操練會由某和戴才親自負責,而瀘州那邊則會交給陳智深,這個你們放心便是。”

頓了一下,李藎忱聲音緊接着一沉:“而且蜀郡這邊和瀘州那邊雖然位於後方,但是不代表就不會有兵戈之事。”

第二零六四章 北岸對峙,壕溝之間第七百五十章 日出第一一一四章 侵蝕第八百八十九章 無準備的仗第九百一十一章 入安定第一九八四章 甲騎的哀鳴第一三一十章 西北一孤臣第一九二一章 怎麼變成朕帶孩子了?第一三七九章 長安一片月第一二五八章 殺人夜第一三八零章 回家第二零二三章 楊素打算拉一把第二一一六章 編排朕的八卦第八百七十二章 來者不善第九十五章 多險惡第二百一十四章 纏戰第一六一七章 爭功第一五二零章 象林,風雨正急第一四六零章 背水一戰第七十一章 時間第七百九十七章 淳于家的底蘊第五百八十一章 傷心地第二三二二章 陛下的多重考慮第二百七十二章 江陵夏日第二三四零章 陛下的心結第六百六十七章 南方的來客第三百九十四章 功還是過第二一三三章 題名第三十一章 脫險第二一一六章 編排朕的八卦第七百三十章 後患無窮第七百八十章 分割第二三六五章 要致富,先修路第二一六五章 巡視陪都,名正言順第一八九一章 禁衛軍,渡河!第一四三零章 證明自己的機會第一百七十章 變天(上)第二百六十二章 恐慌,害怕?第一一三二章 心甘情願第一四零六章 老當益壯第五百九十六章 議論洶洶第二三四一章 陛下會做傻事?第二一二一章 你這樣讓我很難做啊第八百二十六章 沒有資格第一九一三章 給他拜個年?第一五四四章 以其人之道第一一九二章 化冰第二零五七章 不是沒得談第二三二七章 平西三策第五百三十九章 做個示範第二百三十一章 爲什麼是某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靈武是底線第四百四十一章 杯水車薪也算給第二十三章 生變第一百零一章 遵命第二三零三章 內府新的財政來源第一三八七章 把長安融入大漢第一三零九章 直迫上洛第十章 往事(上)第一百八十五章 隱患第一七九六章 金墉城破第七百四十九章 天下更大第一七四五章 讓軍神當苦力第三十一章 脫險第八百八十八章 大家都是自私的第一百八十六章 知足第四百七十章 貓鼠遊戲第一五四八章 破敵第十五章 凌遲第一千二十七章 上戰場第六百一十三章 另有目的第一八九三章 陳宣華又欠揍了?第二三一三章 下田第三百四十五章 千里共嬋娟第六百三十章 異動第二一三六章 大佬們的沉默第一三三七章 戰局驟變第二一九四章 此等英才當舉薦第七百八十六章 用武之地第二二四六章 夜裡的巷戰第四百二十七章 重見顧野王第一一五六章 禍水西引第一千六十四章 大朝第一六四三章 貧富差距第二百九十章 星暗淡第一一二二章 爲將者第二零六八章 趁夜色,奮短兵第一千九十二章 靈武敵蹤第三百八十六章 未來的對手第二二八六章 漢羌一家親第八百八十七章 暗藏的刀第二十六章 穿雲第一七一一章 洞開的許昌城第七百二十四章 走水第七百三十一章 告辭第三百六十五章 工匠第一九五七章 登陸選擇,遠還是近第一六六二章 昆陽和滍水第二二七六章 最惡劣的思想第二一零一章 整理衣冠,自入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