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一九章 到羣衆中去

風雨,讓人們心緒不寧,讓人們看不清前路。

而對於守在碼頭上的林邑士卒們來說,這場風雨更像是一場漫長的囚禁,他們奉命在這個重要的碼頭上巡邏和放哨,即使是那些普通的老百姓、那些應該在他們的刀尖下瑟瑟發抖的老百姓,都已經躲在了屋子裡,哪怕是屋子漏水,也總算是有遮風避雨的地方。

可是他們還要在這裡迎着風雨活受罪,這讓這些士卒們心中頗有些不滿。

這風雨天,沒有船隻靠岸,也沒有人在碼頭上往來,這也就意味着他們不但要是忍受風雨,而且還一點兒可以盤剝的油水都沒有,要不是上面下了死命令,誰願意做這樣的苦差事!

雖然已經到了正午時分,但是天並沒有任何要放晴的意思。

對於南方的象林來說,這也不算什麼奇怪的天氣現象,大家早就已經習以爲常。

幾名士卒懶洋洋的靠在房檐下,抱着自己的刀槍,百無聊賴的看着風雨中波浪起伏的海面。

他們甚至連聊天都覺得無趣。

“快要到吃飯的時候了,”其中一人吸了吸鼻子,似乎想要努力去聞到風中的飯香,不過很快他就失望的搖了搖頭,“應該都快午時了纔對,怎麼一點兒動靜都沒有?”

“殺人啦!”此時一聲尖叫刺破了風雨聲的單調!

幾名士卒打了一個激靈,正想要看去,一張巨大的漁網從天而降,直接把他們罩入其中。

“殺!”幾名大漢也從屋頂上跳下來,手起刀落。

林邑這邊對刀劍的管制還是有的,當然更重要的是因爲鐵礦的缺少以及對冶鐵技術的不重視,所以大多數的林邑人根本用不起鐵打造的東西,哪怕是菜刀,更不要說刀劍了。

能夠手持這些刀劍,說明這些大漢都是有備而來,甚至背後還有別的力量支持——在林邑的周圍,想要和林邑爲敵的力量,也就只有那麼一個了。

只不過不等這些士卒們想明白事情的前因後果,刀劍就已經無情的刺穿了他們的胸膛。

他們盡力的想要向風雨之中看去,因爲在臨死前的最後一刻,他們聽到了更加密集的腳步聲。

甚至蓋過了風雨聲!

碼頭上,一名名林邑士卒被成倍於自己的暴民所殺,而更多的身影衝過風雨,逐漸席捲整個象林碼頭。

象林碼頭作爲南洋最大的碼頭,在這裡居住和生活的人不下兩三千,這些身影就算是再多,也不過只有五六百人罷了,而他們所要做的,就是把整個碼頭喚醒。

白袍當然有自己的一套組織和發動百姓的方法,本着寧缺毋濫的態度,能夠第一時間得到消息並且追隨組織行動的,都是思想過得去的,這樣才能儘可能的避免將一場有組織、有紀律的暴動轉變成以燒殺搶掠爲主的大混亂。

對於大漢來說,就算單純的憑藉軍隊,想要拿下象林也不是什麼難事,之所以讓白袍打頭陣,主要還是因爲朝廷也想要知道白袍的這種方式到底能夠有組織的發動多少百姓,而不是沒有白袍,海軍和陸軍就舉步維艱。

隨着世家被時代所淘汰,走上臺前的是更多的普通百姓。朝廷有很多和世家鬥智鬥勇的計謀,但是卻缺少管理百姓的經驗,藉助白袍,朝廷可以考察一下應該如何組織和發動百姓。畢竟打仗需要發動百姓,平日裡進行一些大工程也同樣需要發動百姓。

李藎忱在前世也的確沒有學習到組織百姓的精髓所在,只能捂着臉說給前輩們丟人了。

更何況每個時代的社會矛盾有所不同,朝廷亟待解決的問題自然也不一樣,後世的經驗固然重要並且有指導意義,李藎忱也不打算生搬硬套,每個時代只有相符合的政策才能滿足這個時代的需求,不管是超前還是落後都沒有用。

王莽,李藎忱記得後世總是說他是最有可能的穿越者,也的確王莽的一些政策和後世無比相似,但是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在社會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這些政策就算是再先進,社會實際生產力和社會溫飽矛盾乃至於最基本的道德倫理問題——也就是漢室正統的問題——都沒有辦法解決,那麼這一切都不過是空中樓閣罷了。

發動羣衆、動員羣衆,在滿足羣衆利益的同時,讓羣衆去主動的、順帶的滿足國家的利益,這是李藎忱現在需要去學習和研究的,也是新一代的大漢士子們已經意識到了的。

正是因爲察覺到大漢的未來在更廣闊的社會人羣之中,所以李淵和李靖這些天資聰穎的年輕人們纔不願意拘束在課堂上,想要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看一看實際的生產生活和社會是什麼樣的。

到羣衆中去,才能瞭解他們需要什麼,作爲上位者,只有滿足了羣衆的需求,羣衆纔會反過來滿足他們的需求,尤其是隨着工坊的建設和商業的發展,普通老百姓愈發的意識到生活不僅僅只有面朝黃土背朝天,因此他們的需求更多,朝廷想要維持穩定,需要做的自然也就更多。

現在白袍已經證明,只要通過完整的組織機構,即使是被公認爲猴子的林邑人也能夠妥善的組織起來。

雖然風雨很大,但是這些林邑人並沒有慌亂,在白袍的帶領下有條不紊的將街坊鄰居們都召集起來,一個接一個大聲呼喊着,向大家宣告林邑王室的暴政就要在今天被推翻。

“來了,來了!”一名眼尖的林邑人率先大吼道,伸手指向天邊。

風雨中,一艘艨艟鉅艦躍出海平面。

昏暗的天空下,赤色的旗幟迎風招展。

更多的飛剪快船圍繞在鉅艦旁邊,飛快的向前。

而在這之後,其餘的青龍大艦也都出現,在海面上排開,像是一道向前移動的高牆!

漢軍的艦隊,如約而至!

碼頭上的船隻一隻只如離弦之箭,引領着海軍的船隻靠岸。

站在風雨裡,十多名血統純正的大漢白袍將士看着這些來自母國的軍隊,腰桿筆直,眼睛裡也已經溼潤。

身在異國他鄉這麼長時間,甚至都需要隱姓埋名,一切都要提心吊膽,一切都需要謹慎,再謹慎!

第一五六九章 聖人第二一二五章 教子無方,臣妾有罪第一百六十四章 楊愔第一二七四章 登上歷史舞臺的李靖第二三一一章 “老農”李淵第四百四十一章 杯水車薪也算給第五百二十八章 進還是退第二百零五章 堆積如山第一二三三章 郡縣與分封第四百七十三章 狹路第一百二十七章 漁翁得利第九百四十六章 琉璃熠熠光第一六五六章 萬衆一心第一六五四章 萬里狼煙第九百八十章 收拾舊山河第一百一十八章 字謎第四百八十六章 還打得起第七百二十二章 離別第四百八十章 援軍第一四七四章 潁川世家的害怕第一一六三章 漢土第一百九十章 合適人選西樑——一城之地,夾縫之國第一百五十四章 公平第八百九十八章 六盤山下第一四零零章 震天雷第一三七五章 長安城外第二一九四章 此等英才當舉薦第四百二十九章 巴人來客第一一六七章 長處和短板第五百三十八章 唯一的希望第九百七十七章 天降第一百一十章 季孫第二百八十二章 真正的將軍第二十三章 生變第一三三二章 沒有都督的樣子第一二八九章 先登,先登!第一七八二章 陛下是什麼意思第一三四一章 耕種的意義第九百一十九章 刺激經濟第一千七十五章 是分贓不是收編第九百一十章 初見李淵第二三三五章 君臣“離心”第一五四八章 破敵第七百四十五章 長安夜色第一百二十六章 可還有人?第九百五十七章 造錢第二百八十五章 倩影第一百二十一章 對詩第一七八六章 放心,有拖後腿的第一九七六章 巡營第二零四四章 且用且珍惜第一一六六章 童謠第一七二五章 殺馬的你們拿來殺人?第七百四十一章 旗幟第四百三十六章 新年前的寧靜第二百七十章 使李將軍,遇高皇帝第五百三十章 撤第五百六十八章 衝中軍第六百二十九章 佳人心思第三十二章 身份第一七三二章 咱們都是一家人第五百四十四章 曹孝達的信第二零六五章 勾結密謀第一五三一章 白袍的努力第二三四一章 陛下會做傻事?第八百八十六章 情況更復雜第七百四十一章 旗幟第二三四五章 楊堅:我虧了呀!第二一零九章 學習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第二百四十八章 兵鋒第五百三十二章 柔情似水第二一六三章 投桃報李第五百二十五章 天意如此第二百五十二章 圍點打援第二二零八章 憋屈的精銳第二一三二章 書院等級和女學第二百八十章 名勝第一三八七章 把長安融入大漢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要出兵第一二八五章 倒黴蛋宇文溫第一四七零章 南中的茶第一九三二章 去掉繁文縟節第五十九章 始興槍王第一一七三章 年關第二零一一章 梟雄夢碎第七百九十四章 亂戰第一九二九章 樂昌的家書第二一二一章 你這樣讓我很難做啊第二零六二章 那就沒得談了第一一九一章 和約第二三六零章 上山採蘼蕪第一六六五章 戰情如火第一八二七章 端正心態第一六六三章 綦連雄到哪裡去了?第八百九十三章 街亭第五百七十二章 血水第一七九三章 邙山伏擊戰第二一八九章 軍事學院存在的意義第一七五零章 少年不知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