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六章 先北後南有風起

陳佑不知道趙元昌想聽到什麼,但他知道這時候他該說什麼。

稍稍整理思緒,他肅容拱手道:“好叫官家知曉,工部位列尚書六部,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澤之政令,實乃要處。此等職事,實不當交由舒侯。”

工部重不重要不是重點,重點是不應該交給舒侯。

這就是陳佑的表態。

趙元昌聽完之後面色不善:“沒問你舒侯能不能接手工部。”

陳佑拱手:“官家恕罪。”

“罷了罷了!”趙元昌顯然沒有怪罪他的意思,知道了他的想法就擺擺手跳過這個問題,“如今天下八成屬我,南邊僞漢,北邊遼國,你認爲該先打哪個?”

不容易啊!

陳佑暗自感慨,這都過去多久了,他終於被諮詢軍國之事。

周國戰略,原先是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當初之所以認爲南方更容易攻取,判斷依據有兩個,一個是地理環境的影響,另一個是之前交戰情況反映出來的戰鬥力。

現在巴蜀、荊楚、吳越,都在手中,剩下的嶺南、黔中的地理環境同遼國相比要差一些。但是比軍隊戰鬥力的話,遼軍又比嶺南軍強。

主要還是當初覆滅沈國的時候緩了緩,沒能一鼓作氣拿下漢國,要不然也不會有現在的問題了。

陳佑仔細回想細作傳回的兩地消息,沉吟一陣後說出了自己的判斷:“回稟官家,臣以爲如今當先攻遼國。”

說完他擡頭看向趙元昌,見趙元昌示意他繼續往下說,便接着道:“先說天時地利,僞漢多山林瘴氣,若要攻伐,以冬日爲佳;而遼地苦寒,若欲攻遼,以春秋夏三季爲上。再說人和,臣聽聞此時僞漢與遼國內皆亂,然僞漢兵弱,此時不攻日後亦可敗之,遼國兵強,當趁亂擊之以滅其精兵斷其精神。”

“若欲攻遼,當自何處起?”

“若起馬軍,可先下雲州,自雲州往東北,直擊炭山。若起步軍,當自幽州出北口,往北去往炭山。”陳佑早有思量,此時說出來絲毫不顯遲滯。

說完這兩句,他緊跟着道:“只是臣以爲,北原寬廣,一戰滅遼殊難實現。此戰當以復漢唐舊土爲志,拿下雲州左近以及盧龍之地便可。或可遣精騎奔襲炭山,不求建功,只要能驚動遼主便可。”

炭山是遼國夏捺鉢常去的地方,遼主夏捺鉢即便不在炭山,也離它不遠。周國騎兵襲擾炭山,差不多就相當於遼國兵馬出現在洛陽城外,對敵我士氣影響很大。

如果按照陳佑所說的法子來,攻下雲州和營州等地難度不是很大,即便有困難也可以克服,問題就是能不能選出可以承擔奔襲炭山重任的馬軍。

知道陳佑提出的戰略選擇之後,趙元昌沒有立馬做出評價,他還得多問問其他人。

國家大事基本就在這一次次的談話中確定,身爲皇帝的趙元昌通過談話確定自己的想法,並確定大多數足以影響朝政的重臣認可支持他的想法,之後就可以召開朝會議事或者直接下詔。

散衙回到家中,管家陳行文送來一份請帖,署名是富令荀。

陳佑知道這個人,這是舒侯的謀主,當年先帝還在時他就追隨舒侯。等到趙元昌即位,舒侯被貶,他離開過一段時間,在方鎮當了幾年幕僚又回到舒侯身邊。

但凡關注到富令荀的,都認爲這次舒侯能夠掌工部是他在後面謀劃。

這樣一個人設宴請陳佑,要說其中沒有什麼想法,誰會相信?

不論舒侯是準備當一個有實權能胡來的皇親,還是野心勃勃籌謀大位,陳佑都不準備同他們拉上關係。

這份請帖,最終被燒燬在炭盆中,陳佑連回執都沒寫。

兩日後,富令荀在請帖中所寫的酒樓整整坐了兩個時辰,一直沒有等到陳佑,甚至都沒等到陳府派來傳話的僕役。

好在之前沒收到回執心裡就有所準備,只是爲了以防萬一纔等這麼一遭。

富令荀心態平穩,絲毫不覺得陳佑這麼做有什麼不妥。真說起來,站在陳佑的角度上,根本沒必要同舒侯保持面子上的友好。

只是舒侯卻不這麼想,聽到富令荀的回稟,他忍不住罵了一聲:“不知好歹的東西!”

被當做米蟲養了六七年,舒侯趙元盛整個人都胖了一大圈,看起來頗爲富態。只是氣色看上去比較虛浮,而且眉宇間的陰鬱之氣難以散去,一眼望去給人一種陰鷙的感覺。

聽舒侯這樣說,富令荀勸道:“雖陳英華不願接受與尚書交好,尚書也不可以之爲敵……”

“我知道!”

舒侯語氣不善的打斷富令荀的話,隨即意識到自己的不妥,深吸一口氣朝富令荀微微躬身致歉:“向原莫怪,是某急切了。”

他好歹知道目前只能依靠富令荀,姿態放得低一點沒關係,只要富令荀能夠真心實意地爲他謀劃。

富令荀側身避過這一禮,拱手道:“尚書終於能夠舒展多年抱負,其中艱難令荀知道,自不會怪罪尚書。”

頓了頓,他又道:“若真要把陳英華拉過來,還可以從馮吉與龐禮下手。”

“這些都交給向原,某絕不插手。”舒侯對富令荀表現出極大的信任。

富令荀聽到這話,不由肅容深深一揖,雖未說話,可其中含義卻清楚地表達了出來。

那次宮中談話結束後沒幾天,陳佑就上了進獻算術書的表文,沒有受到阻礙,可也沒有引起重視。

他繼續一邊編書教學,一邊關注着朝局的發展。

到五月底,朝堂上終於統一意見準備攻遼。

一場戰爭從人員和物資的準備開始。

讓陳佑沒想到的是,第一個被調動的是李明卿。

樞密副使李明卿任北面行營督糧大使,負責河東河北兩地糧草輜重調配轉運事宜,駐地鎮州。

李明卿北去,他的一攤子公務立刻被王彥川接過去。

六月,該調動那些將領全都是趙元昌乾綱獨斷,但是各地牧民官要不要換人、換什麼人,基本上都是相公們來決定,一時間各人手下幕僚忙了起來,幾乎天天都有宴席。

第四百五十三章 父子分別稚子哭第四百四十九章 趙官家突訪書院第三百二十六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一)第一百二十二章廣植羽翼乃正道第一百七十八章 陳將明初入樞府(一)第二百五十章 謝公安石與君同(二)第四百二十四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七)第一百一十三章攻石鏡首戰得勝第七百六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二)第五百四十四章 內外兼修望紫宸第三百八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二十)第四百二十四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七)第四百一十章 肆意猖狂京兆匪第一百四十一章 未知陛下欲亂國第七十四章雙王大婚宴平樂(一)第四十三章爭權奪利心思重第一百六十三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二)第四百五章 富平縣內有善人第一百一章觀衙堂心有所感第七百二十五章 幸而黑白總分明第二百四章 議政事初入行宮第六百四章 各有安排待時變(一)第八十一章路途漫漫欲拜師(二)第七百三十六章 如意未能如心意第六十五章套路從來得人心第一百一十八章一頓操作猛如虎(二)第二百二十九章 戰鬥已起押何方(二)第三百四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五)第八十五章瞿塘雄關佇江頭第二百三十九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四)第六百三十五章 一朝有變國生事(二)第二百三十五章 踏踏實實解煩憂(二)第七百十七章 漢皇終究屈賈誼第六百六十章 吾等行於所當行第六百八十六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三)第七百四十一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三)第四百四十四章 翁婿議政定官途第三百十六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三)第九十二章未來之事早打算第六百四十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三)第五十四章心急火燎急入京第二百九十五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一)第六百一十章 上下皆起別樣心第三百九十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二)第六百二十六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三)第六百章 稅務事涉千萬家第五百四十七章 舊日情誼存幾許第八十四章蜀地一亂三國動第四百二十七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第一百四十四章 破城小寨諸事雜第五百章 局勢有變使者來(一)第六百三十七章 看天下捨我其誰第二百九十四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五)第七百三十二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四)第四百六十二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九)第二百一十一章 各取所需抉擇異(二)第一百五十八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七)第二百三十一章 亂起變生殺意濃(一)第七百六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二)第二百七十一章 千年大計看將明(二)第四百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四)第六百九十八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四)第二百三十三章 亂起變生殺意濃(三)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四)第四百九十四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六)第一百七十二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一)第一百八章正月之中再生變第一百二十一章當有同志共前行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三)第一百七十五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四)第三百二十九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四)第二十三章小意應對新同僚第一百一十三章攻石鏡首戰得勝第四百八十八章 苦陳之民欲揭竿第三百七十九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五)第七百二十五章 幸而黑白總分明第七百三章 天子何以順汝心(二)第二百一十八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四)第四百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三)第六百九章 軍政盡操六人手第六百二十三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十)第六百八十二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六)第二百四十九章 謝公安石與君同(一)第四百七十七章 遼事暫令朝爭落第五百十九章 處處算計無盡時第五百二十三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三)第六百九十七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三)第三百八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二十)第四百五十章 道德名聲是利器第六十九章誰人心思能如意第五十八章心欲借錢口難開第二百二十二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四)第四百八章 鮮血淋漓投名狀第四百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一)第四百八十四章 操演堪比實戰險第二百七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三)第六百七十一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一)第二百六十六章 別離是爲再相逢(三)第三百七十二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