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三四章 天子門生

裴矩早就準備好的樹種是桃樹和李樹,很有象徵意義。

再加上陛下親筆題寫的牌匾,李藎忱在龍門書院晃了一圈,就會直接讓龍門書院天下揚名。

本來龍門書院就被標榜爲新時代的太學,陛下又如此鼎力支持,更是會讓很多原本還在猶豫的人果斷地選擇此處。太學是什麼,從太學裡出來的學生,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天子門生啊!

李藎忱對此也只能說,裴矩這也算是把名人效應運用的爐火純青,和李藎忱當時專門請徐陵坐鎮成都書院有異曲同工之妙,更重要的是,好歹徐陵徐陵在成都書院還是正兒八經上課的,而裴矩這麼搞,簡直就是空手套白狼。

不過龍門書院本來就是李藎忱規劃之中的大漢最高學府,所以爲龍門書院免費做做宣傳,李藎忱並不介意,只要裴矩不讓自己失望就好了。

一名名龍門書院的孩子已經翹首以待,對於他們來說,能夠見到李藎忱就已經是此生的榮幸,此時更是臉上難掩激動的神情。

李藎忱看着這些孩子,心情自然也是大好。

這些孩子在書院之中學習,從小接受的就是大漢的新式教育和新式思想,可以說他們是世家豪門等等制度最堅定的反對者。現在李藎忱所需要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這些已經雌伏在自己麾下的世家們什麼時候就會跳出來搞事情,畢竟李藎忱現在都已經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多精力可以一直看着這些傢伙,可想而知,等到自己年邁或者千古之後,這些傢伙很有可能會死灰復燃。

到了那個時候,這些書院之中的孩子們也就成長起來,他們將會成爲大漢銳意進取、砥礪改革的新一代人。而且算算時間,李藎忱很清楚這一代人都會有誰,歷史上唐初一手締造貞觀之治的羣臣們,這個時候應該正是讀書上進的年紀,只是不知道現在這些孩子之中,有沒有魏徵、杜如晦?

至少長孫無忌的名字,李藎忱記得之前好像在蒙學的名單之中看到過,只不過現在長孫無忌也不過就只有五六歲罷了,因爲是長孫晟的兒子,所以在外也受到特殊的照顧,不然的話以其鮮卑子弟的身份,似乎很難進入蒙學。

從年齡來算的話,此時魏徵和杜如晦等人也應該到了入學的年紀,只是不知道在不在這周圍的人羣之中有沒有他們的蹤影。

時至今日,李藎忱已經不再把大漢的未來或者說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寄託在對某個歷史上名臣將相的搜尋上。整個時代的背景都已經改變,真正有才能的人會自己脫穎而出,不需要李藎忱的刻意扶持,比如李淵和張須陀這種在歷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人物,即使是李藎忱沒有刻意安排,甚至還有所壓制,也改變不了他們依舊是人中翹楚的事實。

相比之下,李藎忱更加上心的,實際上還是其餘的那些原本在歷史上默默無聞,甚至有可能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留下來的人。他們經過大漢書院的培養,誰能知道不會成爲下一個名臣名相,爲大漢之棟樑?畢竟時代變了,思想也變了,歷史上有赫赫威名的人不見得就能夠順應新的思想,而歷史上默默無聞的人,保不齊在抓住機會之後就能夠展露出來自己的才能,一飛沖天。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固然不假,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情況下往往會有大量的金子被掩埋在地下,等到他們發光的時候,或許已經用不到他們了,或者他們本身也都已經垂垂老矣,發光又有什麼用?可不是人人都有精力能夠成爲姜太公。

李藎忱親手在書院內部中心大道的盡頭植下一棵樹,看着在風中甚至微微晃動的小樹苗,李藎忱長長呼了一口氣。希望這書院的孩子們也會和這些小樹苗一樣,汲取營養,茁壯成長。

孩子們用稚嫩的聲音齊齊背誦《詩經》中的詩詞,琅琅聲音在龍門書院之中迴響,又盤旋直上雲霄。

在第二天出版的《洛陽日報》中,一名從現場返回的記者這樣寫道:

“當孩子們的聲音響起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放下手頭上的活計,聽着孩子們的聲音。聲音是那麼的清脆和動聽,以至於我們甚至都忘了記錄。最後陛下帶着孩子們又齊齊背誦了《詩經》中的《無衣》一篇,只不過這首詩一向的肅殺在孩子們的聲音中顯得那麼的從容和壯闊,我們從中感受到最多的,並不是將士們生死與共的勇敢,而是一羣年輕人、一羣未來可能的棟樑們並肩向前進的鬥志。我不知道這些孩子們到底懂不懂這首詩表達什麼意思,但是我想說的是,他們應該都懂,自己要做什麼。”

————————-

李藎忱端坐在大殿上,左手邊的戶部尚書陳叔慎、禮部尚書江總、刑部尚書沈君高等人和右手邊的樂昌、尉遲熾繁還有昨天從河內趕回來的蕭湘相互對視。

要討論的事情實際上很簡單,內府現在已經是一個龐然大物,朝廷不可能放任內府繼續如此發展。

內府按照原本的計劃在各個方向上按部就班的前進,這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內部旗號不能再這麼保持一致了,尤其是書院還有醫院等等,而今發展的很快,可是他們在行事的時候都是統一打着內府的旗號,這本來就不方便管理,而且也很容易出現誤會。

遠的不說,單單是兩天前,內府書院這邊派了一批人前去戶部接受撥款,緊接着又是醫院這邊,也派了一批人,然後慈善堂之類的內府大小部門依次前來,讓戶部頓時好一頓焦頭爛額,最後就連陳叔慎自己都不清楚內府到底拿走了多少錢,有多少人是打着內府本身的旗號,又有多少人是具體到了各個部門,最後陳叔慎一氣之下也只能把內府的人拒之門外。

結果這一下子輪到內府不願意了。

這一次朝廷北伐,內府出人出力,有很多多餘的人手都被六部借調——這也是六部和內府之間雖然互相看着不順眼,但是有沒有辦法真的撕破臉皮的原因之一。用着人家的人,結果還找人家的茬,未免有些不厚道。

第一二零零章 華夏的文藝復興第二零二二章 死命令第九百三十五章 進退維谷第一六二九章 杜淹的三條建議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吐屯第四百六十八章 消失的隔閡第一千三十七章 樓船瓜洲外第一一五六章 禍水西引第一九二零章 江東子弟需要的是共贏第八十三章 當共飲第一五三八章 戰,在細雨中第二三一四章 王世充?第九百八十章 收拾舊山河第一四一二章 騙不了我第一九九四章 海軍,靠得住麼?第一二八三章 在疏不在堵第一七五八章 大漢需要更加穩定第三百八十七章 以退爲進第四百一十六章 殺雞用牛刀第九百七十章 戰武寧第九百九十二章 陳氏的江山第三百八十二章 一山放過一山攔第一四九二章 第一滴血第一五九六章 把天下收入囊中第六百六十四章 誓師第二一零八章 北周差在哪裡第九百一十七章 名義第三百七十六章 四面八方第二二三八章 工部的未雨綢繆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空第六百六十八章 南中的現狀第二一五七章 各部門的劃撥第一一一四章 侵蝕第五百三十章 撤第九百八十三章 這個氣不好受第六百二十五章 制衡的難處第一七零七章 倒黴的崔景嵩第九百五十三章 除夕第一一五六章 禍水西引第一六三四章 市場的胃口第一六一二章 天下糧倉第六十三章 介紹第一千九十四章 漢家龍旗第一四三二章 漢騎出擊第三百五十章 碼頭第一千六十二章 南北人口第一二九四章 破了他的膽就夠了第二三四九章 天下誰人不識君第二零八八章 他很鎮定第二二四七章 地道內外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會師靈武第九十九章 旨意第八百四十九章 懦夫第一五五三章 陛下很疲憊第二百五十九章 好男兒至此(下)第一四八六章 校閱三軍第二零四一章 巴人將士第四十一章 巧合第二零六五章 勾結密謀第一六七五章 窄窄的棧橋第一五四九章 林邑炮灰第一九七九章 夾攻齊子嶺第四百一十章 攻心第一百八十八章 無人第二零五零章 此間誠意,貴使放心第七百二十五章 請願第一五四八章 破敵第二百九十一章 陳叔寶第二百九十一章 陳叔寶第二二八六章 漢羌一家親第一二一九章 東宮的“女主人”第七十四章 相送第一九六七章 各軍爭鋒第二一四九章 西北戰雲急第一四五六章 律法第一七八一章 朕都不着急你急啥第一六零二章 反正朕都不吃虧第一一五六章 禍水西引第一一八五章 皇帝有很多種第一六二一章 殿試三題第一一八七章 忍無可忍第一百七十三章 風雨如晦第一千二十四章 後塵第一九二八章 恩科第一八四九章 白狼堆第一一五八章 是談判不是求和第二三五五章 休對故人思故國第二二四三章 蘭陵蕭氏和陛下胸懷第五百五十六章 早知今日第八百三十九章 鳴金第一八零二章 隨風去第九十一章 陳叔陵第二二七三章 財政補貼第二一一一章 陛下溫柔似水?第二十五章 殘忍第五十八章 夕陽(加第二更)第三百九十九章 效忠第一三三四章 近鄉情怯第三百零一章 無須擔心第二三二零章 舒展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