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林成庭東進

咸豐六年,西曆1856年3月,天京。

林成庭意氣風發的率領部將出城,然後帶着他的兩萬新軍直奔鎮江而去!

來天京前,他不過是一個檢點,但是攻破江南大營後,由東王楊秀清大力舉薦,其一舉越過丞相而被封爲鎮胡侯,成爲當代太平天國內僅有的十餘位幾位王侯之一,這對於一個太平天國內旁系出身的將領來說,是相當不容易的。

林成庭雖然是老廣西出身,但是早期他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層將領,一直到兩年前兵敗泗安後,他纔是臥薪藏膽,同時他大力提倡並使用火器也是得到了楊秀清的支持。

1854年再一次兵敗浙北後,林成庭身受重傷狼狽逃回皖南,但是這個人比曾國藩還要頑強,屢戰屢敗的他再一次鎮定思痛:要想擊敗餘勝軍,就必須以敵爲師。

於是乎他幾乎是全面仿效了餘勝軍編練新軍,此前支持他的楊秀清也沒有因爲他兵敗浙北就拋棄了他,反而是再一次大力支持他辦新軍,甚至爲林成庭提供了大量金銀用以從洋人手中購入洋槍。

一邊編練新軍,一邊平定皖南各地,加上又有楊秀清這個太平天國的第二號人物的支持,他的新軍迅速成形,很快就是膨脹到了一萬五千人的規模,再加上亂七八糟的輔兵以及炮灰之類的,總人數超過了兩萬人。

這支花了他一年多時間編練的新軍,幾乎就是餘勝軍的翻版,士兵以及軍官們的軍服樣式和餘勝軍一摸一樣,就是顏色從餘勝軍的深藍色變成了青灰色而已。

武器上。他自然是沒辦法獲得大量的米尼步槍,但是也從洋人手中購入了將近六千餘支的洋槍,其他部隊則是繼續裝備火繩槍,火炮通過繳獲自清軍以及自造,也是讓他湊出了四十門大小不一的火炮。

而部隊的詳細軍制更是和餘勝軍一字不差。徹底摒棄了太平軍的軍制,就連稱呼都是沒改就直接套用了排、連、營、團的稱呼。

當然了,林成庭畢竟不是林哲,太平軍也不是餘勝軍,就和清軍辦新軍一樣,他們可以仿效餘勝軍的編制和外觀的一切東西。但是一些內在的東西卻是他們學不來的。

比如說士兵的素質問題,餘勝軍的士兵都是固定從浙江的中南部幾個府縣,尤其是餘勝軍的老家紹興府爲徵召地,對兵源的要求是相當高的。而且爲了保證士兵能夠安心作戰,餘勝軍不僅僅按時給士兵發放餉銀。同時其中部分的餉銀髮放還是由余勝軍的糧餉局直接派人送到士兵的家人手中。

而清軍和太平軍自然不是這樣,清廷辦的新軍目前有三種,一種是八旗新軍,一種是綠營新軍,這兩種新軍都是從原來的八旗、綠營士兵挑選,說是擇優而錄但實際上士兵還是原來那些士兵,使用的武器也依舊以火繩槍爲主,只有少量洋槍。這兩種新軍大體上只是換了個新軍的名頭,實際上和原來的舊軍沒有任何區別。

而第三種就是李鴻章在江淮地區編練的新軍了,這支被朝廷稱爲江淮軍的新軍倒是要好的多。編制和軍服之類這些外表的東西就不說了,基本直接照抄餘勝軍的,不過稱呼上倒是沒和太平軍的林成庭一般無恥直接沿用排、連、營、團這些稱呼,而是用了湘軍中的棚、哨、營的稱呼。

士兵都是就地招募的新兵,據說募兵章程也是仿效餘勝軍,只要良家子。

武器用的是清一色的洋槍樣炮。甚至還聘請了洋人幫忙訓練。

不過人數實在太少,一年多時間過去了。現在也就四千多人而已,而且一次大規模實戰都沒打過。一直在蘇皖晃悠小打小鬧。

至於林成庭的這支新軍,人家更乾脆,士兵的軍餉都是不給的,只管飯,而士兵來源其實也和其他太平軍差不多,部分是挾裹,部分是來投軍的,所以林成庭的這支新軍成本是最低的,只需要花錢買洋槍就好了。

士兵如此,軍官同樣如此,餘勝軍的軍官是花費了幾年時間自行慢慢培養的,而清廷和太平軍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以及教官來培養這些新軍的軍官,基本上他們的軍官還是原來的舊軍軍官。

士兵、軍官的素質再加上一些戰術理念上的差異,實際上不管是林成庭還是李鴻章,他們都沒能學到餘勝軍的精髓,頂多是徒有其表而已。

不過林成庭到底不是那些慵懶無能的清軍將領,他招募的新兵素質雖然要差一些,但是他對新軍的訓練卻非常上心,說起訓練的話,估計要甩八旗、綠營新軍八條街那麼遠,就算是李鴻章的江淮軍也是不如。

如果沒有良好的訓練他也不能在短短三天時間裡就攻破江南大營了。

如今他踏過江南大營的營地,直奔鎮江而去,他要和吳汝孝裡應外合把蘇南地區的殘餘清軍給一股腦滅掉。

只是自從離開天京東進後,林成庭的臉上就是看不出意氣風發的表情,反而是時常露出擔心神色,而到了句容後,整個人就是更加謹慎保守了。

細心的幾個屬下也是看出了他在擔心,行軍佈置都是相當謹慎和保守,生怕遭遇埋伏了一樣,跟隨他多年的李琮安上去輕聲問道:“侯爺,如今我們大軍一路東去,那些清妖必定心驚膽顫,解困鎮江之圍舉手之間,爲何還愁眉不展?”

林成庭聽罷卻是冷哼一聲:“我等東進的敵人只是區區那幾萬清妖嗎?”

李琮安聽見這話,突然想起來什麼一樣,當即就是面露驚慌道:“難道林哲率軍西進鎮江了?不是說他和清廷鬧翻了嗎,他怎麼還會出兵幫那些清妖?”

“他有沒有和清廷鬧翻我不知道,但是我卻是知道我們要東進,就一定會遇上他!”

林成庭這幾年一直把林哲視爲人生中的最大對手。也只有林哲才能夠擋住自己的東進步伐,這一點在他擊潰江南大營後就更加確定了。

當初進攻江南大營時,他只有區區兩萬不到的兵力,但是隻花了三天時間就攻破了清軍江南大營,由此可見這些清軍的戰鬥力實在太渣。他現在已經是沒有把這些清軍放在眼裡了。

天下之大,能夠和他林成庭一戰的,唯有林哲和他的餘勝軍了!

面對餘勝軍,林成庭知道自己不管多麼謹慎都是不爲過的,前兩次南下浙北,每一次都是自己看似佔據了極大的優勢。但是後來呢,每次都慘敗而歸,而他絕對不能容忍自己失敗第三次!

林成庭率領兩萬太平天國新軍東進,先是抵達了鎮江之外擊潰了鎮江外圍的近萬清軍,隨後會同鎮江內歸屬吳汝孝所部的近萬太平軍繼續東進丹陽。

向榮在這裡彙集了江南大營殘兵兩萬餘試圖死守。而原本圍困常州的黃宗漢也是親自率領本部一萬五千餘緊急馳援丹陽,試圖阻攔太平軍南下。

另外一邊,太平軍的另外一支主力部隊,即秦日綱所部近三萬人也是同時東進,不過他們沒有和林成庭一起,而是直接渡江直奔揚州的江北大營而去。

如此從地圖上看,可以發現太平軍是沿着長江兩岸,一南一北齊頭並進!

於此同時在上海。林哲也是仔細聽着餘勝軍信任督練處總辦許鵬安的彙報。

“目前賊軍林成庭部兩萬餘,吳汝孝麾下一部萬餘正在疾馳丹陽而去,官軍駐防丹陽的是江南大營殘兵兩萬餘。另外黃撫臺的一萬五千撫標營已經緊急馳援丹陽,但是根據之前我們得到的一系列消息來推測,丹陽那邊官軍怕是要擋不住。

就算暫時能夠擋住,但是在常州的吳汝孝還有兩萬餘人,萬一他們也是西進丹陽的話,前後夾擊之下官軍必滅!”

“而揚州那邊。根據我們探知的消息賊軍前鋒已經抵達揚州,目前揚州的江北大營雖然兵力衆多。但是面對秦日綱這等悍將,怕也是要危險!”

林哲聽到這裡輕輕點頭。然後道:“朝廷的新軍呢,那支江淮軍在那裡?難道李鴻章要坐視江北大營失陷不成?”

“暫時我們還無法得知江淮軍的消息,不過半個月前該軍還在清江浦一帶,就算要馳援揚州恐怕也是趕不上的!”

看着許鵬安在地圖上表示出來的各方態勢,這讓林哲知道,修生養息一年多後餘勝軍又要打仗了。

過去一年多來,雖然清軍和太平軍持續爆發戰爭,但實際上和林哲關係不大。

他屯兵蘇州以東不出,黃宗漢雖然能力也不錯,但是奈何兵少將寡,勉強收復了常州府大部分地區後,面對吳汝孝親自率軍兩萬兵力防守的常州孤城,攻打了小半年也沒拿下來,只能和以往一樣在城外和他們進行對持。

太平軍中的林成庭去年雖然在安徽征戰連連,但是卻一點南下浙北的心思都沒有,所以林哲自然也不會主動去找林成庭的晦氣。

這就讓餘勝軍獲得了極爲寶貴的訓練、擴軍時間,從1854年底開始,餘勝軍已經累計擴軍到五個混成團。

分別是第一混成團到第五混成團,每個混成團轄有三個步兵營、兩個炮兵連、一個輜重營,一個偵察用的騎兵排,以及其他軍樂隊、伙伕、馬伕等人。

另外編成了一個騎兵團,轄有四個騎兵連。

不計算馬伕、伙伕這些輔助人員的話,單純的戰鬥部隊有一萬一千餘人。

此外水師營有兩千餘人,採用風帆蒸汽明輪混合動力的大型戰艦四艘,採用純蒸汽動力、暗輪推進的八十噸小型炮艦八艘,另外還有十多艘舊式的風帆老船。

水路相加,使得餘勝軍的正規兵力有一萬三千多人。

此外除了這些正規軍外,餘勝軍裡頭還有一支極爲特殊的僕從軍,那就是協防團。

協防團最開始是在蘇州之戰了爲了解決兵力不足,而從俘虜裡挑選並編成,雖然戰鬥力渣了點,但是打比他們更渣的太平軍和清軍還是可以的,所以後來也沒有裁掉,反而是又從俘虜裡頭挑選了近三千人,和原來的協防團士兵們一起分別組建了三個協防團。

這三個協防團都是隻有三個純步兵營,並沒有配屬騎兵、炮兵等兵種,因此並不具備單獨作戰的能力,他們的定位非常明確,那就是協同餘勝軍作戰,充當炮灰。

由於士兵來源於俘虜,不發軍餉也不用給安家費也不用給撫卹金之類的,人力成本幾乎等於零,武器也是使用繳獲的火繩槍以及刀劍等冷兵器,唯一的花費就是糧食了,可以說養軍成本相當低。

不過一分錢一分貨,這些炮灰的戰鬥力頂多也就是比綠營強點,在實戰中用處不大。

如今太平軍東進,尤其是裡頭還有着林成庭的新軍,這不由得林哲不重視,他們擊敗了江南大營林哲不管,但是他們要繼續東進常州甚至蘇州一直打到上海來,那麼這就不是林哲可以容忍的了。

“傳令下去,讓上海駐軍以及松江那邊的駐軍做好準備,明日我親自領軍增援蘇州!”林哲對許鵬安下了命令後,站起來走向窗邊,看着玻璃窗外繁忙的碼頭以及黃浦江上的諸多船隻。

窗外的繁華是他的數年精血所在,不管清軍還是太平軍,誰想要破壞商貿區的發展,就是他林哲的敵人!()

ps:今天上來一看,分類推薦榜和點擊榜都掉下去了,同學們給個助攻投個推薦票,月票榜之類的上不去,這推薦榜總不能也上不去吧!

第445章 對美軍售第192章 選秀和國本第269章 死城安慶第556章 全球海軍的變革第642章 重設經濟大臣第779章 立儲第519章 三流工業國第523章 千里最強兵力第452章 演習和變革第694章 炫耀武力第232章 奏摺第164章 多方驚慌第615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202章 宮鬥初現第53章 東進上海第379章 爭論和妥協第37章 遭襲第36章 追擊第409章 林哲的召見第559章 句容馬第488章 所謂治國第256章 絕望之戰第316章 國宴第133章 協防團和鎮江第598章 年輕一代第491章 中英薩戰爭第284章 死守不出第663章 廢黜朝鮮國王第683章 冊封太子(一)第410章 海陸分家第665章 李允慧見聞第641章 勢均力敵第253章 沈馳雲入沐陽第699章 海軍軍備競賽第471章 窮教育第318章 面聖第104章 追擊和崩潰第363章 時代的終結和開始第472章 工業井噴第658章 海軍上將科倫克級鐵甲艦第129章 火炮和戰馬第646章 皇子獨立第570章 俄軍的投降第573章 東北大開發第621章 普法戰爭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102章 保護軍帥第261章 李鴻章的戰俘生涯第84章 水師初成第547章 海軍技術改革第264章 十二月調整第174章 生絲和稅收第511章 武裝倒幕第523章 千里最強兵力第694章 炫耀武力第460章 訂單大爆發第553章 爭鋒相對的談判第457章 將領調整第333章 帝國在行動第522章 殖民時代的外交官第403章 大勢所趨第581章 中寧密約第80章 扶持軍工第108章 主動出擊第268章 冬季戰略調整第577章 馬政雜談第564章 第一混成旅第397章 史榮椿的抉擇第683章 冊封太子(一)第353章 都興阿的決斷第389章 逃亡之路第86章 企業式政府第69章 江海關第491章 中英薩戰爭第444章 後裝槍時代的來臨第251章 望風而逃第633章 內閣紛爭第257章 最強者的對決第293章 面目全非的歷史第122章 擴大商貿區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465章 他他拉氏第713章 英國的退縮第189章 財務處諸事第229章 赴歐代表團第351章 改革和掙扎第143章 舉旗造反第427章 大理苦戰第682章 儲君人選第113章 決一死戰第282章 連夜搶修第509章 中英寧上海條約第58章 價值百萬的上海第72章 吳健彰進營第297章 廣州失陷第387章 咸豐東狩第25章 廣德激戰第595章 性能和成本的取捨第232章 奏摺第351章 改革和掙扎