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二八章 恩科

安祿山所在的范陽,可以說是距離朝廷視爲中心的西域最遙遠的地方。唐玄宗很完美的詮釋了什麼是鞭長莫及。唐朝的軍隊可以越過蔥嶺深入大小勃律,卻不能有效的阻攔國內爆發的危機。

本末倒置,不過如此。

當然了唐玄宗的悲劇也不僅僅因爲這一個原因,不過這絕對是不能忽略的原因之一。

“西北那邊,讓太尉府儘快論功行賞,”李藎忱斟酌說道,“但是也以朕的名義告知長孫晟,現在還不好輕舉妄動,我們和吐谷渾之間還要儘可能的維持現狀,等北方徹底平定之後,朕會召見西北衆將見駕,商討平定河西乃至於整個西域的事情。在此之前,守住武威等地,就是大功一件。”

西北的門戶應該在河西走廊,在更遠的酒泉和玉門關、陽關,武威這些地方只能說是西北內部的州郡,本來就沒有多少可以守衛的地方,要不是吐谷渾人實在是沒有多少戰力,再加上漢軍火器足夠犀利,恐怕長孫晟能不能守住西北都是一個問題。

李藎忱並不要求他在現在這種情況下再去攻城掠地,只要能夠先穩住西北戰線就可以,尤其是不能主動收縮防線。

西北邊境,寸土不能丟,這是最大的考驗所在,因爲戰線的後面就是西北的馬場,這也是西北之於大漢最大的意義所在,大漢每年爲了維護對西北的統治,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爲的就是西北產出的上好戰馬,只有有了這些戰馬,大漢纔有和北周騎兵較量的能力。

尤其是現在騎兵再裝備上火槍或者火銃,別說是鮮卑騎兵了,就算是歷史上鞭笞世界的蒙古騎兵跨越時空而來,李藎忱也絕不害怕。

守不住西北,大漢對北方的戰鬥,尤其是未來對草原上敵人的戰鬥將會更加艱難。

鮑興答應,快速的記錄下來李藎忱的要求。身爲李藎忱的秘書監,速記只是小菜一碟。

雖然要求西北寸土不丟並不簡單,但是李藎忱也清楚長孫晟等人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只要他們努力,還是可以做到的。更何況這一次他們取得的小勝利,至少可以讓吐谷渾人老實一段時間了。等李藎忱拿下北周之後,吐谷渾人再怎麼鬧騰,李藎忱都不介意,甚至還巴望着他們能夠更加鬧騰一些,這樣李藎忱就有充足的藉口對這些傢伙動手了。

現在的大漢文武百姓雖然對於這個國家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歸屬感,但是歸根結底,西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過於遙遠了,沒有充足的理由,李藎忱也不好大動干戈,不然的話保不齊會被什麼人安上一個“窮兵黷武”的帽子。

“西北那邊就先這樣,還有徐德言在背後看着,朕是放心的。”李藎忱拿起另外一份奏章,“新春之後恩科,禮部那邊準備的怎麼樣了?”

拿下河東之後——當然準確說是半個河東——李藎忱是計劃開恩科以招募河東士子爲自己所用的,不過這件事也引起了朝堂上不少官員的議論,簡而言之,恩科的名額也不會非常少,就算是隻到普通科舉考試的零頭,對於其餘州府的士子來說,也都不公平。憑什麼別的州府學生都得擠破了腦袋去和來自於全國各地的優秀年輕人競爭,而河東的這些傢伙卻只需要和本地人競爭就可以了?

本來世家之間就喜歡互通有無,誰知道這些進入考場的傢伙們是不是已經串通一氣?

這樣太不公平了。

歸根結底,還是因爲各地州府都認爲自己給大漢的繁榮昌盛立下了功勞,就算是開恩科招募的人少,那也是白給了河東士子們一次機會,憑什麼?他們可是新來的,對大漢幾乎沒有任何功勞。

針對恩科這件事,難得朝中官員不分文武、不分南北東西,異口同聲。因此李藎忱必須要做出讓步,這恩科自然而然的就從河東變成了整個北方,又緊接着變成了全國性的考試,幾乎等於新開一輪科舉。

不過恩科召開的倉促,自然不可能和科舉那樣經過一年甚至更多的準備,經過一場又一場的考試選拔人才,因此李藎忱只能把這個頭疼的問題丟給了禮部。

嚷嚷着要把恩科變成全國考試的是你們,現在你們頭疼去吧。

鮑興急忙從堆積如山的奏章中抽出來一本:“陛下,這是禮部的奏報,本來也應該今天晚些時分交給陛下批閱的。”

“這個江總,倒是很麻利。”李藎忱眉毛一挑。

歷史上的江總的確不是什麼好貨色,吃喝玩樂樣樣精通,甚至可以說南陳在陳叔寶時期的毫無作爲和他脫不開關係。但是正是因此,這個人在各種禮法和宣傳上還是頗有長處的,禮樂制度張口就來,只是李藎忱不知道他是本身對這個感興趣,還是之前鑽研過怎麼鑽禮法的空檔以求能夠帶着陳叔寶出去吃喝玩樂而又不受那些老臣斥責。

拿禮法的漏洞去堵那些老臣的嘴,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現在李藎忱讓他主持禮部,這個人還真沒有讓李藎忱失望。

沒想到開恩科的具體事宜這麼快也能拿出來,看來這傢伙真的是想要改邪歸正了。

“科舉考試爲三輪選拔,恩科改爲兩輪,在各州府進行春闈之後,儘可能在秋天之前就舉行第二輪考試,這場考試放在洛陽。”李藎忱徐徐念出來,“這倒也可行。”

除此之外,江總也並沒有完全遵循羣臣所提議的那樣,開恩科要全國上下一視同仁。去年南方和巴蜀、關中等地剛剛完成科舉考試,而中原腹地這邊都沒有進行過科舉考試,拋開感情上的說法,的確應該給中原和河東、青州等地的士子更多的機會,因此江總制定的選拔比例是大漢舊有州府佔四成,新光復州府佔六成,再考慮到大漢舊有州府的面積和人口都要高於新收復的這些州府,所以肯定是舊有州府吃虧。

不過即使如此,總比之前什麼都沒有來的好。

這已經是朝廷所能做出的很大讓步了,李藎忱的最終目的又不是選拔去年落榜的人才,而是給中原和河東等地士子一個機會。

第四百五十九章 喋血渡口第六百四十九章 練兵第一百二十四章 題目第一千三十九章 混賬第六百四十八章 同意又何妨第一百七十三章 風雨如晦第七百四十二章 沒有動靜第一五二九章 戰盧容,火槍對大象第二二七八章 願賭服“贏”第九百八十八章 有機會和沒機會第四十五章 彌留第一三六一章 捉楊堅第六百九十二章 歷史終究改變第一五九六章 把天下收入囊中第五十八章 夕陽(加第二更)第二三二五章 河西巡撫第一六五二章 城頭戰場第八百七十四章 楊素的使者第二一一四章 大周覆滅,天下一統第一六六八章 海棠承雨第二零一五章 將士用命,攻破居庸第三百二十三章 破廟第五十五章 來者第九百三十八章 監軍第一七零三章 回來加班吧,諸位第一千零二章 應變第八百一十五章 淳于家不後悔第二二四四章 且戰一場第三百六十九章 中流激戰第一六一一章 星散的吳郡世家第一八三零章 咱們得主動第二一二七章 孩子的教育第一千九十六章 假裝沒看見?第五章 山路第一八二九章 着急的崔世濟番外一·都中知我劉文靜第二百二十七章 自稱我第一六零三章 卿家一小步第一四四三章 疲勞駕駛第二百五十八章 好男兒至此(上)第三百七十一章 劍指何處第一九六八章 某尚未動,爾倒是先來第六百六十七章 南方的來客第四十二章 目的第一九一四章 不要一驚一乍第七十六章 淮口第一五四零章 羨慕是真的羨慕第一四六二章 可能會被打第一五六三章 掌握在手裡的第八百五十九章 擡起頭第二百一十八章 俘虜第二百一十四章 纏戰第一千一十二章 沉重的車輪第三百五十七章 巴人八部第三百二十九章 造化弄人第七十六章 淮口第四百八十五章 所見略同第一千八十八章 吐谷渾來客第一千九十七章 船廠規劃第一百七十九章 京口第二三一四章 王世充?第一六六五章 戰情如火第一五七三章 天朝上國第二十九章 虛實第三百一十八章 沒有真的桃源第一八一三章 開竅的薛延陀第一二八一章 穩坐釣魚臺第一二二三章 淮南二三事第一九一六章 大漢的戲劇第一四一零章 陛下的願意和不願意第一三五六章 北周騎兵的突進第八百一十三章 態度不同第二二零七章 三個白袍第一六六五章 戰情如火第二零六九章 未竟全功第五百一十七章 越來越看不懂了第一七五六章 人非聖賢第八十二章 女兒紅第五百零七章 驚人的消息第九百二十一章 宇文溫第三百六十九章 中流激戰第一九七一章 打眼睛第一二三七章 世道變了第九百七十八章 天亡我也!第七十一章 時間第五百八十六章 能忍第二十七章 寂靜第二三一四章 王世充?第二二八九章 先漢因何亡?第一七八零章 致命的威脅第一八六零章 賣隊友?第三百三十七章 歲歲不得清平久第一百二十五章 怒火第一七四五章 讓軍神當苦力第一八二八章 不消停第一四九八章 鎮定自若的巡撫第二三四六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第八百八十二章 不宜大動干戈第一一九零章 選秀第一百八十三章 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