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六 寓舍

黃勃那時受到了來自少林禪院的隔空傳音,這是求救的傳音。

黃勃馬上和徐遠澤,尚至信來到了少林禪院,少室山上,陰雲密佈,十分的緊張。

那裡聚集了四大禪宗弟子,是鍾神秀,齊魯青,岱宗夫,和凌絕頂。

還有那靜寂禪院的禪師,都是這裡的著名禪師,還有那九華禪師,還有那不少閒散禪宗弟子。

少林禪院屬於淨土宗,

淨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唸佛法門,故名。該法門以信願唸佛爲正行,淨業三福、五戒十善爲輔助資糧。淨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淨土爲歸。佛法西來,東晉,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建立蓮社,提倡專修該往生淨土的唸佛法門,又稱蓮宗。唐代善導大師也是淨土宗重要倡導與推動者,被奉爲淨土宗第二代祖師。淨土宗歷代祖師並無傳承法統,很多還是宗門教下的大祖師,均爲後人據弘揚淨土貢獻推戴而來。中國淨土宗十三祖分別是: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及印光大師。

從歷史上看,密乘佛教可總體分爲早、中、晚三期。  早期密教。一般稱爲雜密,即雜部密教之義,指密宗兩部根本經典《大日經》與《金剛頂經》未結集流傳前,由釋迦牟尼佛顯說於佛教經典各部中的密法及陀羅尼密咒等。隨着中國譯經事業的開展,早在西晉時已傳至中國,主要有菩提流支及阿地瞿多兩個從印度傳來的密法系統。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許多單行密法,多是早期雜密,它是與顯教各部經典的譯傳與各宗派的開創相聯繫而發展的,至今不絕。  中期密教。學術界稱爲純密,即純正密教之義,指由法身佛大日如來所傳密宗胎藏界、金剛界兩部大法,即兩部根本經典《大日經》、《金剛頂經》結集傳出後之密教。具體地說,就是由開元三大士善無畏(716年到長安)、金剛智、不空所傳之印密,由中國僧人一行、惠果繼傳而後形成的“兩部一具”之唐密,以及唐密分支:由日本僧人空海、最澄吸入從印度經中國和朝鮮而達到日本的唐密而在日本分別開創的東密和臺密。  唐密的兩部大法,一曰胎藏界,系講色法,說明物質世界的本體與現象,根據胎藏界根本經典《大日經》而建立胎藏界曼荼羅;《大日經》主要講述密教的基本教義、各種儀軌和行法、供養的方式方法。二曰金剛界,系講心法,說明精神世界的本體與現象,根據金剛界根本經典《金剛頂經》而建立金剛界曼荼羅。《金剛頂經》以大日如來爲自受用身,宣傳“五佛顯五智說”,所謂“五佛顯五智”是中央大日如來的法界體性智,東方阿閦如來的大圓鏡智,南方寶生如來的平等性智,西方無量壽如來的妙觀察智,北方不空成就如來的成所作智。其中最重要的是法界體性智,除了法界體性智外,其餘四智都是唯識所轉,採納了瑜伽行派“轉識成智”的思想。胎藏界與金剛界兩部大法一爲從因到果,一爲從果到因,本爲不二。既然不二,談所謂的“金胎合曼”也就沒有太大的必要了。  後期密教。學術界認爲,“開元三大士”的入唐,致使印度本土可以傳授金胎兩部的具德阿闍梨乏人,爲吸引信衆並應對重新興起的婆羅門教,後期印度密教不得已引入了婆羅門教的性瑜伽內容,並在後來陸續發展出了易行乘、幻化網、時輪乘,導致佛教被婆羅門教逐漸同化。自公元8世紀起,隨着***軍隊的逐步深入,中亞地區和印度的佛教陸續受到毀滅性打擊。回教軍隊的屢次入侵與徹底摧毀,使佛教在公元12世紀末(約處於我國南宋寧宗時)在印度本土即告銷聲匿跡。

中國以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花、迦葉微笑爲其濫觴。蓋此說雖無史實根據,然爲強調六祖以來之禪‘以心傳心’、‘教外別傳’,故特重此迦葉付法相承之說。迦葉以後,經阿難、商那和修、優婆鞠多、提多迦、彌遮迦、婆須蜜、佛陀難提、伏馱蜜多、婆慄溼婆、富那夜奢、阿那菩提、迦毗摩羅、那伽閼剌樹那、迦那提婆、羅侯羅多、僧伽難提、伽耶舍多、鳩摩羅多、闍夜多、婆須盤頭、摩拏羅、鶴勒那、師子菩提、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至菩提達磨,凡二十八人,是即該宗西天二十八祖。菩提達磨於梁武帝普通年間(520~527)自南天竺抵建業(今南京),傳該宗入中國,故亦爲中國禪宗初祖。

至此,十宗弟子除了密宗,大部到齊,成實宗,俱舍宗,律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法性宗盡數到齊。

諸人的注意力卻是如何對付協助蒙古人南侵的密宗之人。

碧聖法王,和手下的師兄弟都是密宗高手,就算不用邪術,一般人也遠不是對手。

禪宗的凌絕頂深知此時的厲害,因爲他早年在西域遭遇了幾個密宗弟子,於是險些喪命,所以記憶猶新。

如今的幾宗弟子,很少又是密宗之人的對手的,禪宗的四人都是隱隱憂慮。

那時,一個年紀不大的僧人,卻是俱舍宗的寓舍禪師,年紀雖是不大,卻是很有見解,

少林的博援禪師,看看那寓舍,說道:‘寓舍道友,有何高見?“

寓舍說道:“在座的都是我的前輩,我不敢胡亂說話!‘

博援說道:‘哎,非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我們各自修爲不同,不可同日而語,你有話直說吧!“

寓舍看看鐘神秀四人,說道:‘幾位聽說過中原四大古王嗎?“

鍾神秀說道:‘自然,那是馬王爺,滕王,巫王,東甌王!“

寓舍說道:‘正是,想要可是密宗,只有求助於四王,纔可以制勝!“

鍾神秀說道:‘四王遠在九域仙山之上,未必會幫我們的!“|

寓舍說道:‘我不是那個意思,求人不如求己,我們分幾路人馬,先去四王古地,求取寶物,以求謀奪那對付密宗的辦法!“博援說道:’好辦法,那就好,就由寓舍禪師分配人員吧!”

寓舍十分難爲情,最後還是說道:‘好,我就勉爲其難了!“

寓舍和四大禪宗,和黃勃三兄弟一路,餘人各自分散,由少林禪院和靜寂禪院帶隊,趕往各處古地。

一路山,鍾神秀問道:‘看來,寓舍禪師是別有安排啊?“

寓舍臉一紅,說道:‘看來是瞞不住你們的,我實話實說,我信不過那些除了淨土宗的那些人,隨時隨地,我們都可能被他們出賣給密宗,或是蒙古人。所以我故意說去找那些寶物,其實是個障眼法,我是想和你們在一起,起碼我們是志同道合的!“鍾神秀說道:’承蒙你讚譽,我們可是愧不敢當的!”寓舍說道:‘鍾姑娘,現在不是謙虛到時候,我是真的急了,不然不會出此下策,處着騙人的辦法。“

鍾神秀說道:“其實也是,那些四王的寶物都被人盜得差不多了,幾乎散盡,還去找什麼呢?”

寓舍笑道:‘正是,那裡幾乎都是些遺址,廢墟,狼藉不堪了,看什麼嗯?“

凌絕頂說道:‘你打算怎麼辦?:寓舍說道:’很棘手,我們隨機應變啊!“

幾人都是微微一笑,看看不太成熟的寓舍,想不到他卻是最聰穎的僧侶

寓舍三言兩語,就擺脫了那些人的糾纏,還神不知,鬼不覺,真是高人,黃勃都是佩服不已了。

後來,幾人還是去向高麗大師傅國欽求救了,到了東瀛之地,直奔傅國欽的住處,

家人說,傅國欽坐定去了,幾日後才能醒來,於是送給他們一個紙條,黃勃結果一看,上面寫着:“滕王閣序!”

寓舍一排腦門,說道“畢竟是傅大師,我就沒想到,那些遺址裡的東西雖說是丟了差不多了,可是有些東西,確實在死者進入墓穴前,就丟失了,比如那滕王閣序的真跡啊!”

幾人恍然大悟。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亦名《滕王閣詩序》,駢文名篇。唐王勃作。文中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作者“無路請纓”之感慨。對仗工整,言語華麗。

這是王勃的巔峰之作,

王勃,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冠。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代表著作有《滕王閣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疇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爲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爲沛王李賢徵爲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爲《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爲交趾令。 上元二年或三年,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爲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爲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

初唐四傑,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集團。作爲一個集團,他們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的風氣,“思革其弊,用光志業”,致力於改革六朝文風,提出一些革新意見,開始把詩文從宮廷引向市井,從臺閣移到江山和邊塞,題材擴大了,風格也較清新剛健,對於革除齊樑餘風、開創唐詩新氣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經過他與同時代的人的努力,“長風一振,衆蔭自偃,積年綺碎,一朝清廓”,以獨具特色的文風,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講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唐代文學史,沒有不講到“王楊盧駱”的。

因爲王勃早死,那真跡《滕王閣序》自然丟失,不知所蹤了。

這是謎團,幾人都是深知此事的,

如今經過傅國欽一提,幾人頓時起了興致,想到那就已失傳的真跡了。、

如今卻是很難了,大海撈針,

寓舍說道:‘王勃實在南方溺水而死的,要不去那裡看看吧!“: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春天,王勃從龍門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親。一路經洛、揚州、江寧,九月初到了洪州。在這裡王勃留下了《滕王閣序》這一傳世名篇。滕王閣大宴後,王勃繼續南下,於十一月初七到達嶺南都督府所在地南海,第二年秋由廣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年僅二十七歲。

倏忽間幾人到了交趾,和大海交界處,那裡風光秀麗,幾人卻是沒心情看的。

忽的,寓舍看到了黃勃身前綠光纏繞,說道:‘難道是天懷璧不成?“

黃勃一呆,拿出了天懷璧,天懷璧卻出現出了一片花紅之色,和一片的宮宇樓臺。

寓舍博聞強記,記得那好像是党項族的宮殿,依稀就是西夏的王宮模樣。,

幾人聞得那是西夏王宮,頓覺詫異,說道:‘怎麼可能,滕王閣序,怎麼到了西夏呢?“

寓舍說道:‘天懷璧是不說慌的,我們去看看吧!“

幾人倏忽間到了西夏,進了王宮廢丘中,因爲那裡被火焚燒了三天三夜,化爲了焦土,這是蒙古人乾的。

王宮已毀,何處找尋呢?寓舍落下了幻影結界,看到了一點點的墓穴痕跡,卻是西夏的地宮王陵。

於是幾人去了西夏地宮王陵,那卻是在沙漠中的隱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