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十八章 給個“關公”拜

“所以你們現在大致是怎麼想的?”李藎忱緊接着問道。

“軍中要統一規劃職位,百人爲一幢,五百人爲一仗,千人爲一校尉,三千人爲一都尉,八千人爲一偏將,兩萬人爲一雜號將軍,五萬人爲一主將。”裴子烈顯然也有所腹稿。

實際上這和南朝軍隊的大致規律差不多,只不過軍中在偏將以上就開始有些混亂,這也是李藎忱主要改革的地方。

“這是從下往上說,而如果是從上往下說,以末將爲例,末將身爲大將軍,麾下攜五萬大軍,軍當有軍號,軍中下轄左右兩師,各萬人,各屬於雜號將軍,聽命於末將,而中軍以及後軍總共萬人,直屬於末將。”裴子烈侃侃而談,“同樣的道理往下類推,一直到校尉,校尉以下,不過千人,征戰的時候無需再詳細劃分中軍出來,所以只設兩個仗,軍中仗、幢衆多,不再以左右爲號,而是以數爲號,稱之爲第一仗第一幢等。”

李藎忱微微頷首,這實際上和自己跟裴子烈等人大致描述的想法差不多,也算是結合了後世和現在的實際情況。

“那軍中高層呢?”

“校尉及以上都是由尉或者將和主簿、司馬組成,”裴子烈急忙解釋道,“司馬主要是負責和後方以及更高層消息的往來、行軍計劃的協作安排以及在和平時期訓練士卒等等。”

這相當於參謀長和副手,和漢代差不多。在漢代的時候,除非將領拿到了虎符,否則是沒有權力調動兵馬的,兵馬的訓練等等都是軍司馬在負責,這可以有效地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反過來威脅到朝廷。

而到了南北朝時期,戰事的增多導致很多將領都已經是長期帶兵在外,所以軍司馬這種和平時期統率軍隊的官職自然就有些雞肋,逐漸被主簿所取代。現在李藎忱重新恢復軍司馬的職位,把他們的職責改爲監督和輔助。

“而主簿主要負責戰功的統計、後勤以及軍中的······思想。”裴子烈緊接着說道,“按照陛下的設想,軍中會設立忠義社,軍中主簿對這個團體負主要責任。”

說到這裡,裴子烈不無擔憂的看向李藎忱。別的實際上都在歷史上有跡可循,這個纔是軍中改革的重點和真正的創新點,增強主簿的職權,進一步掌控軍隊思想。

而忠義社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準備成立的,顧名思義,忠義社就是通過各階層的主簿向下面的士卒傳播忠誠和正義的重要性,培養士卒忠君愛國的思想。而忠義社自然也會跟着樹立起標杆,往遠處的包括衛青、霍去病和雲臺二十八將,往近處的,關公、常山趙子龍還有白袍陳慶之都在其中。

李藎忱當然知道,華夏民族對於信仰實際上沒有太大的忠誠性,佛道儒三家在歷史的舞臺上輪流轉,不過終究還是有各自的主要受衆。一般文人和文官都是儒家的擁躉者,而一些官宦人家和婦女則偏向於佛家,至於那些林泉隱士則偏向於道家。

但是在軍隊之中顯然就缺乏這種信仰。

而李藎忱要做的就是給他們一個諸如“關公”和凌煙閣功臣這樣的角色來拜。封名將,鼓勵名將的驍勇善戰和忠義,這在歷朝歷代實際上都是很常見的。

李藎忱也不想把佛道儒引入其中,從軍廝殺在前,本來就沒有什麼所謂的慈悲爲懷,所以李藎忱乾脆就和後世一樣渲染忠義,只不過後世關公的地位雖然高,卻也只能約束一些位次比較高的人,到下面的士卒,根本就沒有忠義的概念,沒有效忠於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的想法。

一直到近代國土淪亡,亡國滅種的危機驟然降臨到頭上,民族意識才算是徹底覺醒。

而與此同時,通過建立這麼一個鼓勵士卒廝殺、爲士卒排憂解難的團體,李藎忱也能夠更好地推行識字等等,提高軍隊的整體文化水平。畢竟不管是在任何時代,軍隊或者說整個基層的受教育水平還是非常重要的。

不過李藎忱面臨的是三百年的亂世,這意味着即使是這個時代無論是哪個階層,識字率實際上都不高,畢竟溫飽纔是最主要的問題,誰會去想讀書識字。

而且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也是因爲九品中正制的施行,導致朝廷的人才已經被侷限在了世家和寒門上,對於普羅大衆甚至是大多數寒門來說,讀書識字、學習知識似乎也沒有什麼意義。因此這也是李藎忱想要準備開始推行科舉制的原因。當然科舉制肯定是要放在文官和武將等等制度確定了之後。

這種全新制度的建立肯定會引起爭論甚至是社會動盪,所以李藎忱必須要有一個完整的管理體系來應對這種必然的衝擊,這也是對這個新誕生的團體的挑戰。

到這個時候,未來的治國方略實際上已經完全在李藎忱眼前攤開,而李藎忱也清楚的意識到,很多事情本來就是環環相扣的,國家想要發展,尤其是想要在工商等更加先進的技術和領域上發展,就需要更多的人才,而這就更需要將取材範圍擴充到所有人,再之後自然就是以更加科學而公正的辦法來取代現在完全是朝廷向世家妥協的九品中正制。

想到這裡,李藎忱不由得感慨一聲,宋代說是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可是實際上真正實行這樣制度的是兩晉南北朝。

世家依然是短時間內李藎忱需要依靠的對象,但是絕對不是長期的依靠,南北朝朝代更迭不休的前車之鑑可就活生生的擺在這裡。這些世家短時間內有着更好的受教育權利,這或許是李藎忱在推行新的制度之後能夠留給世家的僅剩的東西了。

只是不知道到了那個時候,這些現在對自己忠心耿耿的世家,又會是什麼樣的反應?

或許少不得要流血啊······

不過李藎忱對此只是一笑。

開國君主從不畏懼殺人。

當然了現在天下未定,科舉制也只是說說而已,李藎忱可不想看着世家臨陣反水。

“陛下?”裴子烈看李藎忱出神,忍不住低低的說道。

第一千二十四章 後塵第二二二七章 陛下的雄心第二一七零章 廉頗未老,尚能飯否?第一四四九章 通力合作第一五五一章 文武之間的衝突第一一九四章 朕是天第二百二十七章 自稱我第一二二二章 他以爲他是誰第一九八四章 甲騎的哀鳴第一四八三章 刑法第四百八十四章 還不晚第一四五零章 出賣第七百八十六章 用武之地第四百四十七章 他非常人第六百三十九章 倒是一個好機會第一八零八章 團聚第二三一八章 西南有國名吐蕃第一七零七章 倒黴的崔景嵩第二百五十章 答話第一千五十四章 嶺南事第一四三零章 證明自己的機會第一百六十六章 不想做塵埃第一五二二章 戰爭,真的纔開始第一千三十二章 建康在望第一六零九章 秋闈,房與杜第六百一十八章 楊素獻策第一百四十七章 逼問第一七二二章 鳴金三聲第二百四十八章 兵鋒第一一一零章 陣法變化第一九二四章 爾是何等官職第一四一四章 父女相見第六百三十二章 不想隔岸觀火第二三一三章 下田第一五九一章 中原決戰方案第二二六九章 臣妾向陛下討個人第一五九四章 秋來得快第一八五八章 未戰先怯,不足爲慮第四百四十八章 巴蜀南與北第一八八零章 一步慢,步步慢第一三五六章 北周騎兵的突進第一六八一章 禁衛軍初戰第二百四十章 雨中驚現第一五九五章 路與河第五百三十三章 山外蒼天第二千章 這有些反常啊?第一三零五章 走還是不走?第九百四十八章 真實的訓練第一一六一章 幾分真幾分假第二零二六章 韓果常善,難兄難弟第六百三十三章 選擇哪一邊第一四八五章 白袍和府兵制第一八零二章 隨風去第二一四八章 御史臺的都不好惹第九十三章 逆風行第二二八二章 吐谷渾的情況不同第九百八十八章 有機會和沒機會第一三四七章 陛下偷個懶第六百九十七章 合作愉快第五百八十九章 風口浪尖第二一二七章 孩子的教育第二二七零章 牽手第八百五十五章 莫要便宜了老賊第九百章 農夫的戰鬥第二一七二章 非一代之功第四百三十章 濮人之困第一四三八章 平渡溝第三百六十四章 更進一步第三百九十六章 不貪心第一五四七章 能堅持多久?第四百八十四章 還不晚第九百三十九章 看不懂的年輕人第一四八五章 白袍和府兵制第一三九五章 不服輸第二一四四章 新修訂的律法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子第六百二十七章 庭前花落第一千四十四章 井軲轆在轉第一四五六章 律法第二二二九章 漢土第一一六七章 長處和短板第二百二十章 缺口第一九五九章 春水滿鴻溝第二二一零章 老成的請求第一五九八章 少傅和陪讀第一九二二章 絕不偏袒,問心無愧第三百六十二章 一個模子第五百五十六章 早知今日第二一一二章 來生還是兄弟第五百三十三章 山外蒼天第二三二九章 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第一六六八章 海棠承雨第一二九七章 他想要的和平第一一七零章 當岳父上癮?第一一三二章 心甘情願第四百六十九章 要命的時間第一八五一章 馬,馬!第二零一七章 那就讓他們看看第六百九十八章 對着喝毒藥第二二二一章 繞城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