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八五章 白袍和府兵制

現在大漢拿下了關中和西北,這張網自然也就沒有必要需要那麼多人維持,白袍抽調了一部分人前去河北加強對河北的控制,而剩下的人,則陸續南下。

這些南下的人,多數都是南方本地人,他們的目標,就是各地的世家,不僅僅的是那些想要站在大漢對立面的世家,還有這些跟隨着朝廷的世家,任何家族的風吹草動,都會在第一時間送到李藎忱的案頭上。

這些南方的白袍,多數都是出身軍中,也就多數都是貧寒子弟,對於曾經的他們來說,世家高高在上,就像是天神一樣主宰着一切,甚至自己家人的生死都在世家的手中,因此他們憤恨世家主持的所謂的公平,但是卻無從反抗。

現在他們手中握着生殺大權,也有着身爲大漢將士的責任,所以他們只會牢牢地盯住世家的一舉一動,他們一旦有任何不可的行爲,這些白袍將士們不介意將這些行爲上報,然後動手將世家的野心和慾望扼殺在搖籃裡。

除了白袍這在暗中的利刃,李藎忱也在積極地調動兵馬,完成各地兵馬在戰後的換防,尤其是曾經北上的軍隊正在陸續南下。這一次李藎忱班師回朝,可不僅僅只是帶回來耀武揚威的,一些已經上了年紀的士卒將會完成和地方新招募的鄉兵的換防。

大漢現在實行的軍隊制度實際上就是鼎鼎大名的府兵制,這也是南北朝時期最流行的徵兵制度。

府兵制就是士卒戰時爲兵、平時爲農,減免全家賦稅,但是戰爭一旦開始,士卒需要自備兵刃馬匹參戰,聽從折衝府的命令集結調動。

這樣的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一個成年男子的作用,畢竟在這個戰亂頻發的時代,成年男子的重要性衆所周知。不過這樣的制度終究也有弊端,戰爭時間一旦延長,士卒在邊疆常年不得回,導致田野荒廢不說,百姓也不想忍受這種家人長期在外分離的痛苦,因此在歷史上唐朝鼎盛時期,反倒是幫助建立了盛唐的府兵制逐漸落寞。

針對這個情況,李藎忱對府兵制也是進行了一定的修改。

漢軍將士戰時爲兵,平時也爲農,但是這個農並不是耕種自己的土地,而是耕種軍營附近的土地,朝廷會在軍隊屯駐的周圍統一劃出來一片土地讓軍隊進行耕種。

而這就意味着軍隊的徵發並不是時而回家、時而在軍營,而是在整個軍隊期間都是在軍隊這個整體之中的,實際上有些類似於後世的兵役制度。

士卒在軍中的時間一般是五年左右,當然徵兵的時候年紀就已經大了的也會相應減少,這就意味着最多五年之後,士卒就可以返回原鄉,而在原鄉之中,他們依然會保持自己鄉兵的身份。這些鄉兵其實才更類似於府兵,他們平時耕作自家的土地,等到戰時會集結起來作爲主力大軍的預備役,當然等到鄉兵上陣的時候,幾乎已經是戰火燒到家門的時候。

爲了保衛家鄉,鄉兵們自然也都會拼命。

而且和府兵制不同,得益於大漢流水線式的兵器生產,大漢的士卒是不需要自帶兵刃的,一旦他們從軍,朝廷會統一發放兵刃,而等到士卒退役之後回到家鄉,這些兵刃只要還完好,他們可以直接帶着去鄉兵之中,這樣既可以減少朝廷對鄉兵兵刃的供給,又可以避免大量的兵刃,尤其是還可堪用的兵刃流落民間。

同時在大軍集結出徵之後,地方上並不會停止招募兵馬,新招募的士卒會先集中在地方鄉兵的兵營之中進行訓練,負責訓練他們的正是那些退下來的老兵們。

這些老兵多數都有臨陣殺敵的經驗,而因爲都是一個地方的緣故,所以新兵之中多多少少都有他們的兄弟子侄,在訓練的時候也不用擔心這些老兵會有藏私或者欺辱新兵的行爲。等到下一批老兵再退回來,新兵們自然就會被拉走補充他們的缺口。

現在大漢北上的軍隊中已經達到服役年限的士卒追隨陛下南還,他們將會返回地方,自然地方上的新兵也會補充進軍隊。

這些返回地方的老兵多數都有追隨李藎忱北上直入關中甚至北方草原的經歷,更有甚者還有當年隨着李藎忱入蜀的老卒,忠誠自然是不用說的,因此有他們在地方上,就是李藎忱手中最大的一份保障。

真的到了不得不爲之的時候,李藎忱也不介意動用暴力。殺戮或許沒有辦法解決所有問題,但是可以讓大家都解決不了問題。

“走,我們回建康府。”李藎忱微笑着說道。

楊素和王昌急忙跟上。

他們看着李藎忱的背影,神情之中頗多複雜。這條真龍即將返回暗流涌動的建康府,不知道還會掀起怎樣的風浪?

————————————--

燕子磯,並不是一個適合停泊大船的碼頭。

或者整個建康府沿岸,因爲岸邊多山、江流湍急,所以人們也一般不傾向於在這邊上岸,更喜歡選擇建康府西南的採石磯或者東南的京口。

不過單純的只是校閱三軍,這見證了南方風起雲涌的石頭城,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對於李藎忱來說,石頭城也是一個充滿感情的地方。

當初他剛剛來到建康府,就是因爲石頭山上舉行的詩會而一鳴驚人,同時也是在那一次詩會上,李藎忱第一次認識了樂昌公主,也認識了徐陵,可以說這兩個人都是改變他人生軌跡的存在。

而之後李藎忱拿下巴蜀、入建康府誇功,也是在這裡上岸,最後也是在這裡離開,徹底和南陳劃清界限,拉開了自己逐鹿天下的帷幕。

李藎忱崛起的經歷離不開石頭山和石頭城,大漢的國運自然也就跟着牽繫於此。這裡是夢開始的地方,也是現在最有資格讓李藎忱校閱三軍的地方。

李藎忱剛剛回到建康府,甚至連建康府的城門都沒有進入,就直接前來石頭城。

江面上,水師的戰船已經列陣。

石頭山下,參加北伐的漢軍侍衛親軍旗幟林立。

而顧野王等大漢羣臣也都在石頭山下等候。

見到李藎忱過來,他們齊齊躬身:“參見陛下!”

第一八五零章 雪夜破營第一一八一章 北人侍衛第一九九零章 溯流而上,滿盤皆活第一九零八章 破冰奮戰第七百五十二章 看不穿第二一九五章 洮水捷報第六百九十五章 各司其職第一百二十八章 一禮第一六四六章 戰還是降,都是開門紅第六十八章 裴子烈第一四一九章 又要交易?第一一七五章 開墾淮南第七百九十六章 頗有微詞第一八三三章 來者不拒第一五七八章 港口的選擇第二三零五章 你是個成熟的秘書了第九百一十五章 買賣第二一四八章 御史臺的都不好惹第二百九十九章 請纓第一四零二章 短兵相接洛川城第兩千零二章 刺史的欣賞第二三一二章 水稻雜交的初步成功第二一三八章 潛移默化,由緩至極第一四七四章 潁川世家的害怕第一五九零章 從山東到遼東第二百零一章 入城第七百二十二章 離別第一六六四章 歧途第七百一十三章 不惜抗旨第一一七六章 西北餘聲第一七六零章 陛下的緋聞滿天飛第二二六六章 平定河西第一八五三章 回去罰他請自己吃酒第八百二十章 小心夜襲第一五三零章 範梵志的果斷第二零六五章 勾結密謀第一二五零章 戰爭的殘忍第二一五三章 大漢自有國情第二三零二章 “烽火戲諸侯”第一八七四章 那就他吧第六百六十六章 最後的旨意第二一五二章 地上和地下第一七七零章 問計第二二七八章 願賭服“贏”第二零七一章 御駕渡白溝第二一七九章 與此城共存亡第一千六十五章 紙上得來終成真第一七八二章 陛下是什麼意思第二二五六章 張掖各部,當死戰阻敵第二百六十四章 撤兵第一四五五章 總有人要證明第一四七八章 垂簾第二零九零章 浴血雁門第一千五十三章 你說了算第五百零九章 死守第二百零三章 夜行第一五一八章 羣衆的力量第一四八五章 白袍和府兵制第一七七一章 尉遲老夫人的信第一七二零章 不能製造內部矛盾第二一四八章 御史臺的都不好惹第四百二十五章 背後的利益糾葛第一三零八章 軍心潰第一三六八章 同是天涯淪落人第二百七十章 使李將軍,遇高皇帝第一六四三章 貧富差距第一五二八章 戰盧容,大象來襲第一百二十章 猜測第一八七四章 那就他吧第一五七六章 從林邑向西第一一三六章 入洛陽第一九八六章 變陣第一二一四章 穩紮穩打第七百三十八章 恰恰相反第一一二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二五零章 未晚第一四五三章 拖延時間第一百二十三章 表態第一千八十章 楊素在成都第三百四十六章 落子何處第二二四三章 蘭陵蕭氏和陛下胸懷第一五三八章 戰,在細雨中第一二零九章 上元節第一五七二章 背後的百姓第一一一四章 侵蝕第六百六十章 典禮流程第一一七九章 引領思潮第三百七十五章 突破第一九三二章 去掉繁文縟節第一七七三章 尉遲貞和尉遲霖第五百五十八章 猛攻第一七四四章 萬戶侯的誘惑力第一五四二章 海軍上岸?陸軍下海?第二百三十章 分兵兩路(傳錯章節了,這是今天的第一更!)第二二四七章 地道內外第一四三四章 特事特辦第一八零二章 隨風去第一六九二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二零四四章 且用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