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四七章 父業子承

也難怪吳明徹每次出征都喜歡讓吳惠覺來鎮守自己的後方,不僅僅是因爲吳惠覺是自己的兒子——以吳明徹對軍中的統御能力,別人的忠誠同樣都能保證,而如果他真的爲兒子和家族着想的話,更應該讓吳惠覺跟在身邊以求有機會獲得更多的功勞。

更主要的還是因爲吳惠覺一向沉穩的性格,相比於更擅長奇兵制勝的蕭摩訶,顯然吳惠覺更合適擔任掩護後路的任務。而事實證明,當初呂梁之戰,正是因爲吳惠覺在後方的調度有方,湊齊了足夠的船隻,有以後軍遮護兩翼,纔給了吳明徹可以快速跳出包圍網的機會,否則被包圍在北岸,就真的只能看着濤濤淮水卻無可奈何了。

後來吳明徹南下,也依舊是留下吳惠覺把守淮南,而吳惠覺也的確出色的完成了任務,長期以來無論是防守淮水不給北面的王軌一點兒可乘之機,還是向南對付接踵而來的陳叔陵和樊猛,吳惠覺都沒有落了下風,甚至還有機會殺過大江、攻破京口,爲李藎忱解決了樊猛這個心腹之患。

因此吳惠覺雖然從沒有在正面戰場上建功立業,但是卻依舊是大漢不可忽略的一員重將。

“臣參見陛下!”還不等李藎忱上岸,吳惠覺就已經三步並作兩步過來。

李藎忱當即伸手攙扶住他,對於吳惠覺,李藎忱自然是無法輕視的,吳家在軍中的影響力幾乎都在由吳惠覺繼承,而李藎忱現在忙着穩定國內的各個世家派系,連消帶打想要削弱他們的力量,李藎忱之所以有這樣的膽量,就是因爲他的背後有軍隊的支持。

這一次李藎忱改變之前的計劃,直接前來這最前線的鐘離,多少也有穩定淮南軍心的意圖。畢竟李藎忱這些年南北輪轉,幾乎整個大漢軍隊都曾經直接的受命於李藎忱,這其中甚至也包括諸如淳于家等原本的江南將門,而淮南,準確的說應該是淮西的這些軍隊,卻都一直在吳惠覺和陸子才的掌握之中,從來沒有直屬過李藎忱。

並且這也是不折不扣的軍中出身江南的將領最多的一支隊伍,甚至清一色的都是江南將門出身,這也就意味着他們的家族多多少少都合東南世家有着牽扯,甚至本身就是東南世家的一部分,諸如吳家。

因此李藎忱這一次前來視察淮南防線、安穩人心的重要性也就凸顯出來。當然了,李藎忱這一次前來自然也就相應地冒着很大的風險,畢竟誰都不知道平靜的水面下會不會是暗流涌動,而一直被李藎忱想方設法打壓的東南世家也會不會選擇在這遠離建康府、也就遠離李藎忱統治核心的地方鋌而走險。

尤其是這一次李藎忱的北上是臨時起意,這意味着心思縝密的人會來不及做準備,但是也相應的意味着魯莽的人很有可能打算抓住這個機會冒險出手。所以護衛在李藎忱身邊的李平等人都是緊張兮兮的,而陳禹更是先一步帶着白袍趕了過來。

當然了陳禹不僅僅要負責李藎忱的安全問題,從鍾離向北距離北方更近,顯然也是爲了負責和長安那邊的消息對接問題。現在南北通商,白袍的人往來兩淮更加方便,而入了宇文憲的境內,宇文憲和楊堅之間也就更不用說了,大量的探子無孔不入,再加上中原、關中和河北經過這麼多年北朝的統治,早就已經變成一個整體,更遑論平原之上道路四通八達,根本難以設關卡排查,以至於現在雙方已經形成了對其置之不理的狀態。

反倒是李藎忱和楊堅之間,因爲可以通行的道路主要都集中在武關到秦嶺再到西北的賀蘭山一線,山口關隘終究還是數的過來的,所以雙方對於來往行人還會嚴格盤查

因此有趣的是,大漢的探子想要進入關中,更便捷的道路竟然是北上穿過宇文憲的控制區域再折而向西。尤其是雙方的注意力都放在排查東面或者西面的人身上,對於操着南方口音的過客反倒是並不在意,這也算是利用了人潛意識之中的漏洞。

隨着大漢對外工作的全面展開,白袍這個曾經大漢最神秘的機構也逐漸浮出水面,尤其是在之前的正旦大典上,白袍展露出其猙獰的爪牙,讓百官深切的感受到了白袍的力量。

雖然之後在陳禹主導、李藎忱默許下,白袍轉往江北以躲開內部紛爭,但是威名在前,有陳禹帶着白袍的中樞親自坐鎮鍾離,應該也足夠震懾一些宵小之輩。

鍾離郡依舊是李藎忱熟悉的那個鍾離郡,高聳的城牆象徵着大漢在兩淮防線上最堅固的門戶,而並不算寬闊的街道上多少顯得有些蕭瑟,畢竟現在城中大多數隨軍軍屬都去參與開墾了,城外甚至要比城內還要熱鬧。

在這堅固如鐵幕一樣的防線後面,唯一能夠展現出來一點兒生機和活力的,恐怕也就只有隨軍軍屬們開墾出來的一小塊一小塊的土地了。當然他們在這些土地上種出來的糧食和蔬菜也就是勉強改善一下伙食罷了,大軍日常的人吃馬嚼主要還是得依靠朝廷調撥。

李藎忱着急疏浚邗溝,也有一層原因在這裡。以後糧食和器械等等都能夠通過水運運送到淮南前線,自然也就能夠節省很多人力物力。要知道即使是在千年後擁有高度發達科技的時代,通過這條京杭大運河進行的水運也依舊是最便宜和划算的運送方法。

“現在的淮南大軍是什麼情況。”李藎忱剛剛跨過府衙的大門,便迫不及待的問道。

“鍾離現在有駐軍八萬,另外樑郡等地尚有五萬,加上廣陵郡的兩萬,整個淮南這戰之兵超過十五萬,除去守城所必須,應當還有十萬大軍可聽從陛下之調遣,揮師北伐!”吳惠覺一邊引着李藎忱向前走,一邊介紹現在淮南防線的情況,經過這幾年的潛心經營,淮南防線總算是又恢復到了當初吳明徹北伐之前的盛況。

頓了一下,吳惠覺緊接着說道:“另外水師邱志將軍處有水師將士兩萬,戰船百艘,來往運送人員可用之大船達到三百艘,可以在一天之中把整個大軍轉運到對岸。”

第一一九七章 楚囚第二三三一章 今後國策,內擴外縮第一八二五章 錢莊的問題第一千三十二章 建康在望第一七三四章 移駕北上第一六七一章 援軍就在後第一六二一章 殿試三題第二一二四章 貿易體系下沉第一八零九章 朕的私房錢第七百九十六章 頗有微詞第八百章 要跑第八百九十六章 塬上的風第九百九十五章 倉庫爭奪戰第一千三十九章 混賬第九百三十八章 監軍第一三七一章 宇文氏的去留第五百章 天降第三百零五章 華容第一三一九章 大相徑庭第二一零二章 聒噪,又沒問你!第九百四十一章 加班不一定有成效第一七五九章 家國第一六零四章 彎路不可怕第一七七六章 自逐家門外第六百五十七章 謹受教第一八三八章 勞逸結合第三百二十四章 腐朽第四百零七章 爆竹聲中第一三八二章 得力助手第一百一十三章 什麼樣的君王第六百九十三章 風景不殊第二二一三章 防禦薄如紙第一千三十六章 玉樹後庭花第一六零零章 誰能同去第一六一四章 內河水師不是鹹魚第五百一十九章 鏖戰急第一千二十章 冷血第一九零三章 汾水邊的清晨第三百七十六章 四面八方第三百五十五章 三郡第一千二十二章 採石磯第二零五九章 局裡局外第一七六九章 將將之才第一七七五章 父與子第一九四三章 以後同殿爲臣,應該的第二三三四章 萬歲第一百一十章 季孫第五百八十三章 崔弘度的掙扎第一千二十五章 戰爭的演變第二零九九章 禍起蕭牆,我自有理第一九三四章 振興兩淮第一千七十四章 狐狸精的味道第六百零三章 各項事務第二百四十五章 不見第八百一十一章 間隙第二零九六章 孤軍轉戰,將軍乃人傑第四百八十七章 置之死地第三百一十七章 有情無情第二百六十八章 李藎忱的兵第二二零一章 想揍自己人第一一一七章 雪舞第一五八二章 孫思邈的決定第二一六八章 安定西北第五百八十一章 傷心地第二一零零章 城門洞開,漢騎入城第五十四章 篝火第二零一一章 梟雄夢碎第一千零七章 你們第六百七十二章 不會太久第七百八十二章 軍功的算法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陣仗第三百三十章 眼中卿第三百五十七章 巴人八部第五百四十章 巴人的擔心第一二二零章 一江春水向東流第二百九十一章 陳叔寶第一三八六章 再造長安第六百四十一章 如履薄冰的許善心第一六二五章 從龍之心,人皆有之第一二一九章 東宮的“女主人”第九百三十六章 良宵總是短第一五零三章 年輕人的較勁第一八七七章 剎那猶疑第一三二五章 要定關中麼?第五百七十章 蒼溪谷大道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靠稟報打仗?第一四六三章 班師回朝第一一四四章 乃不知有漢第六百二十二章 工坊第一二二六章 外儒內法第一五六二章 海軍的欠條第七百七十三章 會好好考慮第一三八五章 給尉遲迥的信第一三八二章 得力助手第九十二章 向何方第六百一十七章 同盟第六百二十二章 工坊第四百五十二章 這陰沉沉的天第九百零六章 明知道第二一二六章 流言既有,當細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