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零八章 蘇湖熟

世家白送給李藎忱這麼大的好處,倒是頗有幾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感覺。

如果不是因爲這批糧食讓李藎忱的底氣增加了很多,李藎忱是絕對不會貿然在這個時候發動南征之戰。而新一年的屯田,效果也非常明顯,源源不斷的糧食正在從南向北運輸,足夠支撐漢軍至少發動半年的進攻,這也是李藎忱明年向北發動進攻的底氣。

當然了,只是憑藉江南一處,李藎忱的底氣可沒有那麼厚。

大漢現在的糧食主要來源於三個地方,江南只是其一,還有荊湖和巴蜀,這兩個也都是華夏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糧食產地,前者是歷史上宋代主要的糧食產地之一,南宋北伐所用的糧食多來源於荊湖屯田;而後者自然也不用說,秦之所以能吞沒天下,和巴蜀天府之國的供給有很大的關係。

李藎忱入蜀之後,屯田的事情就從來沒有放鬆,因此巴蜀之地以及現在更南方的南中已經成爲大漢最主要的糧食產地之一,之前大漢的西北之戰以及北伐關中,巴蜀就曾經出了大力。

荊湖屯田發展的時間雖然不算長,但是底子也不薄,荊湖西線長期以來都是南陳和北周對峙的前線,因此湘州、贛州等西線後方魚米之鄉,也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畢竟這些地方也是不錯的耕作之地,南陳不可能只依靠江南支撐起來西線和東線的所有軍隊。

只不過長期以來南陳在西線都處於守勢,所以屯田的範圍不算非常廣罷了,李藎忱入建康府之後,極力推廣屯田,荊湖就是主要的開荒區域,尤其是大漢當時已經拿下了襄陽,湘州到江陵一帶徹底變成了大後方,自然就可以安心屯田了。

尤其是隨着武陵蠻等等蠻族下山逐漸融入大漢的體系之中,大漢的屯田效果越來越好。

另外大漢在淮南、淮西、南陽、嶺南等等前線,也都通過軍民結合的方式進行屯田,受到軍事上的限制,這些屯田的範圍雖然都不算大,但是也足夠支撐軍隊日常消耗。

畢竟有總比沒有好,在糧食上,就算是一根蚊子腿李藎忱也不想浪費。

而要說大漢現在最主要的屯田之地,終究還是江南。

蘇湖熟,天下足,李藎忱作爲一個後世人,當然很清楚這六個字意味着什麼。後世從宋代末年開始,到明清,江南憑藉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大運河這條南北商貿命脈,一直都是天下最富足之地,從江南來的糧食和漕銀甚至在清朝已經成了國家之命脈,江南丟則國家危在旦夕。

所以江南的潛力,李藎忱是很清楚的。

只要人手足夠,這片土地的確可以培育出滋養整個大漢的糧食和財富,因此新修的官道和運河都優先照顧江南地區,就是李藎忱期望江南能夠儘快發揮出來其潛力,成爲大漢經濟發展的新支柱。

也正是因此,在北上之前,李藎忱必然要先下江南看看,這是誰都攔不住的。

一來江南不算遠,甚至可以說就在建康府門外,而且李藎忱下江南絕對不至於和隋煬帝、正德皇帝那樣勞民傷財,他也是輕車簡從前去,二來之後李藎忱必然要御駕親征的,也必須要先讓朝堂上的這些年輕官員們歷練歷練,感受一下陛下不在的時候是什麼樣的。

換句話說就是一次皇帝不在的演習,這讓李藎忱不由得想起來後世某國某位七十年的女王,因爲在位時間太長,導致全國上下已經不止一次演練女王去世之後的應急方案,可惜就是用不上,不過真的應該可憐的,還是那位七十年的太子啊······

如果自己在皇位上坐七十年,應該已經煩的透頂了吧。

話說回來,好在李藎忱這次下江南,去去就回,時間尚短,如果這些傢伙們真的捅出來什麼簍子,也能夠及時跑回來給他們擦屁股,可是如果他們什麼經驗都沒有的話,到時候李藎忱北上,難道衝到了黃河邊,還要再跑回來給他們擦屁股麼?

那李藎忱豈不是成了劉裕第二了?

劉裕北伐失敗,並不是因爲敵人太強大,而是自己後方作妖,李藎忱可得吸取教訓。

此時李藎忱雖然人站在船頭上,看着水流滾滾,但是心裡想的卻還是背後越去越遠的建康府的事。

希望這些傢伙不要讓那個自己失望。

運河兩側已經出現了大片的田野,覆蓋着高低起伏的山丘。江南多丘陵,而正是在這高高低低的小山丘之間,孕育了天下糧倉。

“再往前從晉陵入太湖,順風順水的話不日就到吳郡。”沈婺華站在李藎忱的身後,微笑着說道。

這一次李藎忱南下固然也是輕車簡從,後宮之中只有沈婺華陪着自己,之所以讓沈婺華前來,主要還是因爲後宮之中要說和江南世家們關係最密切的,也就只有沈婺華了。

沈家那是江南世家之中一等一的豪門,雖然在沈君理去世、身爲皇后的沈婺華也跟着被打入冷宮之後,沈家只剩下沈君高獨立支撐,頗有幾分獨木難支的感覺,但是這麼多年打下的家底終究還是在的。更重要的是沈君高最終站對了隊伍,李藎忱自然也就沒有打算和他清算之前的賬。

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又所謂瘸子裡面拔將軍,形容現在的沈家倒是再合適不過,沈家不管再怎麼狼狽,也比你們那些因爲叛亂被朝廷給抄了底的家族強,作爲緊跟着朝廷腳步的貴族,只要沈家還能夠有人才嶄露頭角,那麼沈家依舊還是沈家。

沈婺華跟在身邊,能給李藎忱壯聲勢不說,李藎忱這一次下江南肯定也要召見本地的世家——雖然這些世家已經七零八落,但是終歸還是有一些大小世家能夠在之前的動盪之中倖存下來的。

世家的體制已經被推翻,但是李藎忱不可否認的是,到現在世家依然是大漢受教育水平最高的一批人,這一次大漢秋闈之中嶄露頭角的也有一多半都是世家子弟,大漢想要憑藉書院培養出來更多的寒門乃至平常百姓家的子弟,還需要時間。

剛剛結束的秋闈也是李藎忱這一次下江南不會太久的原因之一。

第一六四四章 漢軍騎兵的突進第二三六二章 親眼所見方爲真第一一六一章 幾分真幾分假第二百八十五章 倩影第二二五一章 黎明前第七百一十二章 拉鉤第二百零二章 徵用第一百七十一章 變天(下)第一八五七章 痛並快樂着第四百八十三章 斷後第一千二十一章 江州之會第八百八十七章 暗藏的刀第一六七七章 進英烈堂,咱們不一起第二三六四章 和而不同第一三八八章 摳門的陛下第一五八五章 油嘴滑舌的新解釋第五百七十六章 透重陣第二百零一章 入城第一一三九章 站哪邊第一五二七章 戰盧容,火槍對炮灰第八百一十二章 順水推舟第二二一六章 角門第九百一十五章 買賣第二二八八章 大漢第一份公開的輿圖第一四一一章 等妾見到阿爹的時候第四百九十五章 小心爲上第一三六二章 又近了一步第九十三章 逆風行第六百二十七章 庭前花落第一百七十三章 風雨如晦第二二三四章 集市第四百一十九章 張開的手第一千九十二章 靈武敵蹤第二二三三章 一箭三雕第一六一二章 天下糧倉第四百三十三章 一起扛着第一七八八章 制度的優越性第二一八四章 合圍和解圍第一六三四章 市場的胃口第二零一五章 將士用命,攻破居庸第一千三十三章 真正的抵抗者第八百六十一章 共浴第一六三六章 戰爭的前奏第一八五一章 馬,馬!第一二一七章 入門三考第一七五九章 家國第二三五九章 忽聞河東獅子吼呂梁之戰——隋唐盛世的濫觴第五百三十二章 柔情似水第一七零八章 人未至,炮先至第二一六二章 不求萬世基業第一六三一章 搶人第一六五零章 窩囊第七百九十九章 江南士族第一七四零章 宇文氏要拼命了第兩千零三章 席間驚變第三百五十二章 敵襲第一四一七章 老帥的反應第四百六十二章 假象第六百一十四章 秘密第九百五十九章 新的行政區劃第二三六二章 親眼所見方爲真第二三三九章 絕知此事要躬行第一千七十二章 功過分開第八百零三章 主動撤退?第一千一十三章 江州之變第四百七十章 貓鼠遊戲第六百五十六章 任重第九百零四章 坐下來談談第一千五十八章 給個“關公”拜第四百八十章 援軍第二三五零章 上天第一千六十二章 南北人口第一六七零章 輸血第一二九零章 拿不下就拆了它第二二三二章 超前第一四八六章 校閱三軍第七百九十章 兩敗俱傷第七百五十四章 真正意圖第二二七九章 心服口服第一千七十一章 鬱林動亂第一三零八章 軍心潰第六十章 不求第九百三十五章 進退維谷第五百三十八章 唯一的希望第一九零一章 韋圓成的表現第二三四六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第十三章 優勢第一三三五章 反攻的勇氣第一七三一章 斷後也是老夫來第二零二七章 魯班橋頭,三軍爭渡第一四八五章 白袍和府兵制第八百八十二章 不宜大動干戈第二二二一章 繞城而戰第一四六七章 長安事略第一六四零章 戰爭爆發第一八三一章 坐看風起雲涌第一四五四章 顧左右而言“他”第一百三十五章 散沙第七百二十一章 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