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心善

康熙心內冷笑着,頗爲滿意自己造成的效果。[..]他掃視了廳內一圈,看了看侍立在一旁的皇孫們,眼中精光一閃,轉變了話題說道:“老四,若朕沒有記錯的話,寶琪應該也到了說親的年紀了吧?可曾定下哪家的青年才俊?”

晴鳶和胤禛不禁雙雙心頭一震,暗道一聲:“來了!”

以胤禛在康熙面前的受寵程度,且不說寶哥兒的婚事定是由他或者德妃指定的,便是其他的孩子們被他們插手婚事也絕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晴鳶和胤禛心頭早有覺悟,自然此刻便也並不十分震驚。

只是晴鳶心中忍不住隱隱發疼,自己這寶貝女兒,從小到大幾乎沒吃過什麼苦頭,她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平安幸福地過一生,不必講求什麼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能夠尋到一個愛護她、包容她的男人才是最重要的。然而一旦這事被康熙或是德妃做了主,女兒的未來夫婿就再由不得自己決定,而站在他們的角度上,一個女人嫁得好不好,除了看夫家的權勢地位、夫婿的前程抱負還能看什麼?

這是由理念決定的根本性的不同,晴鳶根本不指望康熙和德妃會跟自己有同樣的想法,自然也不敢對女兒的未來夫婿抱有任何的期望。

指婚,通常是皇族與親信大臣們之間的利益交換,惠姐兒的未來難道就真的這樣被犧牲了嗎?

她理智上知道這樣的事情不可避免,可在感情上,卻實在無法接受用女兒的未來換取自家的所謂興旺發達。

然而這種事情卻並不是她一個婦道人家能夠插手的,她只能聽着胤禛的聲音說道:“回皇阿瑪的話,寶琪尚未及笄,因此並未定親。”

康熙本早知道這件事情,問一聲不過是起個由頭罷了。因此並未見什麼異樣的神色,只是微微笑着說道:“寶琪這孩子,說起來還是朕給起的名字,如今孩子也大了,出落得這番俏麗乖巧。她的婚事自然也應仔細謀劃纔是。朕跟德妃找遍了滿朝文武大臣家中的子嗣,倒是覺得李光地之孫李清芳。自幼聰穎、勤奮上進。跟寶琪又年歲相當,朕以爲倒是良配,老四你覺得呢?”

隨時問話,但難道誰還能說皇帝錯了不成?這便是不是指婚的指婚了,胤禛自然沒有二話,躬身說道:“皇阿瑪和額娘看中的人,自然是好的,兒臣並無異議。”

康熙撫須大笑道:“甚好,甚好。那就這麼定了。朕明日就下詔,指婚這兩個孩子。”

胤禛和晴鳶急忙雙雙跪了下來,叩頭道:“兒臣多謝皇阿瑪、額娘隆恩。”

在他們身後,寶哥兒等孩子們也跟着跪下,只是惠姐兒卻是滿面通紅。嬌羞不已,平日裡還算落落大方的,這會兒卻只能絞着手絹跟在晴鳶身後。羞得擡不起頭見人。

晴鳶心中嘆息着,卻也無法說出半個“不”字來。李光地乃是康熙寵臣,即便如今已經垂垂老矣,卻絲毫不減康熙帝對他的信任。會指婚給他的孫子,確實是康熙的一片好心,看得出來是真的對惠姐兒用過心思的,她又如何敢不知好歹去質疑康熙的選擇?

只是一直以來她都心心念念要給惠姐兒找個好夫家,不需要大富大貴,只要能真心真意對惠姐兒好,因此從未在這些得寵的王公大臣們中間考慮過,以至於這李光地的孫子究竟爲人如何、性情怎樣都一無所知,將來惠姐兒嫁了過去是否能過得好?

她的心中忐忑,幾乎掛不住臉上的笑容,只得趕緊垂下了眼簾,掩去心中的擔憂和恐慌。

德妃聽他們說完了,便笑着對康熙說道:“皇上,您難得來一次,就讓老四好好兒陪您說說話兒,臣妾倒是像跟晴鳶說說私話兒,就不陪着皇上了。”

康熙欣然點頭,道:“愛妃去吧,也多跟孩子們親近親近,免得你成天在宮裡叫着無聊,沒事就老想孫子。”

這番話說得隨意,一點都不像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對妃子所說的話,可見德妃在康熙的心中確是與衆不同的。而身爲母親的德妃受寵,那她的兒子們呢?

德妃卻不管衆人這些細小心思,站起身來,對晴鳶伸出手道:“來,孩子,帶本宮到後面去坐坐吧。”

晴鳶急忙上前,扶着德妃走下臺階,向着後院走去。而惠姐兒身爲女子,自然也不便待在前廳,便急忙帶着弟弟妹妹們跟在兩人身後。

德妃便向後看了一眼,抿嘴笑道:“難得惠姐兒小小年紀,做事卻是極爲妥當的,真是不錯!晴鳶,你的孩子教養得好!”

晴鳶低頭一笑,道:“額娘謬讚了。總歸是盡力別讓他們走上歧途便是。”

德妃笑着拍了拍她的手,道:“你也不必自謙,教得好就是教得好,我瞧着惠姐兒這通身的氣度和才智,竟是比宮裡的某些公主們都更想那麼回事兒。這麼好的孩子,終身大事一定要謀算好,千萬不能委屈了她!所以本宮纔跟皇上說,定要找個家世、性情、才學都配得上她的。你也莫擔心,李大學士家學淵源,他家的孩子們也都是極好的,尤其是那李清芳,年紀雖不大,學問卻已經頗好,更難得的是性情溫厚、細心體貼,慧姐兒許了他是斷斷不會有錯的!”

晴鳶心中不由生出些許感動。德妃定是方纔覷見了自己眼中的擔憂,纔會特意來跟自己說這些,以她的身份而言,會這麼做足見確實對自己頗爲看重,實屬難得了!

但一個女人的終身大事,又豈是學問好、性情溫厚就可以的?她心中不由苦笑着,暗地裡嘆了口氣。

事到如今,也只有趕緊去弄清楚那李清芳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然後好給惠姐兒出謀劃策,幫她規劃好未來日子的基調。畢竟日子是人過出來的,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下,都應該過得好,不是麼?

說話間兩人已經來到了後院的宴席前,早已等候在此的夫人小姐們又是一番參拜,擾攘一番之後,這才分了主次入座。宴席再次開起來,但卻因爲德妃的在場,而失去了方纔的悠閒和自由,衆人都覺得有些拘束,言談舉止之間也帶上了三分小心。

德妃許是早已習慣了這樣的氛圍,絲毫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只是笑着跟同席的皇子福晉們說話。本來晴鳶跟妯娌們已經坐好了,但因着德妃的到來,她親生兒子的兒媳婦自然與衆不同,晴鳶和完顏氏便分別坐了她的兩邊,兆佳氏緊隨着完顏氏,其他幾人則坐了下方。

德妃的眼光在場中轉了一圈,看到侍立在一旁的李氏和鈕祜祿氏,微微撇了撇嘴角,對晴鳶說道:“這次幸福姐兒倆生得驚險,本宮跟皇上都知道了。老四這孩子,雖說一把年紀了,卻還是終歸嫩了些,區區一個側室,又怎能寵得如此無法無天了?若不是看在她好歹也爲皇室添了一口的份上,本宮早就做主讓她好看了!不過你放心,本宮都跟皇上商量好了,一會兒自會好好兒敲打敲打老四,讓他牢記着這次教訓,再不會有下次了!”

晴鳶心中微驚,卻又有些不是滋味兒。不過是皇子家中的家務事,而且還是胤禛早已做了處置的,又何必勞動皇帝和德妃親自出面干涉?

她低垂下眼簾,卻是微微一笑,道:“皇阿瑪和額孃的厚愛,臣媳銘感五內。不過四爺不是那種是非不分的人,只不過被人矇蔽罷了,這次出了這樣的事,他也是自責頗深的,額娘,您和皇阿瑪就別再責備他了!”

德妃聽了,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她雖嘴上說着胤禛的不是,但心底終究還是以兒子爲榮的,是以聽到了晴鳶爲胤禛辯護的言辭,心中的滿意便又多了幾分,笑着說道:“你這孩子,從來就是這麼心善,老四做了那麼大的錯事,也虧得是你,還會爲他求情,若是換了十四媳婦,怕不早就哭進宮來求本宮替她做主了!”

完顏氏無辜被波及,卻也知這不過是德妃借坡下驢的話罷了,於是裝出一幅嬌憨的模樣,嗔道:“額娘,您怎麼這麼說人家嘛!人家比不上四嫂,本就愚笨,除了找額娘給人家撐腰又能怎麼辦?”

一番話說得衆人都笑了起來,不管心底真正的想法是什麼,都露出了笑容,只是衆人看着晴鳶的眼神卻難免詭異。

她?四福晉?心善?

很多人對此嗤之以鼻。年氏的下場雖然沒有大肆張揚,但京城裡頭有頭有臉的人家誰不知道?能夠將一個原本十分得寵的側室整治到如今徹底失寵,在她們看來,晴鳶的手段可謂高明之極,不僅一錘定音,而且還沒有落下任何罵名,反倒在德妃面前落了個“心善”的評價。

平日裡隱忍退讓,等抓住了機會便一擊必殺,這纔是真正的“高人”啊!

最近工作增多,老媽住院,阿香我自己也病了。更新不穩定,求各位讀者的諒解!

阿香拜謝~~!!

支持清鴛請到各大書店或網店購買閱讀。

第504章 年氏的心願第283章 新的生財之道第386章 懲罰第68章 內幕消息第239章 臨時紅娘第49章 膽大包天兩章 合一第238章 討喜的寶貝第475章 偏愛第479章 刺第347章 宮中團聚第135章 磨練的機會第277章 徹底清查第82章 妙棋第190章 新人第333章 奇怪的四貝勒府第296章 莫名嫉妒第16章 鼓勵第376章 兩種女人第326章 急轉直下第15章 引人注目第453章 真心的笑容第327章 恃寵而驕第448章 不合時宜第370章 病危第406章 尋根問底第513章 懷疑第106章 回到現實第231章 漫長的等待第219章 風雲突變第340章 真心話第179章 出氣筒第166章 急中生智第324章 順藤摸瓜第280章 側福晉第397章 弄巧成拙第54章 強迫選擇第490章 弄巧成拙第60章 來日方長第383章 愚蠢的錯誤第507章 凱旋第37章 功勞第498章 豪賭第390章 孤傲第351章 求親第296章 莫名嫉妒第132章 魅惑第143章 時機微妙的孕情第495章 爭端再起第96章 寒夜中的激?情第322章 護犢第187章 無奈的命運第92章 擁有彼此第303章 過火了第360章 相看第278章 謠言與生產第136章 各人心思第158章 李氏相求第350章 反常的太子妃第348章 康熙的寵愛第208章 正室難爲第38章 反常必有妖第125章 細膩的溫柔第78章 敵意第500章 世子兩章 合一第273章 愛寵與安慰第179章 出氣筒第450章 轉折點第363章 不想被人當槍使第218章 釋然第329章 野心和瘋狂第87章 新府邸第396章 驚魂一刻第238章 討喜的寶貝第311章 突如其來的消息第399章 漠視與忌憚第253章 裝聾作啞第223章 喜悅第91章 女人心思第514章 誤會第305章 有緣人第58章 事有蹊蹺第164章 散心第140章 後遺症第341章 惋惜第74章 纏綿第285章 盛宣號第202章 耿芸兒第44章 再見德妃第168章 利益糾葛第456章 意外的交集第25章 農忙第301章 憐憫第129章 欲第525章 說服第223章 喜悅第218章 釋然第382章 真相第527章 重歸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