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遼事暫令朝爭落

趙元昌露出溫和的笑容:“宋卿以爲當以何者爲準?”

宋敏貞微垂眼簾,皇帝問你的看法,實際上是想看看你能不能跟得上他的思路。所以你如果要求穩,要上進,那就去揣摩皇帝的心思,回答皇帝想要聽到的內容。

可是,宋敏貞老了,他要爲子孫後代做打算。只要不會丟了命連累家人,同皇帝意見不同也沒什麼。

所以他沒有去揣測趙元昌的想法,而是站在了早就和他溝通好的陳佑一邊:“回稟官家,臣以爲國家法度不可輕廢。”

說完這句話,他覺得既然選定了隊伍,就該主動做出些貢獻。略一沉吟,繼續開口:“臣聽聞,賞罰皆出於上,國法如此,是寬縱亦或是嚴苛,止官家可言,有司須得嚴守國法。”

犯罪的人是該從嚴判處還是從輕發落,只有趙官家能決定,平常審案的人必須嚴格按照律令規定來判處。

不得不說,這番話讓趙元昌滿意非常。

如果這種思想能夠貫徹下去,毫無疑問對維護皇帝的權威有好處。

心中有了計較,趙元昌對宋敏貞道:“宋卿此乃持國之論。且回去仔細思量拿一個章程出來,把現有的律令格式整理一番,公諸天下。”

“是。”宋敏貞應承下來。

七月十九日,敕以昭文館學士、尚書都省左司郎中宋敏貞守刑部尚書、參知政事,未幾,大司寇宋敏貞受命審定天下刑讞。

至於原來的刑部尚書則被打發到楚州某縣做縣令。

這一天,正好傳來遼帝遇刺身亡的消息。

當天下午,趙元昌召集諸相公參政議事。相公們離開同明殿沒多久,制以禮部尚書張歡爲三司使、參知政事。

之前一直是集賢相劉承澤兼判三司,現在突然丟了這份差事,聯想到其在這次朝爭中的立場,叫許多人心中惴惴。

二十二日,毫無預兆地,昭文相江夏青罷相,出爲舒州刺史。

在此之後,沒有任命新的昭文相,史館相周敬思成爲事實上的首相,政事堂相公僅餘兩人。

江夏青罷相後,樞密使王樸總領軍政,當天令巴寧泰攻雲州的軍令就通過驛傳系統迅速送往太原府。各類輜重武備也被調度起來,從各地朝太原匯聚。

就在戰爭起時,刑部批覆權知廬州事冉益謙遞上來的死刑申請,結果是覈准,上請官家圈閱。

第二天的邸報上抄錄該奏章部分內容以及官家的批覆:準!

而跟着這個批覆一起登報的,還有一份詔書,總結起來就是:其罪難逃、其情可憫,特赦其死罪,改爲徒刑。

最後,是李明卿這些人贏了。

雖然在江夏青罷相的時候,大家都能猜到這個結果。

合肥保信節度府,陳佑在家中擺了一桌酒席,他請的客人就一個——冉益謙。

在冉益謙把餘小林案收好尾後,他的調令就到了,他現在是刑部侍郎、山南西道定讞使。

這是一個新的職事,任務麼,是去蜀地整頓刑獄諸事。等繼任者一到,他就會離開廬州,跟着巡江的水軍一路溯江而上進入蜀地。

眼看新任的知廬州事就要明天就會抵達,陳佑便在家中設宴邀請冉益謙,也算是爲他踐行。

一般兩個人的酒席,都是爲了談事情,陳佑和冉益謙也不例外。

陳佑原本是想問問新任廬州知州的事情,但冉益謙明顯對他的新職事更感興趣,從坐下開始,就絮絮叨叨地說着自己的想法。

沒辦法,陳佑只能一邊啜着酒,一邊聽着。

誰讓新的知州是冉益謙的老友呢。

從繼任之人同冉益謙關係上就能看出,官家並沒有對冉益謙不滿。因爲陳佑知道這其中不存在利益交換,調動冉益謙以及選定繼任者,都是趙元昌乾綱獨斷。

順帶着,作爲餘小林案的主審,冉益謙也在士子之間出了名,有許多志向相同之人向他信探討,淮南這邊甚至有人過來投奔於他。

冉益謙如今,也成了一面旗幟。

陳佑對冉益謙所奮鬥的目標並不看好,但不妨礙他對其表示支持。

終於,冉益謙該說的都說得差不多了,他端起酒杯一飲而盡,然後十分認真地看着陳佑:“將明以爲我如此可能有所作爲?”

陳佑稍稍沉默,然後回答:“不是我嚇唬你,如果你手下沒有兵馬的話,要麼無人理會你,要麼有人想要你的命。”

冉益謙動作一滯,隨即搖頭苦笑。

好一會兒,冉益謙仰頭嚥下一口酒,陳佑特別準備的白瓷小酒盅咄地一聲砸在桌面上。

“道之所在,雖死未悔!”

陳佑點頭,他不知道冉益謙的決心到底就多大,也不知道真的面臨生死的時候會做出怎麼樣的抉擇。但是現在,他尊重並敬佩冉益謙的選擇。

“我敬道盈!”

陳佑一連幹了三杯,吃了幾口菜,建議道:“我倒是認爲,道盈你去蜀地之後,沒必要急着做出事來。你現在跟着宋司寇審定刑獄,說白了就是給你們指定律法格式的權力。”

這是冉益謙沒想到的方面,他之前的目光還放在冤假錯案上,聽陳佑這麼一提,他眼睛立刻就亮了許多。

陳佑手中筷子虛點:“要說這世事衆多、政事繁雜,加之晚唐以來朝代更替頻繁,即便先帝在時敕令編修刑統,依然改不了國朝律令冗雜的局面,甚至不少條例自相矛盾。既然道盈有心,何不從整理、修改、完善國朝律法開始?”

最後一句話,連續三個詞,陳佑筷子十分有節奏地敲在酒盅上發出清脆的響聲。

冉益謙仔細咀嚼一番,突然大讚一聲:“妙啊!”

他拎着酒壺爲兩人滿上,舉起酒盅:“將明此言,當浮一大白!”

陳佑同他碰杯,小小的酒盅也就夠喝一口,這酒喝得沒氣勢。

一杯酒喝完,冉益謙重又滿上,突然嘆了口氣:“可惜彭祖他素來講求以德服人,否則倒是能幫將明你整頓廬州。”

冉益謙口中的彭祖名叫舒壽君,彭祖是他的字。這個舒壽君,就是冉益謙的繼任者,明日就能抵達合肥。

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一)第三百八十九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五)第五百八十四章 無人可得順心意 (一)第四百八十一章 兩難之地有默契第一百二十九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六)第三章此身何所存(一)第五百三十二章 東宮所學是何物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一)第七百七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三)第四百五十四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一)第五百六十二章 天下兵馬誰爲主(一)第三百七十三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九)第三百八十一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七)第六百三十五章 一朝有變國生事(二)第五百二十章 一令兩難算計空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三)第四百四十二章 久別重逢父子情第二百三十一章 亂起變生殺意濃(一)第五百三十八章 空穴來風必有因第一百三十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七)第二十五章商議軍機或可用第一百一十一章無心插柳柳成蔭第五百四十一章 陳將明舉賢不避仇第六百八十一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五)第二百三十四章 踏踏實實解煩憂(一)第六百八十九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六)第六百十三章 此事應當作何解第八十七章蜀中已亂周沈爭第一百四章終拜師庭院問對第四百九十九章 兒女相約爲親家第六百七十七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一)第一百九十九章 將離京先定婚事(一)第三百三十二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七)第七百十四章 心思各異選大將第六百二十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七)第五百四十章 忠於王事舉賢良第九十五章寥廓江天萬里霜第四百五十八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五)第四百五十八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五)第748章 敢請長纓安軍心第744章 甘州風沙掩軍勢第二百三十四章 踏踏實實解煩憂(一)第六百十六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三)第三百三十二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七)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爲模範爭最優第二百一十七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三)第五百八十八章 平波起浪第一風(二)第二百八十五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三)第二百四十三章 良馬初與伯樂見(一)第五百八十五章 無人可得順心意(二)第八十三章 枕頭之風威力大第七百三十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二)第四百八十五章 使者一言亂心緒第四百一十二章 薛小乙力拒盜匪第一百八章正月之中再生變第四百八十一章 兩難之地有默契第一百四十二章 守蜀地躺着中槍第三百八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二十)第五百二十章 一令兩難算計空第六百七章 看江山誰主沉浮(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六)第五百四十三章 量狹豈有君王氣第三百九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三)第五十二章快馬頻至事愈急(一)第二百八十二章 潛行入洛見下官(三)第二百九十二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三)第三十一章歸州之行當謹慎第二百二十三章 方法總比困難多第五百二十六章 我與空氣鬥智勇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三)第一百八章正月之中再生變第五百四十章 忠於王事舉賢良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四)第六百九十六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二)第六百二十四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一)第六百五章 各有安排待時變(二)第四十九章君臣問對定計策第四百二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四)第一百六十七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六)第一百七十七章 各有算計亂紛紛第七十七章如此行事意何爲第四百四十七章 名利相誘推物理(一)第五百十五章 諸相公議治江南第一百六章受人所請議婚事第六百四十九章 銀夏戰事可定矣(一)第五十二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一)第七十四章雙王大婚宴平樂(一)第二十一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九)第二百五十七章 放榜鬧事爲哪般(一)第二百一十二章 諸事推行隱者來(一)第七百四十一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三)第六百十三章 此事應當作何解第四百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三)第七百八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四)第三百八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二十)第五百六十五章 同明殿裡刀光起第一百二十三章道德廉恥在心中第三十九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二)第四百五十四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一)第九十九章別無他法唯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