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明鄭和(中)

鄭和,雲南人,小名三保,本姓馬,回族人,祖先爲西域人。洪武十三年13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元朝殘部統治的雲南,一舉攻克雲南。那年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閹割成太監,隨後五年更隨明朝大軍東征西討,最終被分配到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身邊,成爲永樂帝的貼身太監。

在現代人的眼中,太監似乎都是一羣手無縛雞之力,扭捏作態如同女子的妖孽。可實際,在明初的很多太監中,皆是弓馬嫺熟的善戰之輩,靖難之役中多有宦官跟隨在永樂帝身邊,或爲將衝鋒在前,或爲貼身侍衛時刻守衛在永樂帝身邊,無一不是敢死之士。當年的馬三保正是其中之一。

永樂二年,永樂帝在南京御“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爲和,任爲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史記載:鄭和“身高七尺,腰大十圍,四嶽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如洪鐘,才負經緯,文通孔孟,博辯機敏,長於智略,知兵善戰。”

永樂帝在認命鄭和爲正使出使西洋前,曾經詢問過袁珙之子袁忠徹。袁珙老了,袁忠徹的相術已經繼承了其父九成的本領,正是袁家的新一任繼任者。袁忠徹是這樣評價鄭和的:“三保姿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

出使西洋在朝廷絕大多數的朝臣眼裡是個苦差事,茫茫大海,兇險無比。一心想老死家中,落葉歸根的大臣們可不願意接手這樣的苦差事,對於永樂帝的任命也就無一反對,這樣苦差事當然是交給能吃苦的,又跟自己沒什麼關係的人去做。

可誰又知道,一直到六百多年後,海洋卻是中國人無法忘記的痛!驕傲自大,閉關鎖國,使得中國經歷了最黑暗的百年,直到現世都無法改變海洋弱勢的局面。無數人捧起史,看到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想象着傳說中的鄭和寶船,大明無敵艦隊,是那麼的辛酸。

王千軍雖然有跟道衍提過海洋的重要,東海之濱倭國的威脅,但道衍並沒有太放在心,因爲在這個時代,無論是海洋,還是倭寇,都不是太重要的存在。只有王千軍的心裡一直記着,也是他想要改變歷史的一大目標。

鄭和,王千軍認識,王叢雲也認識。都是永樂帝當年的貼身侍衛,鄭和與王叢雲之間的關係很不錯,都是當年燕王身邊的貼身侍衛,都是保護着燕王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都是一起在屍體喝酒吃肉的生死兄弟。所以鄭和也認識王千軍,也知道王叢雲把這個兒子寶貝得不行。當初王叢雲因爲劉雪沁犯事的時候,就是馬三保攔着永樂帝,爲王叢雲求情,也是他想辦法讓人去通知燕梓的。

另外一方面,鄭和是道衍的菩薩戒弟子,法號福吉祥。而王千軍卻是道衍的俗家關門弟子,這關係有點亂,宗教也有點亂。可亂就亂,這就是現實,對鄭和的遠航也有幫助,因爲鄭和遠航所經過的國家不是信奉佛教就是信奉回教,都容易打交道。而鄭和對王千軍這個好之子,佛家師父的關門弟子也是很喜愛。在出發前往福建閩江口五虎門開洋遠航之前,鄭和專門前來拜訪了道衍,此時道衍已經搬進了南京城外的寺廟內,享受着他的僧人生活。

對於鄭和這個佛家弟子,道衍並不需要說太多,海洋之事道衍並不是太清楚,遠不如王千軍知道得多,而鄭和也是跟隨永樂帝南征北討鍛煉出來的干將,道衍只需要簡單囑咐幾句就夠了。早在永樂二年,鄭和就已經成功出使倭國,靠鄭和的努力,倭國主動出兵協助大明清剿大明沿海的倭寇,並與大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簽訂貿易條約。在道衍眼中,西洋之國,皆是小國,他只要求鄭和能夠像漢博望侯張騫那樣,尊重每個國家的風俗習慣,還有他們的信仰。

最後道衍讓鄭和跟王千軍在另外一個禪房談幾句,他不用在場,了空則幫王千軍在附近守着。對於自己這個小師弟的某些言論,了空聽了也是心驚肉跳,如果讓外面的衛道士聽到了,王千軍只有一個下場,被拉出去燒死。有的時候,了空也有拿起大拳頭揍王千軍的衝動,因爲王千軍連佛家學說都不放在心,有些言論連佛主聽了都會生氣。可是,最終的爭辯後,了空不得不承認,他辯不過王千軍,因爲王千軍說的的確是人性,也是治國之術的霸道、王道!

李虎涵好了兩杯茶,放在了王千軍與鄭和麪前,然後轉身就要離去。可王千軍卻拉住了李虎涵的手,讓她在旁邊站着。李虎涵很聰明,一個十分聰明早熟的女孩子,也是日後要跟隨王千軍一輩子的女人。還好李虎涵不是一個穿越者,王千軍覺得這個世界只有他一個穿越者就足夠了。不過也正因爲如此,王千軍的很多內心想法無法直接跟李虎涵說清楚,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李虎涵時不時地跟在身邊,逐漸習慣王千軍的某些瘋言瘋語,成爲王千軍日後既貼身又貼心的助手。

“鄭叔叔,你要統帥的船隊大嗎?有多少人?”反正王千軍還小,嘴甜一點很正常。而且鄭和與王叢雲年歲都差不多,面對這位中國封建王朝唯一的大航海家,這點尊敬王千軍覺得並不夠!

“很大,共大小船隻百餘艘。千軍你這麼大肯定沒見過那麼大的船。船隊由寶船、戰船、坐船、糧船、水船五種船隻組成。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船有四層,船九桅可掛十二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啓航,每艘船可容納千人。除寶船外,還有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用於載貨。糧船,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用於運糧。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用於居住。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用於作戰。跟隨我出使西洋的人員,包括軍校、旗軍、勇士、火長、舵工、班碇手、通事、辦事、算手、陰陽官、醫士、鐵錨、木埝、搭木等匠,水手、民稍,共兩萬七千八百餘人。船備有充足的糧食、淡水、鹽、醬、茶、油、燭、柴等等。千軍啊,可惜你還小,等你長大了,我一定帶你船看看,看看我大明無敵的船隊,欣賞那一望無際的大海!”

說到自己所要率領的艦隊,鄭和無比興奮,那是屬於大明的船隊,也是屬於他的船隊。鄭和驕傲大明有這樣的一支無敵的船隊,這是大元帝國做不到的,也是中華史沒有的。他爲自己可以統帥這麼一支龐大的遠洋船隊而自豪!

“大海啊!我很嚮往,不過對很多人來說,特別是朝廷裡的官員,還有地方的那些讀人來說,大海是一個可怕的地方,神秘的地方,有去無回的地方。對他們來說,組建這樣的一支船隊完全是在浪費人力、物力,浪費朝廷的財力。無論能從大海得到什麼,都是兇險的,只有腳踏實地的耕田種地纔是最安穩的。只是,這些人現在還不敢說出這樣的話來,因爲皇是一個有魄力的皇,他們現在只能在暗自高興,皇沒有派他們去,而是派了鄭叔叔你這位內侍前往。呵呵。”

王千軍說完,笑得有些詭異,也笑得有些陰險。但王千軍說的都是實話,鄭和心裡十分清楚朝中文官們的想法,可惜這些文官既害怕當今的皇,又都忙着擁立太子來鞏固前途,所以沒空來阻止鄭和。

“千軍,你不愧是道衍大師的關門弟子,對朝局的見解很有一套。可是,你也不需要太在意那些人的想法,因爲在我們這些靖難功臣的眼中,那些人都是失敗者,一羣只會向勝利者搖尾乞憐的失敗者。千軍,你知道嗎?我很嚮往大海,更向往大海盡頭的那些國家。我是回人,我的父親從小就告訴我很多航海的故事,還有海那邊國家的故事,我的父親,我的祖父,他們都到過傳說中的聖城,所以我有一個夢想,我想追尋着祖先的腳步,親自前往聖城,跟我的祖先一樣在聖城向神朝拜。大海對我來說,並不是兇險的,而是廣闊無垠的新世界,大海是磅礴的,也是寬廣的,我感謝聖給了我這個機會,去完成我的夢想。至於其他人怎麼想,我不在乎,只要聖一句話,我就願意揚帆起航,去海的盡頭。我知道,在海的那一邊,有很多的國家,很多我們根本就不知道的國家,那是大宋的貿易船隊沒有到達的地方,也是蒙古鐵騎沒有徵服過的地方,我希望自己能夠到達聖城,也希望自己可以到達那些地方!”

宋朝,元朝,都有着強大的遠洋貿易基礎,張士誠、陳諒也依靠着大海的貿易獲得鉅額的軍費,大明朝如今的海貿易也正在起步。可此時誰會想到,多少年後,鄭和之後,再無鄭和!大明全面禁止海貿易,朝廷甚至將所有的寶船鑿沉,以此來開源節流。而在三百年後,某個自稱強大的皇朝,更會做出閉關鎖國的蠢事!

第二章 拜師道衍(下)第六章 大明鄭和(上)第十三章 東宮談兵(下)第十五章 解縉倒臺(下)第十四章 磨刀霍霍(下)第二章 拜師道衍(中)第十七章 永樂大典(下)第十二章 安南戰事(下)第十七章 永樂大典(下)第十九章 臭味相投(下)第二十五章 漢王召見(中)第十六章 徐皇后崩(下)第二十四章 真話難說(上)第十六章 徐皇后崩(上)第二十五章 大明火器(下)第二十一章 有點亂套(下)第十章 年關將至(下)第二章 拜師道衍(下)第十五章 解縉倒臺(中)第十九章 臭味相投(上)第十二章 安南戰事(下)第十二章 安南戰事(中)第十六章 徐皇后崩(下)第三章 林中稚虎(中)第一章 蟄伏少年(上)第二十四章 真話難說(中)第二十五章 大明火器(上)第十四章 磨刀霍霍(中)第五章 永樂二年(下)第十六章 徐皇后崩(下)第二十五章 漢王召見(上)第二十四章 真話難說(下)第二十三章 得失之間(中)第十一章 黨同伐異(上)第十七章 永樂大典(上)第十八章 成年冠禮(中)第十六章 徐皇后崩(上)第三章 林中稚虎(中)第六章 大明鄭和(下)第十六章 徐皇后崩(下)第十六章 徐皇后崩(上)第二十二章 暗流洶涌(上)第二章 拜師道衍(上)第十六章 徐皇后崩(上)第二十五章 漢王召見(中)第一章 蟄伏少年(下)第十章 年關將至(下)第二十五章 大明火器(中)第六章 大明鄭和(中)第二十章 年少輕狂(上)第二十章 年少輕狂(下)第二章 拜師道衍(中)第十一章 黨同伐異(上)第二十章 年少輕狂(上)第二十四章 真話難說(中)第七章 救人很難(下)第十三章 東宮談兵(下)第二十一章 有點亂套(下)第十六章 徐皇后崩(下)第二十五章 大明火器(下)第七章 救人很難(上)第一章 蟄伏少年(上)第二十五章 漢王召見(上)第十三章 東宮談兵(中)第五章 永樂二年(下)第十一章 黨同伐異(下)第二十四章 真話難說(下)第八章 龍口搶命(上)第二十三章 得失之間(上)第四章 稚嫩狂言(下)第九章 真龍天子(中)第十二章 安南戰事(上)第四章 稚嫩狂言(上)第二十五章 大明火器(下)第十一章 黨同伐異(下)第十一章 黨同伐異(下)第二十三章 得失之間(上)第十九章 臭味相投(上)第十一章 黨同伐異(上)第二章 拜師道衍(下)第二十一章 有點亂套(上)第六章 大明鄭和(中)第十四章 磨刀霍霍(中)第六章 大明鄭和(下)第十五章 解縉倒臺(中)第二十四章 真話難說(上)第二十五章 漢王召見(下)第二十三章 得失之間(上)第二十三章 得失之間(下)第二十一章 有點亂套(中)第十二章 安南戰事(下)第四章 稚嫩狂言(中)第十六章 徐皇后崩(下)第二十四章 真話難說(中)第六章 大明鄭和(上)第二十五章 漢王召見(下)第十五章 解縉倒臺(上)第九章 真龍天子(下)第二十章 年少輕狂(中)第二十五章 漢王召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