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三三章 安民開墾

如果說地盤大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奏章,那李藎忱並不後悔。

一統南北並且爲華夏開疆拓土,本來就是他的職責。

逆流而上兩千年,來到了這個世界,這職責就不可推卸。

李藎忱從不悔恨什麼,也不會因爲自己這一路走來的驚險艱難而抱怨什麼。更何況自己現在已經走在萬人之上的位置上了,也沒有什麼好抱怨和悔恨的。

李藎忱還是很佩服秦始皇以及朱元璋、雍正的,真不知道這些勤政狂魔們,日子到底是怎麼過的。秦始皇太遠了且不說,雍正據說是一天到晚都在批閱奏章,難道這就是他兒子少的原因麼?

這樣的皇帝是值得尊敬的,至少他們真的想爲天下人做些什麼。

李藎忱當然也要做什麼,但是他所做的沒必要非得通過勤奮批閱奏章的方式。身爲皇帝,李藎忱也不想成爲維持天下穩定的工具人,皇帝最重要的不是勤政,而是能夠爲天下帶來更好的改變,讓天下人感受到生活在變好。既然生活在變好,那麼就算是你不勤政,大多數的人也不會反對你。

更何況一個人就算是有通天的本事,也不可能真的一個人顧全天下大局,妥當的任用人才,讓他們幫助分擔壓力並且發揮所長相互彌補不足,最終讓社會各界都能穩步發展,這纔是一個皇帝應該做的。

古人常說的垂拱而治,就是這個意思,垂拱而治並不代表皇帝什麼都不做,而是皇帝要做比事無鉅細、批改所有奏章更加重要的事,時間和精力都被大量的奏章耽誤掉了,那社會上的改革又應該由誰來負責呢?

歷史上清朝康乾三代帝王實際上都不能說是昏君,甚至很是勤奮,縱觀華夏曆代帝王。不論華夷,有一說一,這三位也都是勤奮負責的了,就算是不怎麼靠譜的那位“十全老人”,文治武功也是有目共睹的,這個沒有辦法摸黑。

但是也正是因爲在他們的統治下,華夏並沒有真的在整個世界上走在前列。他們的勤政讓他們沒有時間去思考變通,甚至還主動去拒絕變通,認爲這將影響到他們努力維持的穩定,殊不知就是在這一段時間內,曾經在社會各個階層上都落後於東方的西方完成了反超。

李藎忱並不能怪罪說華夏後來的一切都是因爲這些所謂的明君導致的,但是至少他們作爲統治者、作爲整個時代的最高決策者,的確要爲他們的失職承擔責任。

李藎忱不能做這樣的統治者。

引領變革,總比一成不變最後等着被革命來的好。

李藎忱的注意力重新回到奏章上,鮑興已經把從奏章之中先拿出來幾本遞給李藎忱:“陛下,這是農部關於北方屯墾的奏章,還請陛下先過目,青州、河南、淮北等地的奏報附在後面。”

北方一直都是華夏最重要的糧食來源地,現在大漢雖然積極推進江南乃至於嶺南等地的農耕,南方得益於氣候條件,收穫也更多。但是受限於南方的人口數量,南方能夠提供的糧食數量終究沒有辦法和北方相比,而且現在南方發達的工業也需要足夠的勞動力,更是進一步弱化了南方的耕作能力。

朝廷現在對農耕也依然有足夠的勸導政策,以讓百姓還不至於完全把耕地丟到腦後,再加上不少人也不願意捨棄自己的土地,所以大漢南方還在保持着相當規模的耕種,不然的話人都跑到工坊去了,誰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地?

南方的耕地能夠滿足現在南方的需求,但是軍隊繼續向北方發動進攻,南方的耕地可就真的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從嶺南到河南,路途實在是遙遠不說,而且一路上消耗的要比能夠送到軍前的多得多,因此再依靠南方耕地得不償失。

抓緊回覆北方的農耕,是當務之急。

好在北方農耕的底子還是很厚的,諸如青州、河南等地,自古以來就是華夏耕種之地,在北周的統治下,這些地方也依然貢獻了很大份額的糧食,因此一切只要按部就班的重新開始就好了。

漢軍這一次北伐,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突然發難,然後以雷霆犁穴之勢快速向北推進,除了沿途幾個要塞讓漢軍腳步有些遲緩之外,其餘普通州府,幾乎沒有起到任何的阻礙作用,基本上漢軍殺到城下,周人官員要麼投降、要麼掛印封金早早跑路,沒有人會天真的螳臂當車。

因此北方的農耕基礎並沒有受到摧殘,對於大多數的老百姓甚至州府中的吏員們來說,就是換了一個父母官,甚至就是換了一面旗幟,天還是那個天,日子還是那個日子,生活並沒有什麼根本的改變,只要這一方天能夠庇護自己的安全,那麼是誰坐在上面有有什麼區別呢?該交賦稅就交,該過日子就過。

等到大漢的醫療、教育和慈善等等開始延伸到這些社會末端的角落裡,也已經至少是幾個月甚至幾年後的事情了,此時的百姓並不知道大漢和之前那些走馬觀燈一樣換來換去的帝王有什麼區別。

甚至他們不需要朝廷能夠保護他們的安全和溫飽,只要不拉壯丁就好。

所以這些地方的農耕恢復是很簡單的,甚至說是“恢復”都不對,一切都如常,地方吏員們也都乖乖的繼續配合州府和朝廷展開工作,上面的天換了,但是他們的日子還是他們的日子。

十多年前,北周一統北方,是如此,現在亦是如此。

朝廷想要建立起對地方上的統治,自然離不開他們這些有經驗的吏員。

基層的人都還在,因此李藎忱對青州等地農耕的恢復並不擔心。需要他和朝廷操心的,還是淮北、洛陽周邊等地的農耕。這些地方長期以來都是南北或者東西方向上對峙的前線,從北齊到北周都進行了堅壁清野,再加上連年的戰火,周圍的農田早就已經荒廢,李藎忱甚至站在洛陽城頭上都能看到城外羣山上鬱鬱蔥蔥的森林。

要知道在兩漢和平時期,洛陽作爲天下的中心,城外阡陌縱橫、莊園密佈,怎麼可能和現在這樣?

洛陽作爲一處重鎮尚且如此,淮北就更不用說了。

第一百四十三章 都是走後門的第一千三十七章 樓船瓜洲外第七百七十二章 苦力第一三七七章 難當都城之重任第一百三十八章 邂逅第七百一十一章 走爲上計第二三零零章 內府的橄欖枝第七百三十六章 每個男兒的夢想第四百四十一章 杯水車薪也算給第九百二十四章 密使第一二九四章 破了他的膽就夠了第一六三三章 皆我族類第二零二六章 韓果常善,難兄難弟第二二二八章 張掖第一三三二章 沒有都督的樣子第二一二八章 心有春天,自是春天第三百四十章 歲歲因何折綠柳第一九八七章 輕騎甲騎,剎那交錯第四百零七章 爆竹聲中第四百五十三章 風起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陣仗第一百七十七章 詔書第兩零一零章 好像哪裡不對第一千六十九章 利益鎖鏈第四百六十六章 將旗升起第六百五十九章 扯皮第二三零九章 佛道,不足爲慮第一九九一章 手下人太能幹的好處第一八九三章 陳宣華又欠揍了?第四百三十六章 新年前的寧靜第四十六章 夙願第二百九十三章 北天崩第八百七十九章 初到陳倉第一三三六章 血滿藍川第八十七章 借書第一千五十一章 亡國禍水第二百三十五章 衝過去第一三七一章 宇文氏的去留第一一四六章 血肉磨坊第二二八六章 漢羌一家親第二二三七章 工部右侍郎第二百一十七章 北去第一六二一章 殿試三題第四百一十四章 氣運第二一三九章 朕不過是向前看了一眼第五百五十三章 鉤直餌鹹第兩千零五章 宇文貢想哭第一四二二章 尋求合作第一一九零章 選秀第八百三十七章 作壁上觀的感覺第一九九八章 白袍在幽州的發展第七百一十一章 走爲上計第七百七十一章 威風第一二七二章 李靖第一六一八章殿試題目第四百五十章 胡鬧第四百七十六章 死局與棄子第九百五十四章 守歲第四百零二章 重逢第一六六二章 昆陽和滍水第二三五二章 沈姊姊懂我第五百三十九章 做個示範第一五二零章 象林,風雨正急第一三五零章 不一樣的宮闈第六百二十二章 工坊第八百零六章 錯在哪裡第一七三八章 潁川世家第五百三十六章 鐵騎卷塵來第二二五六章 張掖各部,當死戰阻敵第二零一七章 那就讓他們看看第一三三零章 萬歲戰淳于第三百六十章 馬不停蹄第一百四十二章 哪裡來的小蘿莉第七百八十章 分割第一千六十一章 樂昌和張麗華第一千七十五章 是分贓不是收編第四百六十六章 將旗升起第二二三七章 工部右侍郎第一一三九章 站哪邊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部郡第六百五十章 統帥第八百五十二章 有死有活第一七三八章 潁川世家第一二零七章 白袍的重心第一五一一章 海陸軍登場第八十一章 承遠齋第一五六八章 藥房第一六六一章 中流第一一一二章 江陵初雪第九百七十二章 恍然如夢第一千章 如此星辰如此風第一九五二章 宇文憲的準備第一八二二章 山東見聞第八百五十章 偶遇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要出兵第一一六二章 歸家第二一四一章 不是你和我們,是我們第九百五十七章 造錢第一八四一章 軍議不是兒戲第一四六零章 背水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