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_溫州浙南平陽革命根據地舊址羣

溫州浙南平陽革命根據地舊址羣

概況

溫州浙南平陽革命根據地舊址羣位於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西部山門鎮、鳳臥鎮鏡內。平陽山門、鳳臥一帶是溫州浙南平陽革命根據地的中心,素有“浙江延安”之稱,是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與浙江省委的活動中心,也是曾山、劉英、粟裕等創建的浙南革命根據地之一。2009年5月,溫州浙南平陽革命根據地舊址羣被中宣部公佈爲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舊址羣包括含中共浙江省“一大”舊址、閩浙邊抗日救亡幹部學校、閩浙邊臨時省委駐地三個地點。

中共浙江省“一大”舊址於1961年被列爲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一大”陳列館於1995年底動工興建,於2007年8月3日舉行省“一大”陳列館開館儀式,並對外開放。

閩浙邊抗日救亡幹部學校舊址位於平陽縣山門鎮鳳嶺崗坪上的山門小學內,前身爲山門疇溪小學。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全國掀起抗日**。中國共產黨爲了加強抗戰力量,迎接將來鬥爭的需要,解決骨幹不足的問題,於1938年1月15日,以劉英、粟裕爲首的“閩浙邊臨時省委”和“紅軍挺進師”在山門鎮創辦“抗日救亡幹部學校”,招收來自全省各地的青年學生、工人、教師等學員200多人,開設游擊戰術、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治經濟學、羣衆工作等課程。1938年1月開學,3月結束。抗日救亡幹部學校是當年南方八省十四個革命根據地唯一的一所“抗大”式的幹部學校,辦學爲期雖然短暫,但收效甚大。在後來的革命鬥爭中,這些學員南征北戰,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大多成爲黨政軍及各條戰線的骨幹,對此後人民解放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閩浙邊臨時省委舊址位於平陽縣山門鎮北側半山腰大屯村,海拔400米,該村東鄰鳳臥鎮,西北與文成縣接壤,東西兩側是峽谷,南面有條盤山公路通向山門街。周圍羣山連綿,峽谷幽深,古樹蒼鬱,山峻路險。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辦公地點設在大屯村東南面鄭永盛家的九間平房裡。省委機關的油印室、收發報機、縫紉組、軍械組、紅軍食堂等分設在大屯村的周圍羣衆家裡。革命前輩曾山、粟裕也曾在大屯村工作、生活過。曾山在此傳達了中共中央和東南分局的批示,詳細聽取了劉英、粟裕的工作彙報,具體詢問部隊供給和地方組織等情況,並就全國抗戰形勢和浙江黨組織、閩浙邊抗日遊擊總隊及浙南根據地的工作做了重要部署。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領部隊

北上抗日後,省委機關從大屯村移往鳳臥鎮玉青巖村。大屯村是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在浙南駐紮最久的地方。

中共浙江省“一大”

1939年7月21日至30日,中國共產黨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浙南平陽縣鳳臥鄉的冠尖和馬頭崗兩地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26名,代表全省約2萬名共產黨員。這是1922年9月浙江建立黨組織後的第一次,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浙江黨組織召開的唯一一次全省黨代表大會。

1939年的浙江黨組織,正從抗戰第一階段的輔助地位,轉向抗戰相持階段的主要地位,成爲東南抗戰的重要支點之一。中共浙江省委決定召開代表大會,結合浙江實際,討論和決定今後浙江黨的任務和總方針;民主選舉新的省委機構;選舉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劉英代表中國共產黨浙江省委員會作政治報告和兩年來浙江工作的書面總結。大會提出浙江全黨和全省人民當前的7項緊急任務,包括加緊全民動員,武裝保衛沿海,保衛浙江,打退敵人的進攻;加緊統一戰線工作,克服摩擦,以推進國共兩黨更緊密的合作與全民族的更加團結等。同時,號召全體黨員要團結各界民衆和各抗日黨派,領導民衆,克服困難,走上反攻階段,在東南戰場上樹立雄偉的陣勢,驅逐敵人,收復失地,摧毀一切僞政權,爲建立新中國的偉業前進。

大會通過了《關於目前抗戰形勢與浙江黨的任務的決議》等一系列文件。但因國民黨掀起反共**,浙江各級黨組織轉入隱蔽鬥爭,大部分決議內容未能真正實施。

會上劉英當選中國共產黨浙江省委員會委員和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並任浙江省委書記和中共七大浙江代表團團長。

“浙南劉胡蘭”——鄭明德

鄭明德,出生於1925年,浙江平陽人,是原中共平陽縣委書記鄭海嘯的女兒。她從小參加革命,不畏艱險,英勇鬥爭,年僅16歲就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人稱“浙南劉胡蘭”。

抗日戰爭爆發後,13歲的鄭明德,積極參加抗日救亡工作。一次,平陽水頭街召開羣衆大會,她在大會上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痛斥國民黨的亡國論,說得頗有條理,博得許多人的讚許。

1938年春天,慄裕率領部隊北上抗日,中共平陽縣委號召羣衆積極支援前線。鄭明德發動羣衆趕做軍鞋,並把家裡僅有的舊被單、破衣服都拿出來做軍鞋。在她的帶動下,僅有200多戶人家的鳳林村,在短短的時間裡,趕做了400多雙軍鞋

。而這一年冬天,鄭明德全家人蓋的卻是一條薄棉絮。她還積極參加抗日宣傳隊活動,教歌、演講、搞義賣、辦婦女識字班,各項工作都搞得有聲有色。

1940年,敵人瘋狂地破壞地下黨組織,逮捕、殺害共產黨員和羣衆。在這白色恐怖下,鄭明德沒有被嚇倒。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她毅然告別多病的母親和年幼的妹妹,離家去追隨革命隊伍。參加部隊後不久,敵人就點火把她家的房子燒掉了,並抓走了年幼的妹妹。

國民黨反動派這種殘暴的手段使鄭明德的革命意志更加堅定了。她和戰友們“身住密林大深山,天然山洞當房間”,經受着各種磨鍊。鄭明德在平陽縣委宣傳部附設的流動“紅星”圖書館工作期間,獨自揹着二三十斤重的圖書和宣傳品,跟隨部隊前進。到了宿營地,在做好本職工作外,她還熱情地教歌、教識字,向羣衆宣傳黨的主張。在軍政幹部訓練班,她起早貪黑,努力學理論,認真做筆記,有時間還看一些文藝小說。省委書記劉英經常找她談話,啓發她提高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黨的關懷下,鄭明德猶如春天的花朵,在羣衆的沃土之上漸漸開放。

1941年3月,鄭明德加入中國共產黨。她按照黨的指示,到環境最艱苦、鬥爭最激烈的平西區工作。7月16日,鄭明德等十多名戰士,在轉移到瑞安公陽時,遇到了頑固軍的包圍。當時,鄭明德腳病發得厲害,加上一晝夜的急行軍,飢餓、勞累一齊襲來。後來,她的腿部被頑軍子彈打中,行動更加困難。戰友們要揹她走,她爲了保存黨的力量,堅決拒絕。大家只好含淚把她隱藏在山坑裡。刁滑的頑軍順着血跡搜索,將鄭明德抓捕。

在獄中,敵人對鄭明德用盡了各種酷刑,但她始終沒有吐露出有關黨的一絲一毫的機密。她回答敵人就是這麼一句話,“要麼把我放出去,要麼槍斃我,別無其他。”

鄭明德被捕後,中共平陽縣委曾多次設法營救她,但都因爲敵人的監視嚴密,沒有成功。鄭明德聽到組織要來劫獄的風聲,馬上託人帶信給組織:敵人戒備森嚴,不能爲我一個人使部隊遭受損失。她卻時刻關心着戰友們的安全。有一次,鄭明德從女看守那裡打探到國民黨保安團在部署兵力,準備進攻瑞安邊境游擊區,她立即設法把情報送出去。游擊隊及時轉移,避免了損失。

敵人用盡了各種方法,卻始終得不到一句滿意的回答,於是在1942年6月27日,將鄭明德殘忍殺害,那年鄭明德才16歲。她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她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卻永遠閃耀着光芒。

(本章完)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浙江省_鄞縣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浙江省_鎮海口海防遺址江蘇省_南京博物院江蘇省_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江蘇省_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浙江省_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江蘇省_南京博物院江蘇省_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浙江省_舟山鴉片戰爭紀念館浙江省_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江蘇省_泰興黃橋革命歷史紀念地江蘇省_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浙江省_浙江省博物館浙江省_浙江省博物館江蘇省_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浙江省_舟山鴉片戰爭紀念館江蘇省_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江蘇省_中山陵江蘇省_南京雲錦博物館浙江省_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江蘇省_南京雲錦博物館江蘇省_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江蘇省_顧炎武紀念館江蘇省_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浙江省_魯迅故居及紀念館浙江省_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江蘇省_周恩來紀念館江蘇省_南京博物院江蘇省_南京博物院江蘇省_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浙江省_鎮海口海防遺址江蘇省_雨花臺烈士陵園浙江省_浙江省博物館浙江省_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江蘇省_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浙江省_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浙江省_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江蘇省_周恩來紀念館浙江省_禹陵浙江省_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江蘇省_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江蘇省_新四軍紀念館浙江省_禹陵江蘇省_南京雲錦博物館江蘇省_泰興黃橋革命歷史紀念地江蘇省_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江蘇省_泰興黃橋革命歷史紀念地江蘇省_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江蘇省_新四軍紀念館江蘇省_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江蘇省_顧炎武紀念館浙江省_鄞縣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浙江省_魯迅故居及紀念館江蘇省_南京雲錦博物館江蘇省_顧炎武紀念館江蘇省_泰興黃橋革命歷史紀念地浙江省_鄞縣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江蘇省_雨花臺烈士陵園江蘇省_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浙江省_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浙江省_鄞縣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江蘇省_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浙江省_鎮海口海防遺址浙江省_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江蘇省_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江蘇省_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江蘇省_雨花臺烈士陵園江蘇省_泰興黃橋革命歷史紀念地浙江省_南湖革命紀念館浙江省_舟山鴉片戰爭紀念館江蘇省_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浙江省_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浙江省_浙江省博物館浙江省_南湖革命紀念館江蘇省_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江蘇省_泰興黃橋革命歷史紀念地江蘇省_新四軍紀念館江蘇省_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浙江省_鎮海口海防遺址江蘇省_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浙江省_鄞縣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江蘇省_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江蘇省_中山陵浙江省_禹陵江蘇省_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江蘇省_新四軍紀念館江蘇省_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浙江省_禹陵江蘇省_梅園新村紀念館江蘇省_南京雲錦博物館江蘇省_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浙江省_魯迅故居及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