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總看我日記、短信
■孩子來信
親愛的東子叔叔,您好!
我是通過您的女兒,范姜國一的《范姜國一的快樂初中》認識您的。那本書真的好有趣,看得我一邊哈哈大笑,一邊止不住地羨慕啊!而且我只比依依姐姐小几天呢,所以有一種同齡人的親切感……O(∩_∩)O哈哈……
其實剛看完書那一陣就想給您寫信,只是不知道該說什麼。但是這段時間有件事一直困擾着我,無法找人訴說,就只能希望您來教教我該怎樣面對了。
不是自誇,我真的是一個好學生。這個學期,我通過努力,終於進入校團委成爲了一名學生幹部,那裡的同學也都是成績好、表現好的“精英”。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跟團委裡一個特別優秀的男生成爲了好朋友。他不是我們班的同學,所以我們就常在週末用短信聊天。我們說的大多是關於夢想的話題,也常會交流學習方面的問題,當然還會扯一些娛樂八卦之類的。他對於我來說真的就如同“藍顏知己”一般,很有共同語言,而且他也是一個真誠、成熟的人。要說好感,我們相互之間都有,只是我們都明白如今最重要的是學習,所以我們從不談“愛”,僅僅只是經常鼓勵對方要好好加油,用功學習。
本來一切都很好,但自從我爸爸媽媽看了我的短信記錄、知道了我和那個男生經常聯繫後,他們就很生氣,不僅告誡我不要與他來往,甚至還要沒收我的手機,說是怕耽誤我的學習。可我知道,這根本就沒有他們想的那樣嚴重,我們現在只是朋友,沒有其他任何想法。我想跟父母說清楚,可他們根本不理會。我真的很珍惜這份友情,我不想失去這個難得的朋友,更不想別人因爲我而受到傷害。而手機對於我來說很重要,它是我與朋友、同學溝通的工具,爲了這件事情,我很煩惱。
我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寫日記。我常常在上面塗塗畫畫,表達自己對人、對事的看法。那本日記,就像我的秘密基地一樣,記錄着我每一天的心情。有一天,我發現日記本的封面,看起來很彆扭。經過仔細檢查,發現原來是上面的“洋蔥頭”(卡通形象的名字)粘反了。“洋蔥頭”是一張塑料貼紙,後面用的是不乾膠,可以粘在日記本的塑料封面上,但並不能貼得很結實,掉下來之後,還可以再粘回去,所以我常常把它貼到不同的位置上。可不管是粘在哪裡,我絕不會把它倒過來粘。我感覺是有人動了我的日記本。
這件事情,我並沒有去問媽媽,就算問了,她也不一定會承認。於是我換了個日記本,是那種帶密碼鎖的。這樣,既不會冤枉別人,自己也能安心。可是讓我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就在我換日記本的第二個星期,我的日記本壞了,本子和鎖頭的連接處,被人硬生生地掰開了。
我非常生氣,把日記本拿到正在織毛衣的媽媽面前,問是不是她弄得。媽媽看看本子,淡然地說:“我正想說你呢,一個小孩子,有什麼秘密,還弄了個密碼鎖。”
“你憑什麼呀?這是我的本子。”我很生氣。
“憑什麼?你的本子怎麼了,不是花我的錢買的嗎?我看看怎麼啦!”媽媽還是專心地織毛衣,看都沒看我一眼。
“你這是侵犯我的。”我大聲叫着。
“你一個小孩子,能有什麼?我就看了,告訴你,以後不許給我弄這種帶鎖的,你有什麼秘密不能叫你媽知道!”
我氣得衝進自己的房間,重重地把門摔上了。從此,我再也沒有寫過日記……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愛孩子,就要尊重信任孩子
這是一個聰明可愛,而且還很懂事理的孩子。像這個孩子遇到的問題,在我們身邊很常見,也許您就是這樣的家長。如果您也曾這樣做過,那請好好反思一下:爲什麼爲了孩子着想,卻得不到孩子的認同呢?
作爲家長,我們必須要明白一點:愛孩子,首先要尊重信任孩子。尊重和信任,是現代教育的第一原則。尊重信任孩子,意味着要愛護他們善良美好的心靈,意味着一種涵養和寬容待人的品格。尊重信任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權,孩子的隨筆、日記、信件、短信,未經允許不要隨便翻看。同時,要尊重孩子的正當交往需要,當然包括與異性同學交往的需要。
有很多家長朋友跟我說,他們非常想和孩子做朋友,想和孩子心與心地交流,但孩子總是有話不和家長說,家長想了解孩子都費勁。孩子有了,許多做父母的總是千方百計地去窺探,做出翻抽屜、看日記、拆信件、查短信等聽起來很可笑的事情。殊不知這種做法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精神壓力,甚至會產生敵對情緒,對家長採取全方位的信息封鎖和防備措施,導致親子關係的惡化。
理智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但這並不等於放任自流。對孩子的要給予適度關注、積極引導。
首先,主動以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多交談,談父母在像孩子這麼大年齡時的所思所想、成功與挫折,甚至談一些當初的,談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想法,傾聽和徵求孩子的意見和建議,使自己成爲孩子可以信賴的朋友。一段時間後,孩子自然會願意把心中的秘密告訴父母,這樣才能瞭解和掌握孩子的,給予必要的指點和幫助。
其次,要培養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獲取有關孩子的信息,即使發現一些不好的事情,也不必大驚失色進而毆打辱罵,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理想、事業、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等問題,引導孩子自己悟出爲人處世的真理,提高孩子依照規範調整自己行爲的能力。有了這種自我控制能力,一些中的危險隱患,都有可能自我排除。
愛孩子,就要保護孩子的
還是先和大家說說什麼是“”吧。按我的理解,寬泛一點說,就是不想讓人知道的事,具體到每個人是有差別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個約定俗成,也是如此。對於未成年人而言,我認爲:學習成績、學習名次、家庭情況、身體狀況、心理情緒等都屬於。當然這裡有一個的專屬對象問題,同樣一件事情,對於甲是,對於乙可能就不是。比如孩子的學習成績,對於別人是,而對於老師和家長就不是了;再比如孩子的身體狀況,對於別人是,而對於家長就不是了。有時對同樣是家長的父母雙方也會“區分對待”,不想對爸爸說的可以讓媽媽知道,或者不想對媽媽說的,卻可以讓爸爸知曉。
這“”說來還真蠻有趣的,以至於派生出來一個法律專業名詞——權。
孩子長大了,有了不願告訴人的或不願公開的個人私事,即孩子有了個人。
說到“”,許多人馬上就能理解其含義。保護,人們總覺得是成人的事,與孩子根本沒關係。但東子卻認爲,未成年人也有,每個成人都要尊重孩子的,都有保護孩子的義務。
孩子該不該有自己的秘密呢?孩子能不能對家長有隱瞞呢?家長應該怎樣關心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權呢?在關心和侵害之間,又如何尋找平衡呢?
一個秘密很多的人是不會幸福的,而一個沒有秘密的人同樣也不會幸福。所以,幸福的人生是需要有秘密存在的。
大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上的、生活上的、情感上的……孩子也同樣有屬於他們的。他們的也許是珍藏的一粒漂亮的石子,或是對小貓、小狗才能說的小秘密,也有可能是同學之間的小紙條,生日時小朋友送的小禮物,等等。孩子從有了的那一刻起,便有了自我意識。也許年幼的他不知道這屬於,只是要獨享這份快樂或悲傷,不願與他人分享。即便身爲父母的我們非常好奇孩子的一言一行,也不能急於求成,而是要用足夠的耐心和恰當的方式與孩子互動交流,在取得孩子的信任後,你自然會一步步地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既然是孩子的,我們就要對孩子做到最起碼的尊重與信任,要給孩子留有空間。2007年的暑假,我們全家一起回鄉下老家。女兒整天提着個白色的小包,自從姐姐給了她那個精緻的包後,它就成了收藏秘密的地方。依依把自己所有喜歡的、珍視的東西統統裝進了這個包裡,睡覺時放在枕邊,出門時藏在奶奶的大櫃裡。起初,我出於好奇,想探個究竟。心想,什麼東西能讓女兒當寶貝似的如此悉心呵護呢?她一個十歲的孩子心裡到底裝着什麼樣的秘密呢?
女兒見我要走近她的“寶物”,便一下子衝到前面把包緊緊摟在懷裡,一臉挑釁地說道:“這是我的東西,不能隨便看,爸爸要尊重別人的權。”我笑着說:“爸爸不動你的寶貝,只是想看看裡面裝的什麼東西,下次爸爸就可以多買一些給你了。”女兒聽後半信半疑,最終還是“誘惑”戰勝了“理智”,自豪地展示了她的秘密。只見裡面裝着滿滿的東西,有錢包、各種飾物、MP3、彩筆、圖畫書、鑰匙鏈、小玩具,裡面居然還裝了梳子、頭花和小鏡子。看着女兒的悉心收集,讓我不得不對這小妮子刮目相看,我根本沒有想到,她會將自己的這片小天地打理得如此井井有條、乾淨利落。
得到了女兒的信任,我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滿足,同時,我對女兒的瞭解又加深了一步。在沒有侵犯女兒的前提下,讓女兒如數家珍快樂地、心甘情願地與我分享她的小秘密,這難道不是家長的成功嗎?你可千萬不要小瞧這樣的“成功”啊!正是在此之前我懂得了如何保護孩子的,並學會以溝通的方式與孩子拉近距離,所以才能走進她的心靈城堡,這個成功得來不易!
保護孩子的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
很多家長都認爲孩子越大越不聽話,再也不會像小時候那樣,什麼事都和父母講了。有的家長髮現孩子有事揹着自己——比如把同學之間的書信和日記放到裝了鎖的抽屜裡——他們就會感到不安,怕孩子染上壞毛病。於是不同的父母在關心孩子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表現。有的家長就如信中的這位母親一樣,認爲小孩沒有什麼,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而有的家長則對如何處理孩子的表示很困惑。
我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多年,接觸了不少來進行心理諮詢的中小學生。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孩子都表示家長曾經有過偷看日記、偷聽電話等侵犯自己的行爲。尊重孩子的,教育孩子保護好個人的,是父母的重要職責。孩子有了是成熟的一個標誌,家長應該學會尊重。家庭是孩子最安全的港灣,如果父母窺探孩子的,不僅會使親子關係出現隔閡,更危險的是極易使孩子產生過激行爲。孩子有獨立的人格和心理,應該給他們獨立的空間,家長不要私探他們的。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隨着成人意識的增強,他們的內容也會發生變化,而且的範圍將逐漸擴大。家長關心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過度的保護和干涉是極不妥當的。以強迫命令的方式來要求孩子對家長沒有任何隱瞞,是會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的。
保護孩子的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這方面做好了,孩子纔會把你當成他們的知心朋友,纔會告訴你他們的秘密,纔會高高興興地接受家長的幫助和教育。
尊重和保護孩子的“”,從本質上說就是尊重和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在日常生活中,大人的一言一行都需經過大腦“過濾”,切莫在信口開河中無意“揭”了孩子的“”,傷害了他們的自尊,進而對其心理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有人會問:“要這麼說,那就得一切由着孩子了?孩子的私事家長也不能過問了?”
當然不是這個意思。過問是要過問的,但要明確“指導思想”,講究教育方法。在尊重孩子權的前提下,讓孩子自覺自願地與你談他的小秘密。是具有一定的相對性的,自己的私事對一些人是,對另一些人可以不是。可以轉化,不信任你時是,信任你了就可以不是。家長要爭取得到孩子的信任,使孩子主動、自願地披露心事。
家長應該是子女最可信賴的朋友。如果孩子把心裡話告訴你後,得到的不是真誠理解和有效指點,而是“授人以柄”之後的尷尬與被動,下次他怎麼還會信任你呢?其實,孩子是喜歡溝通、也需要溝通的,不然他爲什麼會花錢用諮詢電話去和陌生人交流呢?
請給孩子的心靈留下一點自由的空間吧!爲了孩子也是爲了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