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一四章 陛下對軍隊的掌控

主簿們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時間就已經把吐谷渾主力去而復返的重要意義告知了每一名將士。

死守武威,對於漢軍將士們來說本來就是保家衛國,是應該做的。而現在勝利在望,就看自己的了,那還有什麼好猶豫的,戰便是了!

之前他們能夠擋住吐谷渾一個月,現在自然還能再擋一個月!

且把那些守城用的器械都整理好,檑木滾石也各就各位,就等着和這些挨千刀的吐谷渾決一死戰!

士氣的振奮讓賀若弼驚訝之餘也算是鬆了一口氣。這些大頭巾書生平日裡賀若弼實際上並不非常喜歡,畢竟戰場是殺人的地方,這些書生沒事來湊什麼熱鬧?只不過現在賀若弼身爲大漢的將領,軍中的這些規矩不管他願意還是不願意,只能選擇遵守罷了。

而現在賀若弼似乎明白了陛下執意要在軍中設立這樣一個崗位的意義所在。

大漢的將士們只有認識到自己在爲什麼而戰,才能在困境之中依舊爆發出之前賀若弼根本不敢想象的鬥志。

每一名將士都是那麼的年輕,他們多數都來自於西北和關中,自古這裡就是出精兵的地方,但是即使是這樣,憑藉着之前關中的兵馬,北周還是沒有能抵擋的住從南方而來的大漢。賀若弼可以保證,至少當時自己率軍征戰的時候,所部兵馬的士氣和鬥志,尤其是在遇到敵衆我寡之情況下的士氣,絕對比不上現在的漢軍將士。

同樣的一批人,似乎在大漢嶄新的軍制體系下,整個軍隊都煥發出了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

從兩漢一路傳承下來的軍隊制度,經過多年的亂世顯然足以證明不再適合於現在的戰爭,而鮮卑人作爲中原新的主人,也曾經積極地吸取漢人的優秀制度並且結合自己原本的制度做出改變,頗有一種破而後立的感覺。

但是鮮卑建立起來的軍府制度,固然能夠實現戰時爲兵、平時爲民,有戰則戰,將領們也能夠第一時間掌握到足夠的兵馬並且拉着這些軍隊進入前線。

可這自然而然也帶來了很大的弊端,將領很容易擁兵自重,其麾下的將士們當然也只知道有將領、只知道保衛這一方州府而不知道其餘地方也要保衛,而不知道除了自家主帥之外,之上還有陛下。

從北魏到北周,一方將領擁兵自重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看上去很簡單,把駐紮在邊境的兵馬都撤到中央、直接放在皇帝的掌控下就好了,但是這也就意味着邊疆將會沒有多少精銳主力把守;而假如只是把兵馬保留在邊境,卻不派遣得力的戰將,那麼憑藉士卒以及一些低級將領,顯然很難起到穩固邊疆的作用,畢竟真的有什麼變數,只是憑藉這些人,很難組織起來整條防線上的快速應變。

要知道真的等到大戰來臨的時候,根本沒有獨立指揮作戰之經驗的行軍司馬、行軍長史之類的,是很難靠得住的,更何況還有一羣看上去只會紙上談兵的行軍主簿。

因此在通訊不發達的時代,無論是把將領撤換回來還是把士卒撤換回來,實際上都等於犧牲邊境的安全以加強皇帝的中央集權,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現在的大漢採用的是地方駐軍輪換入京的方式,這種方式實際上也只是在撤換將領和撤換軍隊之間做出了一個平衡罷了,一支軍隊來往換防的次數太多,當然也耗費時間,更重要的是耗費財力,更何況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地方將領會帶着地方駐軍叛亂的可能,只是減少這種可能罷了。

因此陛下在採取這種平衡政策之外,自然就開始着手從每一個士卒的思想上下手,把士卒的思想都牢牢地抓住,那麼這支軍隊自然而然的就會聽從於朝廷而不是某個將領的調遣。將領能夠指揮軍隊,但是不可能掌握軍隊。

賀若弼不知道是什麼驅動着陛下打算這麼做,畢竟這方法雖然有效,但是並非一勞永逸,依舊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不斷投入,甚至需要一直到全國的教育能夠普及到每一個人的時候,因爲只有到了那個時候,這種忠君愛國和保家衛國的思想纔會深入到每一個人的骨髓之中,無論他們是否從軍,都會不由自主的去這麼做。

因此賀若弼不得不承認,有時候陛下的思路他們根本跟不上,而且等到事後慢慢回味起來,未免細思極恐。

賀若弼不由得心疼一下太尉府的那些傢伙們,雖然他們每天在紙上、在沙盤上比劃比劃,就能夠調動數十萬大軍來往奔走,但是就在天子眼皮子底下、感受着上面那位獨到的目光和想法,應該壓力會很大吧?

熟悉的呼嘯聲從耳邊響起,賀若弼一下子從思考之中回過神來。

這是吐谷渾人的投石機。

吐谷渾軍隊的進攻拉開了帷幕。

賀若弼深深吸了一口氣,抽出自己的佩刀。

一支軍隊應該如何建立起來並且永久忠誠於大漢,目前這是陛下要頭疼的問題。

而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帶着這支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箭矢如雨,掠上城頭,賀若弼目視着前方。黑壓壓的人羣像是奔涌的怒濤,而這座武威城就是劈開怒濤的船艏。

敵人的騎兵發起進攻的距離最遠,但是來的最快,很快就已經逼近護城壕外的那道胸牆,只不過因爲有胸牆外還沒有來得及完工的壕溝保護,所以騎兵也只是從壕溝外側掠過並且意圖射箭罷了。對於這些騎兵來說,在這一場攻堅戰中的作用還比不上步卒,所以能夠亮相的時候絕對得來表明一下存在感。

只可惜漢軍火槍手們並不打算給他們這個機會,一排火槍打過去,騎兵已經有不少人落馬。

不過他們的箭矢還是給漢軍造成了不小的困擾,火槍手們也只能縮在牆後面、躲在刀盾手的盾牌下,射擊也沒有多少準頭。

這一排槍之後,吐谷渾步卒來得很快,他們本來就跟着騎兵一起向前奔跑,騎兵負責消耗掉火槍手一排槍之後,步卒們就是要趁着這個機會抓緊向前衝。

第一八零零章 李藎忱入城第四百六十五章 攻和守第二二七八章 願賭服“贏”第一四三七章 不能厚此薄彼第三百九十一章 可有意見第一二一八章 陛下給了希望第十五章 凌遲第二二零零章 身手矯健第五百零八章 孤城絕地第七百七十三章 會好好考慮第二百二十一章 北城第六百四十三章 三七開第七十一章 時間第一一二零章 爲君舞第一一五三章 騎兵衝擊第一七五四章 外室打上門來了?第六百七十八章 邀請同乘第一三九三章 楊麗華的夢第五百二十七章 天亮了第二一零二章 聒噪,又沒問你!第二二六八章 內府擴張帶來的問題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洞第一六五零章 窩囊第八百章 要跑第六百二十八章 變了第七百七十五章 自知之明第一七八八章 制度的優越性第三百一十九章 子云槍第九十九章 旨意第二零三三章 幽州捷報第六百六十一章 離別第二一七零章 廉頗未老,尚能飯否?第一六七零章 輸血第八百九十七章 絕路第一三五四章 蕭世廉戰楊堅第一七八九章 順理成章第一三一八章 死國之心第九百七十二章 恍然如夢第三百五十章 碼頭第四百一十八章 還算有良心第一七六六章 勢如破竹第二百五十一章 山呼海嘯第三百二十二章 逃命第四百五十六章 米倉道中第一七三一章 斷後也是老夫來第五百九十四章 有志挽山河第九百五十章 徐陵到來第一千九十二章 靈武敵蹤第八百四十四章 水與火第二一六八章 安定西北第二二零九章 刮目相看第三百一十六章 魚第二二八八章 大漢第一份公開的輿圖第一二三三章 郡縣與分封第二百二十四章 鏖戰第二零四零章 搶灘,不惜代價!第一二三三章 郡縣與分封第一九九八章 白袍在幽州的發展第四百四十四章 臭味相投的瘋子第七百七十六章 是不是繞圈子第一五六四章 內府也不富第五百六十九章 刀尖上跳舞第一三二二章 楊堅真的值得嗎?第一一一九章 你們的名字第一四八一章 該去了第一五七五章 戰爭服務於政治第一千二十七章 上戰場第二二六四章 插翅難逃第七百七十八章 城裡城外第七百六十八章 狂風捲地第一百二十章 猜測第二二五四章 收復四門第一二六九章 螳臂當車第二零七零章 你們也太不靠譜了吧?第一九七八章 先連成一片第一三九七章 靜水之下第一八一三章 開竅的薛延陀第三百章 助手第一千零四章 民富之後第二三零七章 陛下信什麼?第三百四十五章 千里共嬋娟第二零九一章 雁門關上,人心浮動第七十章 衝殺第一章 千年第二百九十八章 步步第一二二四章 制衡張麗華第七百九十二章 前進第三百六十章 馬不停蹄第二一一五章 未來的燕郡第一五一二章 登陸地點第二二四九章 夜色下的混戰第六百八十一章 入城第一九七一章 打眼睛第二二一七章 此時,必須有犧牲第二百八十七章 步履維艱第一九六九章 君臨河內第二百七十三章 藏嬌第二三六八章 征途第五十六章 大營(加第一更)第二二二四章 朝野的盼望和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