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求學

“世忠賢侄,這陶元亮的文章你可曾看過?”徐陵慢悠悠的從書架上拿出來一本文集,“陶元亮的文章收放自如,多放達之氣,而你的詩詞雖然寫的不錯,但是剛纔呈遞給老夫的那幾篇文章卻是一塌糊塗,所以不如學學陶元亮的行文風格。”

李藎忱急忙伸手接過來這《陶淵明集》,在後世或許陶淵明的詩詞,只要是有所出衆的都會爲世人所熟知,但是在這個依舊在依靠手寫抄錄書籍的時代,這一本書的價值可是着實不低。

顯然徐陵平時對這一本《陶淵明集》頗爲珍愛,時常有所翻閱,書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標註,讓李藎忱對於這位整個南北朝時期數一數二的文學大家愈發敬重,因材施教,方爲教書育人之上,徐陵能夠一眼看出來李藎忱所寫文章的弊病以及應當改進所在,並且很快就給出瞭解決方法,這一份水準自然相當不低。

徐陵微笑着說道:“陶元亮雖然一生蹉跎不得志,最後更是乾脆的歸隱東籬南山下,此處以賢侄之壯年,不當學,但是不得不說他的文章頗有可圈可點之處,尤其是你的爲人處世素來平穩之中多豁達之氣,倒是適合學習《陶淵明集》,可莫要辜負了這本書。”

見李藎忱若有所思,徐陵還道是他覺得困難,當即輕輕拍了拍書架:“賢侄莫要爲眼前一本書所阻,你的詩詞絕佳,但是文章卻不好,說明你是有天賦的,只是缺少後來的學習和鍛鍊罷了。究其原因,想必當年陳將軍在沙場之間,也很難以文章寫法相授令尊,僅僅教給令尊詩詞功底罷了,否則也不會出現今日之情況。”

頓了一下,徐陵的目光之中帶着期待之意:“莫要讓老夫失望。”

李藎忱嗯了一聲,旋即想要開口:“明公,晚輩還有一事不明······”

徐陵轉過身淡淡說道:“你不明白的事,就算是老夫恐怕也沒有辦法給你準確的答案或者說解決方法。”

李藎忱皺了皺眉,徐陵這麼說顯然是不打算多說了。

當初他和裴子烈、蕭世廉商量好的,由李藎忱前來拜訪徐陵,裴子烈前去拜訪吳明徹,而蕭世廉則去拜訪裴忌。可以說這三個在朝堂上舉足輕重的官員,將會關乎到太子黨真正能不能搭起來架子的問題。

畢竟歸根結底,閒雲野鶴一般的沈君高和剛剛走上軍中第一人位置的蕭摩訶,都還很難憑藉一己之力或者兩人合力支撐起來太子一派的體系,所以他們還是需要朝中老臣的支持,而相比於吳明徹和裴忌,徐陵這個老狐狸當然是最難對付也是最好的人選。

不過這徐陵顯然不是這麼好對付的,有能力一步步走到這個位置上的老臣,自然知道應該如何拿捏分寸,凡事都講究點到爲止,至少在現在,徐陵是不會讓自己貿然捲入到這兩個皇子的爭端之中。

李藎忱看着徐陵的背影,並沒有追上去,徐陵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勸服的,而李藎忱也沒有想着第一次就能夠輕鬆拿下徐陵。更或者對於陳叔寶一黨來說,就算是徐陵最後都沒有表態,只要他兩不相幫也是好事。

“明公家中藏書豐富,若是明公不嫌棄,晚輩當多來請明公指教。”李藎忱一拱手,朗聲說道。

而徐陵腳步一頓,老人轉過身看了一眼李藎忱,伸手指了指周圍的書籍:“賢侄,觀書不語。”

李藎忱急忙頷首,走到一旁桌子前,翻開《陶淵明集》細細看去。上面的蠅頭小楷寫的密密麻麻,有着對陶元亮文章的分析、讚揚和批評,李藎忱一時間也顧不上其他,對於他來說,勸說徐陵表明立場是其一,自己趁此機會汲取一些知識是其二。

自然沒有因爲其一做不成就耽誤了其二的道理。

看着李藎忱認真用心的樣子,徐陵欣慰的點了點頭,自己也在書架之間來回踱步,審視着這些自己年輕時候曾經費勁千辛萬苦蒐集起來的書籍,就像審視着自己的孩子。

然而倉促的腳步聲驟然響起,打斷了整個書房中的寧靜,一名家僕小步走到徐陵身邊:“明公,兩位公主殿下的馬車已經到門外了。”

“哦?”徐陵點了點頭,回頭看了一眼正提筆寫着什麼的李藎忱,一揮手,“走吧,出去迎接。”

————————————----

“是蕭元胤讓你來的?”吳明徹看着畢恭畢敬站在身後的裴子烈。

無論裴子烈在外怎樣的冰冷、難以接近,在吳明徹面前都是一副謙恭的模樣。聽到吳明徹發問,裴子烈搖了搖頭:“實際上左衛將軍只是讓我們着重在幾家走動一下,並沒有說幹什麼,也沒有說讓誰來,因此算不上說是左衛將軍讓屬下過來的。”

吳明徹手中的筆一頓,緩緩放下,老人揚起頭微笑着看着這個幾乎是自己在軍中一手帶大的孩子。或許是因爲回到建康府之後終究不像在前線那樣勞頓奔波,因此吳明徹的臉色好轉了不少,一直困擾他的背瘡痛苦似乎也有所減輕,此時老人明顯看上去心情不錯。

老人的目光並沒有讓裴子烈感到不快,反而直直的迎向吳明徹。吳明徹不由欣慰的點了點頭,這個孩子雖然現在不是自己親自教導,但是那殺伐果斷、敢做敢爲的性格,從這目光之中可以看出來,依舊沒有改變,這讓老人開心的調笑一句:

“大士啊,你這纔跟着蕭元胤幾日,就知道處處維護於他了?”

裴子烈連連擺手,旋即想通了什麼,正色說道:“嗯,屬下既然追隨左衛將軍,自然應當維護左衛將軍,此爲屬下之本職。”

“可惜你這本職,很多人都做不到啊。”吳明徹淡淡說道,“罷了罷了,咱們爺倆兒也沒有什麼好多彎彎繞的,你所來爲何事老夫可心知肚明。”

裴子烈霍然向前踏出一步:“屬下不才,不懂多少深奧大道理,所以還請司空一言以蔽之,讓屬下明白就好。”

第二零五八章 條件第四百八十九章 切斷第六百五十六章 任重第四百二十八章 弄潮兒第一五七八章 港口的選擇第一千九十章 懷璧其罪第八百四十四章 水與火第一一八三章 也是後路第三百九十九章 效忠第八百零一章 有點兒怪第一二零四章 臣堅持所請第四百三十一章 條件第八百二十八章 曹孝達的想法第一五零二章 朕的底氣第一一五九章 條約是拿來撕的第二百二十一章 北城第九百九十三章 巷戰第二二八三章 先建後奏第八百六十六章 不同的戰略思想第六十九章 王軌第一百三十七章 自保第二百一十七章 北去第二二三八章 工部的未雨綢繆第一四三零章 證明自己的機會第一四七九章 牝雞之晨,惟家之索第三百九十六章 不貪心第三百零五章 華容第九百三十九章 看不懂的年輕人第一六二五章 從龍之心,人皆有之第八百七十章 各自的路第一四七三章 兩相權衡第七百四十一章 旗幟第九百二十二章 風入松間颯颯寒第八百四十七章 尉遲寬的無奈第二百八十六章 環環相扣第一二五四章 萬事開頭難第一九六三章 教育科目的多樣化第一七四四章 萬戶侯的誘惑力第一百七十九章 京口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請示第五百七十七章 勝利第一千六十章 再向河梁把琅琊越第八百八十八章 大家都是自私的第一三四九章 日南和灌湯包第一九一八章 遷都之念第三十一章 脫險第四百六十四章 奮短兵第二一九零章 激戰荒原第二二八一章 步步爲營和直搗伏俟第一五二零章 象林,風雨正急第二零五四章 持節北方,比肩蘇武第一一九八章 新生第七百九十四章 亂戰第九百三十八章 監軍第九百七十二章 恍然如夢第一百零九章 裴忌第九百四十二章 農耕事宜第五百九十四章 有志挽山河第一二八二章 眼前只有關中嗎?第九十章 袁英第六百一十九章 獨木橋第一二四七章 父業子承第二二零六章 有人知道答案第一一八六章 蕭氏的擔憂第二一二一章 你這樣讓我很難做啊第四百一十三章 瀘州城上第一千五十七章 三省六部和太尉府第三百八十五章 多多益善第四百八十四章 還不晚呂梁之戰——隋唐盛世的濫觴第八百八十五章 不會拒絕的辦法第一九一九章 樂昌的愛第兩千零五章 宇文貢想哭第一二七九章 天上掉餡餅第九百五十二章 家事即國事第八百二十一章 再見蕭摩訶第一五五八章 火炮的誕生第一八一八章 矛盾要讓陛下知道第一四五二章 王,也難做!第七百八十五章 驅趕第四百七十二章 孫家門第三百四十九章 推演第二二六九章 臣妾向陛下討個人第一九六五章 打點行裝第四十一章 巧合第三百四十三章 後路第一五三八章 戰,在細雨中第二一六六章 安定城外,十里長亭第二三二二章 陛下的多重考慮第一七九八章 消耗戰第三百七十四章 獵物第一六一六章 水師演練第二一三六章 大佬們的沉默第一五七二章 背後的百姓第五百零九章 死守第六百零一章 天下爲之動第二百一十四章 纏戰第一千五十五章 改土歸流第一四二六章 樑睿之死第二一八二章 愛卿之苦,朕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