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一零章 陛下的願意和不願意

這些年輕的臣子們看着身姿筆直的陛下,有一種爲之赴湯蹈火、在所不惜的感覺。

或許也就是這樣的陛下,才值得他們奮鬥追隨。

楊素告退之後,剛剛走下未央宮的大殿,陳叔慎就已經快步追了上來:“楊參軍!”

楊素倒是有些詫異,腳步一頓,而走在他側後方的唐中、商部侍郎薛道衡和工部侍郎蔣芒也都停下,緊緊盯着陳叔慎,頗有幾分敵意。

衆所周知,工部、商部一直都和軍方站在一起,而戶部等其餘四部則站在對立面。說的俗氣一些,一邊想要發戰爭財,而另外一邊則想要發經濟發展的財。

換句話說,一邊是鷹派,一邊是鴿派——當然在大漢的朝堂上,鴿派也只是相對平和一些罷了,一旦惹惱了他們也不是好對付的。

所以兩邊一向不對付,甚至勢同水火,再加上前者掌握在北方和巴蜀家族手中,後者掌握在東南世家手中,更是爲雙方的對立平添幾分必然。

現在一向沒有什麼私下裡往來的對面人突然喊楊素,楊素詫異不說,其餘幾個人自然也都提起精神。

且不說唐中,工部侍郎蔣芒是歐陽莫的得意門生,當初曾經帶人追隨杜齊闖入南中,發現了現在大漢境內最大的銅礦,爲大漢的冶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常年在南方荒蠻之地,不僅讓他皮膚黝黑,而且看上去頗爲威猛。

而商部侍郎薛道衡則是北方世家年輕一輩的佼佼者,之前曾經奉命當過樑士彥所部的監軍,後來楊堅失蹤,他也隨之失勢。

不過楊素當初在長安就和他是故友,兩人常常和詩。

漢軍入長安之後,楊素也看重他的才能,一力舉薦,再加上和韋孝寬、樑士彥的相處中,薛道衡不卑不亢,也讓這兩個老將對他都頗爲看好,所以李藎忱將商部侍郎的位置交給他。

一來是穩定新投降的長安百官人心,二來也是爲了制衡唐正良等人,防止巴蜀世家在商部一手遮天。

李藎忱需要的是歸屬於國家掌控的經濟,而不是操控國家經濟命脈的寡頭,峽江唐氏如果不加以遏制,不管他們願意還是不願意,都終究會成爲大漢的心腹之患。

事實證明,薛道衡也的確值得信任,在他的主持下,商部放緩了原本雜亂無序的北上,開始有條不紊的真正把關中和西北這些地方融入大漢的經濟網絡之中。

商部官員的身份以及北方的出身,自然讓薛道衡站在楊素這邊。

陳叔慎倒是被對方的陣仗嚇了一跳,而他身後的刑部侍郎袁承家和吏部侍郎駱義也急忙上前一步。袁承家是袁憲的兒子,駱義則是駱牙的兒子。

袁憲和駱牙年事已高,而且也都位極人臣,所以都逐漸退出了官場,就在李藎忱離開京城的時候,駱牙戶部尚書的位置被姚察所取代,而順勢駱牙的兒子駱義也就從吏部主簿的位置上提拔到了侍郎。

畢竟李藎忱不可能不給駱牙一個交代和安慰,再加上駱義頗有乃父之風,賞罰分明,之前制定的官員升遷貶謫頗爲公允,引得顧野王、唐亦舜等朝中主官稱讚,因此讓他坐上侍郎的位置也是合情合理。

入長安之後,吏部、刑部都忙的不可開交,袁承家和駱義也都用自己的表現證明了自己可當大任。

一時間大殿下倒是有幾分火藥味。

不過畢竟陳叔慎還有國舅爺這另一層身份在,所以大家還不至於直接挽起袖子就打架。楊素頗爲好奇的看向陳叔慎,他倒是很好奇這位剛纔還橫眉冷對的國舅爺會說什麼。

陳叔慎笑道:“某隻是想說,參軍認爲大漢需要土地最重要,但是也可以適當加上錢糧,這應該不衝突。”

楊素怔了一下,旋即微微頷首:“侍郎也是。”

兩人正色拱手告別。

反倒是唐中和駱義等人有些莫名其妙。

陳叔慎徑直向外走去,駱義快步追上:“子敬(陳叔慎表字),這是什麼意思,你爲何要······”

“大局當前,陛下願意看到我們出現爭執,但是絕對不願意看到我們對立。”陳叔慎微笑着說道,“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又互相照顧,難道不好麼?”

駱義和袁承家也都不是傻子,登時恍然。

而他們的身後,楊素看着陳叔慎的背影,這個不過十幾歲就掌握關中錢糧的年輕人,步伐很穩健。

良久之後,他不由得笑道:“陳頊有此子,幸也。”

大殿外的對話當然不可能瞞得住李藎忱,更甚至陳叔慎也沒有打算瞞着李藎忱。若是他把楊素拉到一個角落裡竊竊私語,那李藎忱恐怕纔會懷疑他們纔對。

“是個聰明人,”李藎忱看着夕陽下那兩批人的身影,喃喃說道,“要是他再大十歲,恐怕朕當初對付他也要頗費腦筋啊。”

歷史上的陳叔慎應該也是南陳諸多親王之中最有才能、抵抗的最爲激烈的一個了,甚至還能有那麼衆多部下誓死追隨,當然有過人之處。而李藎忱也期待着自己這個小舅子能夠更快速地成長。

現在的大漢,需要人才,需要中流砥柱。

而樂昌,也應該願意看到弟弟有出息吧。

—————————————

長安城的夜,因爲換了主人而變得有些不同。

至少大街兩側的燈火不會早早地就沒有了蹤跡,甚至朝廷允許的花街範圍內,歌舞的聲音會持續到後半夜。

並不是因爲李藎忱完全放鬆了警惕,而是這花街的背後最大的財主就是朝廷,就是商部,李藎忱並不介意國庫從中牟利,這也不過是當初管仲的故智罷了。

而也正是因爲裡裡外外都是朝廷的人,所以這青樓楚館之中傳出來的一言一行,也都會傳入白袍、城中守軍乃至於李藎忱的耳朵中,所以也用不到擔心會有小人謀亂,因爲朝廷會把這種可能扼殺在萌芽之中。

鴻門大捷,也讓李藎忱幾天來懸着的心終於落下。

他雖然知道有火槍在手,漢軍將士幾乎是不可戰勝的,但是畢竟世上有很多未知的可能,尤其是在戰場上。

更不要說這本來就是一個風雲際會、英雄輩出的年代了。

只有真正聽到大勝的消息,李藎忱才徹底放鬆。

第一三六九章 怕死,又不怕死第一四一八章 就算是一羣豬第七百三十九章 離開的時候第二百六十六章 捷報第一七零二章 糧食的難題第一二九八章 武關道上的流言第一百五十四章 公平第二二三二章 超前第六十八章 裴子烈第一五一九章 到羣衆中去第五十九章 始興槍王第七十二章 受教第六百九十三章 風景不殊第七百五十八章 虛實不定第三百六十七章 亂分寸第三百四十一章 截斷沔水第二一零三章 親守此地共存亡第八十七章 借書第二一八五章 帥才第十六章 不仁第二零九八章 今夜開門,迎入王師第五百零四章 滑稽而殘酷第一八四七章 風雪是最好的掩護第七百一十一章 走爲上計第一千七十七章 交流第三百零二章 來客第七百零一章 兩步走第三百三十八章 池上鴛鴦啄翠羽(上)第七百三十章 後患無窮第八百四十五章 還有大目標第四百五十二章 這陰沉沉的天第一千二十七章 上戰場第五十九章 始興槍王第三百五十八章 萬川第二二七一章 絲綢之路第一二五零章 戰爭的殘忍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迂迴戰術第二零三一章 南方羣臣的態度第三十五章 動靜第二一零八章 北周差在哪裡第一千六十五章 紙上得來終成真第三百七十八章 道義良知第五百一十九章 鏖戰急第一二八五章 倒黴蛋宇文溫第二二六九章 臣妾向陛下討個人第六百零二章 驚喜第四百五十六章 米倉道中第一百一十七章 熟人第二三四九章 天下誰人不識君第二二一三章 防禦薄如紙第一百二十五章 怒火第一三六二章 又近了一步第二一八八章 默契的配合第九百六十四章 烽煙起第五百零四章 滑稽而殘酷第一一六七章 長處和短板第二零一九章 大漢天威,無不拜服第五十二章 生天第一八七五章 以西爲重第一七九四章 交給你了第二百七十九章 人選第二百八十四章 江上第一百五十六章 告知第二一九七章 守土有責第二百三十六章 請援“麒麟才子”徐陵第三百六十四章 更進一步第一一五一章 突厥人的噩夢第一千八十八章 吐谷渾來客第一五五五章 大決心第一一一三章 戰線第一六八一章 禁衛軍初戰第五百八十四章 在朝廷心中第一五零七章 沒有來源啊第一五八八章 目光當向北第二零八零章 何爲重第一九四二章 步雲樓第二三一八章 西南有國名吐蕃第一二一零章 行酒令第一五零九章 煥新顏第一百九十四章 江陵總管第五百一十八章 靜與動第五章 山路第五百六十三章 越來越不明朗第一千零六章 任蠻奴第四百零九章 敲山震虎第二二八八章 大漢第一份公開的輿圖第一五九六章 把天下收入囊中第四百四十四章 臭味相投的瘋子第三百一十七章 有情無情第一八一五章 卿乃大漢所需之人才第一九八零章 火炮的威風第五百八十章 春雨第二二四八章 自亂第一六五零章 窩囊第三百一十六章 魚第一八八九章 風冷,心熱第四百三十九章 這是國戰第九百零七章 做些什麼第一四一二章 騙不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